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穷二代富二代 >

第1章

穷二代富二代-第1章

小说: 穷二代富二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穷二代富二代》
作者:钱图
内容简介:
    这是钱图的故事,更是众多北漂、南漂、在异乡奋斗的人的故事。最初怀揣梦想,最终有人收获成功,有人遭受挫败。 钱图以自己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只有勇士才能生存,只有野心才能成就梦想。这是强者的舞台,更是智者的游戏场。 生在穷人家不可怕,但是必须向富人看齐,学习他们致富的方法;扭转个人命运,个人努力很重要,但是贵人的提携。。。和点拨更是必不可少;想要随处遇贵人,就要打破心里穷富界限,勇敢的靠近他们。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有你的影子,也有我的影子;这是一个朴实的故事,生动、亲切,融入了你我的生活。生动的叙述、实用具体的事例剖析、独到的心理描写,相信会给众多的有志青年点燃一盏心灵明灯。相信,生活不会辜负有志者。只要努力、只要找到合适的杠杆和支点,你就一定能撬起巨大的财富。
作者介绍:
    钱图,女,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于北京从事出版工作,兼职充当人际关系达人和职场问题专家,曾编著《人人都是杜拉拉》、《像男人一样思考,像女人一样行动》、《20岁做孟燃,女,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于北京从事出版工作,兼职充当人际关系达人和职场问题专家,曾编著《人人都是杜拉拉》、《像男人一样思考,像女人一样行动》、《20岁做黛玉,30岁学宝钗》等作品,并以笔名出版职场小说《杨小羊求职记》《穷二代富二代》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黛玉,30岁学宝钗》等作品,并以笔名出版职场小说《杨小羊求职记》《穷二代富二代》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文章试读: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吧,我叫钱图,1981年生人,现在就职于一家外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自己带一个组,年薪税后40万,未算其他分红与投资收入;在北京回龙观有一套房,120平方米,贷款已付完,在西城区有一套房,正在付按揭;有一辆奥迪A6,但是跑得不多,因为我更喜欢打车,可以利用这个时间看点书。 
    看到这些,或许会有一些80后的同龄人羡慕我。其实,我不是你们以为的那种一帆风顺进入高薪公司、靠父母首付买房、自己贷款买车的小白领。相反,我来自一个连大学学费都交不起的农民家庭。 
    我家在云南南部的一个小村子——说了你们也不知道,地图上找不到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认识字,不会说普通话,甚至听不懂普通话。在他们看来,我应该跟村子里其他男娃娃一样,在家种香蕉种洋芋,或者到缅甸、泰国经商,然后娶妻生娃。但是,村里小学的老师一次一次动员他们让我去读书,我这才有了上学的机会。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考上大学,过上体面的生活。真的,这就是我最原始的读书的动力。 



穷二代富二代
像富二代一样思考,像穷二代一样行动
富人为什么富?穷人为什么穷?为什么有些穷人能够变成富人,而另外一些则不能?这跟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这就是我——一个标准的“穷二代”在北京打拼了将近10年得到的启示。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吧,我叫钱图,1981年生人,现在就职于一家外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自己带一个组,年薪税后40万,未算其他分红与投资收入;在北京回龙观有一套房,120平方米,贷款已付完,在西城区有一套房,正在付按揭;有一辆奥迪A6,但是跑得不多,因为我更喜欢打车,可以利用这个时间看点书。 
看到这些,或许会有一些80后的同龄人羡慕我。其实,我不是你们以为的那种一帆风顺进入高薪公司、靠父母首付买房、自己贷款买车的小白领。相反,我来自一个连大学学费都交不起的农民家庭。 
我家在云南南部的一个小村子——说了你们也不知道,地图上找不到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认识字,不会说普通话,甚至听不懂普通话。在他们看来,我应该跟村子里其他男娃娃一样,在家种香蕉种洋芋,或者到缅甸、泰国经商,然后娶妻生娃。但是,村里小学的老师一次一次动员他们让我去读书,我这才有了上学的机会。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考上大学,过上体面的生活。真的,这就是我最原始的读书的动力。 
后来,我带着全家人东拼西凑的学费到了北京上大学。一个穷得丁当响的贫困生初入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那种被欲望诱惑却无力满足的撕裂感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我拿着助学贷款,不舍得吃,更不舍得穿,其他同学买了电脑,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我不能用手机、MP3等奢侈品,那对于申请助学贷款的人来说是禁止的。物质的贫乏仅仅是痛苦的一个方面,我的脑袋也相当“贫困”,人家学“双外语”,我连英语四级考试都惧怕;人家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只看过卡耐基;人家一进校门就知道雅思、托福、“外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我从来没想过毕业后的生活……我颓废过,迷茫过,自卑过,甚至仇富。 
庆幸的是,就在我即将堕落、破罐破摔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好哥们儿、大贵人:任远。按照身价来说,他算得上是传说中的“富二代”,父母有钱有势,他高考成绩不高却能上名牌大学,出来进去还开高档私家车。他就是我最“恨”的那种人。可是,误打误撞,我们偏偏成了好朋友。在他的“威逼利诱”、“软硬兼施”、“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婆婆妈妈”、“谆谆教导”(希望他看到之后不要揍我)下,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我有课必上,从不逃课;他说我笨,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有用的知识上。 
我痛恨金钱,认为这个世界不公平;他说当你摆脱了贫困,就会觉得公平。 
我只结交穷哥们儿,躲有钱人远远的;他却带着我接触更多的有钱人,还让我向他们学习。 
我为了省钱,穿得很简单,还落下了“抠门鬼”的绰号;他告诉我,再穷不能穷交际,必须准备像样的“行头”出现在社交场合。 
我从小就英语不好,打算放弃;他骂我说,学不好英语你就滚回老家种地去。 
我认为跨行业跳槽是不可能的;他说只要我想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我说我只要一份体面的工作就行了,没想过要当大老板动辄几百万地数钱;他说,赚不到100万就谈不上体面,而有了第一个100万,第二个100万就会来得很容易。 
我一向都是有话直说想说啥就说啥;他劝我话到嘴边留半句,尤其是在客户和竞争对手面前。 
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9年,我的生命轨迹因为认识了任远这个“富二代”而改变。可以说,一个人的观念对其一生的发展方向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我刚刚到北京时,嘴边总挂着“我可付不起”这样的话,而任远禁止我这么说,他总是问我:“你怎样才能付得起呢?”这两句话,一个是陈述句,另一个是疑问句,一个选择放弃,而另一个努力争取。我就是在第二句话的鞭策下,扒下了原来的那层“穷皮”,过上了打小就羡慕的“体面生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必须放纵自己的欲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去做任何事,这里只是强调要改变思维方式。 
生在了穷人家这没关系,但是你必须向富人看齐,学习他们致富的方法。人的大脑是世界上最棒的“计算机”,有句话说,〖HTH〗脑袋越用越活,脑袋越活,挣钱就越多。〖HT〗当你改变了思维方式,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追求你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发现“我负担不起”这类话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懒惰和逃避。当你积极行动起来,丢掉种种借口、理由,你会发现成功离你越来越近。 
比起那些真正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商人来说,我充其量也就算是勉强过上了小康生活,按照“有车、有房、没贷款、有投资”的标准来看,过得还算滋润。我还在进一步学习投资,学习做生意,学习打理自己的财产——毕竟,这年头没有人能够靠工资发财。想到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穷孩子在茫然地打拼,苦苦地探索,我就很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奋斗经验,所以尝试着写成这样一本书。 
可能你们没有我的运气好,遇到任远那样的“富二代”朋友,但是有这本书在你身边,它就是另外一个“高参”,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早日得到成功和幸福。
                  对“穷”和“富”的最初体会(1)
人在低谷的时候,心里总是有很多怨气,看谁都不顺眼,觉得谁都对不住自己,进而走向自闭、仇富,给自己的心上一把沉重的锁。只有及时调整这种心态,打开心里的锁,才有走出低谷的可能。
也许我有点小聪明,虽然家里祖祖辈辈没出过读书人,但是我对读书考试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书上的东西我很容易就学会,成绩一直很好。小学毕业后我顺利地上了初中,又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成为村子里的一个“奇迹”。
县城里的资讯比小村子里发达得多,我们的班主任是从北京上过大学的,经常向我们描述北京的美好,他告诉我们如果想挣大钱,必须去大城市,进大公司,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我问他:“老师,您为什么没有留在北京呢?”他当时的表情很无奈,大概的意思是说,他不能吃苦,他没坚持住。
“坚持。”这是我去北京之前就做好的心理准备。老师没坚持住,所以回到了县城教书。如果我能迈过这道门槛,我就能在大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了吧。到时候我要开着小汽车大摇大摆把父母都接到北京去享福,每天到天安门前散步。真的,我当时一门心思考大学去北京的精神动力就是这样。
2000年,我如愿以偿地到了北京读大学,而且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学府。整个云南省也没考上几个,我就是其中之一。就我家的情况,本来是读不起的,别说昂贵的生活费用,就是学费我都凑不齐。但是老师说,我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可以在课余时间打工挣生活费,无论如何都不能浪费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于是,父母拿出了所有的血汗钱,东拼西凑,给我带了一万块钱进京。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万块钱,别说是个村里穷苦惯了的孩子,相信很多城里的孩子,在十*岁的时候也没有接触过这么厚的一叠票子吧。为了省下路费,父亲只把我送出了村口,我自己带着录取通知书,把那沉甸甸的一万块钱贴身缠在腰上,拎着简简单单一个包袱,一个人坐车去了县城,又坐火车去昆明,然后转车北上,坐了43个小时的硬座才到北京。
那个时候的我,连棉衣都没有带一件,因为我压根儿就不知道北京的冬天会有零下十几度。我对即将就读的学校也知之甚少,只知道它是全国最好的。2000年,互联网还没有向现在这样普及,虽然县城里有少数网吧,但是我对于四块钱一小时的上网费只能望而却步。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刚到北京的第一年是非常痛苦的。不错,北京很繁华,但是它不属于我。因为我没有钱消费,没有钱去谈女朋友,没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