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星空下:外交官看世界-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有一只耳膜穿孔。医护人员脱去我的衣服,将我放在冰冷的手术台上,当时我还有一些意识。听到医生瓦列里·叶夫根尼耶维奇走过来时,有人对他说:〃她不需要什么了,手术已经做了,一切都很好。〃
但他还是走进手术室。我睁开双眼,看见一名军官站在我身旁,握着我的一只手。他的手心很热,我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知道我有救了,他拿走了我的片子,并说我的脊椎需要做紧急手术。
在他们为我做完脊椎手术后,我被送进康复病房。在那里,我对医生说我的下巴总在颤抖。他们开玩笑地说:〃我们送你一副新的。〃
但后来给我做脊椎手术的那位外科医生对我的话认真起来。每次我的下巴开始颤抖时,他就给我照一张片子。就这样他们在我的头骨底部发现了一个碎片,并开始对我进行认真治疗。现在我才知道其实医生们对那次手术没有很大的把握。
本来没太大希望的,但我很幸运,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只是他们在我脖子前后开了两个口子让我很难过。在那次车祸之前,我的形象一直不错。
经过治疗我的身体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只是我的脖子上的伤疤令我感到遗憾。当我看到那两道伤口时,我不禁失声痛哭。那位外科医生知道我为什么而哭后说:〃她真是愚蠢!她的脊椎和头骨都伤了,却为脖子上的伤口难过。〃
但我还是感到难过。我担心那些伤疤不会消除。
但事实上,现在伤疤已经不太明显了。
柳德米拉尽管不喜欢第一夫人这个角色,但她现在已被历史推上政治舞台,可以说她已是身不由己了,在今后几年内她须抛头露面,必须进入第一夫人的角色。
如今,俄罗斯人都在谈论:第一夫人究竟应是什么样子?国家元首夫人应当如何表现?应当干什么?对此,俄罗斯还未形成传统,以前的先例将起很大作用。前两位第一夫人赖莎和奈娜在为人处事和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大相径庭。应当说,奈娜比较接近俄罗斯的传统妇女模式——忠实、忍耐、善良,不掺和丈夫的事情,是生活中的可靠支柱和坚强后盾。
从目前看,普京夫人多半将仿效奈娜那种第一夫人的行为模式,而不是赖莎那种。赖莎在公众面前扮演的是与苏联总统平等的政治伙伴的角色,夫妇两人相敬如宾。这是非常西方式的,但在俄罗斯并不太受欢迎。
政治分析家尼古拉·彼得罗夫评论道:〃柳德米拉正在学奈娜的榜样。这种典型的苏联公务员妻子的形象:不浮华,不盛行引人注目,很适合她。俄罗斯社会仍然盛行大男子主义,人们不喜欢政治上有权势的妇女。〃从俄罗斯的国情来看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
第三部分:巴黎嫩篇 在贝鲁特的日子里…遍体鳞伤的大使馆
在贝鲁特的日子里
1983年7月26日,我奉命赴我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工作,任政务参赞。
我们乘飞机途经罗马尼亚,做短暂停留后约一个小时,便抵达黎巴嫩上空,临窗鸟瞰,这个面积仅1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家,正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当我们走下飞机,驱车赴大使馆时,沿途所见,令我吃惊。这里到处是残垣断壁,弹痕累累,一座座楼房坍塌在地,道路两旁,堆放着被战火焚毁的汽车。多国维和部队身着迷彩服,头戴钢盔,荷枪实弹,在各路口巡逻。此情此景,使我想到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好像从今日起,又回到了前线。
遍体鳞伤的大使馆
中国驻黎大使馆坐落在贝鲁特西区海滨的白沙滩区域,濒临地中海。大使馆是一座十二层大楼,每层分两个单元,前后都有阳台,所有窗户全是推拉式落地大玻璃。房间宽敞明亮,临窗西望,汹涌澎湃的大海波涛起伏,水天一色,蔚为壮观。
从大楼顶端举目远望,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大使馆原为一座豪华的宾馆,是黎巴嫩一位著名设计师设计建造的,由于设计独特,在全市楼房设计评选中曾荣获大奖。
这座漂亮的大使馆遭1982年以色列侵略战争的破坏,面目全非,墙壁上布满弹痕,所有门窗、玻璃,全部被枪弹和气浪摧毁。战后,大使馆院内到处都是弹片,其重量超过一吨半。
当时外交部正派出维修队进行整修,需一年半的时间才能修复。
凄凉的贝鲁特
贝鲁特是一座得天独厚的漂亮城市,东靠山,西临海,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可在同一时间登山滑雪,下海游泳。高大的楼房,鳞次栉比,形式各异,全城找不到两座式样相同的建筑物。
从东区山顶向西望,遍山青绿,各式各样高低不同的建筑,散布在丛林之中,黄砖红瓦,宛如万绿丛中硕大无朋、姹紫嫣红的朵朵鲜花。道路迂回曲折,每一曲每一折都好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奇妙而秀丽。置身其中,赏心悦目,犹如飘游在仙境!
十年战乱,好端端一座城市被拦腰截断,东部被基督教势力占领,西部被穆斯林势力占领,双方怒目相向,互相用大炮攻击,每日枪声不绝于耳,全市经常停水停电,电话不通,邮路不畅,往日最繁忙、连接东西区的一座大桥(被称为〃死人桥〃),再也看不到人迹。不少地区路断人绝,全城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
在我驱车行进的路途中,几乎看不到一座完整的楼房,贝鲁特东区最大、最豪华的拿破仑饭店,一夜之间被战火吞噬,远远望去,四壁徒空,所有设施全部化为灰烬。
更可怕的是哈姆拉大街的遭遇。这里本是寸土寸金之地——全市最繁华的地方,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但1980年黎巴嫩两派在这里摆开了战场,一方提出寸土必守;另一方提出寸土必争。两派将现代化武器全部搬来,要在这里决一死战,成千上万吨的炮弹、燃烧弹和各种杀伤武器,在这里狂呼乱叫,惊天动地的爆炸声震撼整个城市。经过十多天的激战,这一商业中心在一片火海中夷为废墟。
这次残酷的战争,是谁和谁打呢?我询问当地人,他们皱皱眉头说:〃黎巴嫩人打黎巴嫩人!〃
〃你们为什么要伸出自己的拳头打自己的眼睛?〃我接着问。
〃亲爱的中国朋友,你问得好!我们也这样问,全黎巴嫩人都这样问。〃他看了我一眼,沮丧地说:〃我不知道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到任拜会
我到任的第二周,按照外交惯例,进行了礼节性拜会。在这个战乱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有两点与其他国家不同,其一,要利用战争的空隙时间,若事先联系好,临时突然响起枪声,约会自然取消;其二,由于电话不畅通,事先需派出礼宾官前去联系。
我首先拜会了使馆的老朋友安东尼先生。他住在东区,在1982年以色列侵占贝鲁特时,使馆五位留守人员从西区撤出后,一直住在他家,并有言在先,分文不收。
我见到他,对他说:〃我来到贵国,首先来看望你,你是我们真诚的朋友,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刻,是你伸出了友谊之手。你是我们的恩人,我们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你。〃我代表使馆送给他一块国内特制的地毯。他对我说:〃我不止是你们的朋友,也是你们的兄弟,只有兄弟之间最真诚,能经得起考验。〃我紧握住他的手说:〃安东尼先生,你讲得太好了!我们的友情远远超过了朋友,我们已结成兄弟情谊。〃
接着拜会外交部礼宾司、领事司、政治司、国际司等部门的官员。
当我拜会国际司副司长时,双腿刚迈进会客室,我愣住了,接待我的副司长原来是乔治·扈得。我们是老朋友,他一眼就认出了我,跨前一步,紧握我的手道:〃李同成先生,没想到,我们在这里重逢了!〃
我们二人于1971年曾在布拉格相识,当时我们都是一秘,都是使馆的首席馆员,其后又交往达四年之久,我先他而离任,行前曾去向他辞行,两人依依惜别。当时我说:〃咱们搞外交的,好比天空飞翔的鸟,今天落在这棵树上,明天可能落在那棵树上,说不定在某一天,我们又会飞在一起。〃重温这话,我们都会心地笑了。
我在黎工作期间经常和乔治接触,在工作上得到他很大的帮助。有一天我邀请他和他的弟弟、黎著名律师到使馆做客,共进午餐,可惜,四道菜只上了两道,使馆南部便枪声大作,他们慌忙起身告辞,我也不便挽留,不无遗憾地说:〃老朋友相会,本要在一起吃顿饭,促膝畅叙,可惜只吃了半顿。〃他风趣地说:〃我们兄弟二人,一人半顿,两人不就是一顿吗?〃听了这话,大家都笑起来。
我接连拜会了20多个使团官员。最具战争气息的要属美国使馆了。美国使馆在贝鲁特北部沿海一座高层楼房,我来到门口,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两辆坦克和一排碉堡。一队卫兵手持冲锋枪,如临大敌,神情严肃地向我迎面走来。当我说明我是中国大使馆的参赞前来拜会美国大使馆参赞时,才示意让我们把车停在门外,带我到传达室,由传达员电话联系后,再由两位卫队战士一前一后,陪同我进入参赞的办公室。
美国参赞是一位身材颀长的精明外交官,他见到我,急忙离席上前紧紧握手,对我来访表示欢迎。我说:〃今天我能进入你的办公室,真不容易!〃他面有难色地说:〃这大概就是战时外交的特点吧!〃接着向我介绍说:〃我们的前任大使弗朗西斯·梅格伊来到贝鲁特只有四天时间,就在前往拜会总统的路上遇难了。今年4月18日我们的大使馆被炸,17人丧生,我们的侨民、记者、贝鲁特大学美籍教授接连被打死、暗杀或被作为人质扣留。我们必须严加防范。〃我和美国参赞交谈了对黎形势的看法,他不无歉意地向我表示:〃李先生你今日来拜会我,按照外交礼节,我应该回拜你,但我不像中国外交官那样自由。〃言下之意,他不能回访我。我明白美国人在黎巴嫩的处境,连美国的外交官也只能躲在碉堡一样的戒备森严的大使馆里,不能随便外出以防被杀害或被绑架。我当即表示〃可以理解〃。在我告别时,他感慨地说:〃你们中国外交官在黎巴嫩工作,太幸福了。〃
他这话有道理,各国驻贝鲁特使团上百个,各馆都有卫队把守,唯独中国大使馆〃不设防〃。中国大使馆的官员,可以自由地安全地通行在黎巴嫩任何地方。
第三部分:巴黎嫩篇 在贝鲁特的日子里…美法司令部贝鲁特被炸
美法司令部贝鲁特被炸
9月下旬,黎巴嫩各派武装势力实行停火,贝鲁特难得平静。学校开课,商店开门,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呈现一派和平景象。
9月28日,使馆召开全馆大会,安排国庆节活动。和往年一样,仍不举行国庆招待会,决定放假三天,除聚餐、看电影外,还组织大家到外地参观。10月2日,由俱乐部安排,我们到北部一座美丽的城市贝比利斯游览。这里有一座腓尼基人留下的古城堡,在公元前1000多年建成,因年代久远,只留有残垣断壁。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说,腓尼基人创造了现今世界通行的26个字母,发现了大西洋,发明了制造玻璃的技术。腓尼基人也是最早经商的一个民族,现在黎巴嫩商人遍布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