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皇帝生前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四个早死,只有三个死在他的后面:太子(长子)朱慈烺(Láng),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
崇祯皇帝自杀后,太子朱慈烺藏匿于民间,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随同他们的姐姐长平公主一道藏匿于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很快,周奎把长平公主留在府里而将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交给了李自成。太子朱慈烺据说也被搜出。但是,李自成并没有杀掉这三个孩子,而是随身带在军中!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这三个孩子下落不明。
在朱三太子案件之前,先后有两个太子案件出现。
首先是1644年冬天的时候在北京出现了皇太子,这个皇太子辗转来投靠周奎,结果这个皇太子在见到了他的亲姐姐长平公主后不久又被周奎轰出家门。结果,被清军逮捕后经过原来明朝宫内的太监和锦衣卫确认的确是真的之后由多尔衮下令处决!《明史》中没有记载的这件事被记载在《甲申传信录》中。著名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认为这个太子是真的。
在1645年春,在苏杭地区流落的另外一个自称为太子的人被南明的弘光政权接到南京,弘光皇帝朱由崧也是让曾经服侍过太子的太监辨认,结果也确认是真的。不久,南京被多铎的清军占领,这个太子也在被捕获之后押往北京处死。
皇太子已经死了,那自然,三太子就应该合理合法地成为南明王朝的正统了。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真的朱三太子实际上应该是三子定王朱慈炯。这个人在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后实际上就不知所终了。后来的这些假冒的朱三太子都称自己的名字为朱慈焕,也就是崇祯皇帝的五子。
崇祯皇帝的五子朱慈焕5岁即病死。据《明史》记载,朱慈焕死前曾经对崇祯皇帝说:〃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将让他的儿子都死掉。'〃朱慈焕口中的九莲菩萨,实际上是指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崇祯皇帝当时觉得这件事情很奇怪,便封朱慈焕为〃玄机慈应真君〃。所以,朱三太子案件中的众多假冒者,主要是看中了朱慈焕〃玄机慈应真君〃的身份,而与真正的他是否是皇子没有什么关系。在所有的假冒的朱三太子当中,以杨起隆声势最为浩大。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33节:“三藩之乱”前后的张英(3)
时机抓得好:他充分利用了吴三桂的〃三藩之乱〃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当时吴三桂已在云南发动叛乱,留在北京的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也正在行动,杨起隆就是借此动乱之机部署行动的。他乘云南王吴三桂起兵反清之机,在北京组织人民和八旗贵族的家奴举起义旗。他以明朝朱三太子为号召,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建元〃广德〃。他们相约用白布裹头、红布披身为标记,在北京的内外城放火为号,同时起义。
地点抓得好:他率领的人是在京城起事的。在京城起事,他的影响那就大多了。当时,杨起隆经常在鼓楼西斜街明朝的降将周全斌家中秘密聚会,计划在1674年1月18日五更举火起义。结果因为消息泄露,1月16日提前起义。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一起起义的数百人被俘后惨遭杀害。虽然杨起隆在北京的起义失败了,但他还是给了远在云南的吴三桂以很大的支持。从而有利于1676年〃三藩之乱〃高潮的到来。
5〃三藩之乱〃的转折
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却在贵州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1674年起,吴三桂建国号〃周〃,自己改称周王。
这时有人劝他用大明年号,立明崇祯皇帝的后裔,如此可以号召一切反清复明的人都参加这场兵变。吴三桂没有听从,这在后来看来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失去了大批反清复明人士的支持,这显而易见是不明智的。
1674年4月,吴三桂的军队又迅速占领了湖南、湖北、四川、广西全境。吴三桂起兵三月,便拥有云、贵、川、湘、桂五省,声势震动全国。
与此同时,1674年4月20日,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宣布与清朝脱离关系。耿精忠与吴三桂约定,他主攻江西、浙江。因为耿精忠的起兵,开辟了第二战场,减轻了吴军的压力,形势对吴军有利。1675年1月,吴三桂的部下陕西提督王辅臣起兵造反,1675年2月28日攻下西北重镇兰州,西北震动。稍后不久,平南王尚之信在吴三桂的利诱下,于1676年4月3日在广东发动兵变,炮击清兵大营。到这个时候,叛乱的三藩已经占领了云、贵、川、陕、甘、湘、粤、桂、闽、浙、赣南方和西南方十一省的地盘!
这个时候,清朝政府内部有些人已经被吓得惊惶失措。大学士索额图等人主张处死率先倡议撤藩的明珠、米思翰、莫洛和张英等人,康熙皇帝以〃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断然拒绝。明珠和张英等人得到康熙皇帝的肯定后,更加效忠于康熙皇帝。于是,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平定三藩之乱的活动。
而此时的吴三桂却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他饮马长江,本当痛饮黄龙,直捣京师,吴三桂却不过长江,在松滋一停就是三个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时机!此时的吴三桂如果迅速挥师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变色,而他却顿足不前。缺少进取精神,是吴三桂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历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
与此同时,与吴三桂的犹豫而未能把握住这次机会相反,康熙皇帝迅速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向吴三桂扑来。康熙首先削去吴三桂的亲王爵,然后处死了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1675年5月,康熙帝组织了10路大军进剿吴三桂军,甚至将蒙古兵也征调到前线,总兵力在20万以上。双方的主力都摆在湖南,吴军在岳州,清军大本营在隔岸的荆州,一直对峙着。
康熙帝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西北的王辅臣首先被击败。在福建战场,1676年11月,耿精忠率众向清军投降。广东的尚之信再次降清。
6张英的崛起
至此,〃三藩之乱〃开始朝着有利于大清王朝的方向发展。而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一直鼎立支持康熙皇帝并且不断为康熙皇帝出谋划策的张英也日益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1677年,康熙皇帝命择词臣谆谨有学者如张英等人日侍左右;又设南书房,命张英入值,赐第西安门内。词臣赐居禁城,自此始。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第一是南书房。南书房是清朝的官署名。在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本是康熙皇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清代士人视之为清要之地,能入则以为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南书房记注》,系为数极少的南书房档案。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皇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康熙皇帝亲政以后,朝廷的权力一则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国家大事需经过王大臣会议,而这些满洲王公贵族地位较高,有时与皇帝意见发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二则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康熙皇帝为了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决定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权力中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刚刚设立南书房,就把张英视为心腹大臣,是给与张英的无比信任。当然,更为信任的表现还在后面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第34节:“三藩之乱”前后的张英(4)
第二是命张英入值,赐第西安门内。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词臣赐居禁城,自此始。一个汉人,能够入居紫禁城,这是无比光荣的事啊。
在这前后,康熙皇帝日御乾清门听政后,即幸懋勤殿,与儒臣讲论经义。张英晨入暮出,退或复宣召,辍食趋宫门,缜密恪勤,康熙皇帝日益器重张英,幸南苑及巡行四方,必以张英侍从。一时制诰,多出其手。很快,康熙皇帝又升迁张英为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
翰林学士,学士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值内廷,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唐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外将、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此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此后翰林学士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礼部侍郎,是礼部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7〃三藩之乱〃的结束
此时的吴三桂在政治与军事逐渐恶化的情况下,于1678年3月23日急忙在衡州即帝位,宣布国号大周。但是吴三桂的政治和军事上的不利处境并没有因为他的登基获得丝毫改善,清军加紧了对湖南岳州和长沙的进攻,志在必得。
吴三桂本人的志气和身体却一天天衰败,他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这位67岁的老人再也无法展现当年的神勇,他已是风烛残年。天不假年,吴三桂于1678年10月2日忽然中风,噎嗝,且下痢,第二天便病逝了。
吴三桂死后,部下郭壮图、方光琛等拥立其孙吴世?#91;即位于贵阳,改元洪化。控制地盘越来越小,内部也更加分崩离析。乘此时机,清朝政府加强了政治策反和军事进攻。1679年,大清王朝的军队克复湖南、广西,1680年,又下四川、贵州并进兵云南,1681年12月7日,昆明城内粮尽援绝,吴世?#91;自杀,余部投降。清军夷吴三桂满门,并到处寻找吴三桂的尸骨,大肆纵兵抢掠,陈圆圆于城破之前便逃离了昆明,隐居贵州山区。由吴三桂掀起的持续8年之久的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至此全部平定。
随着〃三藩之乱〃的被平定,张英也达到了他人生中的顶峰。下一步,张英又会有什么传奇般的经历呢?
第35节:施琅收复台湾之役前后的张英(1)
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最后以大清王朝的胜利而告结束。而为这次平叛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张英也达到了他人生中的顶峰。
这个时候的张英心里想着,可该休息一段时间了,我还是跟康熙皇帝请假暂时回家一趟吧。于是张英就以为已经死了14年多的父亲张秉彝改葬迁坟为名,向康熙皇帝请假4年。结果呢,康熙皇帝当然是非常高兴地批准了他的要求。就这样,张英离开了朝廷。这一离开,就是4年之久。
1张英离开朝廷四年之谜
有的朋友听到这里肯定就不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张英一请假就是4年啊?给已经死了14年多的父亲改葬迁坟也用不了4年啊?再说了,这个康熙皇帝离得开为平定叛乱立下汗马功劳的张英么?他还就真的批准了张英的请求?这真是怪事啊。
诸位,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