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为什么活着-稻盛和夫 >

第14章

人为什么活着-稻盛和夫-第14章

小说: 人为什么活着-稻盛和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曾担任指挥官。从幕府末期到明治维新结束,那个一直能灵活运用智慧、屡立战功的大人物,在此重要的战役中却什么也没有准备,只是跟随在一群年轻人的后面行动而已。
当时,也有一些军队因为仰慕西乡的英名,远从九州各县赶来支援,还有对明治政府感到不满的旧武士前来响应,但都被西乡拒绝了。从西乡种种应对的态度,实在看不出他想打赢这一仗,有关这件事至今为止仍是一个谜,也成为后人讨论的焦点。我只能想象,可能是因为西乡本来就是一个感情胜过理智的人吧!
当我就读旧式中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被强制教导这种情感的重要性,我感觉,即使到了现在,自己仍然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例如,当时教我们修身养性的老师,针对人格品质最恶劣的人,他描述道:“有一个小偷到一户人家去偷窃,刚好那家人回来了。如果这个人真的只是小偷,碰到对方家人进门时就应该逃逸无踪,但是也有人会跑进厨房拿起菜刀挥舞威胁,于是由小偷变成强盗。这种由小偷变成强盗的人正是最污秽的人!”
他还提到另一种情况:“假如你的亲友在某种情况下杀了人,跑来找你并告诉你‘我刚杀了人,救救我吧!’你会怎么做呢?”从应对这个问题时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人性之间有很大的差别。那时候我们只是中学一年级的学生,个性都比较软弱、畏缩,大家的答案几乎是一样的:“把朋友训一顿,然后劝他去投案。”可老师却告诫大家不可以这样做,他说:“既然是亲友,而且他又跑来投靠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会被判罪也要庇护他。”
现代人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想法,但是以前的老师教导我们这就是人类的情和义,我想他教的应该正好符合西乡隆盛的价值观吧!
西乡的个性富于情与义,我认为这是他最令人心仪或值得当做榜样的理由。但是,有时我又无法接受被人情义理束缚的人,这样的说法好像有点无情。然而,就在我创立京瓷时,我曾考虑:“虽然我的核心思想充满西乡的情义,但是经营事业,我得效法大久保利通的理性与冷静才行”。
事实上,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松风企业,那时我才二十五、六岁。当时的我,认为自己的理想是做个有情有义、品德完美无缺的“完人”。等到自己经营企业时,才知道所谓的完人,行动时应该同时具有西乡的情义和大久保利通的理性,两者兼具才能成功,于是我才开始研究大久保利通的哲学。
当我回到西乡的故乡鹿儿岛,告诉那里的人有必要学习“大久保利通的理性与冷静”时,得到的回答多半是瞧不起的眼神。然而,当时我依旧认为自己应该“融合大久保利通兴西乡隆盛的品质,创造稻盛和夫的新形象”,并打算依此目标经营自己的人生。
拓展事业时,如果只用感情去判断和行动,可能会导致无法收拾的局面;即使用感情判断再依据理性行动,方向可能还是错的;还有一种方式是用理性判断,也用理性执行,这样一来可能就没有人愿意跟随你工作了。
我认为,经营事业最重要的是,最初的阶段应该用理性思考,实际执行或应对时不妨适度地运用感情。
关于这点我原来并未留意,而是从过去的员工那里听到:“那时社长突然出现,告诉我应该这样做才能替自己解危。幸好跟随一个严格的社长,我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偶尔听到这样的故事,我总是扣心自问:“真的发生过这种事吗?”因为我完全没有印象,我想那些大概都是我在无意间说出去的话吧。
被人刻意地夸奖,有时还是会感到开心的。然而,如果有人记得你无意间讲的话,再由对方说出来时,其中不但充满了感情,而且更让人觉得欣慰,因为你知道对方是真诚地接受了你。
太重感情的人,我认为只适合和他发展私交,一起工作就会产生很多纷争。例如,当有人求我:“财务调度上有点困难,请帮助我一下好吗?”我认为对方人品很好,因此当他的担保人,周围的人还因此夸赞我是正直的大好人。
但是,相似的情况有时却惹来不同的评价。例如,有个人因为担任很多借贷的保证人,因此背负了很多债务,结果自己的公司都倒闭了。在此情况下,恐怕没有人会称赞他是“正直的大好人”吧!
还有一种情况,有人来借钱,第一次因为同情就借给他了,于是在他的口中我是“大好人” ;接下来又说:“可以借更多一点吗?”这时如果拒绝他,他不仅忘了应该为第一次借他钱而道谢,还因为第二次借钱遭拒绝而产生憎恨之心。这就是一般人的反应,而这种憎恨之心将会带给当事人更大的伤害。
我建议,第二次会拒绝的人不妨一开始就拒绝,原则上还是应该谨守住先讲理性、再谈感情的程序比较正确。我会有这种想法,原因之一或许来自小时候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我的父亲是个沉默理性的人,母亲的个性刚好相反,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母亲不管遇到任何情况都心怀感激,而父亲则经常严肃地责备我们。
例如,有时母亲会对父亲说:“孩子的爹,有个亲戚告诉我这样的好事,我们也来做吧!”父亲总是说:“等一下!”然后,要求母亲做更详细的说明,等她说完了,父亲就冷静地分析其中的利弊,然后对母亲说:“那不是很不合理吗?”并提醒母亲太感情用事了。
从母亲的角度来看,因为是亲戚的提议,所以她先放了感情进去,忘了做理性的考量;父亲则一定是先冷静地分析才得出结论。我觉得,母亲的个性有点像西乡隆盛,父亲则像大久保利通。我发现,父亲和母亲一来一往的互动,对我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第十七章  勤劳
劳动的目的不应仅止于取得粮食、免于饥饿,名是为了磨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类变得更齐美。我们不访为劳动下此新定义。

日本文学家内村鉴三在他的著作《具代表性的日本人》中,曾经介绍过日本的土地改革家二宫尊德(1787一 1856)。
二宫尊德既无学历也无资产,只是个农民。十六岁时父母双亡,二宫尊德的伯父收养了他,从此,他每天从清晨到深夜都像小奴仆一样不停地劳作。由于只有深夜的时间可以利用,渴望学习的二宫尊德就.点着油灯努力用功读书,结果伯父却责骂他“浪费灯油”。于是,他挑灯夜读的希望破灭了。即使如此,二宫尊德仍然没有放弃学习。经常头顶着晨星或在满天星空的夜晚勤奋工作,再利用白天上山砍柴或刻草时,一边走路,一边读书。
长大之后,二宫尊德一直拼命地工作并过着节俭的生活,利用自己的积蓄将父母的田地买回,并且在农业上有了非常优秀的表现。当地的领主风闻他的能力,请他负责协助政府振兴那些贫穷的农村,使他声名远播。晚年的时候,二宫尊德甚至接受德川幕府委托从事治水工程和产业辅导工作。此时的二宫尊德已经可以和其他的诸侯并坐在宫殿中。据说他的言谈举止、宫廷礼仪都非常端正,不少同座的高官还以为他也是出身于高贵的大户人家。
这段传说主要是在强调:二宫尊德原本是一个平凡的农夫,从来也没有机会学习宫廷礼仪,每天只是从早到晚不停地耕地劳作,却能够将自己的心智磨炼到此种程度。换句话说,人如果非常努力地工作,不但可以得到生活上需要的粮食,也可以借此磨炼自己的心灵。
我认为,通过劳动塑造人类的心智,对现代日本人而言格外重要。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社会渐渐确立了“提供时间、换取报酬”的劳动价值观,认为劳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金钱。
劳动本来的目的应该并非只是为了获得报酬,特别是在贫穷时期,勤于劳动还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诸如想休息、想偷懒、想玩乐等欲望,通过控制欲望,也就可以锻炼人的心智。
问题在于,眼前的社会过于富裕,日本人已经没有必要为了获得粮食而勤劳工作,只要打零工就足以维持生计,于是,很多人开始拒绝被固定工作绑住,宁可成为打工族也不愿意到企业就职。更极端的是,有些人高中毕业之后就赋闲在家,既不想就学也不想工作,而是选择继续靠父母供养来生活。
很多年轻人过了二十岁还待在家中,与此同时,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也逐日增加。我相信,这些年轻人从来不曾通过劳动来磨炼自己的人性品格,这是造成他们犯罪的主要原因。就像释迎牟尼在“六度波罗蜜”中强调精进的重要性一样,我也认为勤奋地劳动可以锻炼头脑、培养心智,这也是达到开悟之前的必经过程。总之,勤于工作的人不仅可以得到足够温饱的生活,也可以抑制多余的欲望,并磨炼、净化自己的心灵和头脑。劳动具有的机能正在于此,因为世人已经忘记了劳动的重要性,眼前的社会和人心,才会荒废到这般地步。然而,时代与社会每天都在改变,人类已经无法回归到古代社会。因此,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如何改善社会因过于富裕而丧失精进的问题。
事实显示,在贫穷的时代,人类努力工作的原因的确是为了得到生存所需的粮食;但是如果将劳动的目的仅仅局限在取得粮食上,到了物质丰盛的时代,人们一定会失去勤劳的精神,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为劳动找出新的意义。
就像前面提到的,劳动的目的不应仅止于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磨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类变得更完美。我们不妨为劳动下此新定义。其次,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厘清劳动的本质。现在有些老师强调让学生劳动是一种罪恶,这已是造成年轻人不想劳动的原因,而日本厚生劳动省不断缩短工时,是不是也强化了“劳动是罪恶”这种观念呢?
日本国内就曾为了法国每周劳动时间只有三十五小时而议论纷纷。我了解到,厚生劳动省的本意是希望促进日本人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赚更多的钱。问题在于,这种决策不也是造成人类堕落的原因吗?
唯物论可能把人当成各种事物中的一种来看待,但是我总认为这样的理论应该是错误的。就像先前所引用的佛教教义所示,佛陀劝人精进,因为从精进中可以磨炼人的心智。因此,我想呼吁的是,首先我们必须找出劳动的真正意义,对人类而言,这才是比较正确、也比较符合自然的做法!
如果依此概念而行,努力工作并将获得的成果分享给贫穷国家的人民,这样的行为就是释迩牟尼所说的“布施”。即使不能直接送达,也可以通过日本政府的开发援助机构去援助其他的国家。能够将富裕世界多余的物资送给贫穷的国家,拯救更多生命,本来就是最具爱心、最应该做的事啊!这样的“布施”行为,可以让劳动的价值提升好几倍。
我相信,能够努力勤奋工作,并将劳动的成果分享给其他国家的策略,比花大钱去购买军备或缔结各种和平条约,更能够提供给国家安全有力的保障,因为任凭谁也无法欺侮拥有这种行为和思维的民族。我想,这样的民族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获得推崇和尊敬!
我衷心希望日本能变成这样的国家,同时我也认为,这才是 21 世纪的日本应该呈现的样貌。

第十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