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

第29章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第29章

小说: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4亿港元购入一家舞厅的
65%的股权。接着,张荣发又以
3亿多美元在
洛杉矶兴建观光酒店、办公楼、公寓。。马来西亚槟城的长荣国际大饭
店,为综合性休闲度假观光酒店。台中市的大饭店高
14层,有
385间客
房和特级豪华套房。此外,大型健康中心和室内回力球场,也正在建设之
中。几乎所有的酒店都是五星级,张荣发格外重视这些初具规模的酒店,
他说:“几乎所有的飞机公司,都有自己的旅馆。”此外,他还投资
30
亿台币成立长荣超合金公司”,将集团的领域扩展到钢铁业。这是其陆地
规划的又一步骤。不久前,长荣集团正式向台湾“民航局”申请经营国际
空运,预约投资
100亿台币,兼营客、货运,开辟飞往亚、欧、美三大洲
的航线。他要打破
82。4%的空运权为外国人操纵的局面。现正与日本全
国航空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培养专业人员。
□信息情报的重要性
张荣发的投资活动,外人看上去似在冒险,实质上他早已看了很久,
早已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他的冒险总能成功。纽约“长荣”所设的情报部,
尽管耗资巨大,但他在所不惜。1974

年,“长荣”不惜巨资,装备了大型计算机,实现了资料储存和文件
处理的电子化。这样做,是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的需要。

1975年,又建立了全球电脑咨询中心。每天,这些高科技仪器从上
千件消息中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帮助他与助手们及时掌握最新信
息,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这些有利因素,使他新建的超合金厂,在
8个月内,就将价值
12亿台币的设备采购齐全。按国际同类标准计算,
超合金厂需要
5年时间建成,而“长荣”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工了,光利
息就节省了
50万元。提前生产,提前创收,其利润就更加可观了。张荣
发真可谓经营有方。

六、香港首富李嘉诚

六、香港首富李嘉诚

25亿美元。
李氏控制的公司股票总值,占香港股市的
15%。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父亲做过小学的校长,家境清
贫。11岁时,日寇入侵,父亲带全家避难来到香港。不久,父亲因贫病
交加,客死异乡。临终时,父亲把家庭的重担托付给了长子李嘉诚,殷切
嘱咐他“做人做事,要有骨气”,“失意勿灰心,得意毋忘形”。

年仅
13岁的李嘉诚为了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只得退学打工,过早
地踏入社会。后来,又由朋友介绍到一家小型塑料厂当推销员。

李嘉诚没有因生活艰难而放弃学习,他坚持夜间去读夜校。在夜校,
他的学习成绩优秀,并学成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不怕吃苦,每日工作时
间都在
16小时以上,后被升为工厂经理。这一段生活经历,对他以后开
创事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嘉诚
23岁时,除了负担全家的生计之外,开始有了一定的积蓄。
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工厂经理之职,仅用
7000美元创办了一家专门生产
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名为“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毅然转产塑料花,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塑料花
工厂,一举赢利数千万港元。从
1960年起,李嘉诚又将大量资金投入地
产业,并很快成为香港房地产的巨子,长江塑料厂也扩展成了长江实业集
团。

李嘉诚的经营道路是香港经济起飞的一个缩影。

□广纳人才与客户
1950年,年仅
22岁的李嘉诚毅然辞去了一家塑料制品厂的经理职
务,准备自闯一番天地。50年代的香港,已初步繁荣,商号林立、霓虹
闪烁。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各地来港开创事业的人不计其数。李嘉诚
觉得自己已具有经营塑料制品厂的经验,而且塑料制品业属新兴产业,发
展势头看好,因而决定继续开办塑料制品厂。他用他积蓄多年的
700O美
元租了一间不大的厂房,并制一块牌匾,这样,长江塑料制品厂便正式开
业了。

李嘉诚深知,光凭借这样简陋的条件,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并非易事,
摆在他面前的经营道路是异常的艰辛和曲折。建厂之初,他便为自己定了
一条必须严格遵循的经营法则:江河不择细流。这也就是他把厂名写为“长
江”的缘故。偌大的市场,涓涓细流何止千万,怎样才能使这些细流汇入
“长江”?他为此而日夜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奔波着。工厂的主要产品是小
型塑料玩具和家庭用品,进货琐碎,利润微薄,许多批发商不愿承接业务。
他便带着样品走街串巷,与街头摊贩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些业务量虽然
都不大,但积少成多,足以维持工厂的生产。他又很快改进产品,保证质
量,取得了人们的信任,因而产品的市场在逐渐扩大。在长江塑料制品厂,
无论怎样小的业务客户,都会同样受到李嘉诚的尊重,同样有资格对产品
挑三拣四、评头论足,同样能享受周到的服务。有时,一笔小小的业务甚
至不够包装服务费用,他依然坚持不改初衷。他的这种做法果然使客户日
益增多,胜过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对于批发商,他则以质量信誉取胜。
遇到个别客户资金一时周转困难,他总是予以体谅。他宁愿自己克服困难

筹措资金,也决不采用过分的办法损害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时至今日,长
江实业有限集团已规模宏大,但所有的经营仍一如既往,仍然坚持着“重
视所有客户”这一原则。

筹措资金,也决不采用过分的办法损害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时至今日,长
江实业有限集团已规模宏大,但所有的经营仍一如既往,仍然坚持着“重
视所有客户”这一原则。

20多年前置办的住宅,不在公司领取薪
金和任何福利津贴。有一年的夏天,他的儿子利用暑假在“长江”工作,
曾经开玩笑地对爸爸说,他是全公司待遇最低的职员。李嘉诚笑着说:
“不,我才是。”

他在经营中广纳人才,不囿于家族亲朋。如集团副主席麦理思是剑桥
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英籍管理专家马世民是企业的支柱。在长江集团近
300名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中,有
100人是外国人,其余的则是年富力强、
精明能干的香港人,而李嘉诚家族中极少有把握实权者。李嘉诚在经营
中,既广纳客户又广招人才,双向吸引,不择细流。这就奠定了长江集团
全面起飞的物质基础。

□先人一步枪占塑料花市场
50年代中期,“长江”已初具规模,有了相当的经济基础。李嘉诚
又开始为“长江”的起飞谋划,即寻找一个可供发展的市场契机。
一次李嘉诚偶然去探望一位商界朋友,那位友人刚从欧洲归来,李嘉
诚很想和他谈谈外国的塑料制品市场情况。走进客厅,一蓬艳丽无比的“鲜
花”立刻吸引了他。凭着他多年经营塑料制品的灵感,他立刻意识到,这
是几乎可以乱真的塑料花。这次拜访收获很大。他得知,如今欧美市场已
悄然兴起塑料花热,家家户户、办公地点均以摆设塑料花木为时髦。他预
料,这个时尚会很快覆盖整个欧美市场,而且会迅速地波及到东南亚各
国,它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可观。

事不宜迟,告别友人后,李嘉诚立刻启程赴欧美市场进行实地考察。
从欧洲归来后,他已争取到一大批海外订单,必需的设备也已在运输途
中。“长江”的转产准备工作业已就绪。第一批塑料花上市后,震动了整
个香港的塑料制品业。但多数人们持观望态度,想等待市场的稳定。趁着
这一有利时机,李嘉诚全力以赴,扩大生产,当年的营业额就达到
1000
万港元。不久,在香港的商市,到处都有“长江”的塑料花争奇斗艳。第
二年,他建成了高达
12层的工厂大厦和高大厂房,创建了世界上最大规
模的塑料花制造工厂。在此后的七年里,他不断推出塑料花的新品种、新
款式,虽然有愈来愈多的厂家参与竞争,但其品种、质量无无法与“长江”
相比。

面对塑料花市场的一片繁荣,李嘉诚又预感到花市萧条将很快到来。
于是他当机立断,果断地放弃赢利颇丰的塑料花制造业,率先退出市场。
正如他所料,塑料花滞销很快席卷香港,许多厂家都陷入危机之中,或是
徘徊在破产的边缘。“长江”不仅避过了这次经营危机,而且从经营玩具
业中又赢利了
1000多万美元。他的抢先占有和及时退出的做法,都有比
别人棋高一着的经营谋略。

在塑料花经营初战告捷后,李嘉诚又开始把目光转向房地产业。他深
信,香港的房地产业将会由于其特殊的商埠地位而日趋上涨。1964年,
香港银行陡起风潮,至
1967年发生骚动,市场经济跌入最低点,房地产

业因价格暴跌,损失尤为惨重,因而一时几乎无人问津。他却处之泰然,
反而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一再购进地皮、楼寓,而且只买不卖。他的做法
令香港商界同行瞠目结舌。至
1972年,香港经济开始稳定和复苏,而此
时的“长江”集团已拥有
35万平方英尺的房地产业。此时,李嘉诚已轻
而易举地成为了香港房地产业的巨子。

李嘉诚在塑料花制造和房地产业经营中的两个“第一”,为他带来了
巨大的财富,“长江”集团也一跃而成为了香港华资集团的首富。

□股市风云中的虚虚实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嘉诚的财富迅猛增长,成为香港商界的一条“猛
龙”。70年代末期,这条“猛龙”准备“过江”了。
李嘉城运用他的全部智慧,为“长江”的发展制定了三大战役,决心
在股票市场上一举获胜。他果断地调用大量资金收购上市股票,第一个目
标是“九龙仓”。他不动声色,悄悄地通过各种渠道收购所有“九龙仓”
的上市股票。“九龙仓”属英资怡和财团,在香港颇具实力,拥有电车公
司、轮渡公司以及码头、货仓、酒店业等多种行业,利润丰厚。李嘉诚知
道,他用大量资金收购股票的消息迟早会引起怡和财团的警觉,因而必须
争取在怡和财团警觉之前,尽可能多地获得“九龙仓”的股票。果然,怡
和财团很快觉察到了有人企图控制“九龙仓”,且来势不小。在惊恐之余,
怡和财团急忙请汇丰银行出面筹措资金,以争取股票的控制权。此时,李
嘉诚立即将所购股份全部让出。这样,一收一放的结果,李嘉诚净赚
5900
多万港元,取得了初战的胜利。

第一个战役虽然利润丰厚,但所经营的物业不太适合李嘉诚胃口。按
照李嘉诚的计划,这次收购以“九龙仓”上市股票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筹
措资金,壮大声势而已。他的第二个目标是“青州英坭”也是一家老牌英
资公司,以经营房地产开发为主。他采取了同样的手法,悄然地收购了“青
州英坭”的全部上市股票,几经周折,达到了
25%的股票拥有权。“青
州英坭”最初对此事掉以轻心,继而又以为李嘉诚不过是重玩“九龙仓”
的把戏,故而对“长江”集团的做法不予理会。他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
下,轻易地取得了成功。凭借这
25%的股权,他顺利地进入了“青州英
坭”董事局。几个月后,“长江”与“青州英坭”达成了一起合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