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高岗在北京 作者:赵家梁 张晓霁 >

第37章

高岗在北京 作者:赵家梁 张晓霁-第37章

小说: 高岗在北京 作者:赵家梁 张晓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高岗死后的许多年里,毛泽东仍然经常提到他。
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多次提到高岗,提到高岗之死,他说:“高岗的事,我有责任,约了谈话,高岗想去陕北,我们想保留他的党籍,拟保留中央委员,回延安,本人也愿意。后来竟这样结局,我也觉得遗憾。”【注13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春秋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49页。】
在高岗长达半年的管教期间,特别是最后一个月里,管教组多次向中央打报告,甚至打紧急报告,要求中央尽快派人与高岗谈话,均无答复。难道毛泽东真的忙得连打一个电话,或命人转达一句话的时间都没有么?这不能不使人想起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批高级干部悲惨死去,不都是在这样表明上不闻不问,实则胸中有数的情况下发生的么?
庐山会议期间,上山斗争彭德怀等人斗得轰轰烈烈;北京城里也在追查彭德怀与高岗的关系。原东北局的几个主要负责人又被召回中南海,不仅批判彭德怀的“反党罪行”,还要追查当年彭德怀与高岗有什么“阴谋活动”。李力群也被软禁起来,要她交代高岗与彭德怀、黄克诚等人的言行。
一天夜里,安志文把李力群接到彭真家里,安子文和徐子荣(公安部副部长)也在座。彭真重点问她高岗与彭德怀、林彪、陈云的关系。他说,彭德怀反对毛主席,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吹捧高岗,不提毛主席。说高岗和林彪。陈云的关系很好,“你好好想一想,他们在一起都说些什么?”李力群心里很害怕,什么也说不出,只是不停地流泪。
不经中央同意,某个政治局委员单独秘密调查另外一些政治局委员的言行,这种做法,难道是正常的、合法的吗?反过来说,不经中央同意,彭真等人又怎敢擅自做这种秘密调查?那么,是谁批准的?目的何在?
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期间,再次批判“右倾翻案风”,小时《刘志丹》被说成是为高岗翻案的反革命作品,习仲勋、贾拓夫等一大批西北的干部因此受到审查,被打成“彭高习贾反党集团”。李力群再次被软禁、受到追查,要她交代高岗与习仲勋、贾拓夫等人的关系,问他:李建彤(刘志丹的弟媳)写的小说《刘志丹》你看过没有?陕北的一些高级干部到你家来过没有?他们都和你说了什么?1954年,习仲勋在东交民巷和高岗讲了什么?习仲勋与彭德怀有什么关系……
随着“文化大革命”开展,毛泽东表现出对高岗的怀念。传说毛泽东曾对起草讨伐刘少奇檄文的人说:要是高岗还在的话,他可以提供更具体、更详细的材料。
事实上,“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刘少奇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当年高岗反对刘少奇的内容;“文化大革命”中所公布的关于刘少奇的许多罪证中,特别引人注意的从东北敌伪档案中搜集的材料,当年毛泽东就曾亲自让高岗去查过。这些材料当时没有公开,而今,却被公布了。然而,高岗当年因反刘少奇而获罪,现在却并没有因此而翻身,这又是为什么呢?
“文化大革命”初期,有些造反派不知深浅,成了了一个全国性的“揪高饶集团漏网分子联络站”。周恩来发现后,立即召见该组织的红卫兵头头,对他们提出尖厉批评:“你们这样做,是把矛头指向毛主席!”从此再无人敢动这个问题,当年被定为“高饶集团五虎将”的人也没有因这个问题再受到进一步的追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力群自然也免不了遭批斗,后来,周恩来向李力群所在单位打招呼说:“不要随便揪斗李力群。”
1970年冬天,在高岗去世16年以后,毛泽东忽然对高岗的遗属表示关注。根据他的指示,周恩来于1971年1月派人把李力群从“五七干校”接回北京。起初,按照李力群的要求,安排她到图书馆工作,但刚去不久,就被调回当时的科教组(即后来的教育委员会)。据领导人讲,这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的,毛主席说,在西北、东北的干部中,她是有影响的人物,应该回科教组工作(她原来在教育部工作)。周恩来还指示中央组织给她恢复原来的待遇,补发了被扣发的孩子们的生活费。周恩来逐一询问了高岗的每个孩子的情况。当了解到他们因受高岗的牵连,升学和毕业分配都遇到困难时,立即指示有关单位,把他们都召回北京,按照党的政策,根据各人的条件安排工作或升学,不得歧视。由于她的住址和身份已经公开,为了她和孩子们免遭麻烦,周恩来不让她们回原来的住处,也不让她们住公寓,而是派秘书带着她一起选择了一处独院居住。周恩来中央细心周到地安排高岗的遗属,不仅仅是因为当年高岗托孤之情,更可能是毛泽东授意的。
1974年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夕,毛泽东指示将李力群安排为全国人大代表,并且列入国庆节登天安门城楼的名单。当时,四人帮爪牙迟群等人把持科教组,极力反对李力群党科教组的代表,周恩来便把她安排为天津选区的代表,出席全国人代会,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宴。后来,李力群又担任了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所有这一切,是否意味着毛泽东对高岗的难以启齿的歉疚,而又不愿公开认错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心态呢?
“高饶事件”至今已过去50多年,事情似已完结,但并未完结。
11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对许多冤假错案重新进行审查,予以平反纠正。人们也关注着“高饶事件”如何对待?
陈云说过:“过去的事就算过去了,不要再讲了,再讲没有好处”,“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不要再提了”。在讨论《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邓小平也承认:“高岗敢于那样出来活动,老人家也有责任。老人家解放初期就对刘少奇同志、总理有意见,而对高岗抬得比较高,组织”经济内阁“,也就是计划委员会,几个大区的头头都是委员,权力很大,把政务院管经济的大权都拿出去了。高岗又从毛主席那里探了消息,摸了气候,好像老人家重用他,又有四个大区的支持,因此晕头转向”;“高岗批评少奇同志的东西,不是完全批评错的,有批评对了的。如土改时搬石头、反五大领袖;【注14 土改时,一些领导干部反对过“左”的做法,因而被当着“绊脚石”,把他们调离本地区,当时把这种做法称之为“搬石头”。“五大领袖”是指当时的村干部:即村长、村支部书记、民兵(排)队长。粮秣委员、妇女委员。】天津讲话,还是由缺点错误。”(1980年3月19日)
但是,他仍坚持认为高饶的问题不能翻。人民都说这个问题“很复杂”。笔者认为,最“复杂”的恐怕一是高饶对毛泽东的看法。邓小平是不是“投鼠忌器”,怕“泼脏水的同时,把孩子也泼了出去”呢?二是由于邓小平和陈云这两位当年揭发这一事件的人都不愿“翻”,而他们是那么的权威,中国人有恰恰最信奉权威的话。
或许正是基于这一思想,1981年,中共11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高饶反党联盟”或“高岗反党集团”等字样都从文字上消失了,只保留了高、饶两个人。对当年被打入“高岗集团”的五个人,中央都给予“实际解决”,而未予公开平反。这也许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总结历史,宜粗不宜细”的体现吧。不过,只要中共中央对高饶问题没有实事求是的说法,那么,这个问题还将会以讹传讹,谬误流传,遗患后代。
总的来说,笔者赞同邓小平的观点,对于毛泽东在中国历史的伟大功绩,必须给以充分估计。本书的宗旨并非全面评述毛泽东的功过是非,而仅仅是多“高饶事件”本身提供一些事实真相和思考而已。
附录一 :历史回顾
如今,50岁以下的人,对该国其人其事知之甚少。可是岁数大一些的人都知道,在20世纪40年代,乃至50年代初,他可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这本书里着重讲述了高岗在1952~1954年所发生的事情,分析了他从权力的高峰跌至无底深渊的内在与外在的,历史与现实的因素。然而,似乎还缺少对其全貌的介绍。这个附录,就是概括地讲述高岗到北京之前的主要经历。之所以作为“附录”的原因,一是为了使正文的叙述更连贯,不致因高岗回顾历史而冲淡正文的气氛;二是为了给读者以选择的机会,如果您有兴趣、有时间,不妨一读这个附录,否则,可以忽略它。
高岗戎马大半生,曾经地位显赫,备享荣耀。有人说他是“西北起家,东北发家”。当他在管教期间回首往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辉煌依然满怀感慨,不无得意。
翻开已经发黄的。高岗反省的原始记录稿,第一页变色他回顾自己历史的提纲,两行粗大的字跃入眼帘;
西北:金边帽,东洋刀。复仇。
入党动机有报复
①西北:
胡永发、王世发、西河塔、富家山、
报复、武世晨、
金边帽,东洋刀。
入党动机有报复、
大革命失败、共产党员大批清洗叛党、
30年开始搞、刘高张、32年赶走、
33年1、2间、毕口、夏源领导兵变、6月26军全军没、西北抗日义勇军失败,省委大破坏、(杜衡、小张、陈建文叛变、白区党破坏)、中心转在桥山根据地(兆金)。我说过南有瑞金,北有兆金、南有井冈山北有桥山。那时觉得恢复党、军、根据地、
①大批的干部和劳动人民的创造、不是你一个好汉英雄搞起来、狡兔三窟、兆金、南梁、陕北、集体领导和人民的创造,(?)上不容、自己在关键上恢复了、把自己估计高了、把个人的作用夸大了。
②肃反是错误路线、出来后是愤恨、正因为这样、放出后中央挽救了这个地区、到军委从事武装动员部、郭调去搞蒙古地工作、工作不好搞经常打、表现过去自己的所为是坚定不移的、念念不忘。说苏武牧羊、流放去了、迟早要把我害了。这种情绪对郭很仇恨抱怨的情绪、很狭隘、不是从积极的方面想。
③在蒙古地工作、私人生活对我影响很深的、一片沙漠地、天天飓风、跑来跑去、生活确实腐化、社会反映是落后的。
我们的叙述就从这里开始。
一、身世、理想
悠悠无定河,如同岁月的长河,千百年来,流淌在陕北黄土高原,带着人们美好的希望汇入滔滔黄河,留下的却是无尽的苦难。这里山穷地瘠,十年九灾,战祸连连;官府横征暴敛,百姓流离失所。自古以来,这里农民反抗豪绅和官府的斗争不断,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农民领袖——闯王李自成就诞生在这个贫瘠而多难的地方。
早年,高岗的祖先逃荒来到陕西省横山县武家坡镇(现武镇乡)高家沟村开荒谋生。祖父高万智因贫困劳累中年早逝,高岗的父亲高仲来带着两个弟弟艰难度日,除农耕外,农闲时上山烧炭,运到长城以北蒙古地(内蒙)贩卖,有时也兼贩其他农副产品。
高岗原名高崇德,生于1905年8月30日(农历九月初二),兄弟姐妹四人,童年时,常随母亲挖野菜度日。八岁那年遭大天灾,母亲病逝,15岁的姐姐出嫁;六岁的妹妹给人家当童养媳,换的六吊钱。他11岁就和兄长一起帮人揽工放羊,艰难度日。
他十岁上冬学,【注1 冬学是一些进步人士利用冬季农闲举办的平民学校。】后入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