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高岗在北京 作者:赵家梁 张晓霁 >

第16章

高岗在北京 作者:赵家梁 张晓霁-第16章

小说: 高岗在北京 作者:赵家梁 张晓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斯大林逝世引出的话题
1953年3月,突然传来了斯大林逝世的噩耗,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为之震惊,为之哭泣。中共中央在醖釀派谁去莫斯科参加吊唁活动时,曾考虑由高岗代表中国党和政府前去,后来决定由周恩来总理前去,高岗等跟随毛泽东主席去苏联驻华大使馆吊唁。
由斯大林逝世引出的问题是,在中国,毛泽东“之后”怎么办?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却不能不想。这个问题毛泽东想到了,刘少奇想到了,还有相当多的人都想到了。
毛泽东不得不正视现实,他毕竟已经六十多岁,身后之事必须及早考虑。
于是,在中央高级领导层中,关于接班人的问题成为1953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那么,谁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呢?
“七大”以来,刘少奇一直被公认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但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他越来越不满意。
毛泽东与刘少奇从相识到最后彻底决裂,经历了整整50年,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916~1921年,从相识到比较熟识,这是他们关系的第一阶段。
刘少奇生于1898年,比毛泽东小五岁,湖南宁乡人。
毛是湖南湘潭人,他们一个在长沙西,一个在长沙南,相距百里。
1916年,当时刘少奇叫刘渭黄,到长沙求学,通过何叔衡认识了毛泽东。1917年冬报考湖南讲武堂,改名刘少奇。1918年,刘少奇申请参加留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对他加深了印象。1920年,刘少奇从保定留法预备班倒上海参加留俄学习的工读辅导团。在毛泽东心目中,刘少奇是个“真同志”(这是毛泽东当时对社会主义革命青年的称赞)。1921年秋,刘少奇与任弼时,肖劲光等一起去苏联学习,毛泽东对刘少奇有较深的印象。
1923~1943年,他们相互在革命实践斗争中有了较多的了解和较深的关系。这是他们关系的第二阶段。
1923年,刘少奇从苏联回来,经中共湘区书记毛泽东安排,与李立三一起在安源煤矿搞工人运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先后去安源七次,刘少奇的工作和才干,深为毛泽东赏识。
这以后,毛泽东主要搞农民运动、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刘少奇主要搞职工运动。1932年冬,刘进入中央苏区,曾担任过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长征途中,遵义会议上,刘少奇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1935年冬天以后,刘少奇先在华北,后到华中主持工作,在创建和扩大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方面,作出卓越成绩,为全党所公认,也为毛泽东和党中央所赞赏。
1941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重点检讨党在十年内战后期的领导路线问题,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云提出:毛泽东是中央苏区正确路线的代表,刘少奇是白区工作正确路线的代表。他还说,有些被错误路线领导人所错批核压制使用的干部,应当提升起来,委以重任。人们当时认为,陈云主要指的刘少奇。不久刘少奇被调回中央工作,这当然也是毛泽东的主张。
第三阶段是1943~1953年,他们在中央共事,一方面毛泽东很器重刘少奇,把他作为自己的主要助手和接班人,一方面也进一步了解他、考察他。毛泽东开始对刘少奇由不怎么满意,逐步发展到想要把刘少奇从接班人的位子上拉下来。这个阶段对刘少奇来说十分重要,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
1943年初,刘少奇回到延安,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热烈欢迎。3月,党中央机构调整,刘少奇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帮助毛泽东处理政治局和书记处的日常工作。当时中央分别成立了宣传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毛泽东担任宣传委员会书记,刘少奇担任组织委员会书记,分工管理中央日常工作。这时,刘少奇实际上成为党内第二把手,毛泽东的主要助手。毛泽东曾多次赞扬他:“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1945年“七大”会上,刘少奇作修改党章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从此,党内公认刘少奇是毛泽东的接班人。
日本投降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的职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毛泽东等留在陕北指挥解放战争,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委员会,转移到河北,指导各解放区的工作。1948年,党中央转移到河北与中央工委会合,刘少奇依然协助毛泽东处理党中央的日常领导工作。
这期间,毛泽东十分倚重刘少奇的同时,开始对刘少奇有些看法,特别是党中央进入北京,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刘少奇日益不满。
引起毛泽东对刘少奇有看法和不满的,主要有怎么几件事:
日本投降后,关于和平民主新阶段的主张;
1945年秋冬,对东北地区的工作方针前后不一致;
1947年在土改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对农村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批评;
对资本家和剥削问题的一些不妥言论;
资产阶级的右倾思想:支持新税制,提出公私一律平等纳税;
主张确立、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十多年内不搞社会主义;
搞分散主义,未经毛泽东看阅,就印发中央文电等等。
由此种种,毛泽东认为刘少奇不是合格的接班人,想让他“挪挪位置”。
他不止一次对高岗讲这些看法,高岗由此认定毛泽东对刘少奇这个接班人不满意。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从毛主席那里探了消息,摸了气候”吧。
1953年财经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批判了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右倾思想”;接着又打算通过组织路线的整顿来清除刘少奇的影响。但是,他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转而强调团结。
此后,1954~1964年,是毛刘关系的第四阶段。毛泽东与刘少奇貌合神离,一方面维持与刘少奇团结合作的局面,一方面为最后解决接班人问题准备条件,积蓄力量。
1964~1969年,毛刘最后决裂。1964年,毛泽东提出警惕中国出现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先后发动了“社教”和“文化大革命”运动,公开号召“炮打司令部”,“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刘少奇作为“叛徒、工贼、内奸、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打倒,开除党籍,放逐开封,致其含冤去世。这是他们长期交往的第五阶段,是个无情无义的悲惨结局。
与刘少奇相比,高岗却很被毛泽东看好。毛泽东认为高岗对他意图领会好,接受快,并率先在东北实施,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因此,在不断批评刘少奇右倾,“不愿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对高岗却打架赞扬,一再推广东北的经验,要大家“向高岗同志学习”。高岗和东北就像是他实现宏伟蓝图的原版田。而高岗则由于毛泽东的赏识和推崇,显得与众不同。在一些人心目中,把高岗看成毛泽东的“心腹”。
从1935~1953年,从山西到北京,毛泽东对高岗一向很器重,一手提拔。毛泽东曾说过,高岗和刘志丹、谢子长等创建的陕北根据地,为中央红军提供了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那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外来户”必须依靠高岗这个本地的领袖人物来号召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而高岗在毛泽东的领导扶持下,把陕甘宁建成全国的模范根据地,自己也随之成熟起来,并被誉为“西北人民的领袖”。后来,毛泽东推举高岗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书记、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和计委主席等要职,委以重任。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中央曾经考虑派高岗代表中国党和政府去苏联参加吊唁和葬礼(后来是派周恩来去的);6月,苏共发生“贝利亚事件”后,中央派高岗赴莫斯科听取苏共中央的紧急通报。这时的高岗备受毛泽东的器重。这种器重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如邓小平所说的“好像老人家重用他”。
在中国共产党创业的众多草莽英雄中,毛泽东对高岗情有独钟,除了由于高岗对毛泽东特别信赖和忠诚,以及他的才智与功绩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毛泽东和高岗又着相似的生长环境与经历,他们的思想感情、思想方法、甚至作风都有着许多相似或共同之处。
他们都是生长在中国农村(虽然一个是富农家庭,一个是贫农)封建落后、贫穷的环境中,受着传统的农民造反打天下的思想熏陶。高岗的故乡也是闯王李自成的故乡,【注5高岗的故乡武家坡与李自成的故乡李继迁寨相距仅25华里,原来均属陕西省米脂县。1914年设横山县后,二者同属横山县。】他受的影响可能更多些。他们都只读过师范学校,都因为参加学潮而被学校除名。在投身革命以后,他们都坚持农民武装斗争,坚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们一个江西井冈山,一个在陕北桥山,创建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并且取得很大的发展;他们都曾受到“左”倾路线的打击和迫害,毛泽东失去权位,高岗差一点丢了性命。多亏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高岗才得以再生,并逐步显露出自己的才智,成长为中共的高级领导干部。没有毛泽东救高岗于危难,没有毛泽东后来对陕甘宁边区的领导与扶持,就没有今日之高岗。而对于毛泽东来说,没有陕北根据地和后来的陕甘宁边区,便没有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立足之地,也就没有以后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没有夺取全国胜利的辉煌。正因为有了这种非同一般的关系,高岗对毛泽东感恩载德,视毛泽东为救命恩人、朋友、导师,对他无限崇敬信赖,步步紧跟,誓死效命。他把毛泽东对他的信任,不仅仅看作一种殊荣,更是一种鼓励,一种责任,他要报答毛泽东的知遇之恩。
但是,作为政治家,毛泽东远非高岗所能比。毛泽东博览群书,阅历深广,熟知中国历史,掌握政治家的谋略,并能把它们奇妙地运用于同对手的斗争之中。他从一开始就跻身于革命领导人物之列,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当高岗还在陕北的梢林里拼搏时,毛泽东已经是中共党内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和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了。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几经曲折反复,毛泽东深刻了解政治斗争之残酷,因此他对身边的人时时怀着警觉和猜疑,在使用他们的同时,有细心地观察、考验他们,提防他们。甚至有意地试探他们对自己的忠诚。对刘少奇如此,对林彪。彭德怀如此,高岗自然也不例外。
毛泽东这种多疑心态,早在延安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到晚年则更甚。在延安,一次到飞机场迎接一位从白区来的同志时,他私下对高岗说,谁知道他是里红外白,还是外红里白?是真共产党,还是假共产党?还有一次迎接潘汉年时,他也说过类似的话。1937年11月,他看到陈云和王明、康生一起乘飞机从苏联回延安,便疑心陈云与王明是一条线上的……
相比之下,高岗只能算个草莽英雄。他对人比较轻信,很重义气。他不仅对毛泽东深信不疑,对其他人也都无一例外。他不齿于政治斗争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残酷手段。他与毛泽东一开始相识,就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即不同于朱德、林彪、彭德怀,又不同于刘少奇和周恩来。这些都是毛泽东的同辈人,是一起跌爬滚打出来的战友。他们可以称毛泽东为“老毛”,和他一起讲经论道,当面顶撞,争个面红耳赤。而高岗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