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场-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究竟要做些什么,才能得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完美“事后”呢?
古代文献中找到的最佳境界,见《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侍女乃进罗帛具香汤,洗拭阴畔,整顾裈裆。开花箱而换服,揽宝镜而重妆,方乃正朱履,下银床,含娇调笑,接抚徜徉。当此时之可戏,实同|穴之难忘。”境界固然理想,个人卫生水准亦十分不低,但文学色彩和男权思想均告过重,读者诸君在床上万勿仿效。
跟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相比,能使上述问题一概迎刃而解的自然是梅开二度。
清人张潮曰:“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为果中尤物;蟹为水族中尤物;酒为饮食中尤物;月为天文中尤物;西湖为山水中尤物;词曲为文字中尤物。”向以为,七大尤物中,令人惶惶然无以善后者,惟蟹而已矣。一定要把男女也计算在内,“男女之尤物”无疑是Zuo爱。对待大闸蟹这一“美味终结者”的味觉善后,我能想到最浪漫也是最诚实的“蟹后”,就是再吃一只。同理,Zuo爱的最佳善后,便是再做一次。
可是,仗着火力壮,一味死磕,终究谈不上什么善终。纵是一做再做,大战300回合,也总有一次善后需要处理。当然,若双方筋疲力尽,像一对战至第12回合的重量级职业拳手那样互相抱着对方喘息,值此时也,双方若能同时“呼呼大睡”则是再理想不过。
显而易见的是,此法风险过高,可持续发展性更低。只是方才提到螃蟹,突然触类旁通,计上心来:与其搞这搞那,男女双方何不离床就席,推杯换盏,暴搓一顿以做善后,岂不皆大欢喜?让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让一种欲望填饱另一种欲望。酒足饭饱,四大皆空,正所谓今宵苦短,来日方长,能不各安天命,一夜无话乎?
治疗“节后病”,基本上也就是这个思路,更为可行的是,年不能立马再过一次,好在一年之中尚有更多的佳节排着队迫不及待地接踵而至。假如春节已经过去,情人节(清明、端午、三八、五一……明年的春节)还会遥远吗?今宵苦短,来日方长。与其兀自沮丧焦虑,何不满怀对“来日”的憧憬,搂着呼呼大睡的“去日”一起呼呼大睡一场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文教父(1)
第一次听到黄霑先生略带嘶哑的声音以及不怀好意的奸笑,大概是在1980至1981年之间,地点是暨大的学生宿舍,午夜的收音机,大概是商业电台的节目。黄霑在那个节目里讲了什么,现在记不清了,除了这一句:“老友,你有冇睇过小电影啊?”
彼时彼刻,小电影我当然还没“睇过”,我还是一个刚从上海来到广州不到一年的大一学生。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当时就在心里为这声音下了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坏人,传说中香港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代表人物,大概就是此人吧。
认定黄霑是一个“坏人”,同样也不妨碍我在内心的更深处对他心向往之,即便是坏蛋,也属于后来我们说的那种“有趣的坏蛋”。后来,我陆续又读了黄霑的《 不文集 》,看了他的电影——主要包括《 大咸湿 》、《 不文小丈夫 》、《 不文小丈夫之银座嬉春 》、《 不文教父带你嫖韩日 》等一系列三级片,他的电视节目——例如《 今夜不设防 》、《 不文骚 》、《 三个光头佬 》等等。可以这样说,自始至终,黄霑“不文教父”的角色以及地位在我心目中就从未发生过动摇——我的意思是说,直到最近读到内地媒体对黄霑去世所作的报道,再根据我个人对黄霑先生的认识,前者显然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消化。
我发现,大部分内地媒体这次对黄霑先生的报道评介,从头到底都在说他写了多少脍炙人口的爱国爱港歌曲,对以上“不文”作品却只字不提。电视台在北京作访问时,知道黄霑的人不多,但只要一提《 我的中国心 》,情况便大为改观。还有网民发帖回忆道:“来自香港的张明敏唱了首《 我的中国心 》,一夜之间便红遍了大江南北……那首歌的歌词就是黄霑写的……当时我就想,这人真厉害。然后就等着他的下一首爱国歌曲出现。”
《 我的中国心 》同样也激动过我的中国心,但是,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而言,我的中国心同样也因同一作者倾情演出的“不文骚”而骚动过。张潮曰:“读佛经宜对美人。”意思是佛经太过出世,面对美人读之,有助于抵消掉“出世”的消极影响。若以此观之,观“今夜不设防”而高唱“我的中国心”,是否亦有助于抵消“不文”的消极影响,可乎?不可乎?实在是一桩难以设想之事。不过,对于从80年代初期开始消费香港流行文化的粤语地区的广大消费者来说,类似的事情后来一直也没断了发生,例如非粤语地区消费者在90年代对周星驰“很有文化的误读”。
真的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作这样的追问显然有失厚道。隐恶扬善,人之常情。问题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曾经为人师表者,何以编纂《 不文集 》并再版六十有一?爱国歌曲作者怎堪充当嫖妓导游?粗口爆棚,又如何在天主堂里口诵《 圣经 》?有识之士曰:“黄霑是一个矛盾又复杂的混合体,这恰恰就是他的魅力所在。”此言极是,惟一要补充的是,这个“混合体”其实既不矛盾,更不复杂。人性本来如此,至情至性如黄霑者,更加不足为奇。说什么复杂,道什么矛盾,不如坐下,饮杯茶,食个包,将这个性情中人的才情表演爱恨交加地细细欣赏。黄霑一直就是这样一个完整的性情中人。要论人性之复杂、之矛盾,更为合适的例子是最近被李欧梵摆上了学术演讲台的周星驰。
“无论我有百般对,或者千般错,全心去承受结果。面对世界一切,哪怕会如何,全心保存真的我。愿我一生去到终结,无论历尽几许风波,我笑着回答,讲一声,我系我。”这是黄霑生前所作《 问我 》的歌词。我相信,此数语正是黄霑一生真实或比较接近真实的写照。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一个( 大学文科生的 )中国男人的“真性情”,最起码被黄霑在戏上表演、发挥到淋漓尽致。2001年,黄霑在“百万富翁”名人版电视现场竟然把他至爱的女人的芳名“林燕妮”这三个字都当做粗口爆了出来。性情至此,夫复何求?真是爽到了最高点。
说到粗口,有一回我在广播道附近拦了辆出租车,上车不久,司机就按捺不住地感叹道:“你上来之前,黄霑刚下车。我真搞不懂,他老人家一路在讲手机,粗口不断,但是一上电视或电台,滔滔不绝,却是一句粗口没有,真不知他是怎么控制住自己那张嘴巴的。够专业,我服了他!”
据黄霑自道,他“从来不在电视上讲粗口,只是有一次在电台里讲了,但都剪了”。可见专业就是专业,又黄又专。专业之外,黄霑能令无数中国男性文科生又爱又恨垂涎三尺地做成了“自己”,除了他本人就是一个“勇敢的中国男人”以及香港的特殊环境之外,根本上,仍旧是因为他骨子里还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黄霑全盛时代的香港,可能是“借来的时间和借来的地方”,然而黄霑这一规定地点和规定时间里所取得的成功,其实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模型中成功“借来”的。也就是说,他成功地被大众定义为传统中国文化模型中的“鬼才”或“风流才子”。如果说人生如戏,黄霑用尽一生演的就是这样一种“类型片”。如唐伯虎、如李渔、如李贽、如徐渭(徐文长)等等,统统都是这一类型的合法原型,也统统都是性情中人,多才多艺,放荡不羁,“疏纵不为儒缚”。就连《 不文教父带你嫖韩日 》的结构,也与往往一开头就苦口婆心劝人“戒色”的中国古代Se情小说惊人地一致——这部三级片的主要情节是,黄霑与两名同事借公干之名前往日韩浪游,虽有艳遇,结果不是受骗,就是染病,铩羽而归。
不文教父(2)
()好看的txt电子书
2001年黄霑在电视清谈节目《 三个光头佬 》里“熊抱”王祖贤,然后热情洋溢地称赞她是他自渎时的“头号性幻想对象”,并告诉她“成为男人的绮梦对象是女人至高无尚的光荣”。如果“不文霑”本人身后也不幸成为某些误读者的“绮梦对象”,九泉之下,他会不会同意这也是一种“至高无尚的光荣”呢?
夫妻相
肖像画家苏锡·马林给戴安娜王妃画像时,发现戴安娜和查尔斯长得很像,例如长脸颊以及长度比例相似的额头和鼻翼。马林后来还发现,查尔斯幼时保姆的脸部特征和他后来的情人卡米拉也极为相似。此后经过长达6年的潜心研究,进一步比较更多的夫妻组合,马林得出结论如下:出于人类内心深处对安全感的需要,他们都会对和自己长得相像的脸孔感兴趣,也都会爱上同自己家人或者亲属长得相像的人,爱情产生于复杂的面部特征暗示,天底下原来真有“夫妻相”这么回事。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老外长得其实都挺像。当然老外看我们可能也都差不多。此说尽管并不表示所有的中国男女在马林看来都有夫妻相,至少证实了中外夫妻相理论的“如有巧合,实属雷同”。
在中国的相学体系里,马林理论大致可归入“夫妻相”的版本,即两口子在面貌长相上的先天性相近。不过,中式夫妻相的版本则是这么说的:面貌本来天生长得不像的一男一女,结婚成了两口子之后,在共同的日常生活中卿卿我我耳鬓厮磨,你看我我看你,双方的相貌遂逐渐向对方靠拢。日子有功,最后竟也能生生地整出一副后天的夫妻相来。然而表面上的“天生一对”并不一定都会带来“天做之合”。这正是中式夫妻相理论的精妙之处。中国传统相学里,夫妻相的最高级版本,乃“以无一相似为最像”,即两口子的面貌长得越不像,就越有夫妻相。非但如此,而且堪称为夫妻相里的极品。也就是说,夫妻相的至高境界,不是“夫妻像”,而是“夫妻不像”。
当然,要拥有“极品夫妻相”,男女双方光是一味地长得不像还不行,必需要长出一脸的“互补优势”才名副其实。所谓长相“互补”,指若男的眉毛细,女的眉毛粗,则表示男的会怕老婆,女有男子气,如此一粗一细,一刚一柔,互补不足。又如,男的鼻梁高,相学上表示其自尊心强,爱面子,听不进别人意见,若配一低鼻梁,自尊心不足、缺乏自信、又善于接受别人意见之佳偶,高下相盈,日后多是两情相悦,美好的日子万年长,想不音声相和、夫唱妻随也难。“极品夫妻相”非但表现在面貌上的优势互补,还充分体现在双方的身材。即男女二人的身形差别愈大,对比度愈高,其互补优势便越是明显。
然而,中式的夫妻相理论毕竟缺乏科学依据,这一硬伤几乎使“相学”变成了“相声”。倒是一项最新科研成果为苏锡·马林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据《 新科学家 》报道,佩斯大学的托马斯·比里克兹基教授通过对“性别胚教”( sexual imprinting )的研究发现,女性有将她们的父亲作为挑选配偶模板的倾向。也就是说,之所以会有“夫妻相”这种现像存在,是因女人总是倾向于挑选长得像她父亲的男人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