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中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

第17章

中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第17章

小说: 中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家重点推广杂交玉米品种,李登海的掖单系列良种被列入重点推广品种。在农业部和国家科委的支持下,李登海实施了他的“金色种子”工程,在全国范围内聘请科技精英,不断开展种子科研和营销。
当世界上最大的几家跨国种业公司,如孟山都、杜邦、先正达、利马格兰、卡维埃斯等,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布置品种试验。努力植根本土化经营理念时,李登海的登海种业集团已经完成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并在全国建立起了宠大的营销服务网络,创树了中国民族种业的品牌形象,具备了与国际种业巨头们竞争的势力。
因而当急于开拓中国种业市场的美国先锋公司到中国考察合作伙伴时,第一眼最看中了在中国已经占有三分之一市场份额的登海种业。
面对先锋种业抛过来的绣球,李登海高兴的接了下来。他说:“跨国种业公司在经营理念、科技创新、品牌意识、服务观念和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对于登海种业来说,与先锋种业的合作机会大于竞争。”他还分析到,“跨国种业公司在进入后的初期,主要依靠合作来熟悉中国种质生态、种业市场并确定育种方向。通过彼此合作,可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双赢’。对此,我们已有充分的准备,一定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02年11月,李登海和先锋海外公司副总裁汀&;#8226;奥斯雷先生签署了合资协议,宣告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408万美元,中方出资208万美元,占51%,外方出资200万美元,占49%。这是当时,乃至今天中外最大的玉米种子企业联合。李登海出任公司董事长。
美国先锋海布雷公司,成立于1926年,是被世界认可的开发与供应先进基因植物的业内领导者,在全球70多个国家地区生产和销售杂交玉米种及大豆、油葵、苜蓿、油菜、水稻等其他作物品种。1999年10月先锋公司加入杜邦公司,成为了这个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一员,使先锋可以借助杜邦公司更雄厚的资源网络进一步提高研发、生产和营销的能力,再创辉煌。
成立于1802年的杜邦公司是一家科学企业,致力于利用科学创造解决方案,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更安全和更便利。杜邦业务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广泛的产品和服务涉及农业、营养、电子、通讯、安全与保护、家居与建筑、交通和服装等众多领域。
杜邦公司于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经营业务,1989年在深圳设立了第一家全资投资实体——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杜邦在华20年持续投资的开始。经过不懈努力,杜邦目前在中国拥有23家独资及合资企业和3个分公司,产品和服务涉及化工、农业、食品与营养、电子、纺织、汽车等多个行业。迄今为止,杜邦在华投资超过7亿美元,拥有3000多名员工,并连续保持每年两位数的增长。
美国杜邦集团先锋布雷公有司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合作原则是独资或者控股,与登海种业合资仅占49%的股权,这也是先锋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登海种业的知名度,在国内远远高于先锋种业,这一点,就连一向在世界上处于霸主地位的先锋种业也不得不承认。
基于强烈的民族种业意识,李登海在合资的谈判中提出了三个条件:“1、中方必需控股,2、先锋种业必须带进先进的种质资源,3、先锋种业必须带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的注册地在李登海的故乡,莱州市三山岛街道办事处,另外还有两个分支机构——北京办事处和甘肃酒泉分公司。甘肃酒泉分公司是该合资公司的生产、加工中心。公司按照国际种业的最高标准设计并建成了国际先进的现代化种子加工厂。该加工厂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50亩,总投资380万美元,包括一个全自动化的种子加工车间、高标准的种子检验室、3000平方米的大型轻钢结构仓库以及合理布局的办公区,年加工能力为2550吨/生产季节。
全资后,李登海又先后斥资2亿元在新疆、宁夏、内蒙、甘肃等“玉米制种黄金带”建立了制种基地。
他说:“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充分利用先锋公司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良的种子胚胎和崭新的营销理念,使登海种业成为在研究、生产、示范、推广、服务、品牌和公司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代表,进一步提高中国种子生产、加工和包装、技术和服务以及农民种子应用的科技含量,为中国的农业进步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合资企业的建立也标志着先锋公司在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国市场迈出了战略性的步伐。汀&;#8226;奥斯雷先生说:“合资企业成立于中国入世之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种子产品,我们有信心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及提高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杜邦先锋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刘石也表示。“在西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将大有作为。”
合资企业的成功运行无疑为登海种业的上市增添了筹码,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李登海继续着他的“金色种子”工程,每年,他仍然无偿将试验示范种子发送给全国几百个科研单位,将自己的“478”等自交系无私提供给其他育种专家。全国许多地方的育种家们利用李登海提供的“478”自交系组配成的新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有40多个通过省级审定,得到了推广。
成功给李登海带来了崇高的威信。年,当李登海出访美国先锋公司时,对方以国家议员的规格接待了他。李登海看着在对手营盘上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回国后,他对大家说:“这不单单是竞争对手对自己三十余年奋斗历程的认可,更是一个世界玉米强国对中国种业技术和种业法制的尊重。”
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一个就是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造者。
2005年11月8日,亚太地区种子年会在上海开幕,中国种业界的“南袁北李”双双获奖。“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获得“中国杂交水稻杰出研究成果奖”,“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登海,则获得“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
《解放日报》有一篇关于李登海的精彩报道:“上海人对袁隆平已经比较熟悉,所以我们决定采访李登海。因为他当天下午就要离开上海,记者通过上海市农委的热心人士殷先生牵线,7日晚上赶到他下榻的酒店作了采访。
9点半,农业部领导接见完毕,李登海在助理的陪同下出现在我们面前。黑黑的脸膛,未加精心打理的头发,一口山东话,语气眼神十分诚恳,跟想象中的农民科学家挺吻合的。我们说他长得跟海尔张瑞敏有点像,他眼睛亮了一下,告诉我们,他和张瑞敏是一个县的,都是莱州人。
知道他已经累了一整天,明天一早还要开会,我们预计采访时间顶多一个小时吧,他开始也说:我不大会说话,让助理发点资料给你们,今天简单说几句吧。没想到他话匣子一开,便关不上了,一直说到12点,期间助理几次暗示他该去吃晚饭休息了,他都不加理会。
他有一句口号:‘开拓于世界,造福于人类’。
他常会重复一句话。‘不容易啊!’他说自己的30多年育种,风里来雨里去;‘就做个比尔&;#8226;盖茨吧!’他说自己兼备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身份。这两句,令记者震撼。
为一个赶超美国的理想,奋斗了30多年……
‘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青年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奋斗’,李登海下决心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人应该有志气,美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也能办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李登海决定艰苦创业,‘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创前人没创过的业绩,攀登前人没有攀登的高峰’。
那时,他对自己提了3个问题:第一,能否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第二,能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第三,能否改变家乡落后面貌?
11月8日那天会议结束,他又拉住我们,担心他口述我们没记全,用铅笔在纸上写了一遍交给我们。
30多年的奋斗,真是不容易,李登海惦记着,要找个有水平的记者写一写。‘到海南才知道披荆斩棘的滋味’,连着28个春节在海南度过,‘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做不到’,在一次次失败中迎接一个个新的起点,‘有一部电视连续剧《中华玉米王》就是讲我的。我最喜欢唱的歌是《365里路》,好像就是为我作的。’李登海有着与一般中国人不同的‘不谦虚’,连他自己也意识到了,笑着问我们‘我太骄傲了吧?’
也许就是这种近乎骄傲的自信和执着,使这位农民出身的科学家坚持到了成功……
不仅是农科专家,也是成功的企业家,而且‘野心’不小。
毋庸置疑,李登海是一位财经人物。用‘李登海’三字搜索,出来的结果很多是关于登海种业的上市、关于他超过10亿元的身价。而他毫不谦虚地说,他要做比尔&;#8226;盖茨。
这位张瑞敏的同乡确实有经济头脑。1985年,别的专家还在埋首于农科研究,李登海已经……得风气之先地走上企业化经营之路,既是这位非科班出身的科学家本身的‘野路子’———不囿于条条框框局限的思维方式使然,也是民间科研的资金窘境所迫使。‘育种要钱啊’,他不独辟蹊径,自己养活自己,这条路如何走得到现在?
‘希望别人能超过我,但我想永远超过别人’。李登海对他的玉米产量和企业规模都野心勃勃。我们没有细问他是如何理解比尔&;#8226;盖茨的,因为看到他说到自己要做比尔&;#8226;盖茨时,狡黠地一笑,不大的眼睛里灵光闪现,我们不由得很希望他能成功。”
二、永葆农民本色
一身沾满泥浆的衣服,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一张朴实的笑脸……
“人无非一日三顿饭,夜宿一张床”。“我最喜欢农家饭,玉米粥加青菜,吃了很舒服”。李登海如是说,丝毫没有一点做作。
一位采访过李登海多次的记者最后这样描述李登海,“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李登海都象一株高耸的玉米、并不修饰木秀于林的突兀,只是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轻轻裹住饱满的子粒,不停的生长。远远看去,好像一个伫立在中国大地上的玉米人。”
30多年来,李登海育成了30多个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玉米新品种,全国累计种植面积9。3亿亩,直接增产粮食1000多亿公斤,增加收入1000多亿元。
1983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在给李登海的一封感谢信中深情的写道:“解放以来,我们生产的粮食一直不能自给自足,自播种掖单2号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我们第一次找到了温饱之路。”
1998年,云南省保山地区施甸县水长乡张春元、李其文、张洪光等十几户农民,在海拔1620米的高原旱地试种101。2亩“登海6号”,经地区验收,平均亩产998。2公斤,其中农民张洪光1。2亩玉米最高亩产达1191。7公斤,这在当地从没有过,产量验收后,这十几户农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