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炎黄与蚩尤 >

第4章

炎黄与蚩尤-第4章

小说: 炎黄与蚩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谑前押罄闯鱿值挠邢f氏提到了前面。
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任姒,应该出现在神农氏开始替代烈山氏当炎帝的时候,这时炎帝部落已经展转到了渭河下游的华山一带。大概又经过七、八代之后,有蟜氏的另一位姑娘在祁这个地方怀孕生下轩辕。他就是后来在逐鹿筑城“轩辕之丘”,战胜炎帝、蚩尤的第一任黄帝。因为神农和轩辕都是重要人物,母以子贵,所以才把他们的母亲写到族谱上。
关于炎帝“初都陈、又徙鲁”的记载,也并非空穴来风。炎帝集团战败后,当时身居末代炎帝之位的某部落首领,或许是神农氏,或许是祝融氏,只是失去了炎帝部落集团盟主的地位,而他的部落,即所谓的国依然存在;人们仍然会称他为炎帝。这就象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样,一个已经下台的局长,人们仍然呼他为局长。至于黄帝“生于寿丘”、又在有熊国当国君的说法,正好为一项公案的解决提供了线索。
除了太史公的“五帝”组合外,还有一种颇有市场的“五帝”谱系。皇甫谧等人主张把黄帝放在“三皇”系列里,替代女性领袖女娲,而起用少昊作为“五帝”之首。在《五帝本纪》中提都没提的少昊,在其他书籍里倒是被抄做的很厉害;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接替黄帝做了第二任黄帝,在神道世界里被称为东方之帝。
少昊本是东夷集团之属,和蚩尤是一伙的,黄帝怎会选他做接班人呢?汉朝人桓宽的著作《盐铁论…结和》中说:“轩辕战逐鹿,杀两昊、蚩尤而为帝。”这里的“两昊”,就是指太昊和少昊两国的首领。为安抚东夷,黄帝实行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封一位名叫少昊清的人做东夷首领。也有人说,这位少昊清,就是皇帝的儿子青阳,后来接任黄帝大位。
现在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在黄帝和颛顼之间,确曾有过一个叫少昊清的人登过帝位,不过他没有自己的号,而是继续沿用了黄帝的称号,所以包括太史公在内的后代史学家就取消了他的入籍资格。由此看来,打出自己的品牌是十分重要的,后人要吸取这个教训。不言而喻,这位东夷出身的少昊清,“生于寿丘”,后又到有熊国当国君,是顺理成章的。至于“姓公孙”的说法,可能是沿用了母亲的姓氏。
炎黄时期战事扫描
    ——《炎黄与蚩尤》相关之五
发生在远古的炎黄、黄蚩大战,象一声春雷,催生了中华民族的诞生。它的意义不在于当时究竟统一了多少个部落,开辟了多大的地盘,而在于从此树立起一个千古不泯的、大一统的民族情结。在以后的五千年沧桑岁月里,不知有多少英雄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而呼号,而奔走,而战斗。
司马迁在《史记&;#8226;五帝本纪》里对当时的战事有一段概括而精彩地描写,不妨摘录如下:“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亨,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并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在这段文字里,我们先澄清一个经常被弄模糊的问题:神农氏和炎帝指的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氏族部落。既然“神农氏衰”,他就不会有能力“侵暴诸侯”,更不可能从河南长途奔袭到河北的北部去和轩辕打仗。那么,在阪泉同黄帝打仗的“炎帝”究竟指的是谁呢?有人说是共工氏,我认为是祝融氏。曾有古代学者分析说,炎黄之战,是水火之战。也就是说,是频繁使用水攻和火攻的战争。《山海经&;#8226;大荒北经》上说,黄帝的干将应龙采用蓄水的办法对付蚩尤,表明黄帝是擅长水战的一方;而炎帝一方习于火攻术的部落,非祝融氏莫属。我们可以认为,“神农氏衰”,是指神农氏部落衰败了,并不是整个炎帝族团衰败了。这时炎帝集团的实际盟主,可能已经不是神农氏,而是祝融氏,也可能是共工氏、夸父氏,他们都称之为炎帝。
另一个需要辨明的问题是,神农氏不仅是农耕族团的盟主,也受到半耕半牧、半耕半渔猎等氏族部落的尊崇。神农氏虽然衰微,但仍然是天子,即天下公认的、天授的领袖。也正因为他的衰微,才引起群雄逐鹿,争夺天下共主地位。这里面有祝融氏、共工氏、夸父氏,还有东夷的蚩尤和来自游牧部落的轩辕。太史公交代的明白,轩辕在战败炎帝、擒杀蚩尤之后,是代替神农氏为天子的,说明祝融氏也好,共工氏也好,虽然也被称做炎帝,但还不是真命天子。
以上两个问题好象还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地关注;但太史公对两次大战的顺序安排,却遇到了激烈的反对。有一种意见认为,黄帝同蚩尤的战争在前,炎帝和黄帝的战争在后。这种说法的影响几乎可同太史公的主张抗衡,在有关文章里随处可见。
黄帝与蚩尤大战在前的意见,源自《逸周书&;#8226;尝麦》里的一段晦涩难懂、好象还缺字短句的话,其大意是说:蚩尤与炎帝争地位,在逐鹿打起仗来;炎帝战败,走投无路,向黄帝求救。于是黄帝出兵打败蚩尤,将其杀死在冀州中部一个叫绝辔之野的地方。后来才有炎帝和黄帝的战争。支持司马迁的学者论证说,蚩尤是炎帝族后裔,炎帝战败后,他是为了给炎帝复仇才起兵讨伐黄帝的;所谓蚩尤四处追打炎帝的说法纯系子虚乌有。两派各持己见,到现在也没有妥协的意思。
根据《逸周书》提供的信息,我认为在炎黄、炎蚩两次大战之前,在蚩尤和炎帝之间确实发生过一次大战,不过炎帝集团的参与者不是神农氏,而是炎帝集团的重要成员共工氏。
共工氏是一个古老的姜姓氏族部落。据说在神农氏之前就开始兴旺,“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左传&;#8226;昭公十七年》引郯子的话说:“黄帝以云纪,炎帝以火纪,共工以水纪,大昊以龙纪”,竟把共工同黄帝、炎帝、大昊(伏羲)三大巨头并列,可见共工氏势力之大。
我最早是从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里知道的共工氏,他老人家后来称共工是英雄。诗词注解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出自《淮南子&;#8226;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古水潦尘埃归焉。”其实,共工不只与颛顼打过仗,在其他典籍里,还有他与蚩尤、祝融及高辛等交战的记录,内容和《淮南子》大同小义。
我们所以说蚩尤曾经大败共工,追得他无处藏身,只好去投奔黄帝,还有别的依据。《左传&;#8226;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这位土地神是谁封的呢?是黄帝。《礼记&;#8226;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巳,其帝黄帝,其神后土。”说明后土,也就是句龙,后来成了黄帝的得力佐臣。
我们还可以查到共工氏后来投奔黄帝的蛛丝马迹。如今史学界认为,曾经治水失败的鲧,其实就是共工。“鲧”字的发音,是“共工”二字拼音的急读。再说,他们都是与水打交道的一族。
共工是什么时候又被称为“鲧”的呢?《山海经&;#8226;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山海经》经里的所谓“生”,是表明所属关系。说明句龙投奔的是黄帝属下的骆明部。
共工氏后来一直声名显赫。尧舜时因治水不力和反对舜当接班人,共工和鲧都遭到罢官流放,而共工氏的后代四岳却辅助大禹,即鲧的儿子,治水成功。还有,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就是四岳的后代。看来,“霸而不王”的共工氏,在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中有过非凡的表现,应该把它写进五千年前那场伟大的战争史诗里。
炎黄时期地略辨
    ——《炎黄与蚩尤》相关之六
对于炎黄时期的地略,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阪泉之野”和“涿鹿之野”。根据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8226;五帝本纪》中的记载,阪泉之野是炎黄大战的地方,涿鹿之野则是黄帝与蚩尤交战的主战场。古今学者普遍认为,阪泉就在涿鹿,两次大战本来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也有个别学者论证说,两次大战原本就是一次大战,我们这里姑且不论。
阪泉或涿鹿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揭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序幕的舞台究竟在哪里?这可是个重大课题,自古一来就争论不休。近些年来各地都在开发旅游资源,纷纷把祖宗从尘封的历史里请出来,借其知名度号召国内外游客,因此对地名权的争夺就更主动一些,也更功利一些。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发挥了作用,想要取得共识怕是很不容易了。
关于远古那两次大战的古战场所在地,就眼下手头查到的资料看,就有六处之多了。综合古今专家的意见,现在位于河北省的涿鹿平原,应该是涿鹿之野、阪泉之野的首选之地。为验证古说,太史公曾亲自去调查过,一孔叫做黄帝泉的泉水至今仍在汩汩涌淌,流传在当地的许多传说,也增加了不少说服力,令众多的古史专家深信不疑。我到涿鹿去旅游,当走到横穿涿鹿平原的桑干河时,忽然冒出个念头,桑干河的“桑”字,是否也和到处植桑养蚕的嫘祖有关呢?她可是黄帝的正妻,应该在轩辕之丘居住过。咱们是门外汉,随便说说而已,算不得数的。
第二种说法眼下也在宣传。属于北京地区的官厅水库一带,有两个村庄,叫上阪泉村和下阪泉村。有学者提出,这地儿就是炎黄决战的阪泉之野。作者粗略估计了一下,阪泉村和涿鹿平原虽然分属两个省市,但距离却不过二、三十公里,这对于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来讲,实在不好区分彼此;如果考虑到五千年的岁月磨损,这点差距可以忽略不记。
第三种意见说,位于河北省中部的涿州就是涿鹿之野所在地。唐朝司马真《史记索隐》说:“或曰,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因名其地曰‘绝辔之野’。”涿州也有个“涿”字,又靠近“中冀”,此说也不无道理。至于“阪泉”二字,凡有泉水的山坡皆可谓之,在太行山山麓可以找出多处来。
第四种意见说阪泉在山西运城市盐湖附近。北宋沈括的读书笔记《梦溪笔谈&;#8226;辨证一》:“解州盐池方一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皆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第五种说法,认为涿鹿的前身叫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市;第六说是炎黄、黄蚩大战发生在中原。
我认为,两次大战应该发生在涿鹿,那里是农耕和游牧交汇的地方。有一条规律,越靠近自己的国门,人民发挥出的反抗能量越大。黄帝正是利用天时、地力、人和才战败了对手。炎黄大战可能在阪泉最终结束了战斗,而蚩尤“九战九胜”之后首次在逐鹿吃了败仗,在撤退的路上又在“中冀”被围歼,他本人最后在《山海经》所说的“凶黎之谷”遇难。“凶黎之谷”也许就在运城一带。历史上许多战事都是这么离离拉拉完成的,不一定是经过一次大战都解决得干净利索。此外,黄帝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