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为证 作着:带刀-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馑际嵌恕T疽晕怯錾贤练税笃贝蚪伲八甲挪痪褪羌父銮氖虑槁铮上衷谔凳枪婢垂ィ泷稍缫严攀耍迷诿蘅惚冉虾瘢皇被箍床怀隼础K婕从窒氲礁詹懦す偎档模ハ孪爻牵约航恰坝泄χ肌保箍梢浴胺值蕉业囊徊糠旨也保睦锉愀咝似鹄矗辖羲档溃骸霸谙乱欢ńκ曜铮薏谎浴!�
通过吴汉金的口,他们知道了整个曲阜县昨天来了3000多鬼子,今天一早往兖州方向走了2000多,以及粮库、军火库的具体位置。
他们要进的粮库,竟然是由王冠三家里的几个仓库改装的!
“长官,还有一个事,”说完这些情报,见带头的长官面露微笑,显得很满意,吴汉金接着说道:“下午东家会陪同田岛荣次郎旅团长去参观孔庙,城里的鬼子都去孔庙加强警戒去了,这可是你们进攻的大好机会。”
“好啊,这个情报很有用处。”赵怀金听完,也没有往心里去,他又不是来刺杀鬼子高级军官的。笑着对吴汉金说道:“嗯,还要让你受一点委屈,待会炮火无情,你留在这里也好避一避。”说完,不等吴汉金回话,又把那团麻布塞进他的嘴里。
和其他三个人的口供对比了一下,证实了吴汉金所说的都是真的,赵怀金做了一个手势,几个队员取出绳子猛地套在四个汉奸的脖子上。
把现场收拾好,车队又出发了。
顺利地进入粮库,在卸粮食的过程中,赵怀金粗略算了一下,整个粮库大约有近万斤粮食,整整齐齐地打包堆在那里。粮库门口有两个守卫,空地上停着六辆估计是来运粮的大卡车;六个鬼子正吃力地推过来四个油桶往车里加油;粮库边上的一间屋子里时不时传来一些鬼子的嬉笑声,却无法判断有多少鬼子。
加上县粮库,整个地方大约可以装近三十万斤粮食,属于很大的中转粮库了。里面的近万斤粮食,应该是从周围村子征集来的。赵怀金真恨不得一把火把这些粮食都烧了。
刚卸完两车粮食,忽然几辆满载日军的卡车开过来,急急地停在粮库门口,荷枪实弹的鬼子纷纷从还没有停稳的汽车上跳下来,霎时间已经对粮库里里外外完全施行了封锁。
在赵怀金大吃一惊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的时候,十来个日军已经走到他们面前,指着他们身后,急速地说着什么。见这些中国人没有动,几个士兵干脆把枪横过来赶他们。韩拯国轻轻拉了一下赵怀金,示意他后退。
等退到墙角,抱着头蹲下,那些士兵往外走了几步转身分开立定,站在那里不动了。
“看这架势,应该是鬼子的什么大官过来视察了吧?难道是那个鬼子旅团长过来了?”赵怀金心里想着。他的位置不错,正好可以看见外面。
不久粮库旁边便传来开门声和慌乱的脚步声,从屋里跑出一群鬼子兵。赵怀金细细数了一下,有12人之多。
果然随着几声刹车的声音,几辆黑色的小车停在了粮库门口。一阵皮靴踏地的声音传来,赵怀金看见一大帮鬼子军官和几个中国人走进了粮库。领头的,看肩上的军衔,果然是一位少将。
鬼子少将一边拍着粮食包,一边满脸微笑地说着什么。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让陪同的几个汉奸点头哈腰。
那个鬼子少将应该就是田岛荣次郎旅团长吧?看样子已经参观完孔庙,顺便再来看看粮食库。赵怀金知道日军的旅团长一般的军衔都是少将。眼前的这个少将让他很容易和吴汉金的口供联系起来。而那几个汉奸,看样子就知道一定是吴廷玉和王冠三几个人了。他心里突突直跳。要是此时他跳起来袭击那个鬼子少将,成功的把握有多大呢?
从吴汉金那里,他们现在一共有四把驳壳枪,都是正宗德国造二十响驳壳枪,一轮射击下来,眼前的鬼子汉奸应该是都逃不掉的。可是如此一来,他和他带的十几个人只怕是也会留在这里。
就在他下意识回头的时候,他看见了韩拯国。心里一凛,马上放弃了这个刺杀的念头,因为他想到了韩顺水,想到了他的承诺,也想到他这一次的任务是侦察,城外几百人还等着他的消息呢。再说,现在周围有十几把上了刺刀的枪都平端着对着他们呢,恐怕刚有掏枪的动作,鬼子就开枪了。赵怀金还在想着,那边的鬼子已经走近了。
“哟西,……”赵怀金低着头,只看见几双擦得雪亮的军靴站到自己面前。杀,还是不杀?他心里激烈冲突着。那个鬼子话音刚落,一个说中国话的声音响起:“喂,小子,没听见皇军叫你起来吗?”
赵怀金一听,原来是叫我。故意慢吞吞地站起来,身子倒也没有站直,衣服极为害怕的模样。抬起头仔细看着眼前的那个鬼子少将。田岛荣次郎和大多数日本人一样,长得并不高,四十多岁的样子,眼睛小,身子也有些发福。
赵怀金站在他面前,尽管尽量压低了身子,但还是比他高出了一个头不止。
田岛荣次郎又说了一句话,那翻译跟着说道:“太君问你,把粮食都运过来,你们还有没有吃的?”
“呸!猫哭耗子假慈悲。”赵怀金一愣,随即在心里骂了一句。想了想,说道:“有吃的。庄户人家对付着也就过去了。”
“哟西!”田岛荣次郎拍了拍赵怀金的胳膊说了一句,翻译马上说道:“太君说你很忠心,是个大大的良民。”
赵怀金心里一动,马上振臂高呼:“皇军万岁,太君万岁!”
“哈哈~”田岛荣次郎一愣,听了翻译的话,顿时笑起来,其他几个鬼子汉奸也跟着一起笑了。鬼子少将对吴廷玉说道:“这里真的是孔大圣人的家乡,我刚才看了孔庙,真是感受颇多。你看即使是这些农民,也懂得礼仪文化,吴桑,你的功劳大大的。”
“哪里哪里,都是托太君的福。”吴廷玉说完看了赵怀金一眼,心想回头让人打听一下这个汉子是哪里人,还真是会做人,看能不能招过来。随后指着另外一个汉奸说道:“太君,这些事,冠三兄的功劳夜不小。”
“哟西。”田岛荣次冲在一边媚笑的王冠三点点头。
赵怀金几乎要气炸了肺,鬼子在中国烧杀抢掠,干尽了恶事,现在居然在中国人面前大谈特谈什么“礼仪之邦”!
“你是哪里人?我怎么没见过你?”一边的王冠三见田岛荣次郎还盯着赵怀金,没有准备离开的意思,便问道。
“小的是乡下人,您是贵人,怎么会认识我呢?”赵怀金一笑,从的对话里,他认识了吴廷玉,夜认识了现在问他的王冠三。弯了一下腰说道:“要不是托王大老爷和吴大老爷的福,让小的给皇军送粮,我怎么会见到这么大官的太君?真是不知道前辈子修了什么福。”
听了翻译的话,鬼子少将又笑了:“这是个良民的典范。吴桑,你和王桑能在两天之内为皇军征集到上万斤粮食,为皇军解决了燃眉之急。这功劳大大的,我一定会奏请矶谷廉介师团长对你们两位进行嘉奖。”
“谢谢太君,谢谢太君。”吴廷玉、王冠三感激涕零,几乎要跪下来磕头了。
田岛荣次郎伸出手,拍了拍赵怀金的肩,又对翻译说了一句,然后就边笑边转身走了。那个翻译笑着对赵怀金说:“你小子不错,太君很高兴,吩咐吴会长赏你十块大洋呢。”
“谢谢大人,谢谢大人。”赵怀金弯着腰对翻译说道。那翻译官没在理会,转身追赶田岛荣次郎一行去了。
等这群人离开粮库,警戒的鬼子也跟着走了,宋山才一抹额头上的汗水说道:“大叔,刚才真险,差点让吴廷玉这个老狗认出来。”
“那混蛋只顾着看鬼子脸色,那还顾得上看我们长什么样?”赵怀金说道。话虽这样说,他刚才其实也是紧张得不得了。指挥着大家把粮食卸了,走出粮库,看见那六个鬼子汽车兵和12个守粮库的鬼子有说有笑地回来走进那间屋子,汽车边上原来放的油桶已经不见了。仔细一看,却是都放回了一辆汽车。原来鬼子的车队随车也带着油桶。
“走,再到军火库那里转转。”赵怀金招呼了大家一声。军火库设立在据此不远的一个地方。到了那里才发现这个所谓的“军火库”,只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以前是属于王冠三家的染料库房。大概就是这县城一千多鬼子的储备吧。
现在情况基本摸清,想要就凭他们三百多人攻下这座县城,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赵怀金有些沮丧。看看天色也不早了,就下令准备撤离。
谁知道,等他们来到城门口,递上通行凭证以后,检查完的一个日军刚挥手准备让他们离开,岗哨的电话响了,另一个日军接完电话就冲了出来。手里端枪的姿势已成警戒的样子,大声叫喊着什么。另一个日军听见同伴的喊声,后退几步,手里的枪亦平举着对准了赵怀金他们,边上的伪军不明所以跟着举抢警戒。
赵怀金等人大吃一惊,以为吴汉金的尸体被发现,手慢慢地伸到大车下面,握紧了缴获的驳壳枪,准备硬闯。
第四十二章 充当劳工
眼见冲突将起,好在韩拯国还能听懂日语,眼见冲突将起,赶紧低声说道:“大家别动。鬼子让我们回去,说有活让我们干。”
听他这么一说,大家才放松下来,心想原来鬼子是要抓劳工。赵怀金满脸笑容地上前,问道:“太君,您有什么事?”
一个鬼子指挥着几个伪军把赵怀金他们围起来,指了指前方,让他们走。
“太君,太君,”情况已经了解清楚,眼看天色已晚,赵怀金急着赶回去把情况告诉李德明。既然他们现在并没有暴露,他当然希望能说说就混过去。
“八嘎!”一个鬼子骂了一声,把枪对准了赵怀金。
“老总,您给说说,这家里……”赵怀金后退一步,又可怜巴巴对着一个伪军说道,没等他把话说完,拿伪军不耐烦地打断他:“他妈的,那么多废话,皇军让你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几几歪歪,找死是不是?”
看来晚上是无法把情报送出去了,李德明应该等得着急了吧?赵怀金一边想,一边无可奈何地转过身,对大家说:“伙计们,走吧。”
在鬼子的押送下,他们居然又回到了送粮的粮库!鬼子把他们赶进一间小屋,“哐啷”一声,把屋子锁上了。
“大叔,现在怎么办?早知道就冲出去了。”嘴靠近门口的一个队员见鬼子离开,回头低声说道。语气中颇有埋怨的意思。
“跑?能跑出去几个?”赵怀金苦笑一声,见一屋子人都看着他,便继续说道:“一开始的时候,韩拯国已经告诉大家,鬼子是在抓苦力。你们看,鬼子现在把我们押回粮库,我估摸着明天一大早就要我们搬粮食往兖州方向去。”
“你朗个知道回往兖州方向去喃?”人群中有人问道。不等赵怀金回答,另外一个声音回答道:“你在粮库耳朵高啥子去了?鬼子不是说了这些粮食解决了他们的大问题?而且今天整死的那个汉奸不是也说过今天一大早有2000多鬼子往兖州去了?”
“这位兄弟说得对。”赵怀金赞许了一句:“这里的粮库警备森严,城里不算那些二狗子汉奸,只算鬼子都还有1000多,在这里动手,显然不行,在外面攻城,显然也不行,最好的,就是在城外打。”
“对,大叔说得对,在城外打好。”宋山接着说道:“从曲阜到兖州只有一条公路,是民国21年,当时的孙师长(孙桐萱)因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