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秦时明月汉时关 >

第1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第1章

小说: 秦时明月汉时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任愿


¤╭⌒╮ ╭⌒╮欢迎光临       
 ╱◥██◣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前言

大秦帝国,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似能屹立千秋的基业却在嬴政去世后的三年岿然崩塌。

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他本是大秦帝国最出色的王子,踌躇满志要治理好国家,要让人民安居乐业。

可是一场阴谋葬送了一切。

他的命运陡转。

他本是宦海浮沉多年的权相。

他清楚权谋游戏的规则。

可是他看轻了一个人,也看重了一个人。

仓鼠哲学的结局注定悲惨。

他本是户牖绳枢之子。

他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最后的最后,他忘记了,他曾说过:苟富贵无相忘。

他集天时地利人和。

家族的光环辅助他缔造了三年叱咤成就的霸业传奇。

他的一生,恪守了传奇的铁律,一为传,一为奇。

给我们留下了不肯过江东之谜。

他本是市井出生,干着流氓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

有一天他忽发豪言:大丈夫当如是。

大风起兮,逐鹿天下。

最后,他说:一介布衣,提三尺青锋荡平天下,夫复何求,余愿足矣。

他半生蹉跎,中年发迹。

曾受食漂母,受胯下之辱。

乱世成就了善战之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却逃脱不了命定的终曲: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他本是韩国贵族。

为复仇曾散尽家财,求告刺客。

国仇家恨、知遇之恩让他尽心辅佐于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就皇图霸业。

功成之日,他为己图谋,赤松子遁,全身而退。

他本是一介儒生。

叩关时,深谋远虑,收秦室户籍典章;多年来,安于幕后,举荐良才,镇国抚民。

临终时,举贤不避隙,遂成萧规曹随千古佳话。

他本是悠然老者。

年七十、常居家、好奇计。

烽烟四乱时,入世弄潮。

功业未成,见疑被弃,愤愤而终,方悟封侯拜相不过如此而已。

他本是酒徒狂生。

眼光独到,择主而侍。

雄辩滔滔,以口舌之利说降敌国,虽千军万马不及。

功业将成,争功末路,却死于非命。

她本是妇人女子。

如千万女子一样,也想相夫教子安乐此生。

不寻常的婚姻际遇,注定她为求自保,心狠手辣只手弄权。

他们本是互为刎颈交的当世贤者。

只为利字,生出间隙。

最终刀兵相见,不能共存。

他们本是宗族强者。

却因内乱迭起,不能携手拒敌。

十二年宗氏内乱,内乱平定日,亦是亡国时。

他们生活在距我们两千多年的史迹长河中,作古成灰,却又不腐不朽。

他们中,有能谋善断的安世良才,有诡计莫测的制胜奇才,有攻无不克的不世将才。

他们中,有的洋洋洒洒立传立说,青史留名,有的惊鸿一瞥,寥寥数笔,却令人记忆深刻。

所谓历史,无形中添加了多少人揣测的臆断,多少人遮掩的居心,皇帝的史官们是后者,而读史的我们必须是前者。

第一章 沙丘之谋

公元前210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时间:7月12号。

地点:沙丘(河北广宗县)

嬴政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全国巡游,途经平原津,即山东附近时,他生病了。

生病要看医生要吃药,这个我们都知道。可在嬴政看来不然。此人晚年痴迷于求仙问药,生病了也不看病吃药,大臣们也不好过分劝阻。一来二去病情严重,终于在7月12号这天死在巡游途中,沙丘。

始皇死在沙丘,知道的只有三个人,赵高、李斯、胡亥,当然还有死人嬴政自己。皇帝驾崩全国举哀,这样悄无声息的驾崩在今天看来很不可理解,但事实如此。

嬴政有个坏习惯,他非常极端不愿意有人看到他。

说到这个坏习惯又必须联系此人的一个贯穿其一生的兴趣爱好。他喜欢旅游。而且今天看来,专门喜欢挑战高难度地区,主要包括高山大河大海,总之哪里险峻去哪里。这是肯定的。

此人一生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旅游事件五次,在他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中,平均两年一次很频繁。嬴政是个有规划的人,早在他第一次出游时,就为日后打下基础。他做了一件事“修驰道”,也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这条在全国范围内四通八达,打通主要郡县的大工程,工程总监是大将蒙恬。

这无疑是件很费钱费力的工程,为什么要这么费劲?

我们以此人第一次巡游为例分析下。第一回尝试巡游没走太远,走过的地方主要有:拢西、北地、鸡头山。在经过回中的时候,嬴政顺便修建了自己的行宫,后来改名字叫极庙。很清楚,此人巡游的第一个目的出来了。

他要祭祀,也就是封禅。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向天地宣告人间太平。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地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禅泰山的活动,帝王既然自诩为天子,儿子拜老子就天经地义。嬴政虽然自诩伟大,也不敢忽略“上帝”的存在。

需要提及的是,作为群山之首的泰山,也不是什么帝王都有资格拜的,中国历史也就是秦皇汉武等极少数几位有这资格。强调君权表彰功绩说完了。好,我现在是皇帝,我告诉除了皇帝外的你们所有人。我的位置是上天给我的,我得到上天的独家授权,所以,你们不要想太多了,好好干你们“不是皇帝”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吧。

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巡游的最大目的——求仙问药。此事贯彻嬴政后半生,几乎成了秦帝国国策。

始皇被后世臭骂,理由之一就是焚书坑儒事件。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百家争鸣虽好,但对一个初建的帝国却未必,此勉强褒贬参半,至于坑儒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而坑儒的导火索就是求仙问药。

嬴政曾拨专款派方士卢生、侯生去找仙药。这二位出去数月,一路游山玩水好吃好喝求药经费花完了,药却没找到,于是决定逃跑。跑就跑吧,两位仁兄偏偏还把嬴政臭骂了一顿,说:嬴政这样的暴君,让他长生不死还得了吗?

消息传出,始皇帝彻底怒了。下令御史立案侦查,要严办重办。

之前的韩众带钱逃跑了,之后的徐福带着钱和美女也逃跑了,想不到,姓卢的和姓侯的不但逃跑,还如此嚣张。

儒生们被捕,一个供出一个,推倒多米诺骨牌,最后一统计涉案人数竟达四百六十多名。嬴政没和他们废话,直接下令活埋。继焚书后,始皇帝终于又完成了坑儒壮举,为后人留下脍炙人口的四字成语。

求仙之旅处处碰壁,即便如此始皇的热情还是一路高涨。最后,当一切办法用尽,还是没能见到神仙,当然也没有见过神仙送来的仙药。手下人也慌了,就有人说,“恶鬼辟,真人现。”

这位的意思是说:你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仙人不是你的问题,是你身边“叶”的问题。你身边有恶鬼,仙人当然不会出现。你把恶鬼驱散了,仙人就来了。

问题来了,谁是人谁是恶鬼,这个怎么区分?皇帝就是皇帝,在这种生物面前,一切的难题都将化为飞灰,更何况人家是始皇帝。嬴政想了个妙计,既然分不清谁是恶鬼,那么我就谁也不见。让一切复杂问题见鬼去吧。

从这天起,道路被高墙封起来,连接各个宫殿的通道变成了甬道。嬴政下令谁也不许泄露他的行踪。这里还有个小花絮,有一回嬴政在梁山宫上见到丞相的车辆多而华丽,比较不满。很快丞相立刻削减了随行车辆。消息传出,始皇大怒说,一定是有人泄露了我说的话。于是立案侦查,可惜查来查去都查不出是谁泄露的。嬴政一怒之下,将当时所有身边伺候的人都处死。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知道嬴政的行踪。

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7月丙寅日,嬴政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点。享年50岁。

在中国漫长历史中,这位大誉大毁集于一身封建帝王的一生,其功过有无数人品评过,也会有无数人继续品评。其中最为精彩的可以说是西汉政论家贾谊《过秦论》。

精彩到什么地步?连司马迁都大量引用。当然,在今天来看这算是非法转载的一种。

他赞叹说:姓贾的说得真是太好了(就好像他亲眼看过一样)。

我们总结一下,姓贾的说了洋洋洒洒一大篇,话虽多,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很简单。他说: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请大家记住这句话,后面我们会再三提到它。

好,哀悼仪式完毕。

在嬴政悄悄死去的那个夜晚。真正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有李斯、赵高、胡亥、几个随身伺候的宦官,活人说完了。请大家不要忽略还有一位——死人嬴政。在今后的一段日子里,以上所说这几位(无论死的活的)他们将要同车共济许多许多天。当然,死人嬴政是被迫的,且无从反抗。

丞相的决定

嬴政临死前写了一封信给长子扶苏。信很短,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这封信对扶苏下了两个命令,先把兵权交给蒙恬,然后赶到咸阳主持我的丧礼。

按照当时的习惯,谁主持葬礼谁就是皇位继承人。

嬴政将皇位传给长子扶苏可以说是早就决定好的。这一点来看秦始皇不啻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帝王。

即便这样,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也显得太仓促。太子是储君是帝国的未来。以嬴政这样的帝王不可能考虑不到这一点。虽然心中早确定了人选,却迟迟没有昭告天下。说到底也是求仙问药害的,他压根就不相信自己会死。

扶苏是长子,嬴政一直将他当做皇位继承人来培养。秦帝国统一后一直采用高压政策治国,比较骇人听闻的就是焚书坑儒事件,到了这位帝王的晚年,他大概也意识到,长期高压统治国家和人民都已经快达到极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继他之后,需要的将不再会是一位如同他一样的铁血帝王。

宽厚仁爱的新君将更利于国家的恢复,人民的安定。另外他的这个大儿子自己也相当争气,为人宽厚正直有德行。性格南辕北辙的父子俩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不同见解,有时候激动起来吵上两句也是有的。

可即便如此,以秦始皇这样性格的一个人。在扶苏屡次反对自己的情况下都没有动怒杀掉他。而只是远远地打发他去边关和大将蒙恬驻守边关,让他在军中树立威信,实地学习战略知识来看,嬴政将皇位传给扶苏是铁板上钉钉的事。

嬴政在临死前撑着一口气,写下了这封信,将信交给一个人(请大家密切关注这个未出现姓名的送信人)并让他送出去。可惜他不争气不能多撑一会儿,亲眼看着信件被送出去。历史告诉我们:他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而这封信,也最终未能交到扶苏的手中。

皇帝驾崩,身为现在帝国第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李斯深思后决定:秘不发丧。

李斯在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历史上无详细记载,他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出的此等决定。但我们不妨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设想一下。李斯秘不发丧的决定一定有个大前提的存在。如果不这么设想的话,下面很多东西都无法成立——李斯认定信已经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