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从底层开始-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样做好呢?我在小学读书时,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马上把作业完成,完成作业后再吃饭,要不就觉得心里空空的。我直到现在,每天晚上哪怕十点钟回到办公室,也挺累的,也想睡觉,可是看到桌子上还有没翻过的文件我坚持要看完,因为养成了“今日之事今日毕”的习惯。年轻人做事,千万不要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如果你再把明天的事拖延到后天,积攒下来还能做得完吗?关键要勤奋。要完成你的计划,没有勤奋,这便是一句空话。所以,年轻人做事情,首先要提醒自己:不说空话。
我这里给大家讲一个“老鼠斗猫”的故事:
有一个人买了一套房子,一直没有住。等到两年后他搬进去时,发现楼梯、过道、墙角几乎所有的地方,都留下了老鼠的粪便。到了晚上,老鼠这边咬咬,那边嗑嗑,胆大的甚至跑到了床上,闹得他不得安宁。怎么办呢?他赶紧上街买了一只猫。两天过去了,老鼠已经损失了十几只。老鼠商量说这样不行,这是我们的天下,怎么能拱手相让呢?有一只老鼠献策说:“我有对付猫的办法,等到猫白天睡觉时,我们悄悄地在它脖子上套一个铃铛,它晚上再出来活动,我们马上就知道了,赶紧钻回洞里躲藏起来。”大家都说这个办法行。可是到了晚上,又有几只老鼠被猫吃掉了。老鼠们再次召开紧急会议,这回有一只老鼠说:“我们在洞口拴一根绳子,猫跑过来就会被绊倒,把它摔得断胳膊断腿的,就不敢再来骚扰了。”老鼠们齐声赞同道:“果然好办法。” 于是老鼠们准备了不少绳子。可是没想到,天亮后老鼠们逐一清查,又少了三只。老鼠们痛感威胁越来越大,又聚在一起开会,说这回这样吧,“在离猫不远的地方设一个岗哨,大家伙轮流值班,及时报警。”结果呢,轮到谁谁就胆怯地逃避了。很快的半个多月过去了,最后只剩下一只老鼠。这只老鼠开始反思了,为什么我们一百多只老鼠,没有斗过一只猫?想来想去它总算明白了:“我们曾经制定了那么多的计划,也有很多很好的办法,可是谁也没有去实施和行动,所以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天天地直到失败。”
但是,实施计划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然是动态就可能有变化。所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强调:“计划计划再计划!”按我的理解,这很像我们开发新产品的流程,在小试的时候是一种工艺,到中试阶段主要是调整和修改,最后投产前还要进一步的完善。我们企业在全国很多省区开拓了市场,但是各个地方的风俗、人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患者发病率都是不同的,这要求我们制订市场推广计划不可能也绝不应该采用同一种模式。作计划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小到工作计划,大到人生规划,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在你心里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你通过努力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我不知道别人怎样定义成功,反正我认为:不管你是董事长,还是普通的员工,只要你能够看清楚自己,能够把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而不是糊里糊涂地了却一生,我想这就是成功了。人的生命有限,我们必须知道自己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总是没有计划,你不知道你要到哪里去,那你这辈子哪里也去不了。或者是有了计划却不去实施,一混一年过去了,又一晃就是我这个岁数了,然后再晃晃悠悠的,生命干脆被你消磨得没有了。
第一部分机遇
机 遇
其实机遇什么时候都没有错过你,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抓住机遇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要成功,必须有好的机遇,所以生活中才常常有些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其实机遇什么时候都没有错过你,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抓住机遇的能力。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要迎接她时,她就会从大门里走进来 ,然后从窗子里飞出去。”我以前就讲过,有一个人站在山这面,他盼望着能不能有一条绳索从天而降,让他抓住绳索荡到山对面去。可是呢,终于有一条绳索让他抓着过去的时候,他的臂力不够,荡到山中间抓不住了,人摔下了万丈深渊。记得在改革初期曾经有很多机关干部“下海”,有的“下海”没抓住“鱼”淹死了,有的抓住“鱼”成功了。为什么同样的机遇,却是不同的结局?这道理很简单,机遇只垂青那些早有准备的头脑!我们那个年代没有考大学读书的机会,但是很多人在心里没有放弃,坚持自学,等到恢复高考的时候,一下子“鲤鱼跳龙门”了。有的人那时候整天无所事事,后来高考的机遇也同样给了他,他自己没有知识的准备只好放弃了。所以说,如果你糟蹋了你的机遇,只能是你自己的过错,怨不得别人。
我去年11月去了浙江。在这之前我曾经到过蒋介石的家乡溪口,这一次我特别想看一看当年软禁张学良将军的地方。那是在一个山上一座寺院的旁边。寺院的前面有一道山崖,当地的人都叫它“千丈崖”,其实并没有那么深,往下看去,山崖下有一条河水在缓缓流淌。
但是,“千丈崖”却是个很有名气的旅游景点,因为关于它流传着一个久远的民间故事:说的是从前在这座寺院里,有一个小和尚,每天都爱睡懒觉,住持看他懒惰就想整洁整治他,所以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的时候,总要第一个叫醒小和尚,然后才吆喝大家起床念经。小和尚觉得自己吃亏了,心里不满又不能对住持说出来,只好在别人念经的时候,他就默默地琢磨这住持为什么每天都能按时起床,他要是睡不醒我不就能多睡一会儿了吗?!后来小和尚观察到,住持的房间旁边有一个蟋蟀洞,每天蟋蟀早早地一叫唤,住持马上起床了。他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中午他烧了一壶开水,偷偷地把开水倒进蟋蟀洞里。果然,第二天早上,天都大亮了住持还在睡觉。他终于睡醒后发现蟋蟀不叫了,到那洞口一看,蟋蟀都被烫死了,尸体在水里漂浮着。他马上召开全寺大会,大声问这是谁干的坏事?小和尚不敢隐瞒了。住持就问小和尚,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和尚说,你每天都起床最早,又总是第一个招呼我起来,我都捞不着睡懒觉了。住持说好吧,既然是这样的原因,那我让你永远都睡觉吧,你一会儿就到那个千丈崖前跳下去。师命不敢违抗,小和尚边走边哭来到悬崖边,就是不敢往下跳。这时候有一个人过来了,问:“小施主,你在这儿哭什么?”小和尚说:“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烫死了几只蟋蟀,被住持处罚从悬崖上跳下去。”这人一听说:“小施主,你才烫死了几只蟋蟀,我今天可是杀了六口猪呢,我的罪孽要比你深重啊!”说完把杀猪刀往地上一放,纵身跳下悬崖去了。且慢,他这边一跳,那边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道彩虹,有一只仙鹤从天而下,正好把这个人接住了,这个人就趴在仙鹤的身上羽化成仙了。这时候,小和尚才醒悟过来,跳下去就能成仙。他毫不犹豫地纵身也跳下去了,结果呢,他摔死了。
机会给了你,你没有抓住;等到没有机会的时候,你再跳下去就完蛋了。原来,这个住持本身就是个仙人,蟋蟀也是仙人,他们要考验小和尚是不是一个说老实话的孩子,所以才诱导他去办这件事,结果小和尚通过了考核,那就让他成仙吧,把机会给了小和尚。可是小和尚没敢跳,让一个屠夫成仙了。就这么一个名额呀,你机会没看准,没抓住,“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你这个时候再后悔和埋怨自己,又能于事何补呢?我们有一次招聘员工,我看中一个小伙子很有交际口才,想派他去外地搞营销。他马上说哎呀,不行!我父母身体不好,还是把我留在通化的工厂吧。我本来想给他提供一个发展的极好机会,被他自己轻易地断送了。他不懂得珍惜,我却在心里为他惋惜,因为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才能理解,我们年轻时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机遇可要比现在少得可怜啊。
还记得我当年研制出天仙丸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争取科研立项,后来却无奈地搁浅了。我当时明白,我要是立志干大事,就必须走科研的路子,否则我和那些民间的土医生有什么区别?!不给我立项是因为不相信我,他们不相信我却相信那些专家。所以,我当时最想找到北京、天津那些大医院、大研究所的专家们,想取得他们的帮助,通过科学验证最终承认我的药。这样打迂回战,我才有可能成功。可是,想想容易做起来难,我身在偏僻的通化,又不是专门搞科研工作的,在北京其实是连一个专家也不认识啊!
是在1985年的夏季吧,我去市科委办事,无意间得到一条信息,国家科委的一位副处长来到通化检查人参科研项目的落实情况。本来,人参和抗癌风马牛不相及的,可我在心里想即便这不是我的机会,我也要创造机会,尝试一下总要比无奈的等待强吧。
就这样,我一天的时间里四闯宾馆,到了晚上我终于等到了国家科委的丛众处长。他听过我的自我介绍后,又接过我的几例病历报告和天仙丸组方仔细地看过后,他非常神秘地把我从屋子里叫到了走廊,他说:“你要告诉我真话,你这个组方之外,是不是还有一味药,植物类的?”我点了点头。“那么,它叫什么名字?”我沉吟了一下,回答了他“两个字”。这个时候,丛众满意地笑了。因为, 我这次接触到的这位领导对中药极为内行,他清楚我刚刚告诉他的“一味”药材是我国最近才发现的,属于严格保密的范畴,像我这样在边远地方政府工作的人,是不可能有机会获取到这个信息的。所以他最终相信了我。他回到北京后,马上帮我联系天仙丸临床实验,又帮我请到北京、天津的专家,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天仙丸专题汇报会,并且促成了我的天仙丸的科研立项。可以说,天仙丸研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我抓住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关于机遇,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非常透彻:“等待机遇的是愚蠢者;发现机遇而没有抓住机遇的是懒惰者;发现普通机遇而牢牢抓住,并且将普通机遇变成非同寻常的是智者;在看似没有机遇却创造机遇的,是事业的成功者。”
所以,如果说我昨天是因为抓住了一个10分钟的机遇,从而改变了一个科研项目的命运的话;那么,在人才辈出的今天,只要你有眼光去发现机遇,有勇气去抓住机遇,有智慧去创造机遇,那你不需要10分钟了——只需要你瞬间的几秒钟,甚至有时候只需要你向前迈出一步,这一步就可以改变一生!
我现在给大家讲这个故事:
有一天,在陕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突然开进了一辆汽车。从车上走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个穿黑皮夹克的中年男子问大家:“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演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好几遍,孩子们都默不作声。
这时,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怯怯地站出来说:“我愿意演。”她长得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