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

第21章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第21章

小说: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们'对准备工作的状态很警觉,急于做些事情。告诉了她们军队目前
状态的真相,她们十分震惊。讲了障碍与拖延,以及谁要对此负责。
补救?让梅'蒋夫人'担任军政部长。尤其是——人员——统一的指挥——
减少师的数目。满足她们了解情况的愿望。回顾了我们经历的所有磨难和考 验。建议从西北征召兵员。
梅渴望行动。'她'对姐姐'孔夫人'说应挪到城里,好在她家见面。有人打 报告说我是反华的。姐姐说她不知道我如何会有坚持的耐心。我们订了攻守 同盟。不管原因何在,她们是认真的,也许我们能取得一些进展。”(1〃页)
9月18日午饭时,史迪威和宋美龄开会,“她扮演了一个非常好的角 色,而且对采取行动十分认真。她渴望行动,希望她是个男人,憎恶何应 钦和他的那帮人。对她讲了我同他打交道的经历。他显然对她一笑了之, 因为她是女人,她对此十分愤怒:‘天啊,我不懂那个老傻瓜为什么不干 正事。’ ‘他们就像一群把头扎进沙子里而屁股仍然朝天的鸵鸟。我多想拿 根大棒赶走他们! ’ ‘他们怎么就认识不到事情的重要性? ’ ‘我们应该把 一切放到一边,把精力集中在军队上。’ ‘如果我们打了败仗,政治和青年 运动又有什么用处? ’” (200页)
9月20日晚,史迪威在孔祥熙家和宋氏姐妹见面,她们已经对蒋介石 做了工作,宋美龄把何应钦叫做“那个说不出口的”,何很恼火。她在当 天的一个会议(应为参政会)上演说时,对挑剔别人千事的人进行了痛责, “不要挑刺儿,你要知道错误是怎么犯下的。不要出于嫉妒而指责别人。” 眼睛直视着何,她喜欢这样。宋氏姐妹发誓成为同谋,讲话很坦率,她们 确信史迪威是千事的,她们将去踢皮球。(20】页)
9月25日,他到蒋家见宋家姐妹,讨论了备忘录中提出的指挥及坦 克、迫击炮等问题,去掉了他以物资进行的威胁,顾全了蒋的面子,宋美 龄她们认为非常合理、正确,将使蒋介石同意这个备忘录。‘‘实际上她们 已经开始行动了。”史迪威接着写道:
4‘我越来越相信,这两名贵妇人(1)被宋子文告知要支持美国的努力,
(2)她们使这个家族而非 '花生米’认识到了局势的严重性。‘花生米’越 来越不像是个独裁者,倒更像是个政治上的骑墙派,他除了树立了他的声誉 之外没有什么权力,他的家人了解这一点。”(201页)
历史深处的。^|
112
宋美龄总是说,蒋这个人很难把握,你得在适当的时候引起他注意,
他得出结论时不太考虑证据。
9月28日史迪威和宋氏姐妹见面时,宋美龄向他透露,和蒋介石过曰 子十分痛苦,因为没有其他人对蒋讲真话,于是她只得不断地向他讲述不 合意的消息。“和这个爱发脾气的小畜牲一起生活、眼见一切事情被搞得 乱七八糟不可能是件轻松的事。她将去一趟印度,给部队讲些打气鼓劲的 话。还要集合军官,对他们训话。”页)
这一天,她还提到正在拉姆加尔接受美国人训练的蒋纬国即将回到重 庆,“要讲许多不怀好意的话。但她将等着,要求说出根据。”(202页) 到了 10月17日,宋美龄两姐妹的努力开始产生积极的效果,蒋(史 迪威日记中常常将蒋称为“花生米”)没有坚持要将史迪威解职。这天晚 上,宋美龄打电话给他,宋蔼龄也在她那里,他说她们是一对战士,并平 静地告诉她们自己不想待在一个不受欢迎的地方。她们谈起职责、中国等 等,要他大度一些,再坚持一下,她们想代他去见蒋,要对蒋说史迪威只 有…个目标即中国的利益,假如他犯了错误,那也是由于误解而不是有 意。他犹豫了好大一会时间,但她们竭力坚持,他最终点了头。宋美龄说, 那我们马上就去做。蒋介石确实显出了和解的态度,立场有所转变。这是 宋美龄她们极力为他说话的结果。她们姐妹两个甚至一再表明,她们已经 把家族的珍宝寄托在他的身上,她们会继续支持他。
那天宋美龄还对史迪威说起自己的私事,她结婚后“人们都以为她会 在一年内和‘花生米’离异”。(207页)
11月5日,史迪威和她们姐妹开会。“梅现在称我为乔大叔。告诉了
她们我的打算,她们坚持要马上报告‘花生米’。她们将去做我建议的任 何事,并在‘花生米’面前支持我。”(209页)
11月6日,“梅生了病……” 11月13日,史迪威和宋美龄姐妹见面, 她们提醒他说、只要有耐心,她们保证将何应钦解职。而这在半年前只是 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12月13日,史迪威“给白雪公主打电话。” 12月15日,他和蒋介石 开会时,向蒋阐述了放弃进攻缅甸的可能结果。但蒋认为不能冒在缅甸失 败的危险,即使后勤供应被切断,他仍不想冒险。宋美龄的认识显然和蒋 不同,“梅尽了全力。她意识到了那层含义,这使她急得发疯。她想明天
史迪威日记中的宋美龄
113
与孔开个会,想出点什么办法。但我看得出她情绪低落,没有什么希望改 变那个小畜牲的想法。”(^0页)12月16日,“见梅和埃拉。她们已近乎精 神崩溃。不能入睡。梅说昨天夜里她祈求了他'蒋'。对我说她做‘一切努
力,就差杀了他’。”(230…231页)
两天后奇迹竟然发生了,蒋介石授予了史迪威指挥使用中国驻印军部 。队的全权。在写给妻子的信中,史迪威感慨无比地说:“记下1943年12月 18日这一天吧,因为有史以来头一次一个外国人被给予了指挥中国部队的 权力,他可以控制所有军官而又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你能相信吗?梅是 证人,我还拿到了一封要军、师指挥官们听从我命令的信,仿佛我就是‘花 生米’本人。经过了一场长期、艰难的战斗才争取到这点。”(2^页)这里 面确实包含了宋美龄的智慧和努力。没有她以特殊身分介入,也许就不会 有1944年缅甸战场h的胜利。史迪威说她“对蒋介石有很大影响力,主要 是好的影响。有几次帮了大忙”。此言不虚,无论出于什么动机,她对抗 战所作的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宋美龄无疑会永远活在历史的记忆里。
历史深处的。0會
114
傅斯年对抗曰 战争进程的判断
“五四”的产儿傅斯年(1896 ? 950)是一个历史 学家,不是政治人物,但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 知识分子。从1929年起,他主持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迁到北平,他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两年 后,“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 苦促使他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 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 场为民族争人格。从1932年起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 在《独立评论》和天津《大公报》发表了《日寇与热河平 津》、r九一八” 一年了》、《不懂得日本的情形》、《政府 与对日外交》、《中日亲善? ? ! !》、《中华民族是整个 的》、《北局危言》等一系列文章,就中日关系提出自己的 看法。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倭 军阀”,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 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对国联无能为力的 暧昧态度,对国联调查团关于东北问题的报告书,他都提 出了直截了当的批评。
傅斯早对抗日战爭进程的判断
115
1932年8月,傅斯年在《日寇与热河平津》文中下了这样一个判断: 中日问题绝无和平解决之望,希望与日本谋和乃是做梦,他认为如果要中 日和平,除非满足日本的欲望,他们的最小限度是:1、承认伪满独立,并 奉送热河、滦东的领土; 2、在华北弄出一个受日本控制的政府来;3、全 国不能有任何官方或民间的排倭之举,并帮助推销日货?; 4、取消爱国主义 的教育。这样的“最小限度”等于是奉送中华民国。所以他认为对日只有 降和战两条路可以选择,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就是一切无所顾忌,以人人 当求必死的决心奋起抵抗。我们虽不能打胜日本,却可以长久支持。“中 国人之力量,在三四万万农民的潜力,而不在大城市的统治者及领袖,中 国的命运,在死里求生,不在贪生而就死。”
1933年1月,他在《中国人做人的机会到了!》一文重申:“我们若 想到我们背后并无路走,而是无底深渊,虽懦夫也只能就地柢抗的。”他 知道只有最有组织的抵抗,才有可能赌一下国运,才能争回已失的人气。 他具体提出了8条应变举措:
〗、将铁路运输变作战争布置;
2、集中粮食,可供给市民;
3、大学生到后方做辅助工作;
4、严惩擅离职守的官吏,包括教育界人士在内;
5、由政府协助迁移公物,限制私人搬家;
6、通盘筹划抵抗中的各步骤、各线路,
7、立即组织各种协助抗战的社会团体;
8、由负有社会信用的人办理各界捐款捐物。
在分析了当时面临的局势之后,他指出中国远未到服输的时候,日本 的陆海军虽然比我们强大,如果世界上只有中、日两国,日本必然马上毫 不犹豫地呑灭中国;如果华北问题不是比东北在国际上的意义更复杂,日 本必然毫无犹豫地占领。在整个国际关系格局中,日本也不能任意妄为。 曰俄之间、日美之间的关系、冲突到底会如何演变,都在未定之天,何况 “世界大势之演变,系干无数事件。决于甚多因素,断无走直线的。”他不
历史深处的。^
116
断地提醒国人和当局,日本没有立即吞灭我们,既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 也不是日本人的仁慈,而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均势虽动摇,却没有彻底失 效。他劝告当局千万不要得过且过,甚至倒在日本的怀里,以保安富尊荣。
到1934年6月,他还在强调,局势至此,“政府与国人均不能不作‘舍 出去’的打算,才能有所保全。”因为他始终记得“中华民族是整个的”。 在东北丧失之后,他坚决反对自欺欺人的所谓“中日亲善” 口号,主张决 不和日本说客气话,作敷衍态,堂堂正正地从东北问题入手交涉,不接受 日本的任何帮助,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变局。总之,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 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早就洞察了日本侵华的野心,所以他认定以后中日 之间的争端无论在外交上如何折冲,都不能放弃军事上的准备,“让步既 极而仍无结果,则虽亡国在望,亦须抗战到底也。”
1937年7月,卢沟桥头的残月终于目睹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22 个月后,傅斯年在《地利与胜利》文中对战争的走势作了准确的估计,认 定日本(他称之为“倭贼”)的总策略是用相应的代价换取最重要的交通 枢纽,在一处呈胶着状态时,马上另从侧面进攻,或向另一很远的区域进 攻,使我们感觉调动的困难。这一战略同时决定了日本的最终失败,因为 这个办法不可能速战速决,失败就不可避免。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地形的优 点,就能使日本在沿江的深入、沿海的占领都不发生任何效力。他具体细 致地分析了江南的山地地形、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几省地形,提出了发挥 优势、补救劣势的方法。他预期“抗战的大业,绝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