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数风流-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将军回营。”
“接将军回营。”
“接将军回营。”
本来只是一个人的声音,很快越扩越大,连仍在城墙下交战的孙坚军士兵也流着泪嘶声高喊起来。
“回营……对,我们回营。”
仿佛突然回魂,孙策站起来快速环视一圈,见四周都是慢慢聚拢,结成军阵的荆州兵,他一个纵身跃上马背,左手抱着父亲孙坚的尸体,右手握住缰绳,用双腿在马腹处狠狠一夹:“传我将令,回营。”
一道红色的洪流开始在战场上移动,不断有散落在战场上的孙坚军士卒融汇进洪流之中,在孤独飘扬的孙字旗下冲击荆州军的军阵,奔向扎驻在汉水后的营寨。
王琅看一眼等在身后,脸庞上隐隐有喜悦之色的传令官,再回望城中听说孙坚阵亡,已经开始欢腾庆祝的襄阳百姓们,平稳的声音与以往无所不同:“鸣金。”
“咚——”
负责掌管钲铙的士卒重重敲击起铜制钲铙,清脆的鸣金声和他的心情一样轻快。
失去主帅的孙坚军当然有理由悲伤,无故被伐的荆州军自然也有足够的理由为胜利高兴。只是区区一墙之隔,流着相同血液、有着相似长相的双方间的情绪却如此矛盾,又都如此正当,这就是她脚下所站立的世界,即将进入三国乱世的汉末。
第37章 深根固本
兵败襄阳后,孙策统领亡父孙坚部众,扶送孙坚灵柩返回曲阿老家处理后事,又上表长安,请求将父亲乌程侯的爵位推让给四弟孙匡承袭。
磨难使人成长。经历丧父之痛,这名眼眸中仿佛有火焰跳跃的俊朗少年明显成熟起来,不仅能对程普、黄盖、韩当、祖茂等父亲的旧将加以敬重厚遇,对四个弟弟、一个妹妹的督促管束也越发上心,用十六岁的肩膀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责任。
周瑜于决战前离开营寨,与孙坚兄长孙羌之子孙贲一起北上鲁阳,向袁术澄清传国玺事。待孙坚阵亡的消息传至鲁阳,周瑜惊愕之下细细追问战事本末,怀疑自开战起一连串不顺并非全由偶然,而是有人精心设计下的结果。然传国玺一事本非南阳系抖搂,周瑜在袁术军也毫无根基,查不出更深层的东西,只能暂时放弃,随孙策一起前往曲阿,帮衬一二。
既建战功,又树威望的王琅乘胜挥师北上,于樊、邓两城百姓的夹道欢迎中不费一兵一卒地占领两城,赶在袁术对孙坚之败有所反应前将行政上归属南阳郡,地理上却与襄阳唇齿相依的樊、邓二城牢牢握入掌心,为接下来收回南阳的行动中做准备。
南阳郡占据荆州四分之三人口,三十年后曹丕称帝,魏国全境总人口数尚不及此,刘表早在接任荆州刺史之日就有心收回,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加以隐忍而已。
王琅记得历史上的袁术于孙坚阵亡不久即离开南阳,与朝廷任命的正统兖州刺史金尚并向兖州。袁术屯陈留封丘,得黑山贼余部及匈奴于扶罗等助战,与东郡太守曹操战匡亭,大败,退保雍丘,南回寿春,杀扬州刺史陈温而自领扬州牧,又兼称徐州伯。
换句话说,即使什么都不做,袁术在南阳也待不了几日,但这显然不是王琅能接受的结果。
二十载当轴士族经历,十余岁南征北战生涯,倘若还让袁术征敛无度地刮地三尺,带走南阳过半资源人丁,别说没脸见小望,就连自己这关也过不去。
王琅握着竹简思索一阵,渐渐有了思路。
“不知诸位先生可曾听说过「金陵王气」?”
“二公子说的是楚威王取故吴地,以其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之旧事?父老言始皇厌东南王气,改金陵为秣陵,故今皆以秣陵称之。”
“子孝先生真博学之士。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诚帝王之宅,历代风水士望此兴叹者史不绝书。袁术拒立新帝在前,谋夺传国玺在后,岂为汉室忠臣?若遣术士说以金陵之事,必有得也。”
王琅从府吏手中接过绘制在绢布上的简易地图,挂至一人高的四扇屏风上,用手指沿南阳、兖州、扬州画了一条折线,又沿荆州东北部边界切了一条长线,用最清晰简要的方式展示自己新一年中的战略意图。
战术水平不逊三国一流谋士,战略眼光却差了一筹的蒯越自从有王琅画定方向,使起谋略越发运转自如,补得一手好刀:
“此计可行。袁术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南阳户口数十百万,竟不修法度,而以抄掠为资,竭泽而渔,焉能长久?以越观之,袁术心中未尝没有离意,只心意未坚耳。此时若遣一术士从旁说之,能有七八分把握成功。”
见刘表微微颔首,面露赞许之意,蒯越心中一定,思维更是流畅:
“袁术在南阳横加征敛,本就不得人心。若欲移治扬州,必定唆使手下兵士加大征敛力度,尽取民间膏脂以自肥,不再有丝毫顾惜。如此一来,则百姓亦必愈加怨恨袁术,而归心于主公,南阳可翻掌得也。”
在座诸人,除了家在南阳的治中邓羲略微皱眉,未作言语,其余纷纷互视点头,附议赞同蒯越之策。刘表扫视一圈,将目光落在邓羲身上:
“子孝以为如何?”
若非相信刘表有治理之才,邓羲也不会从南阳来到襄阳。听到刘表询问自己态度,或者说询问南阳世家态度,他低下头,略整理一下思绪,抬起头向刘表拱手道:“长痛不如短痛,主公早一日收回南阳,南阳百姓便可少受一日苦难,最好能赶在春耕之前,让百姓不至于错过播种。”
看一眼端坐主位,态度未明的刘表,王琅洒然一笑,端起食案上的酒爵向邓羲遥遥举祝:
“这一点子孝先生大可放心,何时开战,已经不由袁术决定了。”
自信铿锵,昭如日月。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一段非常发人深省的记载,说的是曹操斩粮官一事,原文如下:
“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军中言太祖欺觽,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觽,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 ”
因为粮草不足,曹操同意粮官的建议,用小斛向士卒发放粮草。当军中因受欺诈而感到不平时,曹操斩杀无罪的粮官以取悦士卒,稳定军心,并借此获得战争的胜利。
“杀一人千人惧者,杀之;杀二人而万人惧者,杀之;杀三人三军振者,杀之。”
——这就是乱世的残酷之处。
立春前,王琅策反郡中大姓与袁术手下两名南阳将领,里应外合打了一场大胜仗。除却实现将袁术赶出南阳这一战略目标,王琅还劫下一大笔财货辎重,收编万余反水兵卒,合计保存住南阳郡十之六七元气。另外,王琅曾在上次会议结束后私下里对刘表进言:“亲我者赏,逆我者抄,威信既立,资粮亦具,可放手施为以谋大治也。”于是以附逆罪为名,抄了一户死心塌地跟随袁术的当地豪族,杀鸡儆猴。
此后的发展与曹操杀粮官事件没什么不同。
把坏账全记到袁术头上的南阳百姓因袁术败退而被取悦,兴高采烈迎接王琅军入城,根本没产生过追回财物的念头。而被王琅麾下强兵猛将与王琅本人雷霆作风所震慑,南阳郡的世家望族们也纷纷收起轻视之心,一边配合刺史府官员接管南阳事务,一边观察事态变化。
又五日,王琅从扩充至三万的部队中挑出三千精锐,一千候补,在宛县驻兵。其余兵卒暂时停止操练,加入春耕农忙的队伍中,开展军屯。剩下的事情倒不需要她多操心,毕竟刘表乃是三国第一蘑菇党,人称种田小能手,只要替他解决外患问题,画好方针策略,在诸葛亮还没出山的汉末,内政上很难找到足以和他匹敌的对手。
翻翻案几上新送来的情报,王琅提起墨笔,在铺平的蔡侯纸上快速勾勒了一副郡县简图,又在图边空旷处提笔做注:
【初平二年七月】
“袁绍据有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曹操引兵入东郡,击破黄巾白绕,绍表其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荀彧弃袁投曹。”
【初平二年十月】
“公孙瓒大破青州黄巾,斩首三万,俘虏七万。”
“刘备往依公孙瓒,任平原相,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赵云从刘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孙坚阵亡,孙策扶棺曲阿,周瑜随之。”
“刘焉杀汉中太守苏固、州中豪强十余人、犍为太守任岐、校尉贾龙,阴图异计。”
【初平三年正月】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击破朱俊,掠陈留、颍川诸县,所过杀虏无遗。”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界桥南,大破之,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首级千余,再战,复大破之。”
“曹操击眭固、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
“荀攸与尚书郑泰、侍中种辑谋诛董卓,事垂就而觉,荀攸下狱,郑泰奔袁术。”
“袁术驻兖州。”
搁下笔,盯着密密麻麻做满批注的蔡侯纸看了一会,王琅的手指依次抚上冀州、兖州、司隶,最终停在益州。
第38章 厚德载物
一年之计在于春。
赶走袁术、缴获大笔辎重人丁的王琅在南阳极力劝课农桑,恢复因黄巾之乱与袁术征敛而受扰乱的经济民生。除此之外,为了尽快收归南阳人心,王琅遣使持玉帛访取郡中贤才,亲自接待前来拜谒的名士,论经史,咨时政,宠以尊礼。
南阳韩暨,年少知名,举孝廉,司空辟,皆不就,变名姓隐居避乱鲁阳山中。山民聚众合党,欲行寇掠,韩暨散家财,供牛酒,请其渠帅,陈说安危利害。山民被他感化解散,最终没有当贼作乱。后为躲避袁术征召,迁居山都山。
王琅曾向邓羲打听南阳郡贤才,邓羲推荐的第一位便是这位韩暨。既然在郡中享有盛名,即便为了收获千金买马骨之效也该征召此人出仕,况且王琅回忆魏书,想起韩暨最后做了魏国三公,被陈寿评价为“处以静居行化,出以任职流称”,是位以积德履行、直亮不亏著称的延陵、晏婴般的人才,还改良过冶炼手工业,将传统使用的马排改为水排,效率是马排的三倍。
安排好春耕事务,王琅带上玉圭谒帖,亲自前往山都山聘请韩暨出仕,被应门的五尺童子以“家主出门访友”为由拒之门外。
春种秋收,皆是忙季,如韩暨这般的大才早一日出山也是好的。王琅虽然没想过能一次成功,但事到临头,总免不了生出几分黯然。维持住彬彬风度向童子道别,言明五日后再来,王琅怅惘不减,情之所致,信手拾了一根竹枝在微润的野径上题了一首五言短诗: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主人何所适,云深未可知。
嗟咏一遍,抛枝离去。
负责应门的小童被她那种坦荡率真的做派与翩然潇洒的风致所折,不敢随意抹去径上痕迹,反而将这片地方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待到次日晨时,韩暨的旧友听说王琅寻人不遇,担心这名雷霆手段的少年公子被惹恼,特地上门打探情况,无意间发现了这首短诗,当即便挪不动脚步。
王氏以书传家,王琅的书法先后经过王廙、王羲之、卫夫人等大家指点,自己又肯下苦功,早在东晋时就已经入流。到汉末临摹张芝书帖,又于长安得蔡邕点拨,书法大有进益,尤其行、楷二体,堪称独步一时。
以竹枝题字虽是破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