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

第67章

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第67章

小说: 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支进行细菌战的特种部队,有着不可告人的特殊的职能和重要的战略作用,所以,日本关东军对它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护措施。    
    1938年6月3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发布了第1539号命令, 将731部队营区周围大约40个村屯、12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划定为“特别军事区”。 “特别军事区”内的“甲号地段”为特别控制的“无人区”,不准中国人居住;在它的周边设立了界牌,上面写着“非特别军事区域内的人,未经批准不得入内,如有违者,依法论处”。拉滨线上的火车通过这个区段时,必须在前站放下窗帘,严禁旅客向车外张望。包括日本空军在内的任何飞机都不得飞越其上空,如发现违航者,可强迫着陆,否则予以击落。    
    不仅如此,731部队在日本侵略军中还占有特殊的地位。军部对其实行双重领导。它在序列上属于关东军,关于细菌武器的生产,使用等有关问题都由关东军司令官负责。在司令部内设有专门委员会,主席由参谋长担任,全面协调731部队的各种活动,行政指导部门是关东军司令部第1部(作战),业务主管部门是关东军军医处,1939~1945年,军医处长一直由细菌战的积极鼓吹者和支持者隆二担任。同时,731部队的最终决策权属于日本参谋本部。其所需科研人员、设备、原料等都由参谋本部直接掌管,细菌战的研究、生产及其成果等,均由关东军上报给参谋本部(或大本营)最后裁定。它的配备也与其他部队不同,人员级别高、机构庞大、设施先进。其中,有中将1名,少将4名、校官(佐级军官)80余名、判任官(委任官)和技师300 余名。731部队堪称日军中开支最大,待遇最优厚,学者最多,技术力量最强的部队,除部队自身的专家外,满洲医科大学等科研机构的许多学者、专家也无一不在其收罗之中。    
    731部队的部队长,1936年至1942年7月为石井四郎少将(后晋升为中将);1942年8月至1945年2月为北野政次少将;1945年3~8月为石井四郎中将。731部队本部下设8个部。另外,还管辖设在孙吴、海拉尔、牡丹江、 林口等地的4个支队和设在大连的1个研究所。    
    8个部如下。    
    第一部为细菌研究部,北川大佐、菊地少将等曾任部长。第一部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细菌战所需各种细菌的特性和培养、制造、使用等方法,以及实验(包括对人体实验)。该部下设从事鼠疫菌研究的“高桥班”、从事病毒研究的“笠原班”、 从事细菌传染媒介物——昆虫研究的“田中班”、从事冻伤研究的“吉村班”、从事赤痢研究的“江岛班”、从事霍乱研究的“凑班”、从事病理研究的“冈本班”和“石川班”、从事血清研究的“内海班”、从事伤寒研究的“田部班”、从事结核研究的“二木班”、从事药理研究的“草味班”、从事立克次氏体(包括跳蚤)研究的“野口班”、从事细菌对人传染适应性研究的“川上班”。    
    第二部为细菌实验部,初由太田澄大佐任部长。第二部的主要任务是, 在野外条件和战斗环境下,实际检验由第一部研制出的细菌的使用效能,并制造相应的细菌战等细菌武器。这个部除用动物和活人进行细菌实验外,还通过“八木泽班”从事植物病毒研究和传染试验;设置了“石井”动物饲养班和培殖细菌传染媒介物的分部;在正黄旗三屯西南城小沟设立了临时实验场,在安达镇东35华里的鞠家窑附近设置了靶场;还有为细菌实验服务的“航空班”、“无线电班”和“气象班”。    
    第三部,为防疫给水部,江口中佐任部长。这个部设在哈尔该市内的原“加茂部队”的旧址“南栋”。731部队本部迁往平房后,它改为第三部。其任务是负责关东军所属各部队的用水检查和消毒事项。它辖有滤水器制造厂和在哈尔该西郊杨马架子的秘密生产土陶瓷的“石井式”细菌弹壳制造厂;以及在平房的各类细菌武器的研制场所。      
    第四部,为细菌生产部,川岛清少将任部长。第四 部是名副其实的细菌生产工厂,经过研制,实验所取得的效果,都在这里进行培养和生产。该部初期设4 个生产课,1943年合并为两个分部。每个分部按照各自的分工独立进行多类细菌的制造,由柄泽班、有田班、朝北奈班和山口班完成从细菌繁殖到细菌武器装配的全套工序。其每月生产能力为培养各种细菌200~300公斤。    
    总务部,部长初期由中留中佐担任,后期由太田澄大佐担任。该部是731部队的中枢部门,权力很大,不仅负责整个部队的文秘、人事、财务、计划、后勤和劳工管理等工作,还负责与宪兵队联系和接收供细菌战实验使用的囚犯。它下设调查课,包括秋贞班、调查班、庶务班、兵要地志班、照明班、印刷班、电报室、图书室、邮政所;管理课,包括劳务班、工务班、建设班;庶务课,包括动力班、酒保、食堂、宿舍等;还有人事课、会计课、企画课、标本陈列室。其中,劳务班是管理、监督、调配中国劳工的机构。731部队从营建开始,日伪当局就从哈尔滨、阿城、海伦、佳木斯、牡丹江以及锦州、大石桥、海城等地强征和招骗了一批又一批劳工,在这里从事奴隶般的劳役。据调查, 在731部队盘踞平房的9 年间, 强征来的劳工达5000余人。在它的种种非人虐待和残酷迫害之下,除2000名本地劳工幸存外,其余3000多名外地劳工基本上都悲惨地死在这个魔窟里了。    
    


第五部分:血腥屠杀——关东宪兵队及其暴行关东军第731部队罪恶(4)

    训练教育部,部长初期由园田大佐担任,后期由西俊英中佐接任。它是专门培训从事细菌研究、实验生产和使用细菌武器人员的部门。下设卫生兵教育队、特种人员训练队、少年队等。据西俊英供述,自1944年以后, 每年都要为关东军部队至少要培养300名善于使用细菌武器的专门人才。前陆军审判材料。    
    器材供应部,部长由大谷少将担任。它除了负责生产细菌武器的各种器材、设备的贮存与供应外,还担负着实验动物的运输及各类菌苗、疫苗的贮存任务。下设第一、第二仓库和兵器库、菌苗库、血清库等。    
    诊疗部,部长由永山大佐担任。它负责日本人的疾病预防和治疗;设有诊疗室,日本军人家属医院等。佟振宇认为,诊疗部不是治疗一般疾病的部门。它是为在培植细菌过程中,不慎感染细菌的人进行抢救而设立的。因此,在魔窟内即使是日本人也要写保证书,保证将遗体交总部“处置”。佟振宇:《日军侵华与细菌战罪行录》第92页。    
    另外, 还有一个与各部平行的管理监狱的“特别班”由石井四郎的二哥石井刚男掌管。    
    德国侵苏战争爆发以后,德、意、日3国结成同盟,日本企图建立所谓“大东亚新秩序”。基于这一战略目的,它进一步加紧细菌战的准备。1940年12月2日,日本天皇裕仁又发布了敕令, 要求在进攻苏联的各个战略要地建立细菌战基地,即建立731部队的各个支队,扩大731部队及其细菌武器的生产。据此在由日军大将、首相、陆相东条英机签署的《关于建立和分布石井部队4个支队的命令》中说,“在石井部队下, 分设有许多交由日本关东军各部队和各兵团指挥的支队,它们的任务是准备在战争中,实际使用该部队的细菌武器。”其附件中,日军参谋本部对建队的时间、驻地以及配置人数都提出了要求,规定每个支队名额为300人,并指示各支队可以接纳雇员, 雇员人数不得超过各支队全员的30%。据此,731部队在海拉尔、孙吴、牡丹江、林口等地分别建立了4个支队, 1941年8月, 号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的石井部队及其各支队改用了秘密番号:本部为731部队,海拉尔支队为543支队,孙吴支队为673支队,牡丹江支队为643支队,林口支队为162支队。海拉尔支队,支队长为加藤恒则少佐;驻在海拉尔市西南15公里处, 有从事细菌研究、实验的日本人员226名。由于该支队地处内蒙草原,所以海拉尔支队成为供应细菌和实验用黄鼠的大户,储有黄鼠3万只以上。另外,该部队还经常与第100部队共同进行细菌战研究。佟振宇:《日军侵华与细菌战罪行录》第112页。孙吴支队,支队长先后由佐佐木少佐,西俊英中佐担任。它驻在孙吴镇西山,有从事细菌研究、实验的日本人员136名。有材料证明,早在1933年春,关东军就在孙吴建立了细菌部队,时称2645部队。该部队曾进行了细菌战的实验,并以活人为实验对象。佟振宇:《日军侵华与细菌战罪行录》第49页。牡丹江支队,又称海林支队,支队长为尾上正男少佐。它驻在海林县海林镇东北的后腰屯(今福利屯),设总务部、第一部(培殖老鼠和跳蚤)、第二部(细菌研究)、供给部、训练部,有从事研究、实验的日本人员200名。林口支队,支队长为木神原秀夫少佐。它驻在林口县的林口镇和古城镇之间,设总务课(计划、经理、庶务)、第一课(细菌传染的研究和动物的培养)、第二课(防疫给水研究)、资材课(各类器材和物品的保管), 有研究、 实验的日本人员226名。    
        这样的战略布局,不仅可以按品种、数量扩大细菌武器的生产, 发挥各支队直接进行细菌攻击的作用,而且还能在战局不利,哈尔滨的731部队本部或者某一支队遭到毁灭性打击时,使细菌战不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因此,石井四郎到海拉尔543支队视察时说:“日、苏战争迟早难免,因此我军亦在生物化学战上,应特别提高自己职能涵养;对于细菌战,我们是有信心的。”“为避免敌方轰炸的破坏,要分散培养细菌的设备,供战时使用”。中央档案馆档案:汤浅谦的证言。所以,731部队本部不断地为各支队补充人员、更新设备,使各支队的规模迅速扩大。原731部队细菌生产部的课长唐泽富雄在法庭上供称:“1944年上半年,731部队的设备很大一部分分散到各支队去了。”1945年3月, 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日本的处境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日军参谋本部又发出增加细菌武器生产的训令,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满足石井四郎提出的条件,不惜任何代价地为731部队及其各支队增加了人员和设备,作垂死的挣扎。    
    在731部队的庞大机构中,除8个部和4个支队外,还有1个研究所, 即大连卫生研究所。其前身是满铁卫生研究所,1925年8月,始建于大连市下葭街20号。 它是日本侵略者设在中国的第一个细菌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对细菌、血清、疫苗的研制及病理、化学的研究和药品、饮用水、食物的实验。“九·一八”事变后,它不断增加人员,扩大规模,设置了血清贮藏库、鼠疫研究室及鼠疫预防液制造室等。731部队本部移驻平房后,大规模的细菌战的研究和细菌的培殖、细菌武器制造急需防疫及其研究也同步进行。其中,血清和疫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731部队在进行细菌战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使用血清和疫苗既可检验细菌和病毒的效能,又能防止队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