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第2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么做只会引发更多的恐慌,让江南的钱庄倒闭风潮,扩散到大宋各地!想不到楮币局不智如此!”陆游用拳头捶着大腿,痛心疾首。
……………………
“楮币局做得很聪明。银行法一出,楮币局对大宋财政的控制又深入了许多。从今以后,天下的钱庄、银行,都只能仰仗皇宋楮币局的鼻息!而站在楮币局后的官家,就是这次江南金融海啸的最大赢家。”
北京的岐王府中,在赵师弘面前,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操着一口难懂的岭南口音慷慨陈词着。陈建,字创之,广州人氏,家中世代从事着质库、典押之类的营生,现在手上还有一家不大的钱庄。虽然他才二十三岁,但已经是两起两落,两次败光了家业,也两次重新站了起来。
在与岐王府有关的宾客中,陈建是对财计金融最为了解的一人。
不过陈建现在所说之言,却让赵师弘皱起了眉头,要不是现在是只有两人的私下里的对话,他肯定得要掩起耳朵掉头就走了,“这话怎么说的?明明是江南人自己吓自己,才乱起来的。怎么到了创之你嘴里,倒好像成了皇爷爷故意做的一样!江南的富户一个个的破财破家,这对皇爷爷、对楮币局又有什么好处?”
陈建嘴角lou出一丝冷笑:“江南的金融风暴就是官家挥挥手扇起来!想教训得不仅仅是江南的富户,而且还有六大王。今次远征,是六大王一手推动,让沉寂已久的军方终于有了立功受赏的机会。
可六大王最大的错误,也就是讨好了军方!官家尚在,军队岂是他一个皇子能染指的。他让宁易上书,引动了军队的野心,xian起的波浪连官家都不可能在保证自己权威的前提下强压下去。但官家何等人物,便故意坐视江南生变,给了六大王一个教训。这一次,六大王在夺嫡的道路上是进一退三,得不偿失。”
赵师弘脸色微沉:“创之!莫要再胡说,你有些太过了!楮币局只是未雨绸缪罢了。而皇爷爷更是不可能操纵江南生乱!”
“不可能?!”陈建大笑着拿出了一本《皇宋银行法》,在赵师弘面前挥舞着,“大王,你想想罢?《皇宋银行法》,总计七章九十二条两百零三款,这么些细致繁琐而又严密的条文,竟然在江南钱庄破产风暴开始之后一个月内就颁布出来,不是早就有所准备,又会是什么原因?而且若不是有人暗中稳定局势,看江南都乱成那般模样,京城中又怎会一点波动都没有?”
“这些年来,江南的富户都贪着私家钱庄的高息,很少将家财存进三大钱庄——现在改叫银行了。在大宋各路各行省,还有各个藩国大区,兴业、劝业和海事三大银行的业务就只有在江南诸路占得份额最少。楮币局和三大钱庄的各大股东对此早就心生不满,想动手解决江南这些与他们争利的敌人。若不是官家压着,恐怕早在十年前就动手了。”
“而今次远征天竺、大食,正好打在江南钱庄的死穴之上。官家趁着这个机会出时,绝对是是一箭双雕的高明之举。六大王的气焰被压下去了,而从今以后,看还有谁敢贪着高息,去将自己的全部身家赌在那些没本钱的小钱庄上?!”
赵师弘还带着稚气的脸上,有着超过年龄的沉重,他真心实意的在为江南的百姓感到难过。“若真的是这样,那楮币局就做得太过了。”不管怎么说,他也是不敢批评自己的祖父,只能怪怨楮币局了。
“一点也不过分!江南的工坊、钱庄联系得太紧,资金链也太过脆弱。一损俱损,却不会一荣俱荣。本来就是随时会溃烂的脓包,足以威胁大宋国本。早就应该挑掉了,官家也不过借着时势发展,顺水推舟罢了。”陈建细细的向赵师弘解释着他金融方面的困惑。,“不过楮币局也的确做得绝了一点。如果他们放放手,还是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让储户们规避风险的。”
赵师弘眼睛一亮,急问道:“有什么办法?!”
“那就是保险法案。大王你也知道的,自来海贸都是有个规矩,如果因为风浪需要弃货,或是舱室进水,使得货物损坏;不论损失的是谁家的货物,最后这损失是由全船货主平均承担。而我在广南推行的保险,是将海贸的风险,平摊给所有的投保人。旧时货主的平摊,只要船只葬身大海,那就要全数倾家荡产,但现在的海贸保险,却是船只沉了,也能保住一部分本钱。以便东山再起。”
陈建推销着自己的创举,他已经将宝压在赵师弘身上,皇宋楮币局的大掌事之职,也是他梦寐以求的位置,“现在可以创设一个存款保险。按月付出一定金额的保险金,如果存款的银行、钱庄倒闭,可以从保险行中,就可以拿回一部分补偿。相当于所有保险人对一家的损失进行分摊。当然喽,存款银行的不同,那保险金的金额也便不同。如存在三大银行的款项,所需保险金是最低的,因为三大银行倒闭的可能性为零,甚至可以不用去参加保险。而其他钱庄、银行就要两说了……”
“说这些也太早了一点罢?”赵师弘皱眉摇着头,“江南还乱着呢!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停下来的。创之你的保险方案,等江南这次的乱局平定后再说罢。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意义!”
陈建哈哈大笑,抬起手背擦擦眼角的笑出来的泪痕,“大王,你太小瞧官家和皇宋新闻社的力量了!以官家三十年明君的威望,只要站出来说一句话,让皇宋新闻社传到江南,这场恐慌引起的风暴立刻就能停息!三大银行和楮币局的力量,配合着官家的威望,再加上皇宋新闻社的影响力,在大宋是所向披靡!
大王你看着罢,官家在腊月之前肯定会出来说话的。年关是理帐的时候,不能在腊月下旬之前将江南的金融风暴平息,那便会一发不可收拾,甚至连累到明年的财税收入。而官家也肯定不会希望在自己六十大寿期间天下有乱!”
他拍拍自己脖子,“我敢用自己的人头做保,年底之前,一切都会风平浪静!这一步步都是按着计划来的!从头到尾,江南的这一场如同海啸一般的乱局都尽在官家的掌握中啊!”
第二十章 百神
大宋洪武三十年二月初九。///丙戌。【西元1155年3月13日】
席卷江南的破产潮,终于因去年腊月初,天子颁下诏书,以楮币局的信用为三大银行做担保,将因挤兑而宣告倒闭的各家钱庄尽数吞并,保证了原储户六成的存款后,而宣告终止。虽然有四成本金的不翼而飞,高值的利息也被抹去,但终究没有血本无归,让在破产钱庄的储户们还是勉勉强强的度过了年关。
因为这项善政,洪武皇帝在民间的声望更高了一层。同时赵瑜还下旨进行事后清算,将散播钱庄倒闭传言,引起挤兑浪潮的罪魁祸首尽数擒获。这些都是理学学派的成员,以在江南闲居的朱熹为首。重视工商的事功学派如今在洪武朝的朝堂上占了主流,理学学派早已嫉恨有加,眼见江南多家钱庄因西征而倒闭,哪能不趁机落井下石。
因为自身的才学,理学学派在地方上控制着多家报社,就如朱熹本人,也兼任着三家报社的主编。十几家报社同时报道西征引发钱庄倒闭的新闻,在他们大肆宣扬下。对钱庄倒闭的恐慌遍及了江南,甚至到了毁掉事功学派根基的地步。
不过当赵瑜开始秋后算账,朱熹等人在金融风暴做的手脚被彻底揭lou出来。这下便成了众矢之的。尽管这算不上是死罪,甚至连罪行也算不上——公开、公正是办报的准则,表面上朱熹等人也只是将事实披lou——但利益受损的江南百姓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最后朝中派去江南的特使顺从民意,将以朱熹为首的几位理学家逐之海外。
这已经是给理学学派留下了许多余地。毕竟在朝堂上,还有李郁这样的理学泰斗级的大佬。作为有拥立之功的老臣,总不能不给他面子。额赵瑜也不喜朝堂之上,都是事功学派一脉的官员。异论相搅,不使一家独大,不仅是大宋传承下来的祖宗家法,也是赵瑜多年为君的经验之谈。
至于江南的税赋,虽然可以确定今年至少会减少近千万贯,若在平时,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减少,必然会因此朝堂政局的变易。但现在有庞大的战争红利在,这点税入降低根本算不了什么。而且借势挤掉了日后可能会引发更大骚动的脓包,也保证了江南未来十年的顺利发展。
正如陈建对赵师弘所说,这场最大的赢家便是赵瑜。从政治,到经济,再到军事,甚至到天子的声望,各方面,洪武天子都是取得了最为丰厚的利益。同时,奉承军方的六皇子也受到了敲打——就算在事后清算中没有明说,可清楚一切动荡的起因之人所在多有——在短时间内。已经没有在储位争夺战中咄咄逼人的力量,不得不暂时沉寂下去。
从去岁腊月,到今年正月,两个月的时间,一切尘埃落定。虽然江南诸路的富户因此元气大伤。但这场风波却没影响北方多少——赵瑜当年定都北京的先见之明起了很大的作用——年节过得热热闹闹,上元节时各色花灯妆点京城内外,各项体育比赛也还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中。
国都北京并不像前朝都城的开封府那般依kao江南的粮食财税。幽、冀之地本就是天下排得上号的产粮区,足以供应北京城大半的需要。另外,还有东北的粮食作为补充。辽宁的基础原本就好,早在千余年前就被开发。虽然到此时辽宁路已经拥有了近六百万人口,但依然是地广人稀,每年的粮食富余就超过两百万石。而吉林开发虽晚,可也有了百万汉人定居此处,在吉林,家家都是拥有数顷良田的地主,因而也是粮食富余得足以输出的大省。另外,尚有乐浪行省,同是产粮区,与直隶一海相隔,距离比江南还近。辽宁、吉林,再加上从乐浪半岛南部运来的粮食。足以填上所有京城消耗的缺口。
现如今,大宋本土各路各省,反倒是江南的粮食出产因为棉花的大量种植而有些减少。其他地区都是丰裕充足。在过往一到丰年收获时节,粮价往往下跌,而到了荒年时,粮价便会上涨。但在洪武朝,一斗十钱的价格都已经保持了十多年之久。
尽管贞观时,还有斗米三钱的故事,但现在的货币供应量并不是唐初可比。如此低廉的粮价,使得各地州县都不得不在秋收、夏收的时候,从三大银行借贷出大量的购粮资金,来稳定粮价不至于下跌,使得谷贱伤农,并在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卖出常平仓存粮,稳定粮价不上涨,并归还欠银行贷款。
因为官府的行为,天下粮价十多年一直保持稳定,各处军州的饮食价格也一直保持低廉。同时棉花的普及种植,极大的降低了百姓们服装上的成本,就算较为贫穷的关中农家,也多半能能保证一年一件新衣。另外便利的交通体系,和大量的马匹车辆,也使得出行更为方便。
所以在‘衣食住行’这四项与民生紧密相关的生活行动中,只有居住,才是困扰大宋百姓,尤其是北京士民的最大问题。在唐时,有‘居长安,大不易’的说法。在前朝。普通京官也是买不起东京城中住宅。而在洪武朝,也一样是‘居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