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113章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13章

小说: 大宋帝国征服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瑜皱起眉,户口数字在大宋通常是三年一统计,但在台湾,由于移民一日多过一日,所以都是半年一计,分别安排在五月和十一月。^^^^他回想着去年年底收到的数据,再估计一下这几月来上岛的移民数字,试探的问道:“有三万五六千了罢?”

    陈正汇摇头沉声:“岛上总共有四万三千六百六十四户!如果加上衢山、琼崖、琉球等外岛地,那就足有四万九千余户!”

    “啊……有这么多了?!”赵瑜惊喜道。去年年底地统计,整个东海也才四万户不到的样子,但现在不过五个月,就一下涨了两成还多。按这个增长速度,两三年后,就能达到十万户了,十年后,三十万户也不是不可能。户口是兵源、是财源,户口越多,兵就越多,钱粮也就越多。要是十年后,能在台湾岛上组建起五万常备军,就可以登陆中原,如滚雪球般扩张势力。几年内,平宋灭金,席卷天下也不在话下。

    “是啊,真地有这么多。现在东海辖下有近五万户。不过南方户小,平均每户壮丁也就两人不到,人口也不会超过四人。所以丁口计有八万一千,人口总计十八万有余。”

    “不少了,不少了!”赵瑜连声笑道。

    陈正汇冷着脸道:“的确是不少。但大当家你可知道,岛上这么多人,有多少官吏在管着吗?”

    赵瑜摇头,他哪记得这些数字:“有多少?”

    “只有一百一十七人!”

    “不够吗?”赵瑜问道,他听出陈正汇想说什么,“一个县才几个官?一百多人不算少了罢?一千五百人养一个官啊!”这个时代又不是后世,官制叠床架铺。放在此时,大宋人口一亿,在吏部四选挂名的官员才不过四万多,而职位才万五不到,就这样已经就被称为冗官了,而台湾岛上的官民比例,比大宋还高,怎么也不算能少。

    陈正汇摇头叹道:“东海官吏不分,若是细分下来,真正能称为官的,也就二十人啊!”

    “啊,这么少?!”赵瑜倒没想到这一点。

    陈正汇正色道:“这半年,投奔东海的移民日渐增多。但现在东海的治理能力,已经跟不上户口增加的速度。除此之外,各乡各寨,若是有个纷争,很多时候,不是到基隆来禀官,而是去附近的寨堡找军头们调解。军政不分,这是大忌啊!大当家,东海即将内附,正好可以趁此机会,改革军政二制,旧日称号,也可以趁机取消……东海若想继续发展下去,现在的制度必须得改!”

    赵瑜摸着下巴沉思不语,而门外突然传来赵文的声音,“陈先生所言正合我意!”他几步走进门来,在赵瑜面前抱拳道:“大当家,现在的制度多是源自旧日,早已不敷使用。我们既然要上表内附,日后就是官身,如今的官制、军制,当是要改一改了。”

    那日之后,得了赵文、陈正汇的建言,赵瑜也忙碌起来,一封封书信接连发往外岛。半月之内,赵琦、赵武等几个在外的大头领都被紧急招了回来,这也多亏了军中新近装备的梭子快船,让东海各岛之间联络传信的速度直接提高了五成。

    四月二十九日,丁亥。

    基隆堡议事厅,厅门紧闭,甲士封门。而厅中,隔了数月,又终于坐满了人。自从斩了李乾德的那一天之后,这间大厅中,还是第一次出现东海军的十几个大头领济济一堂的场面。若在往日,这些人聚在一起,总少不了些高声喧哗。不过今日,却安安静静,只有压得极低的交头接耳声。

    赵瑜高坐厅上,看着下面的人悉悉唆梭的议论。方才他让赵文把与童贯的密议向众人通报了一遍,这些事,可以瞒下面,但大头领们却必须都知会到。

    交投接耳一阵后,赵武第一个出头:“二郎,你好好的东海王不做,干嘛向赵官家低头,我们又不怕他!日后做了大宋臣子,哪有现在这般快活。”

    赵瑜没说话,赵文出言道:“虽然现在要上表内附,但也只是敷衍罢了。也可算是称王前的一步。毕竟交趾李乾德能称王,大当家就更有资格。只不过,现在时机不到。等日后,天下变乱,能有西夏,自然也可以有东海。”

    赵武还想再问,赵瑜这时抬起手来,“关于上表内附之事,我已下定决心,不必再多说。今天招各位来聚,并非为了此事,而是更重要的、关系到我东海未来事业的一件事。”

    “何事?”

    “改制!”

 第四十三章 改制(下)

    “制治之本,必始乎于官。设官之方,其亦有择……东海提封即广,吏职尤繁,政成受代,理有规程……昔成周以事建官,以爵制禄,大小详要,莫不有叙……”

    陈正汇念着用一串典故堆砌起的文章,赵瑜虽是早已看过多遍,但现在听了依然有些茫茫然,不过下面的听众们却一个个摆出了然于胸的表情,就连马林溪那老骨头,都眯着眼捏着胡须不断点头,一副听得心领神会的样子。

    赵瑜暗自摇头:识得几个字,就想充文人了……大宋扬文抑武百年,在宋人心目中读书人的地位向来高人一等,而目不识丁的武夫则常受人鄙视,海寇们也不例外。当他们听到高深莫测的文章,宁可不懂装懂,也不会表露出自己的无知。

    但赵瑜却并不喜欢陈正汇写得这种拗口艰涩的东西,文章写出来没人看得懂,可就没意义了。不过赵瑜明白,陈正汇之所以费尽心力写出这篇文字来,却只是给赵文一人看的。

    虽然东海此次改制,主要原因在于脱胎自旧时海寇时代的东海军制,已经跟不上内部发展的需要。但陈正汇和赵文都把这次改制看成是打压对方的机会。虽然一开始,赵瑜没能即刻醒悟,但随着两人在官制的安排和官职的职权划分上的愈演愈烈的纷争,他早明白了过来。

    东海军中,赵瑜以下,名义上以二当家赵琦为首,但实际上却是由赵文秉政。不论军事政事,多经赵文过目后,再送至赵瑜手中。东海上下的一应事务,赵文都可代理,在陈正汇看来,这已经逾越了臣子的本分,必须加以限制。而在赵文的眼中。陈正汇这个外人,其在东海军中的地位已经开始威胁到他的存在。前时,赵瑜率军征伐交趾,赵文随军出征。按常理说,应该招赵琦回来,暂掌权柄。但赵瑜却把台湾岛上的大小事务。交由陈正汇处置,这就不免让他心里升起一种危机感,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取代。

    “……故立长史府以统政事,升参谋室为参谋部以佐军事……”

    赵瑜瞥眼看了看面无表情的赵文,进士写出来的文章毕竟不同。赵文前日看后,便灰心丧气地放弃与陈正汇争那东海长史之位。宋时百姓多有一个毛病,常常把文章水平与行政能力等同起来,连赵文也不例外。其实要说起处理政务,赵文比陈正汇还稍强一些。

    不过陈正汇这么做。也正合赵瑜的心意。虽然赵瑜把赵文当亲兄弟看待,但他也不愿意东海军中有哪个人拥有与他相当的权力。当年东海新兴乍起,人才匮乏。让赵文这个心腹署理军政,也是赵瑜无可奈何下做出的选择。不过现在东海随算不上人才济济,但各个职位也不再缺乏人手,再让赵文得掌全权,赵瑜怎能安心。

    所以当两人相争的时候,赵瑜便看似公允的做出调解。陈正汇出掌长史府,统管政务,而赵文则出任参军一职,署理军务。从此军政分立,政不干军,军不干政。长史府与政事堂相对,而参谋部名称虽来自于后世,但职权却远高于总参,实质上就是东海地枢密院。按照赵瑜的说法,由于东海以军事立国,参谋部的地位要在长史府之上,也就是说。尽管不能再兼管政事,但赵文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虽说这种说辞有些可笑,但至少保全了赵文的自尊心,让他不至于心生怨怼。

    不过,陈正汇虽升任长史,但其权力也未增长多少。长史府下设户、工、兵、刑等六曹,对应六部;台湾岛上分置三县——桃园、新竹、苗栗——,连同衢山、湄屿、琉球、昌化等外岛政务也统归长史府管辖。同时赵瑜还另设商贸司来管理东海商税。在没有征收田赋和人头税的情况下。长史府下的商贸司其实便掌管着东海财政大权。

    但依照赵瑜地命令。这些财税收取后必须直接存入他名下地东海钱庄。需要取用时。再从钱庄支取。虽然这种做法不像大宋早期地三司使制那样。直接剥夺政事堂宰相地财权。但长史府地一切收入支出。却都将在东海钱庄地监督下进行。这么做。虽无收权之名。却有收权之实。财务活动受到监视。长史府想做些什么事。也很难瞒过赵瑜地耳目。

    除此之外。铸币之权也归属东海钱庄。其赚取地利润划进内库。长史府无权置喙。东海发行地面值不同地五种钱币。其中面值最小地夹锡铁钱和青铜钱。都是由宋钱改铸。钱息微薄。属于平价发行。只在岛内流通。发行量不算大。而当十贯地如意金钱和价值一贯地银叶钱。虽然都可算是逾价发行。但东海所有地金银。大部分都留作封桩之用。所以也没有出产多少。

    唯有用三七黄铜锻造。面值标为二十文地金花钱。由于制作精美。难以仿制。已经在东海沿海一带开始流通——这主要还是蔡京地功劳。若非他铸造大钱、铁钱。币制三年一改。毁了宋钱地信誉。东海地钱币也不至于扩散得如此之快——而这金花钱地制造成本就只有三文。对东海来说有着百分之六百地利润。铸币局地水利锻床因此开足马力。日夜赶工。按赵瑜预计。单单铸币一项。每年至少也有三十万贯地收入。相当于东海商贸收入地三分之一强。这笔钱。赵瑜打算投入到东海地各级学校之中。由于用处光明正大。陈正汇也无法说三道四。

    “那军器监怎么办?”前日。在赵瑜书房中。赵文这么问道。

    军器监是东海人数最多地机构。船坊、甲具营、弓弩院、兵器坊、火器坊都在军器监名下。也是东海最重要地几根支柱之一。早前由参谋室管理。但长史府一立。有了工曹。按常理军器监便该转交过去——在大宋。御前军器所便属于工部——同时。出产地军器由兵曹点验入库。这也是陈正汇地意见。

    不过赵瑜却是摇头。原因很简单。这些军器作坊地股份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各个头领所有。比如船坊。单单马林溪一家就占了两成股份。其余工匠分享三成。而火器坊。邓肯也有两成干股。其余如弓弩院、几个大匠作也都有股份。一直以来。东海军地军械战船。也都是用真金白银向军器坊平价购买。而军器监地工作。仅仅是检验质量。而陈正汇地意见。一旦军器监改属工曹。下属地军器作坊就要收归长史府。工匠们地股份不可能再保留——国之重器留在工匠们地手上。陈正汇总觉得不放心——但以赵瑜对国营企业地认识。还有这些年听过一些关于大宋官营作坊地传言。他还是觉得这些工坊还是暂时维持公私合营比较好——日后改为私营其实也可以——而且军器监这些年地工作也做得不错。根本没必要加以变动。

    “还是保持原状好了!”赵瑜这么对陈正汇和赵文说道,“东海兵甲精良甲于天下。这里面多是马大工、邓大工他们的功劳,如果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