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沧海-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奴奴叩谢娘娘大恩,日后定然衔环结草,谨守本分,不敢邀宠。”素子挣扎着要撑起身体,结果一个月前被逼供拷打时打断的几根肋骨还没彻底长好,身子一用力就一阵彻骨奇痛,重新趴了回去。
“你这妹子,好生拘礼,下次休要如此了。大王能够得你这般忠心护主的,姐姐还为大王高兴呢,这事儿便这么说定了——你便先想一个出身化名吧,日后也好遮掩身份。当日甘露院中见过你的,大多也都不在了;先王身边贴身侍候的人,也是死的死,散的散,不得再入禁宫。”
钱惟昱当年偷吃造下的冤孽,如今总算是全部抹平了。凭心而论,周娥皇此举也算中规中矩,为自己的夫君多纳侧室固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愿意去做的事情。可是钱惟昱如今既然即位做了国王,只有一个正妻、一个台面上的侧妃蒋洁茹、以及一个目前还没有暴露、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公布的杨云娥。
这样的后宫配置,着实会给周娥皇的名声带来压力——若非正妃善妒,怎么会是如此这般呢?哪怕为了正自己的贤惠大度之名,弄几个威胁不到自己的摆摆样子,也是必须的。
……
一个时辰后,咸宁殿偏殿。安排好了安倍素子的身份和入宫事宜后,周娥皇便准备向钱惟昱禀报一番她的计划。
宫女们都是换过一遍的,当初钱弘俶时代就在钱弘俶身边服侍过的宫女,除了那些知道些不该知道以致暴毙的之外,其余已经全部放了出去。如今在钱惟昱身边伺候的,大多是年纪很小、此前选入宫不久,没有被钱弘俶接触过的,将来说不定也要再选一批秀女充作宫中粗使之用。这些谨小慎微的宫女见了王妃悄然而来,自然是要跪下见礼、顺便打帘子通报的了。
周娥皇微微抬手制止了那些小宫女,示意她们不要惊动大王,然后便轻摇缓步无声无息地走到钱惟昱身边。略略扫视了一眼,看到那里堆着三四份半摊着、有着新近擦拭湿痕的卷轴,抬头分别写着《进士科诹议》、《兵事科诹议》、《户赋数术科诹议》、《工部科诹议》、《刑名律令科诹议》。娥皇一看,便知道大王这是在反复修饰锤炼他那已经谋划了两年的吴越国科举改革了。
两年前,灭亡南汉之后,吴越国在向北朝大举朝贡钱粮时,便从大周皇帝柴荣那里讨到了“开设乡试、录用举人”的福利。从此以后,吴越国理论上每年都可以以省或者说道为单位,举行科举考试,一改此前官员缺额时才临时局部考试的不正规状态。
经过两次秋闱,各个节镇也着实为吴越国选拔出了一些文人学士,大约每个省每年可以录用举人五六十人。并且有大约三成多的被实授了官员缺额、填补到最小正九品的每县司房主事为止的官位上。剩下六七成属于储备人才,虽然没有授官,也由官府每月支付俸禄二十贯作为补贴,并准许这些储备人才依然从事此前的本业,直到出缺。
当然,其中具体的做法,因为是打着各省的旗号,所以都不尽相同——比如钱惟昱的中吴军节镇,每年的秋闱乡试中录取的人数都会多一些,并且对于未授官的举人的俸禄发放也会高一些,以实现对人才的更好吸引。同时,中吴军还建起了一些行政实际技能的培训摸索,创办了一两所学校,教授诸如粗浅的钱粮户口的计算、工程勘测和组织、田亩丈量之类的实用知识,供举人们进修。这些都是别的节镇没有过的措施。
选拔出来一些人才不算大事,最重要的,钱惟昱觉得应该还是这两年的试运行,给原来没有多少正规科举运作经验的吴越行政体系积累了经验。两年实际操作下来,后面再有些改革和完善,在可操作性方面就更加容易推行一些。
钱惟昱谋划的这个改革,便是在自己当上吴越王之后,在乡试录取举人的基础上,再设置更高一级的考试,并且增加、改革分类考试的科目内容,让吴越的科举可以选出更多乱世和治理中实用的人才——当然,这个更高级别的考试名义上绝不能用僭越的进士科、而是需要掩盖一层外衣。
钱惟昱感受到身边有些响动,一双素手从案旁的银霜兽炭火盆上端起煨在那里的鹿脯参汤,舀出一盏后,柔柔地递过来。一回头,便看到是周娥皇在侧。往边上一看,那些宫女居然都在无声无息之间被周娥皇支开了,偏殿帘幕之内,一个人影也无。钱惟昱心中意动,接过鹿脯参汤慢慢喝下,便把娥皇搂入怀中。
“爱妃定然是有事了,可是觉得寡人这几日政务繁忙,冷落了爱妃了?原本别的事情到不打紧,只是这科举改革,哪次不得不提前许久准备,不然猝然改革考试内容,士子们都来不及读那些新加入考试范围的书,到时候一个人才都取不到,岂不是遗人笑柄?寡人打算着明年正月加开春闱恩科,顺便推行新法,这才不得不忙碌。”
“大王勤于国政,臣妾高兴还来不及呢。这番是来知会一声大王,素子妹妹那里臣妾这几日也去看过几次了,伤势着实好转了一些。臣妾见她着实对大王忠心不二、生死不离,便私下做主为大王纳了她,过几个月,给她该换一个身份,便好成了好事。”
钱惟昱轻抚着扶正娥皇的面庞,把娥皇的瓜子脸拉近到两人鼻翼相贴的距离,不避不闪地凝视着娥皇那对翦水明眸,倏然笑问:“爱妃不呷醋么。”
娥皇粉面微红,一掌撩开钱惟昱抚弄着自己面庞的手臂,娇嗔不依道:“大王好歹也是一国之君了,举目四海诸国,不说柴荣李璟孟昶后宫宫女数千、有封号的妃嫔过百。便是缩在太原城里,仅有两三州地盘的刘钧,也有后妃数十人。
吴越如今的人民疆土,便不说比大周,好歹也反超了南唐、在北朝眼中与蜀国伯仲之间。若是后宫仅有一正一侧二妃,北人还不嘲讽臣妾擅妒了么。在外人眼中,咱吴越刚刚出了一个谋害先王其余子嗣的妒毒奸妃孙太真;难道大王还要让臣妾也背负骂名不成。”
。。。
。。。
第310章 科举改革
后人常常觉得科举考试这种东西,就该是秀才、举人、进士这样一级级考上去的。但是追溯科举制度本源的隋唐时期,为何会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呢?可见进士,只不过是隋唐五代时候科举考试的其中一个科目罢了。四书五经,也绝不是隋唐五代时候科举考试的唯一“大纲书”。
可以说,从科目设置上,隋唐五代比后来自宋以后进士科独大的状态要优越一些,比再后来严格限制八股考试方式的明清又优越一些。但是从公平程度、“不患寡而患不均”方面来说,从唐到宋到明清,又是逐步细化明确、以示公允的。
先代的科举,往往重实用而轻公平——那是因为隋唐时候,科举虽然产生了,但是五姓七望之类的门阀望族还没衰退,科举考试归科举考试,国家选官归国家选官。不通过科举而得以出任高官的,在朝廷中还占到很大的比例。这种情况下,科举题目和考试内容是否容易避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公正性扯皮,并不会动摇政府的公信力。
比如晚唐牛李党争当中的李德裕党,便是官僚势族出身派系的代表,到了晚唐依然逆历史潮流而动,觉得科举考试考出来的官,实际行政上手能力不如世代门阀家族的子弟高效,结果与科举正途出身的牛僧孺党互相攻讦,朝政不宁数十年。
后来自宋以后,科举制度的设计在实用价值和社会公平价值两者之间的权衡取舍上,愈来愈重视公平,而宁可牺牲一些实用性。这其实是滥觞于五代十国时期一次次兵过如洗的屠杀洗地,把五姓七望门阀势族统统连根拔起,举荐时代的盘根错节一扫而空,把所有的贵族都打落尘泥,让所有人都回复到富不到三代的**丝或者暴发户状态,自然为“绝大多数官员都必须走科举正途才能出仕”的社会制度铺平了道路。
那么,既然科举已经是国之重器、选官的绝对主力,公平与否自然会上升到一个政府能否存续的根本上。宋的进士科独大也好,明清的八股文什么也好,不就是为了进一步压缩主考官的“自由裁量权”操作空间,从制度上尽可能避免营私舞弊、主官专断么?
钱惟昱很庆幸,他活在一个变革转折的历史时间点。宋还没有出现,北方的五代都是军人政权,还没来得及思考科举制度的变革,大多是能够抄袭大唐制度便算不错了。这让他把中国科举引向另一个方向减少了不小的阻力。
大唐时候,科举当中稍微有名一些的考试,有多少科呢?细算一下,其实吓死人。除了考诗赋文章的进士科、考死记硬背四书九经的明经科之外(注意:当时考的可不止五经,而有九经,也就是冯道刻印的《九经字样》当中涵盖的九经);
还有为选拔史官准备地明史科(唐穆宗时候才首次开设,当时距离黄巢起义已经只有四十多年了)、为选拔礼部主祭和刑名律令而设的明法科(明法科包含刑名律法和礼仪礼法)、选拔户部钱粮赋税统计官员的明算科(唐朝时未曾设置,五代时后唐、后晋两朝设置,后汉后又废除,后世再未设置)、甚至专门为选拔礼部下属的祠部司官员(掌管僧道宗教)而设置的明道科(考试内容是道家典籍,偶尔也有佛经。相当于是神学文凭的考试)。
两年前,吴越刚刚得到常设“乡试”的资格时,钱惟昱便开始研究这些大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成法,当看到唐朝居然就有这么多实用主义的公务员考试时,心中着实是惊喜莫名,对于把科举制度引入正途,也着实多了几分信心。
……
想着容易,要具体实施便存在很多问题了。当了大王一个多月,除了安抚内部、收拢军权之外,钱惟昱便每天扑在这个事情上,尤其是很多东西还不好和那些旧制度出身的官僚商量,充其量只有素为钱惟昱亲善的通儒院大学士林克己可以一起谋划,另外便是刚刚被钱惟昱拔擢了礼部尚书头衔的十三叔钱弘俨正当其事。
周娥皇和钱惟昱聊完了纳侧妃的事情,便顺便看着钱惟昱在卷轴上反复涂抹筛改之处,不解问道:“大王此法删除了大唐时候积弊臃冗的明经科、明史科等死记硬背,无助于治理实用的科目。又加入了兵科、工部科,修正了明算、明法。按说已经日臻完善,究竟还有何事难决断呢。”
“爱妃却是有所不知。师法大唐旧制,略所筛改增补,设置刑名、算学、工程、兵科容易。但是要形成梯度的考试制度,却着实难以和现有成法相加——大唐时候,到中央朝廷集中考最后一轮之前,前置的程序着实随意不一。固然有按部就班、不肯营私舞弊的州道选用‘省试’、‘解试’的办法,也有直接采用策问、举荐形成贡举考试候选人的办法。
而如今,我吴越已经实行了‘乡试’制度两年,突然新增一级科举,那么参考人必然也要从乡试中举的举人当中产生。如果绕过乡试,让特殊人才走捷径直接到朝廷考取刑名、兵事、户部钱粮筹算、工部营作的官职,又不免损了乡试制度的信用,使怀有侥幸心理的幸进之徒心思活泛,不好好读书专想着钻制度的空子,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