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死弯儿-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现在怎么办?马上放人显得我这个皇帝过于糊涂、轻率;如果不放人,牺牲练国事成全我天子尊严,好是好,可陕西困局怎么解?以主抚见长的陈奇瑜真的能摆平陕西吗?
崇祯一时拿不定主意。
百官们却不管皇上心里怎么想,纷纷上疏为练国事鸣冤叫屈。陕西巡按御史傅永淳见练国事入狱,兔死狐悲,马上写了一封致全体官员的公开信——《我眼中的车箱峡事件真相》,这封公开信没有小道消息,没有八卦式的分析,却说了很多他和陈奇瑜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也算得上是官场螅憔砸降墓⒉迹皇奔淞鞔豕悖逖糁焦蟆9愦蟠竺髌咂芬陨瞎僭蓖ü哉夥夤诺难埃徊讲亮亮怂郏岣吡司瑁鞅媪耸欠牵疚攘硕游椤S氪送保缕骅さ墓俪≈С致手毕呦陆担巳送榱饭拢珺S这个姓陈的。
耐人寻味的是,皇上虽然对这封公开信的广为流传心知肚明却并未制止,这在百官当中引起了种种联想——皇上会不会弃陈呢?
陈奇瑜当然也有这样的联想。何止联想,简直是直觉啊——陕西的形势越来越糟糕,几十万“流匪”剿也不是,抚也不是,简直是一场噩梦!练国事因为他陈奇瑜的缘故含冤入狱,洪承畴已经公开拿冷眼看他了。作为三边总督,一直以来洪承畴在军中的威信都在“火箭式干部”陈奇瑜之上,军队中要他出任五省总督的呼声向来很高。只是因为皇上出于某种难与人言的原因才意外地选中陈奇瑜坐这个位置。而现在,倒陈风暴骤起,洪承畴很可能会借势扳倒他陈奇瑜。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其实,人生就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上台就是下台的前奏。
没有人可以永远在台上。皇上也不可以。
区别只在于在台上时间的长短。
崇祯到最后还是没有放过陈奇瑜。他派了锦衣卫到陕西,逮捕了陈奇瑜。
事实已经很残酷了。陕西的局面已经势若累卵,如果继续把患得患失的陈奇瑜放在那儿,大明的江山肯定就不完整了。崇祯不愿意冒这个险。他还紧急任命了洪承畴为五省总督——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必须要有一个有实力、在军中有威信的人站出来担此大任,而洪承畴已是不二人选。
当然,对洪承畴的防范心理崇祯依旧存在,只是他将这个隐秘的心理深埋起来,让它暗无天日。先解围再说——就像袁崇焕一样,在凌迟之前,大明还得靠他和他军中的那些得力部下为大明解围啊。解围之后,再慷慨赴死。
没有办法,谁叫你生在大明呢?这是你们的宿命,也是大明的宿命。可别怨我崇祯啊。
其实,我的命也比你们好不了多少——我最后怎么死的,只有苍天知道——谁叫我是天子呢。
当然,天子是有尊严的,而尊严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委屈你了,练国事。你只能呆在狱中和陈奇瑜做伴了。唯有如此,百官们才看不出我崇祯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谁对谁错,谁错谁对,谁都说不好。说不好就别说了吧,天意从来高难问,而世界上的事情,真正能说清说透的又有几件?!
只有如此。
只好如此。
不过如此。
崇祯七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下到了崇祯皇帝的心里面。
一夜之间,几十万农民军突出于陕西、山西、湖广等省,会集于河南。
然而洪承畴手下却只有七万五千兵,一万五千匹马。这还是他理论上所能支配的兵马。之所以说是理论上,是因为这些兵马并未全部到位:西兵二万五在路上,北兵一万八在路上,南兵二万一在路上,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杂牌军也统统在路上。他们都奉了兵部的调令火速赶往河南。
兵到用时方恨少。多事之秋,辽东要用兵,而且要用重兵,否则东北不保。现在,河南也要用兵,而且要用重兵,否则河南不保。河南一旦不保,直隶危急,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哎,官兵越来越少,“匪兵”越来越多,昨日的官兵一转眼就成今日的“匪兵”,这仗还怎么打?好在这次皇上也想明白了,打仗打的就是钱,因此忍痛拿出七十多万两饷银,让大明的官兵们很是热血沸腾了一下,同时也明白,现在的形势已到了如何危急的程度。
一般来说,皇上给的饷银与时局的危急程度成正比。局势越危急,皇上钱掏得越多。当然这算是主定律。在这主定律之下同时隐藏着一个副定律:皇上钱掏得越多,脾气也就越坏;脾气越坏,落地的人头就越多。这其实也可以理解。谁掏钱谁是老大嘛——哪有没脾气的老大?!
所以这一次,崇祯给洪承畴下了死命令:六个月之内,必须让“流匪”从地球上消失。否则你老人家从地球上消失。洪承畴明白,皇上是真会这么干的。皇上一生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发现一个又一个人才(当然不可避免也发现了很多伪人才),然后把这些人才扔到种种历史的险境和宿命之中,看他们下定决心,排除困难,去争取胜利或者迎接失败。迎接失败的自不必说——咔嚓一下了事;赢得胜利的那些人才命运也不能说一帆风顺,他们必然要在今后的岁月中去排除更大的困难,争取更多的胜利,同时还要承受皇上一以贯之经久不息的多疑目光的审视。全部通过了,OK,你可以退休了。有通不过的,那对不起,还得咔嚓一下。
所以在大明做一个人才,不管是文才还是武才,都没什么鸟意思。但是没鸟意思也要做,毕竟这个国家现在处在危难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啊。
但是农民军却很不给洪承畴面子。这边洪总督还在调兵遣将,那边农民军就急不可待地往南直隶奔去了。
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鲜美的奶酪,崇祯最为珍视的奶酪。
这个奶酪在凤阳府。约有六千官兵在替崇祯看护着这个奶酪。
它就是朱元璋的祖坟,是大明王朝最敏感的末梢神经,也是崇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动什么别动我的奶酪。
但这一回农民军决定:这奶酪,不妨一动。
第六节 祖坟着火了
崇祯八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凤阳城那叫一个热闹。
农民军静悄悄地进城了。
一个时辰之后,朱元璋的祖坟着火了,朱元璋亲笔题写的皇觉寺碑也被烧了。
往事如烟,真的是往事如烟。一瞬间的事,一个皇族的发祥地灰飞烟灭。
谁干的?
张献忠干的。
张献忠觉得,破旧立新,破旧是为了立新。
他掏出一面旗帜,找出一根木杆往上面一套,于是一面飘扬着“古元真龙皇帝”六个字的小旗被插到已经烧得奄奄一息的朱元璋祖坟上。
这六个字是张献忠自己写的。写得不好,因为他文化程度不高。他手下的师爷想要代劳,却被他睁得比牛卵还大的双眼逼退了:字写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由谁来写。
张献忠其实很少能讲出这么有哲理的话。他这次之所以能讲出来,是因为{“文}他认为自己完{“人}全可以取代{“书}朱元璋。{“屋}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和尚,从和尚到皇帝的经历告诉他,野百合有春天,草根也会成为金稻草——只要时机成熟。
三天以后,张献忠率部离开凤阳城南下攻打庐州去了。成熟的时机是慢慢打出来的,别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崇祯知道祖坟被毁差不多是一个月以后的事情了。
因为从巡抚到巡按都明白,这可是天大的事。打人莫打脸,毁人家的东西也千万别毁其祖坟。“流匪”可恶!实在太可恶了!但是,在皇上眼里,他们就不可恶吗?堂堂大明的祖坟都看不住,还当个什么鸟官活个什么鸟劲?!
所以凤阳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刚开始几乎是本能地选择逃避现实。皇家祖坟被毁了吗?没有!只要皇上看不见那就没有。
的确,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就看你是不是睁大双眼去看它了。皇上日理万机,要看的地方实在太多,那个遥远的祖先的坟墓,他根本想不起来去看它。
但是,万一有一天他老人家想起来要看它呢,特别是每到忌日,他要来祭拜呢?又或者现在就有好事者将这个消息报告给皇上呢?唉,看来瞒是瞒不下去的,迟迟早早,皇上是要知道这个噩耗的。
其实,皇上的噩耗也就是他们的噩耗。
说实在的,古今中外没有一个皇帝可以忍受如此的奇耻大辱。
他一定会发泄,一定会拿这两个可怜虫发泄。虽然从逻辑关系上他应该拿张献忠发泄,但皇上一时半会又抓不到张献忠——所以,他们就成了张的替罪羊,被皇上给发泄了。
这是一种历史的替罪羊,必定要历史地落在他们身上,躲是躲不过去的。
就这样,凤阳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在经过长时间考虑之后,怀着两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饲虎之心向崇祯报告了其凤阳祖坟被毁的消息。没有出任何意外,这两个历史的替罪羊被崇祯给抓起来了。
历史一般来说是不会有意外的。
但是,在崇祯的心目中,杨一鹏、吴振缨的命运归宿实在是太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时刻,祖坟为什么会被毁?
这是崇祯八年的春天,一个焦头烂额的春天,一个火烧眉毛的春天。一个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天下第一大姓人家的祖坟被毁,老天究竟会给这个励精图治、双眼通红、郁郁寡欢、神情略带一丝神经质的中国皇帝以什么暗示呢?这是此时此刻崇祯最想知道的事。
崇祯心想:也许我真的没有出息。也许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东西没有得到,但是最珍贵的东西却已悄然失去。在一路的寻寻觅觅中,曾经总是以为风景就在前方不远处,可那锦绣花丛中,销然断魂处,是否隐藏着一个王朝的大限,隐藏着上天对一个男人万丈雄心的嘲笑和颠覆呢?天知道。
崇祯感慨:一切的一切都已是梦中注定,所有的谜底都隐藏在沿路的风景中。在梦中,崇祯分明看见一个男人费尽心机地一路寻找,寻找那些命运的玄机,王朝的密码。可一切都是凶兆,一切都是下下签。他以为下一个会更好,而远方的风景看上去又着实迷人,他就一路这么找过去——直到火光骤起,他才骇然起身,茫然四顾,却只见四野苍茫,百鬼狰狞。他又惊又惧,进退两难,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也许我真的没有出息。也许……梦醒时分,崇祯不由得潸然泪下。
祖坟被毁,不仅崇祯难过,崇祯的老师、少詹事文震孟也难过。他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叫《皇陵震动疏》,直言不讳地分析了社会治乱之源,认为当今社会党争烈,腐败兴,边事坏,军纪崩,是大明开国两百多年来国内国外矛盾最激烈的时期,皇上真是生不逢时。但是生不逢时才能有所作为,皇上应赫然一怒以安天下,发哀痛之诏,明罪己之怀,按失事之诛,正误国之罪,行抚绥之实。先收人心以遏寇盗,徐议浚财之源,尽斥患得患失之鄙夫,群策群力,国事庶几有救。
崇祯看了《皇陵震动疏》,觉得真是说到他心里去了,就狠狠地奖赏了文老师,并决定按他所说的几条去做:
―、赫然一怒以安天下。崇祯赫然一怒下令处死杨一鹏。吴振缨原来也打算处死的,可是他哭得实在可怜,考虑了一下,就改为流放边境去充军,也算是重处了。
二、发哀痛之诏,明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