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齐鲁文化 >

第34章

齐鲁文化-第34章

小说: 齐鲁文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望的日子。残酷的身世际遇使蒲松龄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充满孤愤与不平,或许正是因此,才创作出不朽名著《聊斋志异》。
  相传: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期间,为了采集故事,每天清早携带一把烟叶和一个磁罂,磁罂中盛着茶叶,到十字路口铺下芦席而坐,见到有人经过就邀请其坐下歇息,在闲谈中搜奇索异。当听到新奇的故事后,他便回去改编成作品。经过将近20载的整理,《聊斋志异》终于完成。
  据说:《聊斋志异》完成后,当时的文坛领袖王渔洋(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省新城县人,清初著名诗人,官至刑部尚书)曾专程去拜访了3次,蒲松龄始终避而不见。有人问起其中的缘由,他说:“此人虽风雅,终有贵家气,田夫不惯作缘也。”
  后来,王渔洋想出三千黄金买他的手搞,蒲松龄不肯。王渔洋又多次托人去说,蒲松龄见其一片诚意,就叫人送去作品令其品读。王渔洋接到书稿后一口气读完,其间做了若干条眉批,并题诗一首,然后送还。题诗为:“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称赞《聊斋志异》的传奇性、趣味性,并用李贺(公元790—816年,字长吉,山东省昌谷人,中唐著名诗人)的“秋坟鬼唱鲍家诗”来盛赞《聊斋志异》的底蕴。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小说、故事、传奇等500余篇。蒲松龄自20多岁时开始创作,至40岁时初集成帙,以后又进行了一定增补,直到花甲之年才辍笔,前后历时40余年,可谓花费了毕生精力。
  《聊斋志异》包含蒲松龄对黑暗社会的全部认识和体会,也代表其最高文学成就,堪称一部生动多姿的生活教科书。在作品中,蒲松龄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愤怒的控诉,揭露、批判了从皇宫到地方大小官吏的昏庸、贪婪、谄佞的丑恶嘴脸,将其比作吃人的虎狼。如《梦狼》中写道:“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此外,对于罪恶的科举制度,他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彻底揭露了科场弊端。蒲松龄笔下的试官不是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糊眼主司”(见作品《春来》),就是不学无术、香臭不分的“游神耗鬼”(见作品《于去恶》)。

第六章 齐鲁英杰(36)
蒲松龄在大加揭批之余,还在书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塑造了一系列理想中的人物:他们敢于向恶势力抗争,冲破帝制礼教的束缚,谋求幸福的新生活;他们正直无私、助人为乐。《席方平》写的是:席方平为父伸冤,受尽城隍、郡司、冥王设置的种种磨难而斗志不减,后来到二郎神前告状,不仅为父雪了仇冤,冥王、郡司、城隍也被一一治罪,席方平取得了最后胜利。席方平这种威武不屈的斗争精神正是蒲松龄刚正不阿性格的化身,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他崇高的理想和希望。
  作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聊斋志异》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及史传文学之所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鬼狐世界,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聊斋志异》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例如篇幅较长的《促织》,虽然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事,但也有小儿魂化蟋蟀的奇幻情节。全篇情节曲折多变、波澜迭起、缓急交替、层出不穷、愈转愈曲,而且曲中有幻、幻中有曲,充分表现中国短篇小说注重情节的民族风格。
  其次,《聊斋志异》在刻划人物时,或通过人物的声容、笑貌与内心活动,或通过自然环境的衬托,或通过生动、准确的细节,从正面、侧面、反面等不同角度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往往寥寥数笔就能形神兼备。比如描写婴宁,作者抓住她爱笑、爱花的特征反复渲染,使婴宁天真无邪的性格跃然纸上。
  再者,《聊斋志异》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既具有文言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活形象。比如描写冯相如见红玉从墙上窥视:“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简短的语言描写了人物的外貌、心理和活动,表现出少女情窦初开时的娇态、冯相如的执着和热烈的爱。
  蒲松龄才华横溢,在创作上做过多方面尝试,一生著作甚丰。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400余篇散文、900余首诗、100余阙词、通俗俚曲十几种、杂著数种、戏剧三部。现有《蒲松龄全集》传世。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两书中,对蒲松龄的传世名作《聊斋志异》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称其“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可怕”。事实上,《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当世人竞相摹仿、改作,就是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二、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
  王懿荣(公元1845—1900年),字正孺、廉生,福山县(今山东省福山区)古现村人,我国近代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王懿荣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祖父王兆琛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官至山西巡抚,生前著有《正俗备用字解》、《眄棠书屋文集》等。其父王祖源,道光二十九年拔贡,官至四川成绵龙茂兵备道并署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曾汇编《天壤阁丛书》。王懿荣自幼在家乡读书,先后受业于母舅谢琴南、谢虞臣,表伯张墨林等人。15岁时随父亲进京,并拜翰林院编修崔清如与礼部主事周孟伯等人为师。
  青年时的王懿荣虽饱读诗书,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却一直不顺利,连续7次乡试都名落孙山。在此期间,王懿荣“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其潜心钻研金石文字之学,曾为了搜求文物古籍,四处走访,足迹遍及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自同治元年至光绪七年(公元1862—1881年),王懿荣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文字学者潘祖荫、吴大澄、巨鹤泉、缪荃孙、陈介祺、王孝禹等,经过19年的努力终于撰写完成《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等书,一举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文字专家。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36岁的王懿荣考取进士,从此走上仕途。1883年任翰林院编修,1894年升任侍读,并入值南书房。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称“太学师”。
  王懿荣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王朝时期,古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文字,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完整、较成熟的象形文字,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大多为王室遗物,上面详细记载着当时的天象、历法、家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目前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得了疟疾,家人到药店抓了一副中药,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 王懿荣发现上面刻有刀痕,与铜器铭文颇为相似,急忙到药店挑拣那些刻有文字的“龙骨”,并高价买回。后经考证断定为商代文字,是商王室的“档案”。另一种说法,一些古董商知道王懿荣是鉴别文物的专家,就将从河南安阳出土的龙骨带到北京,请求王懿荣鉴定。王懿荣审定为“殷商故物”,于是高价收购。
  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中国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正值八国联军入侵,并进攻天津威胁北京。身为四品京官的王懿荣正奉命出任京师团练大臣,负责率领兵勇保卫京城。两个月后(1900年),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清朝统治者慌作一团纷纷逃命,慈禧太后也挟带光绪皇帝逃往西安。危急时刻,王懿荣作为文官仍竭尽全力筹划保卫京城事宜。
  1900年7月20日,八国联军攻入外城,王懿荣亲自率领兵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败回。回到私宅的第二天清晨,得知侵略军已经攻入内城,王懿荣不禁万念俱灰,写下了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然后投井殉国。
  王懿荣死后家道中落,他的儿子将家中收藏的甲骨卖给了王懿荣的好友、《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鹗根据对这些甲片的研究,写出甲骨专著《铁云藏龟》,使世人眼界大开,研究甲骨文从此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齐鲁先贤遗迹(1)
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一些先贤圣者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甚至还影响了世界。而先贤圣者的遗迹自然是国人思想的寄托之所、民族文化的肇源之地。
  第一节
  曲阜三孔:孔府、
  孔庙、孔林
  山东省西南部有一个拥有众多孔姓人口的县级市,那就是有5000多年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能够享誉全球,与孔子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孔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成为东方文化的基石。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至今仍然留有孔府、孔庙和孔林(统称“三孔”),是总占地约3500余亩的庞大建筑群,是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历代建筑的精华,也是集丰厚的文化积淀、文物珍藏、科学艺术价值、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为一身,名闻天下、内涵丰富的文化类遗产。
  一、孔府
  孔府又叫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中,是孔子后人居住的府第。据史书记载,汉元帝曾封孔子的12代孙——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在北宋的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封孔子的46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在中国的帝制社会,衍圣公属于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为三品官;明朝初年为一品文官,后为“文官之首”;清代时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因此得名“衍圣公府”,这一称谓也流传至今。
  如今的孔府基本为明、清年间的建筑,占地约49万平方米,共有厅、堂、楼、轩等463间,前后九进院落,属于最为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天下第一人家”的美誉。由于孔府为孔子嫡孙的官署,孔子后人向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所以,孔府建筑自然受到儒家礼仪的制约,留有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
  孔府建筑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前堂分为官衙、东学、西学,是处理公务与会客的场所;后寝有内宅、花厅等,是家族生活的场所,最后是花园。
  孔府的整体建筑中贯轴线,左右对称,成三路布局,中路为主体建筑,官衙与内宅、正房与厢房、中门与边门的界限分明,体现了等级与地位的差别,也是对礼教与宗法原则的秉承。
  来到孔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