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齐鲁文化 >

第28章

齐鲁文化-第28章

小说: 齐鲁文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章 齐鲁英杰(17)
在隆中,刘备虚心向诸葛亮请教。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后他茅塞顿开,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建立霸业。诸葛亮觉得刘备胸怀大志,可成就大业,慨然应允,从此离开隆中,开始戎马生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跟随刘备来到新野后,发现军队人数太少,就将扩充军队作为头等大事。扩充军队就需要人口,他认为“流寓荆州的人口很多,而且很多人都没有户籍。只要下令境内游户如实申报人数,就可以从中选拔士兵,还不会引起有户籍百姓的不满”。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在刘表的帮助下很快就将队伍从几千人扩大到数万人。
  公元208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打荆州。此时,刘表已经因病去世,他的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面对曹操的大军,胆小的刘琮没有反抗,而是选择了投降。刘备听到消息后,马上找诸葛亮商议对策。诸葛亮审慎考虑后认为“上计是袭取襄阳,夺取荆州,抗击曹操;下计是全军南撤,退守江陵,保存实力”。刘备不忍心夺占荆州,因此指挥军队火速南撤。但是,许多刘表部下和荆州百姓不愿意投降曹操,都跟着刘备逃难。由于老幼妇孺很多,刘备又不愿抛弃百姓不管,所以大队人马行动迟缓。
  诸葛亮见如此下去很难摆脱曹操的追击,便派关羽带领一支人马赶往江夏,向刘琦(公元173—210年,山阳高平人,刘表的长子)搬取救兵。此时,江东的孙权(公元182—252年,字仲谋,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一直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当他得知曹军南下、刘表去世的消息后,马上派鲁肃(公元172—217年,字子敬,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前往荆州联络刘备,商量如何抵抗曹操。诸葛亮认为:“眼下形势紧急,只有与东吴联合抗曹才是出路。”于是,刘备派诸葛亮与鲁肃一同去见孙权,协商联盟的事情。
  此时,东吴内部已经分成了两大派:主降派和主战派。孙权也犹豫不决,诸葛亮见状,采用激将法说服了孙权,他说:“刘豫州的部众加上关羽的水军有一万多人,刘琦的江夏军也将近万人。曹军虽然兵力众多,但远道而来,已经非常疲倦,据说曹军一日一夜需要行军三百里,这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荆州军民也只是迫于曹操的压力,并不是真心投降。如果您能派一员猛将,率领数万兵众与刘豫州联兵合作,定可击败曹军。曹军战败后会退回北方休养生息。到时,荆州和东吴的势力都会迅速发展起来,鼎足三分的局面就会形成……”
  孙权听完当即表态:“我东吴地大物博,有战将千员、士兵数十万,怎能受制于人。我决定了,和刘豫州等联合抵抗曹操……”
  此后,诸葛亮仰观天象,“借”来东风,使黄盖的“火烧曹船”之计得以顺利实施。曹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返回北方。刘备则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一举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城。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三分天下的局面基本形成。223年,刘备在生命垂危之际派人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安排后事。没过多久,刘备就病死在白帝城。诸葛亮护送刘备的灵柩返回成都安葬,然后扶太子刘禅即皇帝位。与此同时,他还制定了统一天下的兴国大计:先恢复蜀、吴的联盟关系;再平定南方叛乱,稳定后方;最后北伐曹魏。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齐鲁英杰(18)
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亲自率兵远征南中,并对南蛮首领孟获七擒七纵,最终使其心甘情愿地臣服蜀汉,安定了蜀汉的大后方。226年,魏国皇帝曹丕病死,诸葛亮认为这是一个攻打魏国的好时机,决定率军北伐。但是,他对刘禅很不放心,在离开成都之前上了一奏章,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
  在此后的数年间,诸葛亮又三次领兵攻打魏国,但都没有成功。公元234年春,诸葛亮亲率10万大军进行第五次北伐,并与魏国大将司马懿相持了3个多月。由于日夜操劳,思虑过度的诸葛亮终于病倒了。诸葛亮知道此次病症的严重性,深感凶多吉少,于是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报告了病情,并嘱托后事。几天之后,诸葛亮就病死在五丈原,终年54岁。消息传到蜀国,全国百姓都非常悲痛。遵照诸葛亮的遗嘱,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定军山,谥号“忠武侯”。
  对于诸葛亮,后人非常推崇他的运筹帷幄与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的化身。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西晋人陈寿(公元233—297年,字承祚,今四川南充北人,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道:“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二、过早夭折的哲学家:王弼
  王弼(公元226—249年),字辅嗣,三国年间魏国的哲学家,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两城,一说今山东金乡县)人。
  王弼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祖父王凯与王粲(建安七子之首,大文豪)是族兄,家中有“万卷图书”,而且祖父辈研治古文经学,又兼治《老子》,使王弼自幼受到家族知识的熏陶。
  王弼从小就学习各种知识,能说会道,思想敏锐而深刻,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少年。从10多岁开始,他就特别喜欢老子学说,老庄的无为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他喜欢在山水间畅游,大自然令王弼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性情。
  当时,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极为剧烈,国家面临严重危机。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年纪轻轻的王弼很快接触到社会政治、思想中的重大而深刻的问题,儒家学说、老庄思想、无情的现实……统统装入少年王弼的头脑中,让他冷静下来认识现象、研究问题、探索本原。
  20岁时,王弼对哲学问题已经有了很深的研究,对成为主流的玄学思想也作过较为深刻的思考,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有一天,他去拜访自己的父辈裴徽(当时的吏部郎,在思想界享有盛名)。裴徽见到王弼,马上提出了一个尖端问题:“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这在当时是尚未解决的关于儒与道、有与无关系的问题。王弼则明确而简洁地回答:“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为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王弼的回答既照顾到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妥善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又将儒、道融为一体。由此可看出,王弼的哲学思想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

第六章 齐鲁英杰(19)
倡导玄学的首领、吏部尚书何晏得知此事后,急忙去见王弼,并与他做了深入探讨。王弼的才学令何晏极为赏识,他由衷地说:“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当时,恰好黄门侍郎的位置空缺,何晏便有意提拔王弼。可是,曹爽专擅朝政,其手下人推荐高邑人王黎,有意与何晏争衡。后来,王黎成为黄门侍郎,而王弼只得到台郎的职位。
  王弼本不喜欢做官,对此事也没有太在意。所以得到台郎职位后,王弼曾拜见曹爽,大谈抽象的玄理,而未涉及其他方面的事。这遭到曹爽的嗤笑,也使王弼失去一次晋升的机会。
  王弼不善于做具体事务,而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哲学研究上,因而在魏正始十年遭到罢免。当年秋天,年仅24岁的王弼在一场瘟疫中失去生命。
  王弼生前著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等多篇著作,形成了以道家思想为主流、儒道结合的新的哲学体系,在我国哲学史、儒学史、思想史等方面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两晋时期
  晋代的山东称鲁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当时虽然内乱不止,但分裂局面基本结束,百姓暂得安宁,加上统治者重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商品贸易逐步兴旺,文化得到不断提升,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名人。
  一、令“洛阳为之纸贵”的文学家:左思
  左思(生卒年不详),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中国西晋文学家。他出身寒微,其貌不扬,少年时曾学胡书及鼓琴,但均没有成功。后来在父亲言辞的激励下发愤勤学,最终成为才华出众、擅长阴阳之术的一代文豪。
  晋武帝时,由于左思的妹妹被选入宫中,全家迁居洛阳,左思被任命为秘书郎。晋惠帝时,因依附权贵贾谧,左思成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贾谧因犯下大罪而被处死,学识渊博的左思遂退居还乡,因貌丑口讷、不喜欢交际,所以专心著述。后来,齐王司马冏曾召其为记室督,但他拒不就任。 太安二年(303年),左思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左思堪称太康年间成就最高的作家,《三都赋》与《咏史》是其代表作,而今仅存赋两篇、诗14首。
  据《晋书·左思传》记载:左思为创作《三都赋》曾构思十年,赋成之后,由于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皇甫湾人,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等人的揄扬,轰动一时,以至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咏史》诗八首,大都错综史实、融会古今,名为咏史,实为咏怀,主旨是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比如:“ 弱冠弄柔翰”,就是借史事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宏伟抱负与“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的高尚情操;“郁郁涧底松”,则以涧底松与山上苗形象地揭示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鞭挞了腐朽的门阀制度。《咏史》明显继承了建安风骨,情调高亢、辞藻华丽,洋溢着一股英豪之气,钟嵘在《诗品》中称其为“左思风力”。
  二、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出生于公元303年,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擅长书法,有“书圣”的美称,因曾担任过“右军将军”的官职又被人们称为王右军。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齐鲁英杰(20)
王羲之出身于书法世家,伯父王翼、王导和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知名的书法家。他的父亲王旷也是东晋时期有名的书法家,尤其擅长隶书。在家学的熏陶和父辈的启蒙下,王羲之幼年时就学习书法。七岁那年,他拜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开始临摹卫书,长达五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羲之的书法已经很见功力,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