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十字-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桑充国,王安石倒是没表示什么意见。他所要的,是给天下人做个样子,告诉他们朝廷推行新法的决心,容不得别人说三道四!他倒是无意针对具体的某个人。
冯京不敢和王安石正面交锋,就攻击邓绾心术不正,判案不公。
以为白水潭学院纵有轻狂之士,亦与石越无关,与白水潭学院无关,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几千人里没有一两个轻狂之人。
王圭谁也不想得罪,干脆称病,躲得远远的。
皇帝的心意一日三变,一方面觉得王安国等人说得对,读书人议论时政,并非坏事,甚至是好事;一方面又觉得王安石说得有理,让这些人胡说八道,对变法所需要的威信是个极大的打击,自己犹须保护这些坚持变法的臣子。
对于白水潭学院,一面他又偏向石越,以为石越所学,实在谈不上什么邪说,白水潭学院自有可取之处;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接受石越的百家争鸣政策,更不能接受段子介拿着弯刀拒捕这样的事情。
赵顼的心意如此摇摆不定,做臣子借机互相攻讦,那就在所难免了。
更何况,朝廷的大臣,本来就因为政见不同而面和心不和。
韩维和石越受到邓绾的弹劾之后,不得不暂时避让,等待皇帝做最后的裁决,因为邓绾是谏官,他是有特权的。
韩维本不愿意管这宗差使,正好得偿所愿,只是心中恨极邓绾,连续上表弹劾邓绾,直骂邓绾人品不堪,是王安石的奴才。
然而邓绾步步紧逼,王安石又似乎想要插手白水潭,这使得石越已经没有丝毫退路了。
本来他希望这件事能够不了了之,和王安石有一个妥协。
但是白水潭学院是石越心血所系,可以说是他辛苦经营,好不容易才有今天这般成绩的老巢,是他心中影响历史转轮的能量之源。
任何人想要「整顿」白水潭,都是石越无法容忍的。
潘照临虽然不知道石越心中所想,但是他的看法也与石越一样:白水潭学院是石越名望所系,将来从这个学校走出来的,毫无疑问都是石越系的精英,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石越的政治根基,必然以白水潭为主。
如今王安石想要插手白水潭,无论是对石越的现在,还是未来,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石越对皇帝的影响力减到相当微弱的境况下,石府纸窗红烛之下,一个阴谋开始发酵。
不久后,开封府的酒楼里。
「你知道吗?皇上本来有意释放孙觉的,结果被邓绾进谗言而阻止了。」
「早听说了,韩大人和石大人,听说都官位不保呢……」
「你们都不知道吧?王相公要整顿白水潭学院了。凡是和新法不合的,全部要赶出白水潭学院。」
「是啊,白水潭十三子可能被通缉呢。」
「你们知道什么呀?其实这件事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石大人献上青苗法改良之方,断了一些人的财路,他们在王相公面前构陷,所以石大人和白水潭才倒楣的。」
「谁说不是呢,这次写的文章,就有说免役法不好的。」
「哎,桑公子挺好的一个人,就这么被关着,出不来了。」
「是啊,段子介还要被革了功名呢。」
「石大人连胄案虞部的差使都不管了,称病在家,看样子真是出事了。」
「这还假得了吗?先是国子监,再是白水潭。听说丞相府已经在商议,派开封府的逻卒〈注十〉上街,敢说新法坏话的,立即抓进大牢。」
各种各样的耳语,插了翅膀一样的,传遍了开封府的大街小巷。
关于孙觉和程颐会被配管流放的小道消息,关于石越、韩维会被罢免的谣言,关于王安石要把白水潭非议新法的学生全部赶走的传闻,都被人们说得有鼻子有眼。
事情的发展似乎也在渐渐证实这些传闻非虚。
先是王安国再次上书,质问皇帝为何不遵守诺言,导致案子拖延不决,人心浮动。
然后又从胄案、虞部得到证实,石越的确是称病不起,而且已经向皇帝请求辞官。
接下来,韩维再次请求到地方去任职的消息也传来了……
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到,一场政治风暴正在袭来。
终于,一切都在熙宁四年十二月初十爆发。
在案件久拖不决的情况下,王安石坚持让邓绾主审此案。结果邓绾第一次开堂,就对桑充国用了刑。
把桑充国打得遍体鳞伤的消息,被狱卒悄悄传了出来,在白水潭与国子监,无疑是点燃了火药桶。
学生们的情绪再次被煽动起来。
而程颢等人当天正巧被石越请去府中商议对策。
没有人安抚的学生,在张淳、袁景文等人的率领下,整个学院有几乎三分之二的学生,差不多四千余人,一起写了状辞,前往登闻鼓院击鼓上书。
国子监受了一肚子气的学生,也有三、四百人过来声援。
主管登闻鼓院的官员,见了这个声势,哪里敢出来接状纸,只是闭门不纳。
学生们鼓噪良久,一气之下,把登闻鼓院的鼓给砸了,然后前往御史台。
御史台借口御史中丞出缺,大部分御史都和王安石不太相合,竟派了个小吏出来,告诉学生们:「这件事你们应当去找王丞相,或者去开封府。」
连吃两道闭门羹的学生们,情绪越发的愤怒,又浩浩荡荡开到开封府。
因韩维已不管事,邓绾也已回去,开封府官员下令紧闭大门,也不想出来惹事。
此时学生们已是围着开封城绕了一圈,不料各处衙门都是互相推诿,连个主事的官员都不曾见着,一个个怒火中烧,本来单纯想要申辩下情的学生,此刻都变得恼火起来。
众人便准备去王安石府上,国子监的学生对于宰相值日的情况,了若指掌,便道:「王安石今日在中书省执印,去他府上没有用。」
一个叫李旭的国子监学生高声说道:「诸位,我们一不作,二不休,不如叩阙上书。诸位以为如何?」
张淳、袁景文早有此意,就是不知道国子监的学生之意,这时候见他们主动倡议,自然立即同意。
众学生群情激愤,也顾不了许多。
于是众人推举出几个文采较好的,和张淳、袁景文、李旭一起,共是十七人,做为领袖,起草奏章。
洋洋洒洒万言之书,骈四骊六,倚马可待,写完后当众宣读,乃是请求皇帝释放桑充国等四人,赦免白水潭十三子,罢邓绾,废免役、保甲二法等等。
众人尽皆叫好,于是便浩浩荡荡向皇城行进。
不多时,便到了宣德门外的御街之上,数千人一齐跪倒,黑压压的一片。
然后由张淳带头,三呼万岁,便即放声痛哭,一时间哭声震天,连内宫都听得到。
这是北宋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事,一干官员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付,禁卫军虎视眈眈,却也不敢轻举妄动。
赵顼正在崇政殿批阅奏章,忽然听到外面哭声震天,连忙叫李向安去打听,又命人宣王安石等大臣火速见驾。
不多时,李向安和王安石等人几乎同时回报,众人站在一旁,听李向安跪奏道:「陛下,是白水潭与国子监学生叩阙上书,讼桑充国之狱,约莫有五、六千人之众。」反正是估计,他也不怕多说几千人。
赵顼再也不曾料到,又惊又怒,道:「这样胡来,成何体统?」
王安石在学生们游行各衙门时,便已得到消息,正欲派人去驱散,不料学生们竟然闹到宣德门前来了,这时见皇帝发怒,连忙说道:「陛下,请让臣出去将他们劝散。」
冯京心中一动,也说道:「臣请与王丞相同往。」
枢密使〈注十一〉文彦博也道:「臣亦请同往。」
赵顼微微点头,道:「既如此,劳烦诸卿。」
神色间却是无比的忧虑。
注六:击鼓上书,指到登闻鼓院去击鼓。
登闻鼓院是宋代一个特殊的机构,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
凡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事机密及奇方异术等等,百姓有谏议或冤屈要上达,即可击鼓以申。
宋初曾经有百姓丢了养的猪,而去鼓院击鼓请求皇帝协助的案例。
注七:清议,对时政或政治人物的批评议论。
注八:阙,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叩阙上书,向皇帝上书。
注九:西京,北宋四京之一,今河南洛阳。
注十:逻卒,卫戍巡察的警备人员。
注十一:枢密使,枢密院官员,宋代枢密院掌兵权,与中书省并称为「两府」。
编按:为使读友对宋代中央官制有一概略性的了解,兹将以下资料自网上撷取供读友参考,资料来源
有宋一代中央官制,仍沿袭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之下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但又有所不同。
虽然三省名义在宋代始终存在,但其实已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间接加强了君权。
宋自建国以来,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中央行政方面:削减相权,设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及台谏,分掌政务、军事、财政及监察四权,由皇帝总其成。
在地方行政方面:削减地方权力,每路设「四监司」,分掌地方政务,由中央委派。
经略安抚使,掌军民。
转运使,掌财政。
提刑按察使,掌刑法。
提举常平使,掌粮食。
时称帅、漕、宪、仓四科,即为「四监司」,分别向中央负责。故中央可直接总揽地方之军、政、财、刑大权。
路之下的州,每州皆设有「通判」,规定地方政令,须由通判副署。
并简列宋代中央政府的组织如下:
一、中书省
掌政务,最高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宋代宰相通常为二人。
尚书及门下两省之长官,分别为「侍中」与「中书令」,但多为名誉官职。
二、枢密院
掌军事,最高长官为「枢密院事」,副长官为「同知院事」,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
三、三司使
掌财政,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最高长官为「三司使」,地位仅次宰相,又称为「计相」。
四、御史台与谏院
掌监察,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副官为「侍御史」。
宋亦设谏院,置谏官,称「知谏院事」,宋神宗元丰年间,改称「谏议大夫」。
因「御史」与「谏议大夫」都是言官,乃合称为「台谏」。
五、其他部门
考课院:掌中下级官吏之铨选,后改名「审官院」,又分东西两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
三班院:掌衡量内廷供奉及殿值官之责。
审刑院:掌复核重大案件之责。
北宋行政区域划分层级如下:
路〈第一层〉
州、道、军、监、氏、部〈第二层〉
首府、县、军监〈第三层〉
乡、镇、里、保〈第四层〉
第三章 立场
三人在侍卫的簇拥下到了宣德门外,便见御街上跪倒的人长达数百米。
王安石略觉意外,定定心神,走上前去,大声道:「你们来此叩阙,所为何事?」
众学生看见王安石,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张淳傲然说道:「学生为白水潭冤狱而来,为王相公欲清洗白水潭而来,为免役、保甲二法害民而来!」
文彦博见他说话无礼,厉声喝道:「放肆,竟敢如此无礼!」
张淳冷笑道:「当此礼崩乐坏之世,学生已不知礼为何物。似邓绾这种无耻小人亦可以为知谏院,似桑充国公子、孙觉大人、程颐先生这样的正人君子,却要受牢狱之灾,被无妄之刑,学生敢问诸位相公,礼法公义何在?」
袁景文也高声说道:「学生引经典,议论时政,实在不知何罪之有?历史上有此罪之时,是周厉王时,是秦始皇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