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阴谋与仕途 >

第39章

阴谋与仕途-第39章

小说: 阴谋与仕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往往认为英宗本来不想杀于谦,只是在徐有贞的撺掇下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是错误的。英宗心里怎么会不恨于谦呢?北京保卫战后,也先多次想与明朝议和,送英宗回国,于谦都坚决反对,他用一句名言很简洁地概括了自己的意思:〃社稷为重,君为轻。〃在于谦眼里,英宗不具有至高无上的神秘色彩,更多的是为国家服务的政治工具,相当于一个符号。现在已经有了替代工具,而且这个替代工具做得比英宗还要好,就不再需要英宗这个工具了。在是否接纳英宗归来这点上,于谦和景帝的想法是有点像的,都不希望英宗回来扰乱已经恢复平静的政局。不仅如此,景帝和于谦还下令各边镇守将不得遵奉太上皇的命令,不得与也先议和。这让英宗欲投无门,欲哭无泪,于谦确实是做得够绝。若不是杨善以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也先,说不定直到夺门之变时,英宗还在塞外喝羊奶,吃牛肉呢。英宗如何能不恨于谦?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83节:乏善可陈(2)

    于谦确实是个忠臣,而且是个清官。国人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官员了(他们尤其看重后面一点,至于有没有能力往往尚在其次)。于谦有社稷再造之功,在人品上清正廉明,刚严不阿。他的死不仅是因为与徐有贞、石亨和英宗的恩怨,也是死于朝中大多数官员之手。

    中庸之道原本是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体现,但是国人偏偏将它加以改造,使它变得庸俗不堪。什么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万事莫出头,出头必倒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一大堆。时间长了,每个人都喜欢做事随大流,万事求稳当,甘于平庸,乐于沉默。不仅如此,对那些敢于打破现状,锐意进取的人往往谣言诽谤,恶语中伤,非要置于死地而后快。于谦之死,更是死于他人的嫉妒。

    这些人不仅嫉妒于谦的才与功,也嫉妒于谦的廉与德。这种嫉妒,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北京保卫战刚刚结束,就开始有人上书诋毁他,五花八门,〃诸御史以深文弹劾者屡矣,赖景帝破众议用之,得以尽所设施。〃翰林院学士刘定之就在奏章中说:〃德胜门之战,或有胜负,各有死伤。结果石亨就进封为侯爵,于谦就从二品迁升为一品。天下人没看见他们的功劳,却只看见他们受到赏赐,这实在是寒了天下人的心。〃他建议,剥夺于谦等人的赏赐,等以后真正立功的时候再赏赐不迟。(〃昨德胜门下之战,未闻摧陷强寇,但迭为胜负,互杀伤而已。虽不足罚,亦不足赏。乃石亨则自伯进侯,于谦则自二品迁一品。天下未闻其功,但见其赏,岂不怠忠臣义士之心乎?可令仍循旧秩,勿躐新阶,他日勋名著而爵赏加,正未为晚。〃)对于这种弹劾,没什么可说的,除了嫉妒不会再有别的原因。

    于谦像

    锐意进取从来就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性格,君子固穷、安分守己才是他们的人生信条。其间偶有革新振奋大志之人,因为行高于人,众必毁之,必然遭大多数人的嫉妒和仇恨,这些立有雄心壮志的人往往独力难支,最后身败名裂,下场凄惨。

    刚则易折,要想做大事,光有志气和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通晓人情世故,了解人生百态,政治手腕圆滑纯熟,刚柔相济,善于因势利导,巧妙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尽力消解这些人的固有敌意,与这些人结成良好关系,最好尽可能地将这些人的力量为己所用,而后大业方可成,功成而名亦遂。

    于谦就是那类有志向、有才干、有能力、有气魄,惟独不通人情世故的人。性格的缺陷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遭人嫉妒的结局难道不是于谦有意无意间自己造成的吗?

    北京保卫战后,景帝论功行赏,偏偏于谦来了句:〃京城遭困,这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耻辱啊,怎么敢邀功请赏呢!〃这话说得何其高尚。以于谦的品格来讲,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说的是假话,或者只是谦逊之词。但是于谦忘了,这样的话用于自己可以,用于那些淡泊名利的人也可以,用于所有人就是绝对的错误。那些十年寒窗熬出来的人,那些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人,那些在官场百般钻营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平可没有于谦这么高(实际上这才是正常的),他们出来做事,带兵打仗,是为了荣华富贵,是为了封妻荫子,而不是为了天下人洒热血,献青春。

    指望所有人都变成雷锋,都变成圣人这样的人是世界上最无知、最愚蠢的人。

    于谦或许没有这样的奢望,但是他已经不知不觉间将自己变成了这样的人。〃京城遭困,这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耻辱啊,怎么敢邀功请赏呢!〃这叫什么话?!

    你于谦愿意家徒四壁,愿意顿顿喝稀粥,没有稀粥就喝凉水,没有凉水就喝西北风,这我们管不着,而且我们表示钦佩。我们不愿意过你这样的生活,也不想有你那样的道德境界,我们喜欢名利,喜欢享受。于谦你和我们最好井水不犯河水,两不干涉。你千万不要指望我们变得和你一样,你也不要拿你的标准来要求我们。

    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可是于谦偏偏不干。他一句话就将自己推到了这些人的对立面。于谦遭人嫉恨,能说这不是他自找的?

    一次两次犹可,关键是于谦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谦性格刚烈,以天下为己任,遇有不如意事,往往捶胸顿足叹息道:〃我这一腔热血,竟不知道要洒往何处?!〃王阳明曾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于谦犯的就是〃傲〃这个毛病,他自负清高,往往看不起那些勋旧贵戚和文武大臣,没来由地招致这些人的愤恨。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上面提到过的石亨。石亨出于报恩(或者贿赂)目的,为于谦的儿子于冕请赏,结果反倒被于谦在皇帝面前狠狠损了一把。石亨从此恨于谦入骨,其他对于谦有意见的人也不知有多少。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84节:乏善可陈(3)

    这样一个〃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于既倒〃,有大功于国家的人,等到他被囚、被杀的时候,竟没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这是整个国家的悲剧,也是于谦自己的悲剧。〃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这也是于谦这一类人的悲剧。这类人公而忘私,往往将自己树立为榜样和典型,以超高的标准来要求和约束他人。在这些人的眼里,自己是正义和廉洁的化身,其他人都应该拥护自己,赞赏自己。更极端的是,凡是反对自己的人都是坏人,都是应该加以批判的人,甚至应该加以肉身毁灭的人。

    于谦是这样的人,生于几百年前的北宋的寇准,也是这样的人。这位悲剧政治人物同样在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同样的才华横溢、居功至伟,同样性格果敢刚毅,雄心万丈,同样自以为是,不能容人,同样的遭人嫉恨,下场悲惨。后来的海瑞更是这类人的极端,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很多这样的人。所以于谦这类人还是做个道德模范好了,治国就免了吧。

    同样的悲剧人物——寇准

    景帝朱祁钰很快也去世了。二月,复辟的英宗朱祁镇把他打回原形,废为郕王,囚禁到西宫。二月十七日,朱祁钰去世,年仅三十岁,以亲王的礼仪被葬于西山,谥号戾。除了被废的汪皇后外,景帝其他妃嫔都被赐死殉葬。成化十一年,宪宗朱见深为景帝平反。

    景泰陵:荒山野草

    整个夺门之变中,朱祁镇等人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这比明代第一次政变要容易得多了。那些准备上朝的文武大臣也乖乖听从徐有贞的指挥,默认了英宗的复辟。其实这正反映了大臣们的共同想法。景帝朱祁钰重病在身,好转的机会渺茫,他驾崩之后,皇位该如何处理,这是所有大臣的共同疑问。这些大臣所能做的就是在朱祁钰宾天之前诱导、迫使他立朱见深为太子,等朱祁钰龙殡归天,就可以通过朱见深放出朱祁镇,如此两全其美,皆大欢喜。没想到太上皇已经等不及了,干脆利落地绕过了朱见深这一环节,直接就坐上了皇帝宝座。反正都给工钱,给谁打工都一样,这些大臣便正好顺水推舟,默认了英宗的复辟,顺从地接受了英宗。

    我们还要来分析一下,朱祁镇如果不行夺门之举,那么他是否会顺利地成为继任者呢?这时的朱祁镇正值盛年,被废掉的太子朱见深还是个小孩,是不会和他抢宝座的。朱祁镇被他的弟弟朱祁钰临死前秘密解决掉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朱祁钰想那样做的话,根本就不会让朱祁镇活着回来。如果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还活着的话,朱祁钰很可能在死时让朱祁镇作伴,替自己的儿子除掉隐患。可是朱见济死在朱祁钰之前,所以朱祁镇继任皇位不仅是文武大臣的共同意见,其实也是朱祁钰的内心隐秘愿望。之所以他到病重也没有将朱祁镇放出来,首先是怕朱祁镇报复,再是心存康复的希望,另外还有面子问题,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朱祁钰听到朱祁镇复辟后说〃兄为之甚善〃的原因。

    而那些夺门功臣,其实都是些政治投机分子。于谦将英宗看作政治工具,徐有贞、石亨等人则把英宗看作富贵荣华的敲门砖。

    这些人的人品和政治作为都很差。他们结党营私,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屡兴大狱,朝政被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搞得乌烟瘴气。

    这些人从来不为百姓国家着想,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权位和富贵,在其位而不谋其事。类似那些不务正业的无赖青年,徐有贞等人也是不务正业的无赖大臣。这些人夺门成功在后,一个个志得意满,开始互相攻讦,俗称狗咬狗。

    天顺元年(1457年)六月,徐有贞首先失势,这时距离夺门之变不过几个月。徐有贞两次被下于狱中,还到云南务了一阵子农,最后被释归原籍,〃十余年乃卒〃。

    天顺三年(1459年),英宗开始穷治石亨党羽,石亨所举荐的官员全部被罢黜,朝廷官署为之一空。天顺四年,锦衣卫指挥逯杲奏称石亨播散谣言,蓄养无赖,有谋反的迹象。〃廷臣皆言不可轻宥〃,于是石亨被下于锦衣卫狱中,家产被没收。一个月后,石亨死于狱中。

    兔死狐悲。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曹吉祥与养子曹钦密谋造反。事泄,曹钦投井自杀,曹吉祥被凌迟处死。

    算起来,徐有贞以自己整个家族的性命一搏,获取的荣华富贵只有几个月,石亨要久一些,却也不过四年,曹吉祥则是五年。

    夺门之变没过多久,这些功臣的功劳就被英宗否定了。天顺三年,内阁大臣李贤借英宗询问的机会,点明了徐有贞、石亨等人的投机心态,〃幸亏当时夺门成功,如果万一事情泄漏,石亨这些人死不足惜,陛下你又将置于何地呢?如果郕王(景帝)崩驾,群臣自然会去请陛下您复位,那里用得着夺什么门?这些人的真正意图是要借此为自己邀功请赏,而不是出于对陛下您的忠诚啊。〃英宗这才醒悟过来,下旨今后在奏章中不得使用〃夺门〃二字,接着又革除了冒功得官者四千余人。总体来说,那些夺门的投机分子基本上是白忙活一顿,空欢喜一场,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英宗实在称不上名君,只能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