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阴谋与仕途 >

第31章

阴谋与仕途-第31章

小说: 阴谋与仕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军这边,李景隆听说朱棣外出,马上率兵来捡便宜,发兵十万围攻北京。战斗十分激烈,正阳门情势岌岌可危,朱高炽连妇女派上来了。她们虽然没有什么战斗力,但可以投掷砖瓦石块。男人最怕被女人瞧不起,这批娘子军对北军的精神鼓舞作用要远超过她们的实际战斗作用。

    李景隆虽然〃奸懦专阃〃,但他的手下却有好几员猛将,如瞿能、平安、盛庸。主攻张掖门的便是瞿能。瞿能和他的两个儿子率千余精骑奋勇攻城,突入张掖门。北平城眼看就要被攻破了,李景隆停止进攻的命令也到了。全军退后十五里扎营,功败垂成。

    原来是李景隆的虚荣病和嫉妒病发作了。他看到翟能马上就要攻破北平,忽然觉得翟能如果攻破了北平,那么自己这个主帅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攻破北平城这么光荣的事情,应该自己亲手来才好。北平城没什么难攻的嘛,翟能不就差点进北平了么?翟能能行,自己这个大将军亲自出马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这只是李景隆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机会往往稍纵即逝,不会等人。这边李景隆正在做着美梦呢,老天来帮朱棣了,寒流袭来。朱高炽这边连夜赶工,以水泼城。第二天李景隆兴冲冲赶来的时候,北平早已变成一座冰城,连攀爬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进攻了。城门也没有昨天那么容易攻破了,因为朱高炽可以把部分守城墙的士兵调去守城门。不仅如此,守军在夜里不断派遣小股部队骚扰南军,弄得南军精疲力竭,人心不宁。就因为李景隆这个〃天才〃的脑筋一动,朝廷大军就陷入了撤又不能撤,攻又攻不下的尴尬局面。

    朱棣可不是扔下北平和他的儿子不管了。很快他就〃打劫〃归来,一同回来的还有一支虎狼之师。

    这是朵颜三卫追随朱棣后的第一场大战,一定要来个开门红来向朱棣证明自己的价值。朵颜骑兵果然不同凡响,锐不可当,疾风暴雨般连破南军七营。

    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一死战。这场战斗前后进行了三天,惨烈无比。李景隆从没有经历过这样血腥的战斗,竟然连夜拔营南逃。匆忙之中却又没有通知围攻北平九门的将士。朱棣率军回击北平,攻打九门的南军很快就被击败。朱棣大获全胜。

    官军第二次北伐,失败。

    李景隆打了败仗,保荐他的黄子澄不敢向建文帝报告实情,只是说北方天气寒冷,士卒不堪忍受,大军暂时回到德州,待来春再战。同时,他又派人密告李景隆,不让他将失败的消息奏报朝廷。

    建文帝受黄子澄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并赐给李景隆赐黄钺弓矢。作战失利这么重大的事情,建文帝竟然被一个黄子澄骗得团团转,朱允炆这个皇帝做得也够失败的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建文帝假装不知情,顺水推舟。

    从郑村坝大战结束直到第二年四月,李景隆与朱棣之间并没有大规模战事,也自然没有逃跑的事情发生,他只是被朱棣的诡计骗了一次而已。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果然率军救援。朱棣见目的达到,优哉游哉地退回北平,李景隆带着士兵在刺骨寒风中跑来跑去进行冬季大拉练,不但劳而无功,反而冻伤了不少士兵。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六十万,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附近),这是李景隆同朱棣的第二次正面交锋。大战开始,南军的平安、瞿能父子首先率军猛冲燕军的侧翼,斩杀燕军骁将都指挥房宽。燕王也率精骑绕到李景隆大军的左翼发动了攻击,李景隆又派人绕到了燕军后面。几十万人在白沟河浴血厮杀,连战百余合,天昏地暗。朱棣连换三次坐骑都被射杀,三袋囊箭都射光了,连宝剑都砍出了缺口,可见战况之惨烈。燕王毕竟兵少,渐落下风,被围在河堤下,差点被翟能父子抓获。朱棣眼见不支,心生一计,站到堤上,假意用马鞭向河堤的另一边招呼,李景隆果然上当,没敢继续追击。朱棣之子朱高煦率数千人马急忙来救,朱棣这才脱离险境。正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忽然一股旋风吹起,巧的是这股旋风别的地方不刮,偏偏将李景隆帅旗刮断了。这可是一件要命的事,因为按照迷信的说法,这是大凶之兆,南军见此,忽然都没有了斗志。朱棣抓住这难得的时机,纵火烧敌,南军溃败。

    白沟河之战,翟能等人死于阵中,李景隆单骑逃往德州,建文帝损失兵力二十万。

    官军第三次北伐,失败。

    李景隆刚进德州,燕军就追踪而至。于是李景隆从德州又逃到济南,燕军还是不放过他,又追到济南。李景隆被迫应战,很快就被燕军击溃。李景隆再逃。

    平心而论,李景隆在白沟河之战中的表现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也并不像他在郑村坝之战中那样贪生怕死。白沟河之战中,本来李景隆可以擒获朱棣,大功告成,却因为自己的怯懦错过了这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当那阵怪风吹断帅旗的时候,如果李景隆能够马上以实际行动鼓舞士卒,例如举起帅旗亲自率军冲锋,恢复士气,打败燕军大有希望。可惜,狗肉上不了酒席,绣花枕头终究是绣花枕头。

    白沟河大败,朝廷元气大伤。黄子澄闻讯又羞惭又气愤,痛哭不已。他奏报建文帝,要求诛杀李景隆,以正其罪。败军之将李景隆哭着求饶,建文帝屡屡采纳黄子澄等人的错误建议,这次黄子澄好不容易提出一次正确建议,建文帝竟然死活不听,就是不肯惩罚李景隆。后来朱棣兵围南京的时候,李景隆开城投敌。对建文帝这个人,不服不行。

第四编  靖难之役 第66节:棋逢对手(1)

    5。棋逢对手

    数次大战,李景隆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跑得比兔子还快。眼看朱棣可以乘胜南下,直取京师的时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遏止了朱棣的进攻,战事再次出现转机。

    这次半路杀出来的是两个人,他们是朱棣的真正对手,这两个人就是铁铉和盛庸。

    铁铉,山东参政,本来负责为李景隆筹集粮草。白沟河大战,李景隆大败,单骑逃往德州,沿途城池闻风溃散。这时铁铉并不在济南,而是在临邑,但是他凭着一腔热血,从临邑赶往济南,协助盛庸、宋参军等人一起防守济南。朱棣在济南城下大败李景隆后,乘胜攻打济南。

    朱棣自白沟河大战获胜,一直追着李景隆屁股打。现在李景隆又逃走了,没想到出了个铁铉和盛庸,济南城竟然久攻不下,不仅如此,铁铉和盛庸竟然还时不时地派兵出城偷袭。朱棣大为恼怒,准备水淹济南,来个毁灭性攻击。这种自然力量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铁铉决定用诈降计给朱棣来个一次性解决。

    计议已定,铁铉令守城士卒昼夜啼哭,又派人对燕王说:〃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臣等具壶浆以迎大王。〃济南城久攻不下,现在竟然要投降了。朱棣大喜,激动之下昏了头,竟然答应了。当他刚进城门,忽听见有人在城下喊了一声〃千岁〃,朱棣正奇怪时,一块铁板轰然落下,正好砸在朱棣的马头上。燕王急忙换马逃跑,死里逃生。铁铉和盛庸精心策划的斩首行动功败垂成。

    燕王大怒,立即调来重炮攻城。在大炮的轰击下,济南城墙上很快被打开了缺口。燕王正打算城破后怎么处置铁铉和盛庸呢,忽然城墙缺口处挂出了一块木牌,木牌上只写着七个大字——〃太祖高皇帝之位〃。燕王气恼已极,却无论如何都不敢再开炮轰击。

    铁铉的这一招实在是太精彩了,一块木牌就把朱棣整得束手束脚,偏又无可奈何。朱棣纵横天下,竟被铁铉阻在济南城下整整三个月。日久生变,朱棣担心平安收复德州,威胁自己的粮道,不得不退兵。铁铉乘势收复德州。

    李景隆六十万大军都败于朱棣之手,铁铉凭济南一座孤城却神奇般地获得了胜利。建文帝终于等到了期望已久的胜利。他也毫不吝啬,晋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很快又升为兵部尚书。盛庸被封为历城侯,不久被任命为平燕将军,代替了草包李景隆。

    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燕王先是率军冲击盛庸的左翼,这是朱棣的惯用招数,盛庸与朱棣多次大战,岂能不备?朱棣的冲锋没有奏效,于是转向盛庸的正面,没想到竟然很容易就突破了。正得意间,盛庸的重兵围了上来,朱棣这才发现自己中计了。盛庸准备了大量的火器和弓弩招待朱棣的士兵,朱棣的骑兵虽然骁勇,总是血肉之躯,在火器和弓弩狂风骤雨般的招待下死伤惨重。

    鱼儿好不容易进网,盛庸又怎么会让它轻易地逃出去。朱棣被南军团团围住,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次被擒是难免的了。这次可再没有一道大坝让朱棣玩诡计了,况且,盛庸不是李景隆,也不会上这种当。

    这是一个猛将辈出的时代。在不断的战斗征伐中,一代又一代的猛将在鲜血中成长起来,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张定边等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轮到翟能、平安、朱能、张玉等人大放异彩的时候了。

第四编  靖难之役 第67节:棋逢对手(2)

    就在朱棣命悬一线的时候,他的救星朱能出现了。俗话说得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碰上朱能这类不要命的人,一般人都会选择退避三舍,所以打仗最重要的是气势(士气),如果气势(士气)弱,仗就很难打赢。朱能带人奋力死战,居然将朱棣救出。朱棣的命保住了,但他的大将张玉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朱棣被围时,张玉也冲入乱军相救,可惜他没找对地方。好汉难敌四手,张玉死于军中。

    只是一个盛庸就不容易对付了,朱棣的另一个对手平安也赶来打落水狗,南军乘胜冲杀,斩首万余。燕军大败,朱棣狼狈逃回北平。

    东昌战役,是靖难之役中南军难得的一次大胜,朱棣精锐部队在这一战中损失殆尽,南军声势大振。建文帝高兴得很,特地到太庙去向祖先告捷,并将齐泰、黄子澄二人官复原职。

    齐泰、黄子澄是在建文元年十一月李景隆郑村坝战败后被罢官的。朱棣获胜后向建文帝控诉齐泰、黄子澄蒙蔽圣听,离间骨肉,败坏社稷,建文帝见战事进展不顺,就将齐泰、黄子澄罢官来堵朱棣的嘴,但暗地里仍将二人留在京师,不时密议。可笑建文帝生于富贵,未经磨难,原以为削藩易如拔草,后来见官军屡战屡败,便生悔意,竟想罢兵求和。须知这个世界是没有后悔药的。燕王既已起兵,他和建文帝就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除了分出生死胜负,没有第二条路。至建文三年元月形势好转,齐泰、黄子澄二人官复原职,由地下转为地上。

    虽然齐泰、黄子澄最后为朱棣所杀,但好在二人没有遭到西汉晁错的命运,建文帝只是把他二人罢官来平息朱棣的怒气,而不是他们的人头。

    可以罢一次官就可以罢两次。建文三年三月,真定战事不利,建文帝再次将两人罢官求和。建文帝到这时候还想不明白其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