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阴谋与仕途 >

第23章

阴谋与仕途-第23章

小说: 阴谋与仕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送各地,要求各地以此为标准召募士卒,加以训练,训练完毕,即送到京师补入禁军,〃由是犷悍之士皆隶禁籍矣〃。除此之外,赵匡胤和赵普又设立了更戍法,将部分禁军派往各地戍守,定期换防。〃自是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因此,赵匡胤着手解决〃政变隐患〃问题的开始时间不是建隆二年三月,而是从建隆元年七月就开始了。

    消除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对皇位的威胁后,赵匡胤又将眼光瞄上了石守信等人。石守信等人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赵匡胤虽然有意要削夺他们的兵权,却碍于这份兄弟情谊,又觉得石守信等人对自己一贯忠心耿耿,不会有反意,因此一直迟疑不决。赵普先后数次提议将石守信等人调离禁军要职,赵匡胤都以石守信必然不会起兵作乱为由拒绝了。赵普见说不动赵匡胤,苦思之下,想到了一个赵匡胤绝对不会反驳的理由。建隆二年(961年)七月某日,赵普再次向赵匡胤提出调离石守信等人,赵匡胤仍然以先前的理由拒绝了。赵普不慌不忙地祭出了他的杀手锏:〃我也不担心石守信这些人会造反,不过这几个人都不是统兵的将才,控制不了自己的部下,万一某天这些人的手下作乱,恐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

    这句话彻底打动了赵匡胤。而后某日,赵匡胤召石守信等人宴饮。就在君臣尽欢,酒酣耳热的时候,赵匡胤遣走身边侍从,感慨道:〃若非你等助我,我也不会有今天。不过,皇帝做起来也是辛苦得很,还没有你们节度使安乐。自从当了皇帝之后,我就再没睡过一天好觉。〃石守信等人都觉得奇怪,做皇帝还有做得像赵匡胤这般痛苦的?赵匡胤回答说:〃原因很简单,现在是我坐在这个位子上,哪个人不想来坐坐呢?〃石守信等人见皇帝这么痛苦,都坐不住了,叩头问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已定,哪个还敢生异心?〃赵匡胤紧接着说道:〃你们我当然是放心的,不过你们部下中若有贪图富贵者,哪天也给你们来个黄袍加身,到时候你们想不干都不行了。〃石守信这些人这才明白赵匡胤说来说去原来说的竟然就是他们,惊骇无比,赶忙表白自己的忠心道:〃臣等驽钝,从没有想到这些,请陛下念在旧日的情分上,给我们指点一条生路吧。〃赵匡胤对他们的态度很满意,慢悠悠地说:〃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晃眼即过。你们追求的富贵,不过是多蓄金钱,满足口腹之欲,并使子孙无冻馁之忧而已。唯今之计,你们不若解去兵权,到地方大藩去做个节度使,置下田地屋宅,留与子孙作安身之本,再多买些歌姬舞女,终日欢饮,颐养天年,岂不快哉?我再与你们约为儿女亲家,你我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两全其美?〃石守信等人见皇帝这样替他们着想,知道自己已经捡回了一条命,赶紧跪谢皇帝的浩荡天恩,说道:〃陛下这么为我等考虑,恩同再造。〃

    翌日,石守信等人纷纷称病请求辞职。皇帝自然体谅,无有不从,并厚加赏赐,以示慰问。随即石守信改任天平节度使,高怀德改任归德节度使,王审琦改任忠正节度使,张令铎改任镇宁节度使,先前所任军职全部免除;唯独石守信仍然兼任侍卫都指挥使,不过也只是个摆设罢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得来全不费功夫

    开宝二年(969年)十月,〃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再次上演。同样是赵匡胤设宴款待,不同的是这次款待的对象是王彦超、武行德等几个老资格的节度使。又是在酒兴正浓时,皇帝发话了:〃诸位爱卿都是国家的元老重臣,长期在外劳累,事务繁杂,这与朕优待臣子的心意不合啊。〃有了几年前的先例,王彦超立即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上前说道:〃微臣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如今更是垂垂老矣,请求陛下恩准微臣回家养老。〃

    宋太祖立即答应了他的要求。安远节度使兼中书令武行德,护国节度使郭从义,定国节度使白重赞,保大节度使杨廷璋不知是脑筋反应迟钝,没有领会皇帝的讲话精神,还是不甘心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剥夺了兵权,抢着诉说自己当年的艰辛。赵匡胤见他们不肯顺从,冷冷说道:〃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有什么好说的!〃随后,武行德被改封为太子太傅,郭从义改为左金吾卫上将军,王彦超改为右金吾卫上将军,白重赞改为左千牛卫上将军,杨廷璋改为右千牛卫上将军。

    世人多对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赞叹不已,这种手段巧则巧矣,也确是煞费苦心。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赵匡胤的胸襟和才干都不足以称得上雄才大略。竟然连驾驭手下大将的胸襟和才干都没有,他这个皇帝色厉内荏,胆小怯懦,实在是窝囊。在强敌未除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更无异于自毁长城。这个被毛泽东看重的〃宋祖〃其实不过尔尔。

    强者不一定要拥有盖世无双的武力,能够发现和使用人才,能够将这些人收至麾下为己所用,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强者是不会惧怕手下的强势的。对真正的强者来说,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而不是让人恐慌的事情。真正的强者会在展现自身能力的过程中让手下心服口服,也可以用很多方法可以让这些强势的手下为己所用,让这些人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制衡、监视、联姻等等。

第三编  陈桥兵变 第49节:醉解兵权(2)

    如果我们用狼和羊的比喻来形容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羊领着羊、羊领着狼、狼领着羊、狼领着狼。第一种情况,羊领着羊,这是最差劲的一种组合,从上到下都没有多少战斗力,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一种。第二种,羊领着狼,如果不加以改组,这种组合注定是一场悲剧。下属即使能力超强,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徒唤奈何。第三种,狼领着羊,这种情况比最后一种情况虽然有所不及,但还是比较合理的,这种组合会比羊领着狼这种组合做出更大的成绩。第四种,狼领着狼,这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组合,这要求领头狼要具备突出的素质,它不一定是最强壮的,但它一定得是最聪明的、最有远见的、最能让下属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这匹领头狼能够将所有的狼团结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如果能够做到以上这些要求,那么这匹领头狼就是真正的强者。

    如果我们要用这种分类法来评价赵匡胤,那么很遗憾,赵匡胤只是属于第三种,狼领着羊,他远远没有达到第四种境界。

    还是有很多人达到第四种境界的,例如,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朱元璋、柴荣。

    当然,刘邦和朱元璋在让部下帮自己打下江山,人尽其才之后,又将他们诛戮殆尽,做得实在过分。所以真正处于第四种境界顶峰的人物,真正与下属善始善终的,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这不仅是道德品质问题,也是胸襟气度问题。柴荣也不错,不过英年早逝,无奈啊。相比唐太宗李世民,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都要略逊一筹。

    很可惜,赵匡胤连刘邦和朱元璋都不如,他们好歹也是等到外患消除,天下安定之后才对这些手下的狼下了毒手,赵匡胤根本没有统帅手下的狼的信心,天下未定就把这些能替自己打江山的狼们一股脑地〃杯酒释兵权〃了。赵家皇帝的一隅江山和自己的皇帝宝座倒是暂时安全了,可是当时契丹还在旁边虎视眈眈呢。这位〃宋祖〃在把江南的软柿子捏完之后,就心满意足了,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荡平契丹的想法。

    周世宗柴荣曾立下〃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雄心壮志,可惜天不假年,堪堪只做了六年皇帝,柴荣如果能再多活十年,将契丹收入囊中应该不成问题。有柴荣在,赵匡胤就只会乖乖地作他的殿前都点检,借他个胆儿他都不敢发动什么陈桥兵变。

第三编  陈桥兵变 第50节:强干弱枝(1)

    6。强干弱枝

    〃杯酒释兵权〃不过是赵匡胤改革军制,加强君权措施中的一项而已,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一项。给宋代和中国带来深远影响的是赵匡胤的制度改革。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带来了贞观之治,大唐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全面辉煌,陈桥兵变带给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如同琉璃,美则美矣,一碰即碎,难以持久。

    赵匡胤制定了行政(中书省)、军事(枢密院)、财政(三司)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这三个部门互不统属,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虽然掌管军事,但是它所掌握的仅仅是调兵权,而且需要经皇帝核准后才能调兵,管兵权由三衙掌管,最后统兵权由皇帝临时指定的将领掌握,一旦军事任务完成,将领必须交出兵权,部队则返回原营区。这才是〃反政变〃最重要的措施。

    除此之外,另有措施配合这套制度。包括削弱相权,设立转运使,将地方钱粮大部分运往京师。而且大宋帝国一反五代十国武高于文的状况,特别尊重知识分子,文官待遇十分优厚,相比之下,武将则统统被看作不安定因素加以防范,士兵要在脸上刺字,将领一旦立功,立刻调往京师以防拥兵作乱,知识分子在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全面压倒了武将。北宋时期文武官员见面时,武官要先行礼打招呼。文武官员地位的差距据说是出于赵匡胤这样一种思想,有一次赵匡胤很感慨地对赵普说:〃让一百个文官到地方上当官,即使他们全都变成了贪官,所造成的危害恐怕都比不上一个武将所造成的危害大。〃不过,事实证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祸害起百姓来一点都不逊色于武将。

    那时候的人已经被兵乱和武人吓破了胆,这套制度是典型的矫枉过正。这套制度确实很彻底地解决了兵变隐患,成效显著,终两宋三百多年,除了南宋刚刚建立那段混乱时期,再没有发生过兵变的事情,可见赵匡胤这位太祖为他的子孙后代定下的制度是多么的有效。

    当代很多学者都很羡慕宋代,觉得那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传奇时代。费正清认为〃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是中国人在工技发明、物质生活、政治哲学、政府、士人文化等方面领先全世界。印刷的书籍、绘画、文官考试制度,只是中国此种卓越地位的两、三个实证。〃

    不过,终两宋三百多年时间的积弱问题,也与赵匡胤的这个精心之作大有干系。整整三百多年的时间,大宋帝国的军事不值一提,在对外战争中从来没有值得称道的功绩,反倒是两宋灭亡在少数民族手中,靖康之变更是奇耻大辱。北宋一百多年中,枢密院的一把手枢密使几乎全都掌握在文官或者宦官手里,武将必须在文官的指挥下作战,打赢了是文官们指挥有方,打输了是武将们不肯出力作战,罪名当然由武将承担。这样的制度,这样的环境,哪个武将还能斗志昂扬、情绪高涨?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打个比喻,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拿〃虎〃来比喻五代十国以及宋初的士兵吧。五代十国以及宋初士兵的所作所为倒真的和虎差不多,很能咬人,一咬一个死。不过这只虎不太稳定,甚至有反噬的事情发生。赵匡胤借助这只猛虎的力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后就把这只老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