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罪名的士兵-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一通喊话起了作用,民居里的顽军不再朝外打枪,过了一阵子,顽军打开房门,拼命地朝镇外跑去。战士们也不开枪,跟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喊,把顽军赶得远远的。
今天是腊月十五,月亮的清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徐长胜伏在总兵站二层的窗台上,一会用望远镜向江对岸来回观察,一会低头看看手表,表盘上的夜光指针指向了凌晨三点。为了不影响观察,他命令部队熄灭所有的火把,禁止大声说话,除站岗警戒的外,其余部队抓紧休息。
徐长胜喊来通信员,让他在江边准备一堆柴火,在柴火后面插上红旗,要稍微离开一点,不能烧到旗子。什么时候点火听他命令。
快到凌晨四点的时候,江对面传来一阵激烈的枪声,王令朝喊道:有情况。正靠着墙根打盹的徐长胜,一骨碌蹦起来,伸头向外瞅去,只见在朦胧的月光下,江对岸出现了不少人影,江面上也浮动着很多黑点,正在朝这边移动。
徐长胜大喊:通信员。三个通信员一齐跑过来。命令二连、三连向渡口两侧警戒,保护过江部队,对面是我们的人。命令一连占领制高点,所有机枪都架起来,老王在这里指挥,一连一排跟我来。说完带着一排向江边奔去。
对面确是我们的人,是军部二纵司令员周桂生率领的突围部队。夜里从石井坑冲出来时有800人,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他们经凤村向章家渡方向冲击,一路血战,冲到江边时只剩下了400人,饥寒交迫,又困又累。周桂生原想让部队喘喘气再过江,无奈后面追兵咬得太紧。新三团团长熊梦辉挺身而出:周司令赶快过江,我来掩护。
周桂生脱掉棉裤,慢慢走进江水,边涉水边向对岸望去,对岸一片昏暗,丝毫没有动静,但愿那边顽军不多,不然两边夹击,部队就完了。刚走到江心,后面顽军追上来了,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震耳欲聋。
周桂生心里一阵焦躁,不禁抬头向对岸看去,蓦然间,眼前觉得一亮,对面的江岸上突然燃起了一堆篝火,起先只是浓烟裹着火星向上窜去,后来越烧越旺,噼啪作响。火堆照亮了后面飘扬着的一面红旗,在这黑暗的夜色里,在火焰的映照下,红旗显得格外的鲜艳夺目。
这时,对岸枪炮齐鸣,一串串曳光弹划破夜空向南岸倾泻,一颗颗红点嘶叫着飞过江面,在后面的追兵当中炸响。周桂生明白,这是我们的部队在对追兵实施拦阻射击。他激动地转身大喊:同志们,前面是我们的部队,现在向后面喊话,叫熊团长他们也过江。坚持啊同志们,最困难的时刻过去了……
第11章 袭扰敌巢
二营邵家旺离开虎头岭后,没有返回溪口,他带着两个通信员冒着大雨进了宁国县城。在一个小客栈里,谢俊胜画了一张32集团军司令部布防图交给邵家旺,还把从宁国到西天目山的路径详细讲了一遍。邵家旺叮嘱他,一旦获得军部的消息立即派人送信。
邵家旺回到溪口,马上召来三个连长分配任务。在决定谁留守的问题上,三个连长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想留下来。不畏强敌,主动请战,正是这支部队的作风。邵家旺心里高兴,嘴上却说:你们都想去是吧,那都去吧,我一个人留下看家。王三石笑着说:看营长说的,你决定不就行了嘛。邵家旺就等着这句话,好,王三石留下,你的任务不轻,把河对面溪口镇的顽军盯紧啰,不能让他们轻易封锁华阳河。
第三天,两个商贩模样的人找到溪口百尖山营地,带来谢俊胜的口信:四叔初十身感风寒寻医救治。邵家旺不动声色地将来人打发回去。
当晚,五连六连从百尖山出发,沿青龙河谷向东开进,在牛坎渡过西津河,再从竹峰北渡过中津河,凌晨3点进入万福村东南部的木玉山。邵家旺把五连留下,叫六连继续东进,找到公路后南下,在一个叫堆棚的地方隐蔽下来,明晚在那里会合。
天亮以后部队在木玉山丛林里休息。邵家旺领着五连长高丰平和三个排长攀至半山腰,对万福村进行观察。万福村是个小村子,中津河从村西流过。通向县城和梅林的公路上停了不少车辆,路口竖起了路障,路边建有防御工事,岗哨林立,几支巡逻队来回穿梭警戒。
按照谢俊胜画的草图,邵家旺很快找到了32集团军司令部的所在位置,像是一户有钱人家的院落,房屋高大结实,院子里拉扯着电线,屋旁的树上还架着天线。不少军人进进出出,十分忙碌。邵家旺一边看一边嘀咕,这上官云相也太大意了吧,你的指挥部也不弄隐蔽一点,你就不怕鬼子飞机来炸?周围的山头也不派兵守卫?今天活该你要倒霉。
邵家旺目测了一下,那间屋子距离山脚将近400米。他低声问趴在旁边的高丰平:我们的掷弹筒能打这么远吗?高丰平说:我们这次带了20颗榴弹,500米以内没问题。
今晚没有下雨,只有薄雾在山间飘荡。晚上9点,五连的两具掷弹筒架设完毕,一个排散开在周围保护,另外两个排隐蔽在山脚下,5挺机枪对准了村子的出口。
邵家旺和一名观测员站在一块岩石后面,观测员正用他的望远镜观察目标,嘴里报出了一串数字,后面的射手很快作出回应,邵家旺盯着山下灯火通明的指挥所,咬着牙吐出了一个字:打!
“嘭,嘭”两声震耳的巨响,喘气功夫,山下指挥所的院子里腾起两团暗红色的烟尘,稍后传来了两声爆炸声。观测员喊道:向前修正2米。“嘭,嘭”又是两声,邵家旺没用望远镜也看清了,这两颗榴弹落在指挥所屋顶上爆炸,屋里的灯光随之熄灭,旁边房间里有人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
掷弹筒连续打出10颗榴弹后,迅速转移了阵地。等观测员报出目标诸元后,对着指挥所周围又发射了几颗。邵家旺看到村口涌出一群顽军,一边开枪一边朝这边冲了过来,马上命令停止射击,全体向山下转移。
顽军的炮兵反应有些迟钝,等到巡逻队发现敌情并冲出村子后,这才乒乒乓乓地向山上开起炮来。顽军跑到200多米处时,五连的机枪猛烈开火,顽军顿时倒下一片。后面的军官一阵吆喝,顽军架起机枪朝这边还击。五连长高丰平大喊:四排掩护,五排六排先撤,各排交替掩护。
邵家旺是全大队有名的神枪手,他现在叫高丰平指挥部队,自己隐蔽在山石后面,接过通信员递过来的三八大盖,推上子弹,对着顽军中间那个大喊大叫的家伙就是一枪,果然是枪响人倒,毫不含糊。邵家旺拉栓上弹,轻扣扳机,顽军的一挺机枪哑了火。又一枪,又有一挺机枪闷了声。邵家旺看看差不多了,便带着通信员尾随五连而去。
五连先是钻进山沟向东南方向走,经杨村口到大冲,下半夜在堆棚与六连会合。这里紧靠宁国至中溪镇的公路,再往南去就是仙霞镇。六连在公路上堆了石头,山坡上构筑了机枪阵地,前方还派出了哨兵,现在就等着追兵来了。
两个小时后,公路上开始有了动静,派出的哨兵跑回来报告,公路上来了两辆汽车,估计是宁国来的追兵。邵家旺命令全体进入阵地。过了一会,公路上传来汽车的轰鸣声,车头的灯柱照得山谷一片雪亮,当车灯照到横躺在路当中的石头时,汽车猛然停下,架在车厢顶上的机枪朝着两边山上就是一通扫射。
邵家旺大喊:打!五连六连的机枪居高临下,对着汽车猛烈开火,一排排手榴弹也在汽车周围炸响,两辆汽车相继起火燃烧,火势很猛,车上的顽军纷纷跳下车来。邵家旺命令:打手榴弹。几十颗手榴弹砸了过去,刚跳下车的顽军被炸得血肉横飞,乱成一团。
“哒嘀哒,哒嘀哒,哒哒哒…”,激越的号声吹响了,机枪射击嘎然而止。战士们一跃而起,端起刺刀向山下扑去,杀声震天。高丰平和俞时新挥动驳壳枪,抢先登上公路,“啪啪啪”击毙了几个正在顽抗的敌人,战士们的冲锋队形犹如奔涌的浪潮,很快淹没了公路上所有的残敌。
五天后,他们翻山越岭回到了溪口根据地。谢俊胜派人告诉了他们这次的战果:炸毁32集团军司令部5部通讯电台,中断顽军电讯联络10个小时。炸死集团军副参谋长以下20余人,歼灭卫士团两个排。为防止再次被袭,顽军调动溪口守军增援宁国,泾宣宁封锁线上出现了空隙。
第12章 芜屯公路
大雨连着下了三天,河水暴涨,道路湿滑。叶首志带着十几个人行进在去三营黄田根据地的路上,他们都身披雨布,脚蹬帆布胶鞋。叶首志历来看重部队的装备,他很明确地告诉张扶海和刘贤臣,部队的一大半战斗力来自于后勤部。这不,战士们都喜欢帆布胶鞋,冬季雨雪天穿上行军,不怕水浸泥陷,跟脚防滑,比草鞋布鞋强的太多。
杨少良和铁蛋硬缠着跟来了。铁蛋的通讯班有17个通信员,可是分到营部连部以后,卫皖又跟了刘贤臣,他手下只剩下3个。这次他带了一把军号,说这次肯定用得上。
杨少良也算是光杆连长,全大队60挺机枪全都分给了部队,7具掷弹筒给每个营2具,自己只留了1具用于平时教学。这次去三营他带了12颗甜瓜手雷,副手背着那具教学用的掷弹筒,观测员背了8颗榴弹。
陈水根早早就把侦察员全部派了出去,可到现在没有一个回来报信,他明白这回算是遇到大事了,心里隐隐有些担心。整整走了一天,晚上到了黄田。刚刚吃了晚饭,马云飞和彭戈带着两个侦察员走进来报告情况。两个侦察员浑身湿漉,衣服刮破了多处,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显然是受了伤。
叶首志叫两个侦察员先喝点水,慢慢地说。他们是4日从榔桥越过芜屯公路朝西侦察的,进去了12个人。顽军封锁了所有的路口,修有防御工事。山上架着重机枪,还有山炮、迫击炮。山路不能走,我们分开钻了山沟。昨天早上天没亮,丕岭、球岭就打响了,打得很厉害。中午我们想进去看看,在翻一座山时被顽军发现了,他们围了上来,想抓活的,我们四个人边打边退,他们人太多,我们俩滑下山崖跑了出来,小孙小郑他俩是掩护我们没走掉,在崖下我们听到枪声停了,后来响了两颗手榴弹,小孙和小郑他们…。两个侦察员哽咽起来,没有说下去。
听说自己的侦察员遇难了,坐在树墩上的陈水根马上蹦了起来:他妈的,是顽军哪支部队干的?侦察员说:是40师和52师。陈水根咬着牙说:好个狗日的,给我等着。叶首志一摆手,陈水根坐了回去,额头上青筋乱跳。叶首志安慰侦察员:不要难过了,记住牺牲同志的名字。你们先下去休息,伤口不能沾水。
叶首志摊开地图,叫大家过来看。卫南拿过油灯放在地图旁边。叶首志用红笔将云岭与球岭、丕岭分别连在一起,这下能看清了,军部从云岭出来后,分成两路向东略微偏南而来,前进方向正好对着三营所在位置——榔桥,跨过芜屯公路就是黄子山,准确点说,军部是朝宁国南部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