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高考状元学习法 >

第2章

高考状元学习法-第2章

小说: 高考状元学习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B。瓶子向四周炸开,水向四周喷出;

C。瓶子里的水会向前和上下左右喷出,但不会向后喷出;

D。瓶子里的水会上下喷出。

要想解决这样一道题目,我们的大脑应该怎样进行思考?

第一,根据我们前面所说的大脑的运转方式,它总是从一个或几个关键的点开始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题目的“关键词”。这道题目当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塑料瓶、子弹、水。

第二,接下来,我们要从关键词展开联想了:

关于塑料瓶,中学物理没有什么相关的知识点;

关于子弹,我们会想到极高的速度、极强的穿透力,也许还能想到子弹运行的抛物线轨道,但根据这些好像还是不能得出结论;

然后我们想到水,中学物理中关于水的知识点有很多,比如水的密度、浮力、压强、光在水中的折射、全反射等。再进一步往下想,其中密度、浮力、折射、全反射都好像和这道题没什么关系。那么压强呢?可以想到压强的大小、方向……对,方向!这道题目的选项不就是在说瓶子里的水会朝什么方向喷吗?那么水的压强的方向是怎样的呢?物理书上写得很清楚,在同一位置上,水的压强在各个方向都是一样的。

第三,我们再把前面想到的关键词联结起来,就可以得出一幅完整的图像:

子弹以极高的速度穿过塑料瓶,给瓶子里的水施加了巨大的力量,由于水的压强是向四周传播的,所以,瓶子会向四周炸开。正确答案是B。

子弹穿过易拉罐的瞬间,罐子向四周炸裂。尤其注意有大量的水会逆着子弹射入的方向向后喷出。

我们再回到上面的题目,如果我们在考试中遇到了这么一道题,我们在哪几种情况下能够找到正确答案呢?

第一,瞎蒙一个,蒙对了;

第二,以前做过这道题;

第三,见过子弹穿过水瓶的照片或者视频,知道它会四周炸开;

第四,从题目出发,利用学过的知识,推出正确的结论。

这四种情况中,前面三种都属于运气好,如果遇到别的题目的时候没有这种运气,那就只有干瞪眼了。而只有第四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题”,具备了第四种能力,不仅能够解这一道题,其它更多的题也能解。所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才是提高学习成绩惟一的正途。而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只需要我们按照大脑正常的运转方式来思考就行了,所以,它也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加以掌握的。

 

你的大脑运转速度和爱因斯坦的一样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速度非常快,大脑内部的信号是靠生物电流传播的,速度可以达到每秒30万公里,所有人都完全一样,生物电流不会因为你是天才或者不是天才而改变传送速度。爱因斯坦的大脑电流速度不会超光速,你的大脑电流速度也不会只有每秒20万公里。请务必记住:你的大脑运转速度和爱因斯坦的速度完全一样。

所以说,所谓的聪明人和不够聪明的人,他们在思维能力上的区别并不是谁的大脑“运转更快”,而关键在于思维的方式要对路,在于谁的大脑“运转更正确”。具体到我们的学习中,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强弱,也不在于谁的大脑天生就比别人“慢”,而关键在于是否“正确”。因此,对于一个头脑聪明的人而言,“思维快捷”只是表面现象,“思路清楚”才是根本。

我们小学做数学题的时候就知道一个简单的公式:时间=距离/速度。既然大家的思考速度都是一样的,要比谁能更快更好的达到目标,成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就必须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出最短的距离。

一条正确的道路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正确的起点、正确的过程和正确的终点。如果我们在学习和解题的时候不能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就会面临如下的问题:

第一,输在起点:面对问题不知道从何下手。

我经常听见很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向我抱怨说:“哎呀,我一看见题目就犯晕”、“我一看见课本就犯晕”、“我一想到数学就头痛”等。不管是犯晕还是头痛,其实都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比如有人看到前面那道物理题目,就会一头雾水:天哪,老师从来没有告诉过我用枪打水瓶会有什么后果,我怎么会知道?我只玩过玩具枪——最后只能依靠猜测来胡乱蒙一个。而思维正确的人则会知道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进一步思考。

第二,输在过程:知识点越多,思路越混乱。

很多人都玩过一种叫“俄罗斯方块”的小游戏,如果能够把各种各样的俄罗斯方块按照形状互补地堆砌起来,就可以不停地玩下去,赚个几十万分。但如果只是胡乱摆放,那么只需要十几个方块就可以把屏幕填满,游戏也就很快结束了。

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如果能够有效的梳理,人就越学越聪明、越来越渊博,越是综合性的大考,他的成绩就越能和普通同学拉开差距;如果只是像一堆乱七八糟的俄罗斯方块一样堆在我们脑子里,大脑很快就会被填满,学习就会越来越痛苦。

所以有不少人小时候学习挺好,显得挺聪明的,但是随着年级越来越高,知识越来越多,他就无法应付,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前面又忘了后面,成绩越来越差;有的人平时学习不错,做一些课后习题也感觉还行,但是一旦遇到把很多知识点串起来考的题目,遇到综合性的大考试,成绩就一落千丈。这样一些现象,都是不正确的思维模式所造成的。

第三,输在终点:无法利用已经知道的知识推出清楚正确的结论。

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有这样的感觉:相关的知识全都学过、全都知道,但就是不会做题,平时看书听课自我感觉良好,一上考场就一塌糊涂。原因很简单:他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学过的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用现成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还有的人能够找到正确答案,却不知道怎么表述。常常有人在某一次考试结束以后,和同学们对题,发现自己答案全对,试卷一发下来就傻眼了:基本上全错。原因也很简单:理科的题目,他答案正确,过程乱七八糟,没人知道他怎么算出来的;文科的题目,他觉得他说的就是标准答案的意思,但判卷老师却看不出来他有这个意思。一言以蔽之:思维混乱,不知所云。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可以理解为什么思路清楚对一个人如此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智商的高低,也对我们能否有效的学习和解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聪明的大脑,必定是一个思路清晰的大脑,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前面提出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效率和解题速度很不满意,总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努力改变错误的思维模式,学习正确的思维模式,让自己成为一个思路清楚、头脑灵活的优秀学习者。现在,就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吧!

小结:

1。你的大脑运转速度和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天才都是一样的,惟一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2。正确、清楚、高效的思维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智商”,不过是建立在大脑正常的运转方式的基础上。只要我们遵循大脑运转的规律,就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错误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努力改变现有思维模式,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楚和高效。

 


找到学习的基本规律之简单学习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要在各种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在学习中把知识学好;第二步是在做题的时候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正确地解题。在考试中,谁解对的题目多,谁的分数就高,这是一个谁都明白的道理。第一章我们介绍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但“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良好的知识积累,再好的解题思路也是没有用的。

说到学习的方法,很多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也有着这样的困惑:“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我好像知道一点点,但是不知道怎么说。就算说出来,别人也很难理解。”2001年的时候,我和2000年的安徽文科状元一块到浙江乐清演讲。2000年高考还是全国统一命题,这个文科状元不仅是安徽省第一,到了北大跟其它省的文科状元一比总分,还是第一。作为一个文科生,居然还拿过物理竞赛全国一等奖,招牌大得吓死人。他走上讲台,侃侃而谈了一个半小时,下边越听越迷糊,最后基本上是被嘘下去的。他自己也很沮丧,下来后向我抱怨说:“我读高中的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大家怎么都不明白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很多善于学习的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怎样提高学习成绩呢?

这是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模式实际上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术”的层次,也就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比如如何记笔记、如何对待错题,做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应该如何把握文章的核心句子,如何根据题目到文章中找答案等;

第二个层次,则是“道”的层面,也就是学习和解题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才是我们学习中最核心的东西。一切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都必须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

优秀的学生,都是高效的学习者,他们向别人介绍学习方法,一般都是说一些自己平时是如何学习的,仍然停留在“术”的层面。具体的方法和技巧非常多,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

别人听了,因为不明白其中的“道”,往往只能一知半解,拿来也不知道怎么用。就好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不管你识不识谱、

懂不懂发声,买张CD或者下载个MP3来多听几遍,跟着歌星们哼两句,也能到KTV里面去吼两嗓子。但除了极少数悟性极高的人以外,靠这种模式是没办法真正把歌唱好的。

所以说,要想精通学习的“术”,必须先明白学习的“道”。

在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了大脑运转的基本模式。现在,我们还需要知道,学习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学习的“道”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从“简单学习”开始了解。

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画面:在一百多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一个原始人小孩要学习钻木取火,他该怎么办呢?

首先,他要去找他爸爸,说:“爸爸,我想学习钻木取火。”爸爸听了会很高兴,摸着他的头说:“好,真是一个爱学习的乖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没准能当个副酋长什么的。”于是,爸爸就找来一根木头,一个条形的石块,把木头放在地上,双手不停地搓着石头,在木头上钻,看见冒烟了,就一边继续钻一边拿嘴去吹,最后把火苗吹了出来。孩子托着下巴在旁边聚精会神的看着,爸爸演示完之后问:“看明白了吗?”孩子说:“明白了。”——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爸爸又问:“记住了吗?”孩子点点头说:“记住了。”——这是一个记忆的过程。

爸爸说:“好,你来试一试。”于是孩子从爸爸手里接过木头和石块,认真地钻起来——这是一个练习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练习,当孩子能够熟练地从木头上钻出火来的时候,他对于“钻木取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