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第1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是善终。享年六十四岁。”又说,“我祖父因得急性痢疾,医治无效而病故。由得病到寿终仅仅四天的时间。”连记载李莲英生平的《李莲英墓葬碑文》里,也说李莲英“退居之时,年已衰老。公殒于宣统三年二月初四日”。李莲英是“病死于宣统年间”的说法流传很广,以前很少有人表示怀疑。但是李莲英墓葬的发现,无可辩驳地说明李莲英是死于非命的。
佟洵在《近代京华史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一书中有一篇文章提到了李莲英,文中就指出,李莲英虽然是死于衰老之年,但却是被人暗中割下了脑袋的,其结局是不得善终。这篇文章的根据,就是北京六一学校中挖出来的墓葬。佟洵指出,在赵广志等挖掘之前,李莲英墓穴的石墙、石门、宝顶等都完好无损,没有被人挖掘过的痕迹,根据赵广志的说法,李莲英棺椁开启时“看见‘一个人’盖着被子在那儿躺着,被子平平展展,没有被人翻过的一点痕迹”。这里的“一个人”不是一具完整的尸骸,而是一个用衣服装殓的“人形”。另外,当时赵广志等人还从李莲英墓中取出了钻石帽子、花宝石镶钻石戒指、镇棺珠等等五十余件珍宝。这些情况证明李莲英的墓葬并没有被盗过,那么就是说他的墓中仅存一颗头颅。佟洵又指出,李莲英从1911年入葬到1966年挖墓,时间间隔仅仅为五十五年,既然头颅是完好无损的,其余的躯干骨骸也不可能全部化为乌有。所以,尸身腐烂的情况是完全可以排除的。
这样一来,人们自然关注起李莲英的死因来。这件事没有官方记载,但是民间却有李莲英被砍头的传说。原来曾为李莲英的三弟李宝泰看墓的何氏后裔讲:“李莲英不是善终。”“李莲英被人暗杀于河北、山东交界之处”的传说也在恩济庄一带流传。还有“李莲英是因为讨债被人暗杀”等等一些传说。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作为判定李莲英死因的凭据,但是也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些线索。
据李莲英的后裔讲,李莲英在生前常说“财大祸也大”。这可以表明,在他生前似乎就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认为可能自己的巨额财产会给自己带来祸患。《清朝野史大观》里有一段记载说,在李莲英死后,“群阉瞰其私蓄累累,筹思篡取,各遣心腹,四出调查,闻除大城原籍,及各银号金店存款外,其储于宫内者,尚有现银300余万之多。因共谋瓜分,较量锱铢,遽起争斗。小德张大受夷伤,面奏隆裕太后,交内务府大臣查办”。这说明在李莲英死后,众太监曾因图谋他的财产而发生过争斗。
李莲英生前敛财无度,虽然积累了亿万家财,但是由于他这些钱财的来路肮脏无比,再加上他与慈禧太后狼狈为奸,坏事做尽,结下了太多的仇家。慈禧一死,他靠山顿失,不久就遭了别人的暗算。他的子侄虽然知道他是为人所杀,但也只能寻回他的头颅。因为不知道凶手是谁,无从查起,为了他的名声起见,只好将他的人头暗中收殓了事。同样的,《李莲英墓葬碑文》中关于李莲英之死的措词含糊不清,自然也是为了保全李莲英的名声。
颜仪民在《李莲英身首异处之谜》(《纵横》杂志1990年第2期)一文中披露了埋藏在心底六十多年的线索。他说,慈禧一死,李莲英就出宫,由御赐的位于北长街的住宅搬至自购的位于护国寺棉花胡同的一所住宅内,闭门不出,谢绝一切来访者。此时宣统登基,光绪遗孀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小德张面奏太后下手谕,命清宫内务府查办李莲英。李莲英听到消息后胆战心惊,赶紧派管家秘密到南池子南湾子迪威上将军江朝宗府上求救。
江朝宗是清末第一号实权派人物袁世凯的亲信。慈禧在世时,李莲英和江朝宗互相利用,两人交情可谓不浅。在此紧急情况下,李莲英把家里的财宝源源不断送到江府。果然钱能通神,江朝宗把小德张召来,叫他转告隆裕太后,对李莲英手下留情。迫于袁世凯的势力,隆裕太后只好放松对李的追查。小德张见此情形,为了与李莲英抗衡,也把珍宝源源送入江府,而江朝宗则来者不拒。和李莲英相比,小德张正年轻有为,又是隆裕亲信,所以江朝宗也乐于和他交往。
颜仪民还说他经常听到江朝宗谈及李莲英和小德张的事情,但是从来不谈李莲英被杀的原因和经过。有一次听到江朝宗的儿子江宝仓透露:“小德张是李莲英的死敌。有一天,老爷子(指江朝宗)下请帖请李莲英在什刹海会贤堂吃晚饭,一向不出门的李莲英准时到了会贤堂,他万分感谢老爷子救了他一家。席散之后,李莲英路经后海遇到土匪被暗杀了。在后海河沿,只找到了李莲英的人头。”除此之外,江宝仓还谈到李莲英死后的一些情况,只是避而不谈与他父亲的关系。作者说:“李莲英之死,我不敢武断地说是江朝宗和小德张所为,但江朝宗、小德张了解内情却是真实可信的。”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了李莲英死无全尸,不得善终。不管他的死因究竟如何,身首异处的结局也许是对他为虎作伥的最好注释。
第127节:婉容的私生活
婉容是前内务府大臣荣源之女,满洲正白旗人。她与溥仪同庚,家境相貌姣好。为溥仪皇后。
民国十一年了,人民把复辟的事也逐渐忘怀,民国政府也大度宽容,不加深究。溥仪因得恢复自由,并在这年的冬季实行大婚。农历十月十三日上午十时,为逊帝溥仪的大婚吉期。北京紫禁城外的街道上却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皇室的帝婚大典了。在那天的三更时分,即内监传命,以銮舆往迎新人。去的时候,从东华门出去,走北池子景山东街,过地安门,观看的人是人山人海,沿途都有军警保护着。
紫禁城内,悬灯结彩,鼓乐齐鸣,十二时,迎娶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有马巡保安队、游缉队、京师的宪兵,都骑着高头大马,一崭齐地行走着。宪兵过去,是皆全体武装步兵一大队。步兵的后头是警察厅武装的警察。又有一大队警察厅的军乐队,继之以总统府的军乐队。后面就是清室的宗人,都翎顶辉煌,蟒服朝珠。随后是皇宫全副卤簿仪仗,除了绣金龙的大旗、金瓜银钺、罗伞绛幡外,还增添了牛角和大鼓各一百对,紧接着,才是一顶三十二人抬着的彩舆,涂金的顶部,正中是一只很大的金凤凰,凤背上有一个小金顶,周围有九只小金鸾,嘴里都衔着长长的璎珞,绣幔四垂,角上都含流苏。舆夫一例穿红绸绣衣,红缨帽上拖黄翎。鸾舆后是执长缨枪的侍卫,骑着骏马,蟒袍金冠。提灯提炉的宫监列为雁行,金炉里面香烟缥缈。
从皇城沿走安定门,过十字街,进东安门,再入东华门。一路上,到处是红、黄两色的装饰。自乾清门到大殿,都用红缎毯铺地,殿上灯烛煌灿,自有说不尽的华美。殿旁列着大钟巨鼓,以及古时帝王祭太庙的乐器,器上尽扎彩绸。乐工数人也穿着绣衣侍立奏乐。这时,溥仪已穿戴龙袍,在乾清宫西暖阁等候。凤舆一到,由福晋、命妇等率女官、太监等上前请皇后降舆。这时,从凤舆中走下来身穿大红锦绣的“龙凤合同袍”、头上盖着绣着龙凤的红色盖头的新娘,烛光摇曳下,凤钗银钿夺目生辉。按照传统,皇帝和皇后新婚第一夜,要在坤宁宫里一间不过十米见方的喜房里度过。由于这一切都是按照过去满清皇帝册立皇后的排场与仪注行事,溥仪虽然早已逊位,此时却俨然恢复了皇帝的尊严;相形之下,他所册立的婉容,也俨然是昔日大清帝国的皇后了。
婉容,字慕鸿,郭布罗氏,达斡尔族人,是前内务府大臣荣源之女,满洲正白旗人。曾祖父长顺曾是吉林将军。她与溥仪同庚,比溥仪大约三个半月。由于端康太妃得到溥仪父亲和叔叔的赞同,认为婉容家境富有;相貌、血统都比文绣好。于是溥仪又答应立婉容为后,放弃首先相中的文绣。婉容嫁时年方十七岁,不仅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而在贵族中闻名遐迩。婚礼的第三天,她和溥仪一起在东暖阁接受各国驻华使节的贺礼,这是婉容以皇后身份第一次公开露面。当时,也梳着满族式的“两把头”,高高的发髻上缀满了绒花;身穿的黄缎织花旗袍显得华艳照人,使见多识广的外国使节夫人们无不惊叹这位皇后的娇美容颜和高雅仪态。当时的大小各报,亦以极大篇幅做了绘影绘声的实况报导,其盛况可谓空前。
新婚燕尔,溥仪和婉容本应相依相伴,颇为和美。但溥仪不了解这其中的甜美,一心一意要从事恢复祖业,即便是在新婚之夕,也还是为这个问题而耿耿于怀,竟至于把新婚妻子抛撇在洞房里,独自一个人跑到他单身时代所居住的养心殿里来琢磨这个盘踞不去的心中疑难,完全不顾被抛撇在洞房里的婉容是何心情。在没有出宫之前,溥仪和他的后妃关系如何,由于溥仪自传中没有这方面的叙述,实际情况难以明了。婉容是出身富家的贵族千金,何况民国时代的大家闺秀都懂得崇尚时髦,爱好西洋的物质文明,所以婉容对于各式各样的物质享受都十分在行。她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各种新事物,所以谙熟很多宫内享受不到的“洋”玩意儿。她爱看外国电影,喜欢吃西餐,会骑自行车,还略通英语。住在紫禁城的那段日子里,由于母仪天下的荣耀和新婚燕尔的欢愉,婉容过得还算惬意,她的柔情与活泼也给溥仪带来了很多快乐,溥仪渐渐把婉容引为知己,不仅依从婉容的习惯和爱好,还特意聘请了美国教师专门教授婉容英文。而这时候的婉容也确实给了溥仪很多柔情,在紫禁城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几乎每天都用英文给溥仪写信,并且在这些情意绵绵的短信下方以“伊丽莎白”落款,因为她非常喜欢溥仪给她取的这个与英国女王相同的名字。
1924年11月,冯玉祥的部下将溥仪逐出了紫禁城。转年2月移居天津张园。溥仪在庄士敦的陪同下,带着婉容和文绣第一次进入了宫外的世界。按照《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溥仪已“永远废除皇帝尊号”,而婉容也随之失去了徒有其名的“皇后”身份。
婚后,婉容和文绣在宫中时相处融洽。至今还存有她们的书信,后、妃关系恶化是被国民政府逐溥仪一家离宫后,到天津居住时才变坏的。文绣,字蕙心,是满族鄂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她是与婉容同时被分别圈定为后、妃的。按清代礼制,她在溥仪与婉容举行大婚的早一天进宫,当时她年仅十四岁,文绣从小接受的是三从四德的封建教育,虽然相貌不如婉容姣好,但性格却比婉容温顺宽厚。溥仪待文绣开始时也还较平等,比如一些适宜后、妃参加的活动,溥仪总是让婉容、文绣一起出面,为了学习英语,溥仪也给文绣请了教师。但是,婉容却对此大为不满。婉容的争宠好胜,一方面是她的性情所致,更主要的是由于宫内枯燥、寂寞的生活决定的。婉容虽然得到了皇后的高贵身份和衣食豪华的生活,但是紫禁城的高墙束缚着她的自由,尤其是夫妻关系间的难言之隐,更使她深深地陷于痛苦之中。新婚不久的皇后很快就变得郁郁寡欢了。婉容患有遗传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