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只有香如故 >

第18章

只有香如故-第18章

小说: 只有香如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色就不误国了吗?也就是说,赵光义之射杀花蕊夫人,只能是妒火中烧所致。花蕊夫人之横死马下,只是因为她太美丽了,别的什么缘由也站不住脚。对花蕊夫人而言,最巧妙的阿谀为她赢得了最高的快乐,而极度的快乐之中又藏掖着绝大的危险。前者是她盼待的、预期的,后者则是她万万想不到的。
人终有一死,最好的死,是事先没有考虑到的猝不及防的死,了无痛苦,花蕊也算有福矣。上帝将一个女人塑造得如此巧慧娇美,善解人意,既不愿她长留于世,又不忍心她痛苦地辞世,就用了这种闪电式的手法取走了她。
在俗世之首领帝王眼里,美女只能是*,对之或灭或宠,也只看帝王们各人的兴致而已。
                  天遣朝云护东坡
作为文坛巨擘,苏东坡一生历尽坎坷。坎坷中为身边异性写下的直接或间接的赞叹性的诗词里,首先能看到的是侍妾朝云的身影。
苏太太在杭州买下朝云做婢女时,她只有13岁,小苏轼27岁。朝云在帮苏轼料理生活之外,学习读书写字。这个本来不识文墨的少女,聪慧异常,逐渐能书楷体,且能把名人的诗词佳句集串成意顺韵谐的新作,与此同时,一天比一天出落得标致漂亮。秦少游写诗称赞朝云“美如春园,目似晨曦”。对于苏东坡写下的诗词,她念上几遍就能背熟,而且能配上合适的曲调浅吟低唱,直听得苏轼欣喜神迷,如痴似醉。
尤为难得的是,在苏东坡遭到贬谪流放时,荣华消散,原有的数妾弃苏而去,惟有朝云伴着苏东坡,北上南下,如影随形,从杭州到密州,继而又到了黄州。18岁那年在黄州时,名正言顺地成为45岁的苏东坡侍妾,并在幼儿病死襁褓之际,含泪忍痛,再陪东坡南下惠州。朝云本来就没有过王弗、王闰之姐妹(东坡二位亡妻)的宦妇生活,在东坡遭难时,又自动脱下昔时的长袖舞衣,将自己降为普通村妇,勤敏细心地躬耕垦种,为东坡洗涤缝补,克勤克俭,以度日月。东坡词《青玉案》的收句为“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这里借用白居易的宠妓小蛮,实指的却是身边的朝云。有一天在花园小饮时,朝云与两个侍婢陪在苏东坡身边,东坡抚着自己肥大的腹部问道:“你们可知我肚中藏的是什么?”一侍婢说:“藏的是锦绣文章。”东坡摇头。另一婢说:“藏的是天下民情和国家大事。”东坡又摇头。又问朝云:“你说呢?”“我看你是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东坡一听,眼圈立时红了:“人生难得一知己。朝云啊,你可是我惟一的知己啊!”
苏东坡以龙图阁大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刺史时,携着朝云游西湖。他正考虑治湖之策,犯愁湖中之淤泥无地可移,朝云在船中指着白堤说道:“你不妨学学白乐天,于湖中再筑上一座更长的堤,与白堤相衬,名为苏堤,为杭州再添一游览胜地,该有多好!”东坡与朝云,于杭州是二度重来了,听了朝云的话,东坡抚掌大笑:“好主意,这个刺史给你当算了!”朝云却说:“我还有个建议,给堤上要种垂杨柳和芙蓉花哩,‘芙蓉如面柳如眉’,西湖会更添秀色的。”
不到三年,苏堤竣工,苏东坡又携朝云游湖时,顺手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古诗的后人,谁不会吟诵这首诗呢?
对苏东坡而言,朝云是人间爱情在生活中的最美好、最实际、最贴切的化身,苏东坡从她的身上,窥得了爱情的本旨与真谛。苏东坡在艰难生活中从朝云身上所得到的,又何止是什么“艳福”呢,从患难与共的角度着眼,实为洪福齐天了。否则,他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令人击节叹赏的诗词文章吗?
苏东坡之为政,“宽简而不扰民”。他热爱人生,体悯百姓,同时也挚爱自然,这是一个心系天下、襟怀云水的艺术家。朝云与他默契和谐,相生相应,自己也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高贵脱俗的“爱神”。朝云在惠州时,与东坡一起,开始皈依法性,为百姓散尽钱财后,过起了“思无邪”的佛门生活,东坡在词里称朝云是“朱唇著点”、“髻鬓生采”的天女维摩。到惠州两年后,34岁的朝云离开了这个世界。悲伤至极的东坡在惠州丰湖边的山脚下安葬了她,并修建六步亭,以作纪念。传说在朝云下葬后的第三个晚上,天降大雨,翌日天晴,农人发现墓地周围有硕大的足印,人们俱认为是圣者导引朝云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了,一时佛事鼎盛。
红尘之内,爱情的真谛最难捉摸。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从朝云一生的短暂生命里庶几能觅得几丝消息,与东坡一起,她善解人意,东坡沉浮之际,她不畏权势所造成的压迫,贵贱不移,忠贞不渝。20年的相濡相亲,她是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显示着爱情的真谛与本旨。
爱情的质量是由男女两方面共同决定的。一个一辈子对谁都无情而只看到自身、只爱自己的男人,无论有怎样的才情和本事,也不值得一个真正有见地的女性去爱之,选择做终身的伴侣,这对女性而言,非不能也,天不许也。文人对女性讲究审美,远取其形姿,近则升于颈部以上,及至夜间,或约于月柳之下,或烧高烛而照临,这也属人之常情。苏东坡是个有大爱、有真爱、有至爱的艺术圣手,由他率先,朝云紧随,他二人同心协力将尘世间一个“爱”字终于推升到了天地间最完美的尺度。
作为历史天幕上的一道令人瞩目的彩虹,文化人与美女的爱情,在苏东坡与朝云身上得到了最逼真、最动人的体现。
                  小楼杏花第一枝(1)
皇帝逛青楼;可不是文字上闹着玩的。而宋徽宗赵佶之宠幸李师师,却又不大像是无稽之谈。
李师师出生时,其母难产而死,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染坊局当工匠的父亲王寅,用豆浆代乳抚养女儿。当时开封的风俗,不论男孩女孩出生之后,都要送附近的庙里请和尚为之剃度,以便免病去灾。女儿满周岁时,王寅将其送到宝光寺,请智本禅师为之剃度。禅师一见这女婴便说道:“这里是庄严佛地,你来干什么?阿弥陀佛!”王寅却高兴地说:“长老,这孩子就拜在您老名下,作个挂名弟子吧。”禅师微微一笑,未置可否,也不再吭声。作挂名弟子一般都以“师”为名,即托付禅师庇护之意。于是,王寅便为女儿取名叫“师师”。
师师4岁那年,父亲遭人诬陷被判了死刑。丢下的四岁孤女实在可怜。当时有一位曾经红极一时的*李姥,人老珠黄,门庭冷落,住在与皇宫后墙一街之隔的金钱巷,她手头有些积蓄,开了座名为镇安坊的妓院,见师师秀丽乖巧,便将其收为养女,并请老师教她诗词歌赋,引笛吹箫,师师聪慧,进步惊人,不单善弹琵琶,尤为擅画梅花,刚及破瓜之年,就色艺超群,芳名远播了。
培育李师师的诸多名师里,最有名气、艺术造诣最深的是比师师年长几近30岁的周邦彦。周邦彦当时以《汴都赋》驰名天下,他喜爱书法,妙解音律,善自度曲,是北宋文人中最杰出的一位艺术家。周邦彦由衷喜爱李师师,李师师真诚景仰周邦彦。周邦彦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受到牵连,徽宗继位后才召他回京,只给了个国子监收税管账的小官,仕途无望,他便将主要精力用在吟诗赋词上了,而青楼酒馆里,又是他最易于获得灵感的场合。面对含苞欲放的李师师,他曾赋《一落索》词: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李师师色艺俱佳,为众多的骚人墨客倾心仰慕,加上她从不轻易接客,反而是名声大起,誉冠京城。王子王孙,骚客才子,都想一睹其风采,有钱者一掷千金,才高者赋诗百篇,李姥也乐意以此方式吊客人的胃口,其结果是李师师的身价愈来愈高,李姥的进项也日益丰盈……
李师师周岁时,宝光寺智本禅师一见面所发出的惊问,当时虽无下文,这时候才仿佛渐渐地现出了一些消息。
1100年,宋徽宗赵佶即位,这是中国皇帝谱系中颇具艺术气质的、又喜好寻欢逐乐的一个*帝王。皇宫里娱声贪色之外,在都城东边又营造了名为“艮岳”的雅致的别墅,搜罗了一批外地的美女,恣意淫乐。*的欲壑尤其难填。时日一长,他便对亲信太监张迪说道:“久闻汴梁多美妓,你能为朕物色一个最绝色的美人么?”
                  小楼杏花第一枝(2)
张迪入宫前原是有名的汴梁嫖客,因与人争风吃醋失手打死人命,才辗转托人走门路,改名易姓,进宫当了太监。见皇上问他,便竭力夸赞镇安坊有个李师师,比那观世音还要美上十分,活脱脱是天上的仙女下凡。赵佶便让他送去内宫备下的重礼,外加480两银子,送到镇安坊去,只说是有位富商“赵乙”,慕名欲见李师师。李姥收下礼品银子,给师师说了一河滩的良言温语,师师才勉强松了口。
翌日傍晚时分,赵佶换上常人衣服,由张迪紧紧陪同,进了镇安坊,李姥见这就是出手大方的富商赵乙,备下名贵果品相陪谈笑,等夜深人静之后,才将赵乙送到临近水池的一间雅致小屋。窗外淡淡的月色将几簇竹影映入室内,幽静得非同人间。身为隐名皇帝,赵佶也就有非常的耐心。李姥直到子夜时分又悄悄地进来了,要赵乙在她的指点下临盆入浴,说是师师最讲究干净,不入浴是不行的,赵乙耐住性子,只好从命……洗了又等,直等到三更时候,李姥才扶着一位素色衣裙的女郎姗姗而来,到了赵乙身边,便缓缓地傲然地坐了下来,赵乙见她雅致如仙,微微笑着低声问道:“请问姑娘,今年芳龄多少?”师师头也不抬,不予理睬,李姥忙又陪笑:“她生性沉静,请官人休怪。”说罢走出房门,落下了绣帘。师师这才慢慢起立,将素色长衣解下,亮出淡绿色苏锦内衣,从墙上摘下古琴,弹奏起“平沙落雁”的名曲,揉抹勾挑,娴熟自如,一连弹了三遍,一遍比一遍动情,眨眼间晨鸡报晓,已是四更时分,赵佶便准备回宫。李姥一闪身进来了,捧上了一盅香奶酥,追着赵乙连说几声:“对不起!客官好走,有机会再来。”赵佶出门时,月色泻地,如霜似水,时间是大观三年(1109)八月十八日的凌晨。
皇上的超常举动不可能是无影无声的,几天过后,赵家皇帝私访李师师的新闻在街头巷尾就传开了,人们都说皇上在后宫花丛中玩腻了,厌烦了,偷偷到外边来嫖妓了。李师师真是史无前例的好造化哩,不知她祖上曾在佛爷面前烧过多少碌碡壮的高香。
李姥听到这个消息,立时惊出一身冷汗,慌慌张张地拉住师师说道:“儿呀,糟了!人家自称赵乙,这不正点出了他是当今赵家第一人么!那晚上一照面,我立马就觉得这个人的相貌非同寻常,不是个平地上卧的,可万万没想到会是当今皇上,而你对人家又那么冷淡!这传闻三岁小孩都在传,欺君之罪,我们全家都要遭杀身之祸呀!”一面说一面就大哭起来。
师师却很平静,帮李姥揩泪,并婉言安慰:“妈,如果他真是当今圣上,到我这里来,是慕名来访的。何况当时我对他冷淡,他直到临走,也无愠色,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