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

第26章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第26章

小说: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封号是理所应当的。 
下葬时,李隆基遣金 
紫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仆射、摄太尉、上柱国、许平县开国侯耀卿,“奉霄载奠祖筵,以申天伦之感也”。又令词臣,将此事叙于典册,以教后人知。 
根据历史的记载,唐明皇李隆基是个半截皇帝,上半截时把大唐捣鼓得很像模像样,下半截时把大唐折腾得一蹶不振。其英明程度之高让人惊叹,其昏庸程度之深,让人更是张口无言。当这样一个人处在英明与昏庸之间时,却为了一个哥哥几乎是求生不得。这很让人琢磨不透,皇帝从来不缺少兄弟姐妹,也正因此,大多数皇帝总觉得自己的兄弟姐妹太多,所以,都抱着宁少勿多的心态而杀之,凌辱至死。 
但李隆基却是一个另类,他非但没有对兄弟姐妹们进行屠杀,反而做得要比平民百姓好出很多。李隆基曾经让人制作了一张大被子和一长枕,每当冬天时,便和李成器共一被、共一枕。在今天看来,两个大男人在一个被窝里总有点暧昧。许多人会想,李隆基这是在作秀。但即使是作秀,倘若不是兄弟情深,也不可能作秀二十多年。由此可知,李隆基对李成器的友爱之情是发自内心的。 
李隆基登基后,由于李成器当初的太子头衔依旧还留在人们心中,所以,关于李成器的种种谗言竞相传到了李隆基耳里。可李隆基根本就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反而对李成器友爱有加。他曾经跟李成器和另一位兄弟说,“魏文帝曾写过一首诗:‘西山一何高,高处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赐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轻生羽翼。’我现在还认为这个世界上是有这样一种药的,吃了他就能如老鹰一样在天上飞。可我现在觉得就在飞,因为你们就是我的羽翼。魏文帝的兄弟曹植有超世之才,却被自己的兄弟文帝不重用而活活给憋死了。而没有了兄弟的文帝却被司马家夺走了天下,这难道就是文帝所谓的神丸之功效吗?从古至今,家族和睦才是永世太平之根本。这就是我的神丸,今天分与二位兄弟,我们大家同吃,同保高龄,直到永恒。”于是,三个人就把这根本没有的神丸吃进了肚子里,吃进了心里。 
唐睿宗共有六个儿子,最小的一个很早就去世了,故李隆基与其他四位兄弟一向以“五王”著称,分院 
同居的住宅则称“五王宅”。李隆基继承帝位之后,将原在兴庆坊的旧宅改为兴庆宫,但仍在此宫的四周为其两兄、两弟建造王府,以便于弟兄间的亲密往来。 
据说,李隆基先生经常登上这一楼阁,欣赏诸王府中的音乐之声。有时候,他召集诸王前来楼上欢聚,玩耍嬉戏,谈笑风生。有时候,则亲自前赴诸王府第,赋诗饮酒,赏乐观舞,赐财赠物。诸王每天在侧门朝见玄宗,回去之后,就鼓乐齐鸣,开怀畅饮,或者击球,或者斗鸡,或者到近郊狩猎,或者在别墅行乐,终年如此,几不间断。而与诸王一起游乐的,颇多宫中的太监,显然表明帝君在时刻关心着他们。有一次,有人向玄宗报告说,宁王李成器,在酷热的夏日里尽管汗流如注,却仍然击鼓不止,而所读的书则多为来自域外的乐谱。李隆基听了,大笑着称赞道:“身为天子的弟兄,就是应该这样尽情享受啊!”人们闻言,都对李隆基的“友悌”之“德”肃然起敬,盛赞李隆基的“友爱之情”超过近古帝王。李成器更是以其过人的品格深受李隆基的敬重,在李隆基因谗言杀太子等三个儿子时,在他册立杨贵妃等家庭事件时,他都要征求这位大哥的意见。 
李隆基与李成器的友爱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但并没有成为榜样,在他们之前,有兄弟相残,在他们之后,有兄弟喋血。清人何亮基说,宫门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 
可世间又有几人能舍得把本该是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呢?即使他明知道别人得到这样东西后会比自己拥有时更能彰显东西的魅力?   
有其父必有其子(1)   
李成器的前半生可用一个字来形容:苦。他的苦是和他父亲唐睿宗李旦的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这样说,两个人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还可以这样讲,李成器后来的让太子行为完全是耳濡目染了父亲多年来的身体力行。 
李旦是武则天的少子,又是李隆基的生父。武则天是独一无二的女皇,李隆基开创了大唐第二次盛世,所以,这位倒霉的皇帝因为夹在两人中间而变得默默无闻。但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他虽然在建树上乏善可陈,但在“礼让”上却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道德标杆。 
第一次让位是在690年,让位给母亲武则天。早在这之前,武则天就已经把握了朝政,并且把自己的几个儿子杀的杀,贬的贬。到最后,只剩下了谨小慎微的李旦,还在充当着大唐帝国的傀儡皇帝。 
690年,武则天觉得这个皇帝在与不在似乎没有什么意思,就跟李旦“商量”要他滚蛋。李旦知趣地滚蛋了。武则天登基后大肆屠杀李氏成员,只有李旦小心翼翼地生存了下来,这不能不说他应算是个有智慧的人。武则天后来杀掉了他的两个爱人,他也只是偷偷流泪。当武则天快要不行的时候,把李旦的哥哥李显从房州接回来。这意思已经很明显,母亲想把江山交给哥哥。于是,他再让,让出太子之位,请哥哥当太子。 
武则天死后,李显登基,因为这个位置是兄弟李旦让给自己的,所以,这位唐中宗就想立其为皇太弟,也就是说,有一天我不想做皇帝了,或者是我死了,我的位置还是你的。 
李旦坚决不干,并且还辞去了太尉和相职,一个人开始过起了与世无争的平民生活。四年后,也就是710年,中宗被他一向宠爱的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韦后也想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一时,“韦氏宜革唐命”的呼声甚嚣尘上。所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韦后显然没有武则天那样的本事,更没有武则天那样的好命,就在她张牙舞爪准备称帝时,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率领精兵将其诛灭。而李隆基行此事所打旗号就是“以相王安天下”,自然打着谁的旗号,谁就是负责人,到了这个时候,李旦只好登基称帝。 
可他在皇位不久,又赶上了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闹事。又是李隆基先于太平公主动手,将其党羽诛灭,太平公主被赐死。李旦累了,身心疲惫。三十多年来饱受政治风云的侵袭,他太累了,真的该歇歇了。不久,他不顾亲信反对,将皇帝所应有的一切权力尽交给了李隆基,从此后,“无为无事,闲居大庭”。快乐之极。 
716年,李旦去世。在遗诰中,他把自己“三为天子,三以天下让”当作重头戏来大肆演绎了一番。他引以为自豪,后人也并没有觉得他傻。 
一个人把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让出一次,不难。让出三次,其实也不难,因为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还会有第三次,这是惯性。而难的是,他的这种谦让之品德能影响到儿子。 
李旦的长子李成器生于678年,生下来被封为永平郡王,684年被李旦立为太子。武则天把皇位从李旦手里拿了过来,将李旦降为皇嗣,李成器也跟着成了皇孙。父亲小心翼翼地活着,他也小心翼翼地走路,很怕错走一步路,被奶奶武则天夺了脑袋去。693年,武则天见其和其父亲一样那么老实听话,就封其为寿春郡王。这个时候的寿春郡王依旧小心地走路,也是不敢错走一步路,还是怕奶奶夺了脑袋去。后来入朝廷参与政事,升为左赞善大夫,加因青光禄大夫。 
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又封其为蔡王,迁宗正员外卿,加赐四百户。李成器小心惯了,对这位伯伯的赏赐,还是秉着不敢走错半步路的调子,拒绝蔡王之封。他对皇帝伯伯说,我对寿春郡王情有独钟。 
710年,皇帝伯伯被韦后杀掉,韦后将唐中宗的灵柩迁到太极殿,召集文武百官公布中宗驾崩的消息,并宣布由她自己临朝摄政。韦后想到了李成器,毕竟他可是当初的太子啊。便封其为宋王。不久,韦后被李隆基杀掉,父亲李旦登上了皇位。在其宋王的基础上,李旦又拜其为左卫大将军。李成器领受,在他父亲面前,他没有什么可推辞的。小心走路和大胆地走路,他心里还是有数的。但也就在此时,立太子一事又提到了李旦的日程上来。 
李旦很为难! 
这在其他皇帝那里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在总喜欢礼让的李旦这里就成难题了。他经历的事情太多,凭借着多年的学识与经历,他深知,政权是从枪杆子里面出来的。别人立你为皇帝,并不代表你就是名副其实的皇帝了。他当年的皇帝之位就是一空壳子,如今,三儿子李隆基有平叛之功,这平叛之功其实并不重要,国难当头,匹夫还有责任拯救呢,更何况是李氏家族成员呢。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李隆基已经掌握了枪杆子,万一弄不好,政权就得从李隆基出。乐观一点,他还要做回他的傀儡皇帝,悲观一点说,李隆基敢杀伯母,这样的年头,与权力相比,父亲算个屁啊。 
按照立长为太子的传统,本应立李成器。况且,李成器早在十六年前就是太子了。这么多年来说话不敢大声,走路不敢挺胸,现在终于扬眉吐气了,不立他为太子,儿子的命该有多苦啊! 
就在他前后思量之时,有大臣认为,该立李成器,符合规矩。又有大臣说,咱们大唐的规矩早就没了。这位大臣只言尽于此,后来的历史也再也没有见到对这句话的发挥与延伸。但据笔者所猜测的,他后面的话应该是:太宗就是乱了规矩得的天下,武后不乱规矩怎么能有今天? 
两方大臣的论战还没有开始,李成器出场了。他平息这场论战的方式和让父亲摆脱苦恼的方式一样:让。 
李旦真想哭,多么善解人意的大儿子啊!而且,理由充分得让文武百官五体投地——太子乃天下之公器,非庸人之所能为也。天下太平时可以按照立长原则,国难之时,该立有功之人。倘若不如此,天下百姓不服,这就不是社稷之福了。儿臣愿以死请求立三弟隆基为储君。 
李旦张着嘴,不说话。李成器以为父亲在考虑什么,就痛哭流涕,坚决不做太子,坚决要让李隆基来做。李旦激动得手直哆嗦,心想,果然有父之风,不愧是我的好儿子。 
大臣们见到这样的情景,自然要把这出戏唱得更加完美一些。都上奏认为李隆基的确功高盖天,况又仁义,理应为将来天下之主。 
李隆基听得此事后,马上进宫跟李旦说,自己也坚决不做太子,但他给出的理由却是:李成器是长子,按照传统,就应该立他。 
李旦是什么人?是一个和大儿子小心走路走过来的人,一听李隆基这话,就知道了李隆基并不是真不想做太子,只不过是为了给这场戏一个美妙的结局罢了。那么,既然儿子已经演到如此程度,作为父亲也应该大声鼓掌才好,三天后,李旦下制*说:左卫大将军、宋王李成器是我的大儿子,按照祖制,应该立为太子。但是,我三儿子李隆基对大唐社稷有无限大功勋,而大儿子深知这一点,在我面前哭泣让出太子之位予隆基,我答应了。念大儿子如此之仁义,特封其为雍州牧、 
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别加实封二千户,赐物五千段、细马二十匹、奴婢十房、甲第一区、上好的田地三十顷。 
事情就这样结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