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丐女小地主-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说着话出了门,一路来到东院,也就是福顺酒肆的院子里,徐寡妇已经带着吴江家的做好了早饭,正往大堂的饭桌上摆布着。见吴小桐和霍氏一起走进来,两个人都连忙笑着招呼。
吴小桐笑着跟两人打了招呼,一边问道:“怎么没见胡公子?”
徐氏笑着朝前院努努嘴,道:“徐公子早就起了,在前院打拳呢!”
吴小桐笑笑应了,径直往前院去了。霍氏看着她出了门,垂眼将眼底的一抹异色掩住,转而跟着徐氏二人一起忙乎起来。
踏出酒肆前门,还有一个宽敞豁亮的院子。胡元辰只穿了一身夹衣,就在院子一侧打拳。一抬腿一挥拳,都带着劲风,身形虽然仍旧消瘦,却利落矫健,远远地看着,吴小桐就感受到一种压迫感。
胡元辰八月底搬到福顺酒肆这边居住,又经过半个多月的调养,咳嗽的毛病终于好的差不多了,心虚气短的症状也几乎没有了。经过老苍头的允许,他从进了九月中旬,就开始恢复了每日的锻炼。先是每日活动活动筋骨,过了三五日,就能打一趟拳……如今,已经恢复锻炼差不多十天了,胡元辰已经能够打半个时辰的拳了。
看胡元辰将一套拳法打的虎虎生风,吴小桐也禁不住欢喜。
照这样下去,年前胡元辰就能彻底好了,调养加上自身锻炼康复,应该连病根儿也不会留。
能看着一个人从濒死的境地一天天好起来,重新恢复成生龙活虎的样子,会非常有成就感,自然而然地心生喜悦。这是基于生命的喜悦,与其他无关。
天气冷了,她每日练瑜伽的功课转移到了室内,每日早晚穿着内衣在炕上做。还好她一个人住一间屋子,到不至于被人看见。
看了一会儿,胡元辰就收了拳势,然后,一边擦着汗,一边向她走过来。
吴小桐看着脸色红润的胡元辰,笑着道:“看着真是大好了,很有些虎虎生威之感了呢。”
胡元辰浅笑着摇头:“还是有些气息不继……不过,也快好了!”
说着话,胡元辰已经走到吴小桐近前,吴小桐自然而然地转身进屋,胡元辰就与她并肩而行,一边轻轻感叹道:“我这回,真是没想到还能活过来……多亏了老丈和你……”
吴小桐微微侧脸,剔着眉毛,道:“怎地?你这是想着说两句话,就让我免了救命之恩?我都说过了,你的命是我救的,你的人都是我的了,你就死了心吧!”
“哈……”胡元辰失笑着摇头,跟吴小桐打声招呼,往他自己的屋子里换衣服去了。
这边,吴小桐帮着摆好筷子,早饭也就布置好了,老苍头、胡元辰也先后都过来了,加上拴住、小臭儿、程充、徐褚坐在一起,吴小桐带着霍氏、碧桃和徐寡妇母女坐了一张桌子。吴大壮三家人则是将饭带回去,在各自的屋子里用饭。
吃过早饭,老苍头一句话不说,撂下碗筷就就到一旁的火盆旁坐下,拿起没雕完的竹筒琢磨起来。霍氏带着碧桃和徐寡妇一起收拾碗筷杯盏。
天气冷了,吴小桐出门也无事,让老苍头做了几个沙盘,盛了细沙子,然后让胡元辰教小臭儿、拴住,还有吴大壮家的儿子小满,吴江家的儿子水生,一起认字。
吴大壮儿子小满十二岁了,性格随了吴大壮,憨厚有余,伶俐不足。倒是九岁的女儿很聪慧,生的也颇为清秀,原本叫梨花,吴小桐给她改成了梨雪;吴江的儿子水生十一,脑子灵活眼力也好,却又不失淳朴,并不奸猾。女儿只有八岁,仍旧娇憨天真,原本叫玉荣的,被吴小桐给改成了玉冰。
小满和水生早晚跟着程充和徐褚练拳,上午跟着小臭儿和拴住一起识字。
梨雪和冰玉则交给霍氏调理教导,学习女红、厨艺,每日晚上也会由吴小桐教着识字。
天气冷下来,地里没了活儿,众人却都没有闲着,各自都有事情,忙碌充实,倒也其乐融融。
一转眼,九月份、十月份都平静地一晃而过。刚刚踏进十一月第二天,一场飘飘洒洒的小雪,宣告了冬月的来临。
这边终究是临近长江了,虽说下了雪,溪水却仍旧奔涌流淌着,遥望山间,也仍旧有一片片苍翠之色,是松柏翠竹给冬日的山峦保留着一份葱郁和生机。飘洒的小雪落在这一片苍翠上,渐渐地,山峦苍翠之间,多了一片素雅和朦胧。
吴小桐裹着兔皮的斗篷,抄着手,哈着热气,遥望峰峦莽莽,一边带着小臭儿和拴住几个小子往地里去。
她并没怎么上心的在菠菜地里盖了些稻草,居然有了成绩,下霜了,下雪了,那些被稻草覆盖着的菠菜居然还顽强的生长着,成了冬日里难能可贵的绿色蔬菜。
雪下的不大,不疾不徐,纷纷扬扬。
菠菜地在镇子东边,吴小桐带着几个臭小子一路玩笑着走到地里时,远山近处都已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
吴小桐跺跺冻的发疼的脚,一边招呼着几个臭小子:“赶紧拔菜,拔满了篮子咱们赶紧回家……今儿杀猪,可是有杀猪菜吃的,晚了,连肉汤也没得吃了!”
当初,大难过后,吴小桐带着几个臭小子四下搜罗,将镇子上没了主的猪和鸡鸭等物差不多都搜罗了回来。入了冬之后,地里没有野菜喂猪,十来头猪实在喂不起了,众人一合计,干脆杀猪吃肉。于是,也不等腊月,更不等过年了,进了冬月就开始杀猪。
杀猪搁在什么时候都算大事,而且不是一家的大事,是整个镇子的大事。吴小桐也跟老苍头商议了,这猪本来就是镇子上的,既然杀了,也就叫上镇子的人们一起,吃顿杀猪菜,再给每一家分上一条肉,也让他们改善改善。这纷乱的世道,众人互相帮衬着度过去才好。
一提起杀猪,几个臭小子都歇了玩闹的心思,轰地喊一声,飞奔进菜地里,各人拿着镰刀、扒锄,拨开稻草,飞快地将一棵棵菠菜挖下来丢进篮子里。
不多会儿,几个人拎的两只竹篮就装满了。
水生跟小满一人拎了一只,吴小桐和小臭儿、拴住跟在后头,说说笑笑往回走,就快进镇子了,突然小臭儿指着山口处喊:“快看,那边好像来了几个人!”
------题外话------
来的是谁?
不是祸事哈……
☆、第八十五章神仙?唐僧?
小臭儿这一嗓子喊出来,一群人都是一惊,拴住拔脚就要往回跑:“我回去让人避避!”
吴小桐眯着眼看着山口那边,却抬手喊住拴住:“等等!”
裴旸和赵世彦来的那一回,她已经虚惊过一场,再后来,又有赵世彦和裴府来人,几回三番的,吴小桐的戒备之心仍在,却不再如大难刚过时那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
也就在小臭儿喊出之后,拴住抬脚就跑,吴小桐却比较冷静地先看过去,观察进而判断,要不要去通知镇子上的人避难。
一看过去,山口那边的来人没有整齐的队列,也没有威势煌煌的马队,而是缓慢而行,隐约人高人矮,结合他们行动的迟缓拖沓,吴小桐判断,来人没有危险,因为他们不过是些老百姓,而且有老弱,甚至有妇孺。
拴住停住脚步,顺着吴小桐的目光看过去,脸上的疑问散去,只盯着山口处渐行渐近的人群,皱起了眉头。
“哎,我怎么看着好像是流民呐?”小臭儿嘀咕一声。
吴小桐眉头也微微皱着,闻言赞同地点点头。有老有少、行动拖沓缓慢、有气无力……就差个衣裳褴褛了!
隔得远,看不见那些人衣着如何,但从那灰扑扑的颜色来看,想必不鲜亮就是了,不说锦衣华服,也不说衣甲鲜明,就连吴小桐他们如今身上穿的也大不如。
吴小桐拧着眉头想了想,将几个孩子叫到一处,吩咐道:“小臭儿,你腿快,跑回去跟我爷爷说一声。拴住,你带着水生,顺着这草棵子往前头去……嗯,就去那棵歪脖子柳树上,看清是什么人,从树上跟我打个招呼。左右挥手是流民,不妨碍;上下挥手就是危险,我就跑回去让大家伙儿避一避。”
她的话音落下,拴住跟水生立刻答应着,就猫腰钻进草棵子里,往村口那边潜过去。
小臭儿有些不想走,被吴小桐一巴掌拍在后脑勺上,“还不快去!”
小臭儿不甘不愿地撅着嘴,一溜烟儿飞奔进镇子里去了。
“你在树下等着,我上树看着,等拴住他们打了招呼过来,就告诉你,你跑回去报信。”吴小桐一边选中一棵槐树准备爬上去,一边跟身后的小满说。
小满有些憨憨的,平时话也不多,听着吴小桐这般说,一把拉住她,瓮声道:“我上树!”
“你跑得快!”说完,不等小满回话,吴小桐就甩开他的手,身子一纵,手脚并用,飞快地爬到树上去了。
这一番警戒,一番安排,最后结果完全出乎了几个孩子的意料。来的人既不是兵不是匪,也不是流民……呃,或者他们在外头也算流民,但到了双溪镇就不能算了,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镇子上的人,之前出去逃难,如今又回来了。
镇子上的人回来,自然有一番热闹。
留在镇子上的人,都过来相迎,又帮着这些人打扫清理家园,收拾安置。
吴小桐回家后,也让霍氏和徐寡妇多做了米饭,放上猪油炒了一盆子腌芥菜、一盆子雪里红。让拴住和小臭儿带着小满和水生给刚回来的人家送过去。
这一次回来的有三户人家。
这三户人家原本在镇子上家境都算不错的,至少衣食都是无忧的。可经历了一回大难,三户人家有两户的房舍家当被烧了,另一户没有被屋舍的,经过这一场逃难,再回来,房子闲置了一夏天也破败的厉害,屋檐墙头上长了一蓬蓬衰草,窗户上的窗纸都破了,屋子里一层厚厚的灰土……
这一户房子破败、脏污,总归还有个落脚之所,另外两家却连个避身之处也没有了。
眼看着几个面黄肌瘦的半大孩子在寒风里瑟缩着,吴小桐看着不忍,少不得暂时将他们带回酒肆里先安置着,避避风寒。老苍头则带着程充、徐褚和吴大壮几个,帮着那两户人家搭屋子……天气太冷,正经盖屋子是不成的,也就在原来的房屋基础上,将烧毁的废墟清理一番,借着原来的地基石头勉强搭起两间棚屋来,暂时有个遮风避寒的地方。
这样的棚舍好搭,大家一起动手,到了天黑时分已经搭建完毕。吴小桐把自家的竹席子草苫子都搬过去,屋顶用了竹席和稻草苫子,又用了竹竿麻绳固定,一般的风雪是没问题了。门窗暂时没有,就挂了稻草苫子遮风。没有床,同样铺了厚厚的稻草,上面又铺了一床竹席子,倒也算防寒隔潮。
眼看着三户人家破衣烂衫的,被褥一点儿没有,这么冷的天,怕是难熬。吴小桐又跟霍氏斟酌着,挤出三床铺盖来,一家送了一铺过去。有了这棉褥子棉被,至少老弱们夜里有个遮蔽处。再多的,吴小桐也拿不出来了。拿出三床来,她要跟霍氏、碧桃挤到一处,小臭儿和拴住也要挤一个被窝,还有被她抽调到跟前调理的梨雪和玉冰两个小丫头,也匀出了一床被褥。
竹席子、草苫子,再加上三床被褥,都算救急了。
但三户人家都没有余粮,差不多都是两手空空回来的。
眼看着吴小桐还有心送些米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