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仕途 >

第91章

北宋仕途-第91章

小说: 北宋仕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得字之后,小莲儿从此就唠叨不已,万分讨厌这个年纪大的姐姐,当然,沈欢也没理由和她说这是公主,不能怨愤。总之她是惦记上当日大哥说要教她认字的承诺来,因此一在家,就嚷嚷着要学习认字,沈欢拗不过她,只能老老实实做起启蒙老师来。

    儿童启蒙,首选《三字经》,这是沈欢趁着正版作者还没出现剽窃出来的,由司马光献予朝廷,一年来下,颁行天下,据说已经渐渐取代《千字文》、《百家姓》成为启蒙夫子的最爱,也是儿童朗朗上口的读本!既然如此,沈欢也没有不用的道理!这个时代的启蒙是比较困难的,除了要有读本,还要夫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句读,而学生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去注音与死记,若是懒笨一点,好几年没认全常用字也正常,这也是当日寿康公主说她差不多认了十年才只懂常用字而已的原因之一,因为她太调皮好动,估计学习时不怎么用功。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教导法子出了问题。

    确切地说。是没有直观的注音方法,也就是后世通行的拼音!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据沈欢在上里生活了那么久,知道的就有直音法:直音法应该是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地《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地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例如其中的“材,才声”,意思当然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后代的人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

    沈欢穿越地时候这个身体已经长大了,早已启蒙。加上勤奋聪明。认字断句当然没有问题了,可如今要做启蒙老师,一调查认字方法,简直要笑了,特别是这个所谓的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经过后世的拼音教育,当然知道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像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就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地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地。所以沈欢就在暗笑了。如果学生碰上一个连注音都不懂的字该怎么办。难道在两个字中来回瞪眼?

    另外,还有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可是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为必须把“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东西在沈欢眼中也很古怪,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地读音。在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面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反切地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地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地。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

    不过,到了本朝,反切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真宗年间的《广韵》和仁宗年间的《集韵》。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

    沈欢心想不说他本身对这些不是很通透,就是通透,难道以他后世的学识,还要把这些繁杂到有些恼人的认字方法拿去摧残可爱的小莲儿?不成,若是以前还好说,如今的他嘛,当然得直接鼓捣出拼音来!

    拼音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好象是明朝以后吧,据说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最早的是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发明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它的出现引发了中国几百年以后用字母拼音的潮流。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了切音法,经过改进之后就是后世在字典的最后几页上经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边的那种,对于这种古怪的符号,虽然有不少地方使用,但是自小只认得字母教育的沈欢一点都不明白,如今时间不多,还是直接使用拼音方便!

    于是乎,接下来的日子我们都能听到小莲儿那脆生生的童音在朗诵着“aoe”之类的古怪字母与音节。而到了刊行杂志的时候,沈欢更是灵感奇来,突发其想,令印刷作坊刻制这些字符,最后,大宋版本的拼音认字法隆重登场了发表在《文艺》杂志沈欢专栏上!

 第八十四章 请功

    参知政事欧阳修一脸急容地在皇宫里行走着,赶往官家休憩的福宁殿,本来今日他不用到政事堂押班,一般下过早朝就可以回去了,不过与心目中的事比起来,休息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他手里紧拽着一册卷子,卷成筒状,仔细辨看,“文艺”两个大字赫然入目正是这两天开封炒作得最热的杂志!

    到福宁殿之前,急切地让寺官入内通报。他依然急得在外面来回踱步,时不时等待传呼。别以为他有着军机等国家大事要与皇帝切磋,其实他今日是请功来的。对,是请功。以欧阳修的清正廉明,他也许一生都不会亲自给自己邀功但是今日,他却是为别人请功!

    这个人是谁呢?看着手中的杂志,欧阳修既是欣慰,又是苦笑,还有着丝丝的激动。除了那个才子沈欢,估计也就没有人能鼓捣出怎么高深的东西了,也难以让他堂堂欧阳修来给他请功吧?欧阳修心里这样反问自己,这份杂志,给了他莫大的惊奇。不是为沈欢变着法子终于让他的《五代史记》能光明正大地面世,偏偏是杂志后面沈欢自己鼓捣出来的东西!

    欧阳修一下子唏嘘不已,昨天是《文艺》杂志第一期正式刊行的日子,当日沈欢就让他的儿子欧阳发把一册拿回给他过目,才一翻开,看到编辑栏里亲生儿子的大名,有点欣慰了,当场夸了几句。接着扫了一眼自己被改了名字的史书,除了笑一笑,不以为意,待略过诗词栏目,映入眼帘的是四个大字:《大宋字典》。

    他当场愣住,仔细读来,发现一些比较奇怪的符号,再阅读起沈欢的解释。终于知道是一种所谓“拼音”的东西,是用来认识汉字的法子。里面到底是些什么内容呢?欧阳修读得很认真。

    在这里,沈欢不在场,当然不能解释一开始的用意,因此在鼓捣拼音的时候,为了掩人耳目,先是解释一些字母用意。本来拼音若是当场用语音教导那是很容易地,不过发表在杂志上,没条件面对面教育。沈欢就参考了古代切音的法子,对一些声母与韵母用汉字来反切,至少在一开头就让别人了解是这样一个读法,再接着才是给汉字注音了。

    汉字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宋代,常用字加上生僻字、死字,想必不少于两万个了。若一一注音。工程浩大,沈欢就是累死也完成不了,加上他这个人对很多生僻字死字估计也念不出来,因此只能给一些简单常用字注音而已,关键是发明一个方法出来,因此在最后他又说此举只是抛砖引玉,愿广大文人志士加入这个为汉字注音的伟大行列来。

    至于“大宋字典”,也不过是噱头而已,在沈欢眼里。宋代经济文化居古代中国之冠,这两样东西,繁荣得有点不像话,他是极其喜欢的,后世王朝都能鼓捣出一本《康熙字典》来。难道盛世大宋不能有一本大字典来衬托它的繁荣吗?抱着种种心思。沈欢首先把《百家姓》给注了音,里面都是一些姓氏。能认出来读出来的人比较多,也有利于让大家熟悉那些拼音字母地念法;接着是《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大多是基础常用字,注起音来也算容易,饶是如此,也就堪堪足够两期刊印而已,若是完毕,还没有所谓的“志士”加入进来帮忙注音,他也就没辙了。

    好在编辑部里的欧阳发与司马康都被这些字母给震住了,一心学习,以他们地学识,只要掌握方法,也能够给更多的汉字注音的拼音这东西,对于古人来说,古怪是古怪,但是只要掌握方法,也是容易接受的,毕竟领先这个时代数百年,算是历史的先进产物,在后世,能盛行如此大的范围与人众,也不无道理。

    对于这些,欧阳修是不了解的,他只知道在了解拼音地用法之后,他是震惊地,当场拍案而起,就要儿子摆驾赶往沈欢府邸,好在欧阳发以天色已晚不便打扰相劝,否则估计又有些地方要鸡飞狗跳了。不过欧阳发与沈欢相处了半个月,一直跟随处理事物,从杂志规划到审稿,再到排版与印刷,之后发行,都亲历亲为,对于要刊行的拼音字母,也大致算是了解一番了,说不上精通,不过以沈欢传授的理论,应付父亲的好奇与询问还能撑得过去。

    了解之后,欧阳修不敢怠慢,翌日就拽起杂志赶往皇宫了。拼音的价值,他哪有看不出来的道理!他从小苦读,也吃过启蒙认字的苦,加上一生宦达,更是一眼能够洞穿拼音对将来教化的功用,确切地说,有了拼音,今后小孩的学习将大大缩短他们地启蒙时间,只要他们懂得拼音,只要有了注音的字,他们都能懂得了。二十多个拼音字母,就是组合起来的所谓的韵母,相对于那些几千上万的汉字来说,也不算什么了!

    抢在别人发现这些功用之前给沈欢请功!这是欧阳修地想法,一发而不可收拾,沈欢这个年轻才子,他极其喜欢,总有提携之意,这次正好是个机会;加上如今儿子也跟着人家做事,看看杂志上编辑名列上儿子地名字,欧阳修就一阵感激,他如今年纪大了,更关注的是后辈地将来,既然对方看得起儿子,投桃报李,给他请功也不是什么希奇之事,更何况这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功劳!

    “欧阳大人,官家让大人进去!”有寺官出来汇报。

    “哦!”欧阳修从沉思中醒来,之后整理官服,接着才跨步进去。

    “欧阳参政,是否有什么大事发生,听寺官来报你急急忙忙的?”官家赵曙急着问道,生怕这个天下又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了。

    “陛下,天佑我大宋呀!”欧阳修先声夺人。

    “哦!”赵曙嘘了一口气,至少不是什么坏事了,之后反应过来,“天佑大宋?欧阳参政,难不成有什么喜事了?”

    欧阳修也笑道:“正是喜事。臣今得一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