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问君能有几多愁 >

第6章

问君能有几多愁-第6章

小说: 问君能有几多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乃枷缰椤:罄垂饔直黄仍偌蓿灾敛痪眉从巧硕馈�

  再回到“轮台屯田”一事上来。

  在贰师李广利远征大宛并取得了象征性的胜利后(也就是获得了汗血马的那次),为了巩固胜利果实,皇帝便又决定在西域建立起一条防御线和交通线:它东起敦煌,西至轮台,沿途都有亭燧设施,而且为解决驻戍西域的汉军给养问题,汉朝也开始在西域的轮台、渠犁等地试验性地开展屯田,但起初规模太小,仅几百人而已。征和三年,汉军彻底击垮车师,如此一来屯聚西域一事也变得更加紧迫了。

  征和四年(前89),当时的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等便奏言:轮台东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可以开发出来以满足汉驻西域大军的给养问题。其实还不仅如此,桑弘羊等人也认为,轮台地处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在车师西千余里,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而且轮台以东和东北面的焉耆、危须、尉梨一带,也曾经是匈奴僮仆都尉(就是视西域各国为匈奴之僮仆的意思)经常驻扎之地。如果汉大军在轮台屯田,也可以一并将匈奴势力完全排挤出西域,这对保卫中西交通及汉朝西北边郡的安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桑弘羊等人的这一建议应是汉武帝政府一贯奉行的西联西域、北制匈奴战略思想的最高体现,从长远来看,的确不失为经营西域的良策。而且桑弘羊也是追随武帝几十年、深为汉武帝所倚重的理财专家(桑弘羊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武帝一朝的几乎所有的重大财政政策俱出自他之手,武帝对他也无不言听计从。

  然而这一次,却出现了例外。“攘外必先安内”,还是先搞好内政再说吧,匈奴的事可以放一放吧。

  2、一个皇帝的自我批评

  深刻地反省过之后,这位一向以雄心勃勃、锐意进取著称于世的伟大皇帝发觉,自己首先要做的便是罢停征伐并努力恢复大汉王朝的元气。于是,借着罢“轮台屯田”的机会,皇帝便向全体臣民们下达了一道自我批评的“罪己诏”,史称其为《轮台罪己诏》。

  当然刘彻此时也已自知来日无多,他真的要过几天清净日子了,自然他觉得老百姓也该是如此。就在这道《轮台罪己诏》中,其实刘彻也并没有进行多少自我批评,而只是委婉地表示了自己过去的失策。说起来,像他这种自尊心极强又自视甚高的皇帝,那指定是死不认错的,能让他说出一句“朕之不明”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只是这短短四个字,却是千万人的脑袋搬家才换来的。

  若仔细归纳起来,《轮台罪己诏》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悔征伐之事,并明确以后“不复出军”;

  (二)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加强民生、富民工作;

  (三)鼓励养马,防止缺乏武备。

  可以说,以《轮台罪己诏》为代表,刘彻晚年的一系列不失英明的施政举措,包括痛杀钩弋夫人、为继承人指派了合格的辅政大臣等,便成功地收拾了局面,汉朝的这副烂摊子愣是又被他给勉力支撑了起来。所以后来的史学家司马光才说道:“(汉武帝)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而在《朱子语类》中大思想家朱熹也指出他“天资高,足以有为……末年天下虚耗,其去亡秦无几。然他自追悔,亦其天资高也。”可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不过最后尚需一提的是,刘彻在屯田一事上实乃小心过分,他当初的确是被折腾怕了,不敢再折腾了。

  就在刘彻死后不久,汉昭帝和他的辅政大臣霍光就采用了桑弘羊的前议,派军屯田于轮台。到了汉宣帝③时,当时的西域都护郑吉终于收到了轮台屯田的巨大功效——郑吉的大军在向西域纵深挺进的过程中,以轮台屯田所积累的谷米做给养,最终将匈奴势力彻底地驱逐出了西域,实现了汉朝多年来统一西域的夙愿。

  但这些成绩的取得还是和刘彻当初的开拓之功分不开,伟大人物的历史影响乃至到今天也未必说得尽。

  ③ 汉宣帝刘询,乃自杀的前太子的孙子,本当受其祖牵累而死,后经当时的大臣丙吉搭救,遂成为刘据一族惟一的活口,后又奇迹般地登上了皇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八、汉武帝的爱情生活与文学创作(1)
八、汉武帝的爱情生活与文学创作

  1、他的纵欲生活与断袖之癖

  有些杂史中在提到刘彻的纵欲生活时,说他曾经自道什么“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妇人”,如果这有些夸张的话,那么《史记》中说的也足可让人窥见一斑了:他不仅总是让宫人同辇而行,就连到马厩看马的间隙;一高兴便来了兴致,遂“多幸妃”。

  或许这些也多与他生育率低有点关系吧,他急切地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那就只有多播种这一途了,结果却适得其反,后面我们还会专门提到这个问题。不过以他那“多欲”的个性言之,他后宫上千人的确不是什么希奇事。

  倒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汉朝的皇帝中,包括后来的汉成帝、汉哀帝(“断袖之癖”即由此君而来)等,他们和自己的祖宗刘彻在性取向上似乎都很有些问题。《史记》中记载道:“始时,嫣常与上共卧起”,说的即是刘彻与他的同学兼男宠韩嫣的一段隐晦故事,不过由于韩嫣为王太后所仇死得很早,所以刘彻也便就此打住了(据说他和李夫人的哥哥、乐师李延年也不清白)。

  但是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这不能不说是刘彻身上的一个洗不净的污点。而历史上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做“脏唐臭汉”,大意就是说汉朝和唐朝的皇帝们身上都不干不净的,汉朝的皇帝们多断袖之癖,唐朝的皇帝则又多*,比如有名的唐高宗、唐玄宗。在后代的士大夫眼中,似乎他们刘府、李府除了门口两个石狮子还干净外,恐怕连那猫儿、狗儿也不干净吧。

  其实这种事情在同时代的欧洲(古罗马)要严重得多,在中国后来也是这样,比如就有人说,贾宝玉当初和秦钟也似乎就有这种嫌疑。只是中国人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自然伦理上是绝不能接受这种行为的。

  好在刘彻陷得还不是很深,他反而又走向了更一个极端。在那么多的后宫女子,自然只有少数幸运者是为他所垂青的,除了那有名的几位外,还包括了李姬(生有一子)、尹夫人和邢夫人等人。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要说说。

  当初,这尹夫人和邢夫人二人是同时得宠的,为了免得二人到一块掐架什么的,刘彻便有诏令二人彼此不能相见。但是偏偏这个尹夫人好奇心作祟,于是她就求着皇帝非要见上邢夫人一面不可。刘彻最后就答应了,不过他却耍了一个把戏——他让其他夫人化妆成了邢夫人的样子,随从御者数十人,来以邢夫人的名义见尹夫人。偏巧这尹夫人也不是流辈,她看了几眼这“邢夫人”后,便道:“此非邢夫人身也!”刘彻于是好奇地问道:“何以见得?”她道:“看这位夫人的身貌形状,是不足以匹配人主的啊!”

  这尹夫人的确有些眼力,于是刘彻又使出了第二招——他让真的邢夫人穿着宫女的衣服来独身拜见尹夫人,这一次她乃叹道:“此真邢夫人也!”接着尹夫人便低下头去大声地哭了起来,刘彻又惊为缘故,原来是这尹夫人自愧不如人家邢夫人呢。

  有的人也许不解了,她至于因为这点“小事”那般痛哭吗?古人也忒矫情了吧。然而,这可是身在帝王家的女人们啊。

2、被闭锁长门的陈阿娇
2、被闭锁长门的陈阿娇

  我们很多当代人也许对于近亲结婚不以为然,那能有什么真正的“爱情”可言呢?可是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许便生出不同的人格了。

  不过刘彻和他的表姐陈阿娇的爱情的确不被人们看好,这只是一桩最典型不过的政治婚姻罢了。远的例子不须说,只是刘彻的大爷爷汉惠帝和他的张皇后的悲剧吧——张皇后乃是汉惠帝亲姐姐鲁元长公主的亲闺女,也即是他汉惠帝的亲外甥女,而他们两人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这完全是强势的吕后所一手导演和安排的;后来,当美丽贤淑的张皇后在孤寂中死去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位结婚已有二十余载的皇后居然仍是处女之身(为了纪念这位可怜的皇后,人们便把她当成了“花神”供奉)。

  “金屋藏娇”的故事不过是小说家言,即使是真的,那么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又懂得什么爱情呢。关键也在于这一对表姐弟实在是个性不合,一山容不下二虎啊。然而,她竟引得了后世那么多的同情的泪水。

  还是好好地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吧。

  陈阿娇的父亲陈午乃是开国功臣、堂邑侯陈婴的孙子,开篇时我们已经说过,刘彻能够成为太子,这当姑姑的刘嫖自然是功不可没。而当王夫人答应了阿娇和刘彻的婚事后,刘嫖才吃了定心丸,本以为自己这下终于可以一劳永逸地享受胜利果实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刘嫖母女不得不认栽了。

  当了皇后的阿娇一生自然并不幸福,而其中这罪魁祸首之一便是她那 不争气的肚子,她居然也像景帝的薄皇后那样倒霉。再加上刘彻太好色,她就只有独守空房的份了,尤其她的不能生育子嗣自然反又为刘彻的贪色提供了理由和借口。

  然而她陈阿娇可绝不是好惹的,她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其他女人夺走自己的幸福。她一向娇贵得很,尤其在听闻到卫子夫“大幸”时,因愤怒怨恨,几次闹的差点死去。不过,一哭二闹三上吊这样的小伎俩,对于刘彻这样的雄主而言只能是适得其反,他小子就是吃软不吃硬得主儿。

  一计不成,于是阿娇整了出厉害的:她不知从哪里请来了几位会整蛊的女巫师,所以便想用这一招不留痕迹地灭了那帮“情敌”。可是刘彻是什么人,阿娇的一举一动肯定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先由着阿娇去闹,而等到元光五年(前130)他才正式出手——派出了著名的酷吏、精明强干的侍御史张汤“治陈皇后巫蛊狱”,结果不仅牵连被诛杀者三百多人,更有一纸诏书下来,让她“退居长门宫”。

  阿娇再想哭时,恐怕刘彻也听不到了吧。这一回轮到当妈的刘嫖急了,她先是去找平阳公主理论,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可不成!这平阳公主自然也拿自己的亲弟弟没办法,她只推说阿娇的事完全是因为没有孩子的缘故。是啊,在那时没有孩子的确很要命!刘嫖母女也就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了,那就给阿娇想法子吧。可是求医看病花了不知有多少(据说有九千万),最后可怜的阿娇还是没能如愿。

  如此,慢慢的,刘彻更没有兴致和理由再踏入长门宫了,阿娇也便成了弃妇一般。十几年以后,陈家败落,阿娇也于不久之后抑郁而死,结束了自己极度富贵却又极度不幸的一生。

  如此悲剧的一生,自然也同情之外也让人感慨不已。后世即有很多关于阿娇的诗歌,如大诗人李白的《白头吟》:“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买词赋”一事自然是指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