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日本战国物语(原名:日本战国时代史话) >

第59章

日本战国物语(原名:日本战国时代史话)-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月初八晨,牡丹峰已被缠住,如松下令全军猛攻平壤城: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以下一万官兵攻打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所部一万一千人马攻打普通门;另有李镒所部八千攻打西南的芦门,总兵祖承训所部一万,乔装成不堪一击的鲜军攻打东南的含毬门;自己则于城西高地处,领兵九千,坐镇指挥。

  战斗打响后,明军的虎蹲炮、大将军炮、佛郎机炮一齐开火,响声震天,炸得人体器官漫天飞舞。普通门、七星门杀得尤为激烈,倭兵登于城上,列竖红白旗拒战,明军则以大炮、火矢攻之,炮声震地,数十里间山岳皆动,火箭布空如织,烟气蔽天,箭入城中,处处起火,林木皆焚。明军起初有些胆怯,被火枪手打得节节后退,如松拔剑力斩数名退缩士兵,严令军队只需前进,不得后退,明军这才振奋士气,勇往直前。

  厮杀半日后,牡丹峰终于被撕开缺口,镇信抵挡不住,率残部仓皇逃至城内。吴惟忠、神机营参将骆尚志等率亲兵蚁附登城,前者坠,后者升,莫有退者,倭兵刀槊下垂城堆如猬毛。骆尚志小腹被滚石击中,仍挺立不退,吴惟忠亦胸部中弹,仍大呼指挥。如松坐骑被流弹击中,当场毙命,李如柏头盔亦中一弹,兄弟二人却全然不顾。主将神勇,何况卒哉!

  城南芦门率先被祖承训突破。倭军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鲜军不足挂齿,因而未派重兵把守,不料却中如松之计。待鲜军靠近时,倭兵才发祥此乃明军所扮,但为时已晚,明军鸟铳齐鸣,倭兵应声而倒,芦门随即被明军占领。不久,含毬门、普通门、七星门也相继失守。明军战益力,倭兵不支,退入内城,斩戮焚烧,死者甚众(记于《惩毖录》),倭将小西鲁依苏(小西ルイス,小西行长之弟)、小西阿索托尼奥(小西アントニオ,小西行长从弟)、日比谷阿高苏托(日比谷アゴスト)、小野木又六、太田弾正、太田江十郎、青方新八 被击毙。 

  明军入城后,开始进攻内城。宗义智领倭兵于城上为土壁,多穿孔穴,望之如蜂巢,从穴中弹丸乱发,明军于街道中挤作一团,死伤者甚众。祖承训兵败平壤一幕又要重现。如松见倭兵甚为猖獗,明军于巷战中多有吃亏,况天色已晚,这得鸣金收兵。大战之后,查点人马,不由得让如松大为震惊,明军虽斩首无数,但也死伤惨重,如此下去,如何能将十万倭贼赶出朝鲜?

  困于内城的行长、义智、玄苏、镇信等人亦筋疲力尽,明军若再来强攻,平壤指定不保。行长急忙修书一封,至于如松架前,道:“今日一战,方知天兵神勇。提督有好生之德,放吾等安然出城,平壤自当双手奉上”,如松大悦,回信道:“本欲将倭奴一并荡平,故念尔等藩夷小邦,未开王化,本提督网开一面。尔等好自为之,传于倭王,不得再起刀兵,荼毒生灵。否则,天兵所致,玉石俱焚,后果自负”。随后,明军于大同门让出一条通路,放倭兵逃生。

  行长大喜,急忙收拾停当,无法随身携带的东西一概放弃,领残部从大同江冰面上仓皇南撤,负伤重的倭兵也无人照料,只有自己爬着逃命,其惨状可想而知。站在平壤城头,望着倭兵逃窜的背影,如松暗自好笑:“尔等自寻死路去吧”。原来,如松、成龙早有协商,围攻平壤时放弃城东的大同门、长庆门不打,成龙派黄海道防御使李时言、助防将金敬老于途中埋伏,务必将平壤漏网之鱼斩尽杀绝。

  欲知行长等人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五十七回  众贼酋退守汉城郊  李提督误走碧蹄馆
且说李如松、柳成龙驱羊入彀之计甚为高明,但金敬老心生胆怯,在会战前一天就领兵撤伏,逃之夭夭。小倭残兵撤退途中只遭到李时言所部的追杀,但其不敢冒进,仅斩获疾病、落后、奄奄一息者六十余级而回,小西行长等倭将则逃出生天。

  据《惩毖录》所言,倘若行长、宗义智、景辙玄苏等就擒,则汉城之贼自溃,汉城溃,则身处咸镜道的加藤清正之后路断绝,军心动摇,必沿海逃遁,汉江以南之敌则随之逃走,明军可趁势追至釜山,将倭军赶下大海。此种观点虽过于乐观,毋庸置疑的是,擒住行长等人,不论对于战略,还是敌我士气,都是有好处的。

  成龙气愤敬老临战退缩,贻误战机,启奏李氏朝廷,请斩之以儆效尤。宣祖李昖派人至开城欲斩之,先告于如松,如松道:“其罪应死,然贼未灭,姑令白衣从军,使之立功赎罪可也”,敬老这才捡回一条小命,罢黜官职,留军听用。 

  行长逃离虎口后,一路狂奔,终于来到平壤以南十里外的凤山城,防守此城的乃大友宗麟嫡子、大友氏当主大友吉统所领六千倭兵。行长这才松了口气,岂料入城一看,差点把鼻子气歪了。城中并无半点人影,吉统等人早已脚底抹油——溜了。数名倭兵不见援军,立时休克昏厥,再也没缓过来。无奈之下,行长等露宿街头,次日继续南逃。

  吉统本名大友义统,归附丰臣秀吉后,受其偏讳,改名吉统。此次,他参战朝鲜,引六千大友军,黑田长政麾下效力,四月渡海后攻占凤山,十一月得丰臣秀吉朱印状以表战功'1'。平壤会战打响后,行长向长政、吉统、小早川秀包求救,长政派“黑田二十四将”之一的久野重胜前往侦查,不料被明军毒刀砍伤。重胜仓皇逃回禀报,长政、秀包皆以为不能救,重胜则于翌日毒发身亡。吉统所部亦于凤山城议论不定,家臣志贺亲善以为当退,吉弘统幸力主增援。吉统本为纨绔子弟,胆怯有余,谋略不足,曾于户次川合战中擅自逃跑,致使秀吉的九州远征军惨败而回。这次,吉统又犯了老毛病,在亲善怂恿下,心惊胆颤的他义无反顾地放弃凤山城,撒丫子向南溜之大吉(记于《大友家文书录》)。事后,秀吉闻听吉统行径,甚为恼怒,同年五月初一,下《大友勘当状》,申斥吉统,予以撤藩处分,领地收公,发毛利辉元看管(记于《丰公遗文》),大友氏灭亡。吉统后被送至周防国山口城本国寺囚禁,剃发为僧。翌年九月,转押至水户,交佐竹义宣监管。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正月十一,行长等人狼狈不堪,径直逃至长政驻守的白川。长政算是条汉子,一直等着平壤残兵。行长等见到自己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咧着大嘴说不出话来,再点点人马,可怜一路上冻死无数。

  宇喜多秀家亦于汉城得到消息,明军大举进攻,平壤仅几日就被攻陷。他急忙召开军议,齐聚各路倭酋共商大事。会上决定,为避免被各个击破,汇集各路军团,与明军于汉城城下决一雌雄。

  命令传至白川,长政、行长等收拾停当,准备南撤。可明军就要杀到眼前,此时南撤,必遭追击,可谓犯了兵家之大计。倭酋当然亦是熟读兵书,这点道理还是知道的,可派人殿后呢?明知送死,谁愿担此重任呢?还好,麾下并不都是吉统那种贪生怕死之辈,响当当的好汉也是有的。家臣粟山鸟康自告奋勇,率一部迎明军北上,距白川十里处的小河南岸布防。南下明军未给倭军“半渡而击”的机会,趁夜倭军松懈之时,悄悄渡河。待次日清晨,鸟康出营观望时,明军已于南岸摆开阵势。鸟康抱着必死的决心,领兵闯入明军阵地,结果当然是无一生还。行长、长政则趁机分头行动,掉头南撤。正月十八,二人相继回到汉城。

  加藤清正刚从吉州撤回到咸镜道最南端的安边城没多久,便接到大举南撤的命令。还没等他反应过神来,大明的劝降使者也进城了。清正心里憋着一肚子火,刚刚撤回来,又让我南撤,连连逃跑岂是武士所为。见到明使,清正更是气急败坏。为了一解心中郁闷之气,不知他从哪里抢来一名朝鲜女子,日日寻欢,夜夜作乐。据说此女有倾国倾城之貌,闭月羞花之美,号称朝鲜第一美女。军令不可违,既然让我撤退,我便撤了事,但拖着两个朝鲜王子就够受的了,再拉着个朝鲜小妞,甚为不便,倘若临阵寻欢之举走漏消息,那还了得?反正甜头已经尝到,何不如此这般,来他个干净利索。想到这里,清正一不作、二不休,当着明使的面,将那美女捆绑于树上,一枪将其扎死,随后带着部队、拽着俩王子开始南撤。

  撤退命令传到白川以南、朝鲜三都之一的开城,遭到守将小早川隆景的强烈反对。他极力主张决战之地应在开城,像秀家那样空手让出北边大片“领土”,将会失去战略纵深。他决意带领第六军团与明军于开城决战,誓死不撤。隆景年已六十,精通战法,在军中颇有威望。秀家虽为总大将,也畏其三分,这得烦请奉行大谷吉继到开城游说,最后终于说动隆景。也许隆景觉得完全退回汉城,将颜面无存,于是撤至汉城西北三十里处的碧蹄馆(位于现在京畿道高阳市德阳区碧蹄洞一带),便停下脚步,扬言要在该地与明军决战。

  同在正月十八,隆景率军撤出开城。半个时辰后,李如柏所部便进入开城,光复了朝鲜的另一个陪都,三都之中仅剩下汉城了。闻听开城光复,朝鲜百姓兴奋之极,更有甚者,一些汉城百姓于正月廿三,在城内纵火。秀家闻之大怒,疑心城中有内应,又愤于平壤之败,便次日下令,将汉城百姓杀了个毛干爪净,焚烧公私馆舍,这倒有点像二战时“华沙起义”的结局。

  柳成龙连请如松急速进兵,如松思虑数日,才于廿五日率大军渡过临津江,进驻坡州城,明朝、朝鲜共两万人马集结待命。此时,得到朝鲜难民的消息:汉城已空无一人,倭军听说天兵南下,皆吓得屁滚尿流,逃走了。如松遂令查大受、鲜军将领高彦伯及数百骑南下,打探开城至汉城之间的道路。

  大受所部行至碧蹄馆以南的砺石岭时,正遇上前野长康、加藤光泰所率数百人的侦察小队。大受这下来了精神,大刀一挥,冲入敌阵,倭兵弃尸百余具后仓惶南逃,明军亦有伤亡,退至碧蹄馆。翻译张某道:“平壤一役尽斩倭贼精锐,所存者老幼寡弱,不足虑也”,如松信之。廿六日,他仅率本部家丁千余骑引援。行至惠阴岭时,只听坐骑一声长啸,前腿直立,如松措手不及,被摔个蛤蟆翻身,四脚朝天。众人急忙将如松从地上扶起,掸去尘土,如松跳上战马,继续前进。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得到明军进驻坡州城的消息,秀家急忙召开军议,道:“明军携平壤大捷之威,顺势南下,夺开城,进坡州。各位咸至汉城,自当同心协力与之决一死战,何人可为先阵?”,众人商量一番后,皆言道:“立花宗茂足可胜任,其父高桥绍运、养父立花道雪合称‘大友双璧’,宗茂又认隆景公为义父,得此三人真传,熟读兵书,战法精通,实乃年轻将领之楷模。太阁殿下称之‘西国无双’,与本多忠胜相比,亦毫不逊色”,隆景道:“俗话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宗茂年轻有为,小小年纪便声名鹊起,实是难得。此次虽吾远征朝鲜,更是屡立战功,可担此重任”。秀家大喜,随后摆出出征朝鲜有来最豪华的阵容:

  因隆景之第六军团驻扎碧蹄馆,打头阵的当然是他们;前四个番队由隆景指挥,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