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往事不寂寞 >

第20章

往事不寂寞-第20章

小说: 往事不寂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拉克大学的老校长霍尔()教授提倡学生到图书馆自由阅读,他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学校的图书馆及书库周末全部对学生开放阅读。那时候人类学在美国刚刚兴起,克拉克大学图书馆里有一些著名人类学大师的著作,父亲一下子入了迷,之后又在老校长霍尔教授鼓励下,改学人类学。
  听说父亲转学人类学后,他的好朋友徐志摩非常赞成,他认为李济是适合做学问的人。
  徐志摩与父亲同船去美,他是自费留学生,在克拉克大学的第一学年与父亲同住一个公寓。徐志摩读的是历史系,跟父亲李济的关系很好,他在第二年就从克拉克大学转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远渡大西洋去了伦敦,而父亲则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从此开始各自人生道路。我后来整理父亲文件时,找到了父亲保存的徐志摩去纽约后写给他的9封信,信里就生活、学习等谈得很广泛。徐志摩对父亲当年也有这样的评价:“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
  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学位的父亲,成为当时哈佛大学人类学研究院第一位外国留学生。父亲的博士论文是《中国民族的形成》(The Formation of the People of the Middle Kingdom),认为中国民族的主要成分有5种:1。黄帝子孙:圆头窄鼻;2。通古斯:长头窄鼻;3。藏缅族群:长头宽鼻;4。孟…高棉语群:圆头宽鼻;5。掸语族群。此外,还有3个次要成分:1。匈奴族系;2。蒙古族系;3。矮人。
  1923年6月,父亲获得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父亲的论文得到的评语是“极佳”,后来在哈佛大学正式出版,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
  1922年,著名哲学大师罗素出版了他的名著《中国问题》,文中提到了父亲的论文《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让他“得到了某些颇有启发的见解”,并大段引用了父亲论文。像罗素这样的名人,在自己的书中如此大量引用并赞赏一个尚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的作品,这使父亲一下子声名大振。
  有趣的是,父亲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祖父李权还不知道如何衡量这个陌生的头衔,但又心有不甘,不久想出了一个办法,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博父”。父亲的朋友们,像赵元任,也善意地开玩笑称他“李博父老先生”。
  父亲在哈佛读书时,有一位讲授体质人类学的讲师,父亲将他的名字翻译成像日本人名字的“虎藤”,1921年暑假,虎藤交给父亲一批尚未开箱的500件埃及人头骨,让他每天花半天来开箱、洗刷、整理头骨,按钟点付钱。父亲花了大半个暑假来做这个工作,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这次整理头骨的经验,让他对于处理人骨,特别是人头骨有了亲身体会,这对他后来进行生体测量的实践以及处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很有裨益。后来,在安阳殷墟挖掘现场,很多年轻的考古人员都是在父亲的指导下经历了整理人骨的训练,后来著名的考古学家高去寻、尹达、夏鼐等都谈过此事。
  从人类学到考古
  1923年,父亲应校长张伯苓聘请,到南开大学教授社会学与人类学。1995年,我去台湾参加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的研讨会,见到快90岁的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他提到当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搞英文比赛,还请从美国回来的李济等人做评委。

李济:被淡忘的“中国考古学之父”(3)
父亲最终与考古结缘,与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有很大关系。父亲在美国留学时,有一次翻阅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办的《馆刊》,扉页竟是一位中国地质学家的半身照片,这位地质学家就是丁文江。父亲回国后,经人介绍,终于见到他仰慕已久的大学者、时任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的丁文江。丁文江对父亲也非常赏识,把他推荐给地质学界、古生物学界的一批国内外专家认识。
  那年夏天,河南新郑有老百姓在掘井时挖出了古墓,也就是后来人们俗称的新郑李家楼春秋大墓的发现,挖出的周秦时期的铜器运到开封陈列,丁文江获悉,鼓励李济前往考古,并为他凑了200元经费。由于当地土匪作乱,这次新郑行仅在出土铜器的土坑中找到几块人骨,收获不大。然而,这是父亲第一次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也为以后取得不少宝贵经验。
  自新郑之后,考古工作在中国北方一些地方陆续展开,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考古学家和学术团体闻讯,纷纷赶来“寻宝”。此间,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弗利尔艺术馆(Freer Gallery)的汉学家,也组织了一支“中国考古发掘队”来华。其中有一位名叫毕士博(Carl Whiting Bishop)的专门委员,听说父亲是中国第一位荣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者,即来信邀请父亲参加他们的团队,一同从事田野考古工作。
  面对这份邀请,父亲当时颇为犹豫,举棋难定时,他找到他十分敬重、年长他11岁的丁文江商量,丁文江回答说:“一个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如果有机会采集第一手的资料,切不可轻易放弃这种机会。”至于如何与外国人共事,丁文江建议“直道而行”,就是有什么条件尽量事先说清楚。
  父亲马上给毕士博回信,提出两个条件:一个是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一个是在中国掘出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不久后毕士博回信说:“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父亲于是加入毕士博等人的行列。
  也就在这一年,清华筹备成立国学研究院,父亲被聘为特约讲师,讲授普通人类学、人体测量学、古器物学和考古学。“国学研究院”是中国教育界的创举,吴宓为首任研究院主任,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是研究院所请的第一批教授,后来他们被并称为“四大导师”,能和他们在一起,对29岁的父亲来说当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而且国学院成立初期也只有他一个讲师,据说当时教授的月薪是400大洋,而父亲从弗利尔那里领取300大洋,为了与其他教授相等,他在清华只领100块大洋。
  我后来看到一位老先生写他那时候的趣事:刚报到时,看到几位导师很庄重地坐在前排,学生们也分不出谁是谁。后来他看到一位头戴瓜皮帽、留着辫子、身穿长袍、神情有些委顿的老人,悄悄向旁边人打听:“这大概就是李济先生了吧?”其实他看到的那位老先生应该是王国维,不过在青年学生心目中,考古的就必定是位老先生。
  父亲能到清华,也是丁文江向梁启超推荐的。梁启超从1926年冬天起,曾多次跟李济商量,打算让他的二儿子、在美国学考古的梁思永回国跟他一道工作。梁思永回国后,应李济之邀参加了后来的史语所的工作,并从1931年第四次挖掘工作时开始进入殷墟。因为梁思永是考古组里受现代考古正规训练的第一人,他的加入使考古组的田野工作在方法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在抗战期间,父亲把自己花了多年研究拟定的殷墟陶器总报告的细目最终完成时,第一个替他审查的就是已重病卧床的梁思永。很可惜的是,梁思永一直身体不好,50岁时便英年早逝。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李济:被淡忘的“中国考古学之父”(4)
黄金年代
  1926年初春,父亲与地质学家袁复礼先对晋南汾河流域进行了一次旅行调查,3月22日到达夏县,这里有传说中的大禹庙及禹王后裔和大臣的陵墓,他们在西阴村偶然发现了一片布满史前陶片的场所,由此确定了以此作为第一次挖掘现场。10月到12月,父亲与袁复礼再一次来到山西,进行西阴村遗址发掘,采集到了60多箱出土文物,大部分是陶片。
  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的挖掘是中国境内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主持进行的、用近代考古学方法所做的遗址发掘。最有趣的发现是一个半割的蚕茧,有平整的人工切割的痕迹。后来经专家鉴定,那半个蚕茧确实是一种家蚕的茧,因此证明了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已懂得养蚕。
  小时候我记得父亲就把这半只蚕茧放在试管里,另一半是棉花,用软木塞塞住放在办公室的笔筒里,我哪想到现在这半只蚕茧会这么金贵——它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里,平时都以仿制品替代展出,只是1995年为纪念父亲百年诞辰时,才展出过8天,以示纪念。
  1928年10月,董作宾先生主持了河南安阳小屯遗址试掘,这也是殷墟的第一次挖掘,但董先生的方式还是旧式挖宝物的方式。12月,父亲在开封与董作宾会面,确定了殷墟的下一步安排。他将会面情况写信报告给傅斯年与蔡元培,傅斯年可能觉得考古所就需要父亲这样的人,虽然父亲之前也没什么经验,但西阴村的报告出来,也引起轰动,所以从1929年殷墟的第二次发掘开始,父亲就开始接管了整个挖掘工作。
  1929年初,父亲加入由傅斯年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应聘为考古组主任。父亲与傅斯年并不认识,也是经李四光、丁文江与杨杏佛等人推荐后,被傅斯年作为实现他的“东方学的正统”梦想的人才网罗进史语所的。陈寅恪与赵元任也被傅斯年从清华挖来,分别担任历史组和语言组主任。
  1929年底,父亲领导的殷墟第三次发掘接近结束时,发现了著名的“大龟四版”,龟版上刻满了殷商时代的贞卜文字。那时候,流亡在日本的郭沫若正编写他的《卜辞通纂》一书。闻听消息后,他立即去信给“史语所”,迫切要求得到全份拓片。傅斯年为此征求父亲与董作宾的意见,他们商量后,都同情郭在流亡中还致力于做学问的精神,于是很快把全份尚未发表的拓片寄给郭沫若。郭沫若收到后立即把拓片编入他的《卜辞通纂》书中,并在付印之后才告知“史语所”,这让父亲当时颇觉尴尬,但最后还是认为学术乃公共事业,不必为此事按纯法理的观点追究处理。
  可能因为这一点吧,郭沫若对李济和董作宾都给予很高评价。1946年在南京参加旧政协筹备会时,郭沫若与父亲见过一面,后来在《南京印象》一书中他用整整一节的篇幅谈到这次会面,父亲接待他时穿着一件已经褪色的破旧汗衫,这使他非常感动,他写道,“不知怎的,我就好像遇到了亲人一样。我接触了我们中国的光荣的一面??”但遗憾的是,50年代开始后,以郭沫若为名誉领导人的大陆考古界和以父亲为代表的台湾考古人类学界的关系,一直陷于隔绝。到80年代重新开始沟通时,父亲与郭沫若都已经告别人世。
  殷墟发掘之后,影响比较大。1931年在南京开了一个殷墟遗址发掘成绩展览会,父亲作了演讲。展览和演讲引起各界极大重视。蒋氏夫妇与国民政府五院院长,包括戴季陶、孙科、居正等要人,悉数出席参观,舆论为之轰动。

李济:被淡忘的“中国考古学之父”(5)
1935年,殷墟发掘工作到了关键的第十一次发掘,要大规模开挖4座大墓、400余座小墓,梁思永做的预算需要2万?3万银元,比原预算多出5?10倍,如不补加,将前功尽弃。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