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85章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85章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患伲且仓皇且桓龆潦槿撕挖沙迹瞳|王八蛋不假,但是能干事,不光是帮着乾隆敛财,人家还是出色的外交家,和西藏这些边地的外交基本上是他干的——谁让人家会八国语言呢?

  所以,小人因为现实才可以干很多实际事情,但是小人之所是小人,还是因为睚眦必报,心术不正,所以,对于沈友的那一套很看不惯,抓住一切机会诋毁他,毕竟你不是神童的年代了,这就是大学和社会的区别,大学在混乱不堪还是学校,你呆在里面还是个学生,进了社会就是畜生了。

  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真正导致沈友死于孙权的屠刀之下还是因为他站错了队——基本上和孔融们是一个死法。

16—08:临危上位的孙权(4)
俗话说的好啊,三岁看到老,这话不假,当年和华歆的一番话已经为沈友日后的思维发展模式和路线给定性了——较真,死板,固执,认准死理就不松口,像王八一样,除非把我脑袋剁下来(最后还真的是剁下来了)。

  通常来说,这种性格的人在政治立场上都不会转向的,不管中央政府多么衰弱,都会奉之为正统和唯一的信仰,为了保护它,或者说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生命,所以,沈友的政治理念和孔融一样,就是大汉万岁,没有大魏国,大蜀国什么鸟事,因此,最后,下场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一开始在江东混得时候,对沈友的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当鲁肃的政治理念渗透给了孙权,而且孙权的独立意识和帝王私欲膨胀起来起来之后,自然就会和沈友对立起来——虽然,当初也是言听计从,礼敬有加,但是那是在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情况下。

  现在则不然了,沈友的大汉一统理念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了,虽然当初和鲁肃的那一番话多半是客气,但是沈友就是想让孙权言出必行,真正的成为守土一方的封疆大吏,是汉献帝额度忠实走狗,就像荀彧对曹操的心理定位一样,这自然是孙权无法忍受的了。

  沈友虽然倔强,但是不是傻子,智商高的很,自然体会到了孙权对自己的厌恶,也知道为什么厌恶自己,而自己是不会改变立场的。

  大家都不会改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其中一方识趣的离开,否则发展到以后就不好办了,而沈友的主动离开就是惟一的选择。

  但是,孙权不会放过这个潜在的敌人的,毕竟沈友是个人才,放出去岂不是壮大了敌人?既然不会为己所用,那么还是尽早除去吧!我用不了也不会让别人占便宜的!

  那是在一次孙权大会群臣的时候,死神向沈友发出了邀请函:喝酒喝到正爽的时候,孙权突然当众挑刺,指斥沈友说道:大家都说你有谋反我的意思,有这回事吗?半分调侃半分认真的态度让会场霎时紧张起来。

  沈友知道,末日来到了,今天不论怎么回答都不会逃过一劫的,于是,大义凛然的说道:我的君主不在这里,在许都,怎么可以说我谋反呢?!

  言下之意,自己才是大汉王室的忠臣,反倒是孙权,一肚子坏水。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大家也都不需要掩饰什么了,孙权大手一挥,对“谋反”的沈友处以极刑。

  不论是孙权的找茬还是沈友的倔强回答,都是因为知道谁都无法容忍对方了,矛盾已经无法调和,索性来个了解吧!沈友死的痛快,没有违背自己的意志,孙权也是找到了台阶,有借口除掉沈友。

  这一年,沈友才29岁,三十这道坎终于没有迈过,再次验证了天才都是短命的,不过不孤单,孔融和祢衡都在陪着他呢。

  不过,相比之下,沈友死就是死了,痛快,也没有什么牵挂,还有一干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孙权这个主子不是那么好伺候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没有痛快只有痛苦——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虞翻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6—09:临危上位的孙权(5)
和沈友的年轻气盛,没有后台,并且心思不在江东不同,虞翻无论是资历还是忠诚度,抑或能力,都是应该属于孙权倚重的人才,不过,最后还是落魄半生,处处受到排挤,最后老死边地,也算是一个政治悲剧了。

  首先,虞翻资格老,前面说了,王朗倒霉之后,孙策把他放在自己身边,鞍前马后的,出谋划策不少,算是尽心竭力了。

  要知道,可以被孙策看重的话,水平肯定是有的,出任富春长期间,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地方上不少人都想前去赴丧,以表示自己对老大的沉痛悼念,顺便表现一下自己多么忠心。

  不过虞翻拒绝了,在他看来,这里的老百姓比较刁蛮,还没有征服他们的心,一旦忙着伺候孙策的身后事,甚至不远万里的跑回去,那么这里发生民变是太有可能了,于是,在他的带动下“因留制服行丧”,而属下诸县纷纷效仿,地方才得以保证安宁,没有因为领导人的暴亡出现什么*现象。

  由此可见,虞翻是一个理智大于情感的人,而且很够忠心,后来曹操借着大汉王室的名义征他为侍御史,甚至“为司空辟”,都是不好使,人家虞翻就是不去,铁了心为孙氏效命。

  但是虞翻这个人有点太直了,好几次直言犯上,弄得孙权感觉很没有面子,,老大感觉不满意,属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再加上虞翻和自己有过节(连老大都敢顶嘴何况是这般小人了?不过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可以得罪小人啊),于是纷纷跑到孙权那里去诽谤虞翻,终于,被孙权找个借口贬低到外面,“坐徙丹阳泾县”。

  不过,虞翻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就对孙权产生什么不满,还是尽心竭力的帮助孙权,出谋划策,后来关羽荆州兵败,关键原因之一就是糜芳的临阵倒戈,而糜芳,就是由虞翻劝降的。

  立功归立功,虞翻的臭脾气还没有改,就说那个糜芳吧?是你劝降的吧?但是投降之后,最看不起糜芳的就是这个虞翻了,有一次虞翻坐船出行,遇到了糜芳,糜芳的下人就说这是糜将军的船,让一下。

  结果虞翻大怒:妈的!忠臣不事二主,你连丢两座城池,还有脸说自己是将军吗?!还不快滚?!

  糜芳被人说到痛处,心中羞愧,就自己闪人了。

  第二次,虞翻路过糜芳的营地(怎么又碰上了?估计虞翻是故意的,要去羞辱糜芳的吧?这就有点不厚道了,还不是被你忽悠了?),糜芳的营地大门紧闭,虞翻无法通行,于是又是破口大骂:我靠!该守住关门的地方门户大开,不该关上的大门反倒关上了,这叫做什么事啊?!

  不用说了,糜芳再次惭愧不已。

  其实虞翻针对的是糜芳一点小问题,说是找茬并不为过,但是体现了这个人眼里揉不得沙子,看见不爽的就一定要说,根本就藏不住。

  有一次孙权举行酒会,虞翻就又不给面子了,那是在酒过三巡之后,孙权的状态不错,起来挨个敬,要打个通关,到了虞翻这里的时候,虞翻立刻倒地不起——那个时候没有凳子,大家都是席地而坐,这厮就是满地打滚,呕吐不止,一副根本就喝不下去的样子。

  为了不让气氛过于尴尬,孙权就饶了过去,结果,你倒是接着装也行啊,孙权前脚刚走,虞翻马上就坐了起来,接着喝酒吃肉,这就是不给老大面子了,孙权的火气腾的就冒出来了,拔起剑来就要砍虞翻——由此可见,孙权也是性情中人,喝高了管不住自己,也可以看出平日里忍了很久。

  好在虞翻朝中还是有几个人的,别人或者说不敢劝谏,或者说是想看好戏,都不说话,唯有大司农刘基站出来,死死抱住孙权的大腿,说道:大王,曹操因为妄杀名士结果招来了天下的非议,您可不要学习他啊!

  对啊,孙权有点冷静了,一想自己还要当老大的,所以就饶了虞翻一次,为了给自己一个台阶,特地颁布一条法令——酒桌上的不算数,尤其是我说要杀谁,更是不算真的。

  这一页翻过去了,但是虞翻还是不知悔改,又有一次,孙权和张昭闲聊,谈到神仙这个话题,俗话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虞翻又感觉别扭了,你说人家说什么管你什么事啊,但是,人家不,又跑出来大放厥词,说道:你们这群凡人,俗人,私人,也配谈神仙?世上有神仙吗?!

  孙权听了这句话更加不爽了,碍着他资格老的份上不好下手,又实在是看着闹心,于是再度把虞翻撵了出去,放逐到了交州。

  由于自己的耿直犯上,固执的和老大抬杠过不去,虞翻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十分坎坷的,有他不对的地方,但是孙权作为老大,要想真正的配上杰出二字,就要什么人都用,不过他的*主义,一言堂思想过于浓厚,结果容不下异己者,沈友由于政治立场站错而身首异处,虞翻仗着资历和立场坚定,侥幸逃过一劫,这也为孙权执政后期过于残暴,大肆杀戮不同政见者,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了。

  虞翻虽然几经波折,不过流放之后闭门著书立说,到也是落得个逍遥自在,还有一个人,比起虞翻来,脾气更大,资格也更老,孙权更加讨厌他,处理起来也更加困难,所以,他的经历也更加曲折了。

  ——这个人就是张昭。

16—10:临危上位的孙权(6)
虞翻还是有着半路起义的经历,张昭则不然,属于打长征开始就跟着混的人,资格老的话说起话来底气自然足一些。

  张昭敢和孙权叫板的最大原因就是资格实在是太老了,并且一贯表现的十分忠诚,动他的话影响太大。

  张昭的忠诚表现在于很给孙策面子,这家伙很早的时候就出名了,并非是电视上留给观众的那种吹胡子瞪眼的造型,也算是当时的青年俊杰了。

  不过表现的很有特色,举孝廉,是那时代想在政治上有所突破的年轻人的第一步,刘备还求之不得呢,这厮居然推辞不去,而后,陶谦知道了他的名气,正好也在自己的地盘上,就想挖过来,但是张昭还是不去,差点因此惹上杀身之祸,好在有人鼎力相救。

  之后的张昭感觉北方没有办法呆了,于是就跑到南方避祸。

  这才有了和孙策的一段君臣之缘。

  为什么这一次答应的很痛快?不得而知,估计是被陶谦下的吧,但是更有可能是被孙策给征服了。

  其实像张昭这种人,给他多大的权力是次要的,关键是看顺不顺心,要知道那是一个有上七八个人就敢自立为王的乱世年代,凭什么诸葛亮跟了刘备?还不是因为刘备给了他信任?

  张昭也是这样,一开始,孙策委以重任,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可见地位不低了,鲁肃初次投奔的时候就没有这种待遇(也许这就是鲁肃没想在孙策手下效命的原因吧)。

  但是,真正打动张昭是下面这次谈话,由于当年还在徐州的时候,张昭就和北方的士大夫们混得很熟,即使是到了南方以后,交通不便利了,联系还是没有断,文人嘛,信中难免有着长篇累牍的互相吹捧,简直就是形容词砌墙,不过也正是这些形容词砌墙,才凸显了张昭在政界和文化届的地位啊。

  只是这些信件里面基本上都是捧张昭臭脚的,全文的大概意思就是放眼江东也就是张昭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