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有很多类似的公告我都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的,因为里面不是歌颂型的假新闻就是围着各路天神一阵吹嘘,最后再来一些XX必胜的屁话,如果不是为了从中找到一些所谓的蛛丝马迹,我真想把书丢掉。
——这是实话。
但是,诸葛亮的这番话不会给我这种感觉,看了几百遍都不腻真是个奇迹(不过看了几百遍还是背不下来也真是一个奇迹)。
下面,说点自己的东西。
39—11:北伐,寓意何在(2)
喜欢这段文字只是因为它从头到尾都没有什么过于和谐的语言,没有把蜀汉帝国的危机局面给和谐掉,没有把自己的布衣背景给和谐掉,如果看了对时局论述的段落的话,你不会对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抱有任何的希望,但是,在后半部分,诸葛亮向刘禅,向朝臣传递了这种必胜的信念,也许我们很弱,也许我们的敌人很强大,但是,这不代表刘禅就有资格堕落下去,就代表我们可以不思进取,守着小小的益州等待着若干年后被人收编。
人,总要有点念想,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希望可以把自己的这种信仰传递给每一个人。
所以,诸葛亮不说大话不说空话和假话,他宁肯讲成《背后的故事》,也不愿意给捣鼓成《新闻联播》,所以,陈寿不辞辛苦的把这一篇文章留在了《诸葛亮传》的正文中,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一个政治口号而已,这是对诸葛亮和刘备前半生的总结,同时也揭开了后半生的大幕,也成了一个最好的注脚——他没有只是只是说说而已,而是用后半生所有的精力去实现自己的这个诺言。
虽然我曾经黑了诸葛亮不少次,比如他的军事才华水分指数,比如他的出身和“三顾茅庐”政治神话水分指数,甚至连南征的伟大历史意义也进行了水分评估,但是,对于诸葛亮的强大的,执着的精神信念我从来没有鄙视和非议过,只有深深的敬仰。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句就是诸葛亮最大的心愿,是北伐的全部意义所在,是数次征伐的终极目标。
但是,对于诸葛亮的北伐非议,也正是在这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还要设置这么高的战略目标岂不是自讨苦吃和不自量力?
于是,两种新颖观点应运而生。
一种是正派的,主流的意见:诸葛亮是以攻为守的防御策略,御敌于国门之外,主动出击之后就可以分散牵扯曹魏很多的精力,事实似乎也是验证了这一观点,诸葛亮北伐期间,曹魏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对蜀汉本土形成过一次威胁,能够以一州之力抗击占了天下三分之二的人力物力的曹魏,并且掌握着主动权,这本身就是对诸葛亮成绩的肯定;
另一种则是非主流的,认为诸葛亮在建兴6年春到建兴12年8月病逝这段时间里频繁的发动战争乃是一种穷兵黩武的行为,没有打出一片天空来,反而空耗了许多的人力物力,导致蜀汉帝国急速的衰败下去,进而得出了一个更为极端的观点——诸葛亮是为了养兵自重,壮大自己的实力和话语权,夺了刘禅的天下,总之,他是一个隐藏很深的野心家。
大胆的观点通常是招人注目惹人喜爱的,哪怕它是错误的,但是由于传递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不错,何况,人家这也算是积极思考,不人云亦云呢?
这里就要像各位看官抱歉了,在这个问题上一向追求标新立异的我要老土一把了,以前我也是赞同第一种主流观点,而现在我更加老土,要复古到最古老的观点上去:诸葛亮一直把匡复中原作为自己的目标,哪怕是在北伐最困难的岁月中也没有放弃过。
下面就谈谈我的“歪理”。 。 想看书来
39—12:北伐,寓意何在(3)
诸葛亮的北伐路线并没有因为频繁的出征和所谓的“受挫”而发生什么改变,我们和容易总结出来,基本上每一次都是从汉中出发,出祁山,企图控制雍州、凉州,无论从每一次的战果、战略目标来看,都有点剑走偏锋,没有和曹魏一决胜负,北定中原的“宏伟”决心。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诸葛亮是以进攻代替防守来看倒也是说得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说得通的,那就是诸葛亮有自知之明,不会和曹魏硬拼,更不会寻求一战定江山。
说到底,这很有可能是诸葛亮在刻意的打造自己的“新隆中对”,具体来说,就是寻找一个新荆州。
在诸葛亮的原计划中,荆州的战略地位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夹击之势,但是,荆州丢了,还沦陷在盟友的手中,所以,想想就可以了。
即便这样,诸葛亮还是不想修正(也可以说是不想推翻)自己的隆中对,因为任何的修正都是死路一条,纸上谈兵,以蜀汉的国力无法在一个战场上和曹魏完成正面对抗,并且取得胜利,事实上,即便是蜀汉帝国对曹魏的两次胜利,一次靠老天帮忙,也只是打了一个平手(关羽那一次),一次是汉中争夺战,胜利也是在战术上,把曹操给熬走了,从过程和杀伤性战绩来看,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因此,诸葛亮的自我修正就是找到一个“荆州”的替身,将之攻占之后,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修复那张精心设计的宏伟蓝图,之后在徐图中原,才是他的真正想法。
也就是说,现在阶段的北伐,只是诸葛亮和他治下的蜀汉帝国光复中原的第一阶段目标而已,是在弥补之前关羽和刘备的损失。
这么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就不是什么愚蠢的,不自量力的行为了,恰恰是一种很理智的行为,符合他一贯做事谨慎的风格,他不想冒险是因为现在的帝国再也经受不起任何的致命打击了,荆州之败和夷陵之败不可重演,所以,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不会死硬到底,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可预见的不稳定因素,他都会主动的撤退。
小心驶得万年船啊。
那么诸葛亮的这个目标有多少人可以理解呢?
几乎没有,至少现在这个阶段没有(后来的学生姜维矢志不渝的执行着恩师的战略方针,可是,同样不被人理解),而且,还有一个很有话语权的人物一直在坚持着和诸葛亮安全相反的想法。
这位大哥就是仅存的蜀汉元帅:
——魏延(蜀汉四大元帅是关羽、张飞、马超、魏延,赵云、陈到、黄忠都是大将或者上将级别的)。
魏延的战略构想是什么?就是众人皆知的“子午谷奇袭”计划——多年以来,凡是客观评价诸葛亮和黑诸葛亮的观点持有者在非议诸葛亮的北伐大计之时都会把魏延的这个方略拿出来作为正面教材,以示天下:看看吧,这才是真正的军事家,诸葛亮你还嫩啊!
——根据《魏略》中的详细记载,当诸葛亮初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如是说道: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三国志》正史中的记载大同小异:
“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区别在于,陈寿告诉大家,魏延每一次北伐都想这么干,只是经常被否决而已。
古今中外的确有很多伟大的军事家完成了类似的壮举,但是必须满足很多前提,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为什么要把魏延的计划搁置起来。
39—13:北伐,寓意何在(4)
必须说明,诸葛亮面对这个计划的确是有点“胆小”和“谨慎”了,因为仔细分析一下,魏延的这个战略构想要想实现,必须在理论上完成以下几个条件:
1 ——10000大军在10天内迅速到达既定目标;
2——主将夏侯楙必须在面临从天而降的蜀军,一支没有任何攻城重装武器的轻型作战部队的情况下“果断”的按照自己懦弱的性格驱使,不战而逃;
3——魏军主力跑的很快,以至于都忘记了携带战略物资或者干脆就付之一炬(坚壁清野嘛),结果导致长安城内有足够的战略资源以供魏延坚守之用;
如果我们的魏延将军侥幸满足了以上3大条件的话,还需要满足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4——诸葛亮所带一路进展顺利,可以在约定日期和魏延所部会和。
如果前3个都满足了,但是第4个没有满足的话,足以让魏延所做的努力功亏一篑,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团长》中那位疯狂团长的疯狂作战计划,所有的大胆行为全都实现了,也就是说他自己这一面做的很完美了,但是,主攻部队的登陆计划却是突然遥遥无期,结果差点全军覆没——也差不多了,只剩下几个兄弟,而且,还是导演们安上的一个光明尾巴,其实就像剧中人物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永远会在不应该出问题的地方出问题。
什么?你说《我的团长》那一幕是假设的?难道我们看着虞啸卿那慷慨激昂的面孔时会联想到他后来的举动吗?
难道我们的魏延大将军所描述的一切光明前景不也是他假设联想出来的吗?
诸葛亮的不敢冒险就是因为他想到了这一些不可预知的要素,当不可预知的负面要素占据了主流之后,就代表着这个计划极端的没有可行性,毕竟,现在的蜀汉帝国虽然处于劣势,可是,还没有到破釜沉舟的时候,初次北伐可以集中一支80000到100000的大军出征,说明元气恢复的不错了,那么诸葛亮有必要放弃稳妥一些的常规打法,而选择搭上10000精锐蜀军+一位硕果仅存的汉中太守,1号战将魏延吗?
诸葛亮的谨慎其实不是怕自己失败,而是不想损失10000大军,更不想损失掉魏延。
而且,诸葛亮和魏延的分歧之处不在于谁有没有胆量,而是根本性的战略分歧,诸葛亮的用意是稳扎稳打占据雍州和凉州,与汉中还有江东方面对曹魏形成了包围之势,让曹魏忌惮于危机四伏的边境,自己就等于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同时,雍州和凉州周边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做得好的话,完全可以像南中地区那样提供大量的优秀兵源。
但是,魏延的战略呢?假设他的冒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