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192章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92章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这个时候,关羽所部携带的弓箭也是射的差不多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战况的惨烈,主攻部队的弹药居然也耗尽了,再看看堤坝之上呢,还有残存的魏军(人数不详,不过估计也不多了,也就是千八百人吧),拒不投降,看来是想耗下去撑到有人前来救援,于是,关羽下令,大船全都靠上去,短兵相接发动肉搏战,不投降者死!

  反正你也米有几个人了,成不了什么气候。

  水势还在上涨中,看看围上来的蜀军,庞德仰天长叹,对手下将领成何说道:真正的将军是不怕死的,是不会为了所谓的生存就玷污自己军人的名节的,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马革裹尸,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庞德想成仁,但是,那些没有机会载入史册的大头兵不干了,纷纷缴枪投降,无奈,这是集体投降,不是一个董衡或者董超的问题,他庞德杀得过来吗?抵抗也失去了意义,何况抵抗了这么长时间,大势已去的庞德也做不到什么了,于是,混乱之中,带着“将一人,五伯二人”,弄了一条小船想突围到曹仁那里去,当然了,跑的时候,庞德很注意自己的军容风纪,也是为了必要的时候抵抗,还拿着弓弩——西北马家军出来的,有一手好骑术和射术,马带不了,弓箭还是可以携带的吧。

  但是,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水患区啊,光有骑术和射术是没有用的,这几位老兄,都是北方将领出身,所以,没有一个会划船的,又赶上水大浪打,一个浪花打过来,船翻了。

  慌乱之中,庞德连喝了几口水,又很丢人的弄丢了弓弩,眼看就要挂掉了的时候,结果被追赶上来打扫战场的蜀军擒获——不是周仓干的。

  庞德和蜀军打了很长时间交道,白马将军嘛,化成灰也是认得的,所以,几个士兵十分兴奋的把毫无反抗能力的他押到了关羽那里,多大的功劳啊。

  关羽讨厌的是知识分子,但是,对于有骨气的武将(这么说不是说读书人没有骨气)还是蛮敬佩的,庞德是一员猛将,虽然曾经射了自己的额头一下,让自己的单挑记录增加了不光彩的一笔,但是,那是两军对垒,再说了,这也显得庞德英勇啊,眼下,看着身为俘虏的庞德依旧傲然的面对自己,拒绝下跪,更是生出了喜爱之情,就想招降他。

  你的旧主马超,还有哥哥庞柔都在我们这边,我看你是个人才,想用你为将,你看怎么样啊,还不投降?

  关羽手下缺人,尤其是缺少能征善战的武将,关平也就是凑活着用吧,所以,他是想人都想疯了,如果庞德答应归顺的话,那么关羽是没有二话的。

  但是,庞德却拒绝了关羽的好意,不光拒绝,还张口谩骂:呸!谁要投降?我主曹操拥有雄兵百万,岂是刘备那种庸才可以相提并论的?我宁肯为国家之鬼也不愿为贼将啊!

  这一骂就断了关羽招降他的念头了,杀他,不是残忍,而是成就了庞德的名节,关羽也是一名军人,尤其是还有“投降污点”的军人,理解庞德的心态,也佩服他杀身成仁的勇气,于是,也就没有再说什么,更没有关起来慢慢折磨采用恐吓之类的手段,而是直接杀掉了事。

  这是归顺曹操没有多久,还有点被排斥的铁血军人庞德最后时刻的表现,一点也不丢人。

  想那曹操纵横疆场这么多年,手下大将被俘的记录还是空白,赤壁大战输的那么惨也没有被孙权和刘备占到便宜,现如今被庞德打破了,但是人家还没给大魏国的军史抹黑。

  至于另一位被俘的于禁将军,则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做出了和庞德完全相反的决断。 。 想看书来

32—09:大捷,水淹七军(9)
不好意思啊,之前的表述有一点点的失误,其实被俘在先的是于禁而不是庞德,因为庞德抵抗了很长的时间,而于禁呢?当关羽的船队围上来的时候,几乎没有做什么抵抗就率领手下将士投降了。

  之所以说几乎没有做什么抵抗,是因为于禁交到关羽手上的军队多达30000人(庞德只有他的三分之一,还可以坚挺了这么久),基本上就是从北方拉过来的那一支不习水战的精锐之师,除了被淹死的,基本上都在这里了。

  当远在后方的曹操得知庞德不屈而死,于禁却麻溜的投降的时候,不禁仰天长叹道:吾知于禁三十年,何以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

  曹操语气中夹杂着失望、惊诧,乃至一丝愤怒。

  我不禁想到了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老年的汉武帝得知李陵投降之后,拎着一把宝剑四处发飙的镜头。

  战死,或者自杀了断真的就这么困难吗?!

  这是刘彻的怒吼,也是此时此刻曹操对远方大牢中的于禁的心灵叩问。

  是啊,所有知道于禁的人,都可以想到他会失败,毕竟对手是关羽,也会想到他会败得很惨,毕竟对手是关羽,但是,战败而没有战死沙场是没有想到的,没有战死沙场也没有自刎,以成全武将的名节,而是选择了投降,没有做出什么抵抗就直接投降了,更是出乎意料之外。

  死,真的很难吗?

  不,人即便是有再强烈的求胜欲望,死亡也不是最难的选择,尤其是在某些语境之下,在某些特殊职业之下,选择死亡不是最难的,选择继续活下去,才是最难的。

  这么说并不是为于禁开脱,只不过是有一点感慨而已,因为他的选择的确是有违一名驰骋沙场三十多年的职业军人的风范,也难怪曹操失望啊,三十年了,自己一直看好的武将在关键时刻居然选了一个普通人的选项,一个懦弱的不敢面对死亡的将军,那我还要你干什么?!

  围而后降者不赦。

  ——这是当年于禁处决自己好友昌晞时候说的话,不管他是怎么想的,三十年后,他也走上了这条路,不知道他举起白旗的那一刻有没有想到昌晞,如果真要对不起人的话,于禁也是对不起这个好友,其次,才是对不起看走眼的曹操。

  但是,如果我们事后诸葛一下的话,于禁在面对绝境的时候还真有一些做出投降的举动的可能的。

  这位以冷静思考见长的将军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会做出在他看来是最有利的判断,那么,如果生存欲望此时空前膨胀的话也难保他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来,因为他作战的一个起码标准和原则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现在,别看有30000人,但是任何的抵抗都是无谓的。

  而且,除了不习水战之外,如果非要再给曹操选拔于禁属于失误找一个借口的话,那就是于禁的年龄。

  跟了曹操三十年,由此可以看出,于禁此时的年纪至少也是五十多岁了。

  快六十的人了,而且又是挺长的时间没有亲临火线作战的老人了。

  让一个老人摒弃掉越来越强烈的求生欲望似乎有点困难。

  当然了,这个也是事后诸葛,因为后来张郃战死沙场的时候,也是垂垂老矣,所以,这个并不是决定性原因。

  好了,有关于禁的话题暂时放到这里,有关他的事情稍后还会讲到,单就水淹七军这个战役来讲,随着庞德的就义,于禁的投降已经结束,关羽大获全胜,也让他的名望紧随刘备之后,达到了巅峰,做到了“威震华夏”。

  的确是配得上这个称号的,以30000大军,灵活应变,一举歼灭了于禁、庞德所部将近50000人,其中俘敌30000人,本来就有点人心思变的中原一带这个时侯又有一些不稳了,不少不满曹操的统治,或者骑墙派的纷纷起来响应关羽造反,而关羽呢,求之不得,许了不少空头支票,到时候里应外合,一旦事成,功劳大大的。

  但是,那些都是以后的事情,眼下,关羽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趁着大捷,一鼓作气拿下眼前的襄阳和樊城。

  曹仁,不同于于禁,于禁可以投降,曹仁不行,他一定会拼死防守的,所以,等待他的一定是一场苦战。

  但是,考虑再详细的关羽还是没有想到,在短短几个月后,等待他的将是那样一个场面——就像当初于禁和曹操没有想到声势浩大的50000大军在半个月的时间之后会是这副人间惨象一样,而且,如此辉煌的胜利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何况关羽本身就是那种高度自傲和自信的人。

  大胜之下,关羽没有发现,三个致命的败因已经潜伏下来,直接导致了自己最终的惨败。

  而第一个,就是自己一个看似正确的决定埋下的苦果,不能说他是关键性因素,但是,至少也是一个导火索。

  这就是所谓的仁义。

32—10:失策,后防不稳(1)
在关羽之前,有两个人因为在处理同样性质问题的方式上做的过于极端而被后人诟病不少。

  这两位,一个是战神白起,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

  知道一点历史的人应该可以猜到我要拿什么说事了。

  没有错,就是白起坑杀二十万赵国降卒(为什么是二十万而不是四十万在我的博客中说过,不再讲了),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国士兵的事件。

  因为这件事干的过于残忍,所以,他们两位一直没有少挨骂,尤其是两个人的结局都不太好,所以,更有好事者,把这种落寞归结到报应上。

  诚然,一下子以坑杀的方式杀掉了数十万的已经放下武器的士兵,是很没有人性的事情,现代战争中,虐待战俘都是无耻行为,何况是坑杀了?即便是在古代中国,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们也不会放弃对他们口诛笔伐的。

  所以,白起自裁的时候,也把这件事拿出来重提,说自己该死,干了这么造孽的事情。

  但是,那只是临死的时候忏悔而已(而且是不是真的这么说了也不一定,很有可能是掌握了笔杆子的儒生们自作主张附会上去的),如果再给白起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的话,相信他还会再坑杀一次。

  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秦赵两国交战数年,近百万的大军展开了厮杀惨烈,赵国的四十万大军死亡过半,活着的也都成了待宰羔羊,作为战胜国的秦国呢?本身连童子军都给派出来了,国内的经济危机也很严重,连自己人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还怎么养活这多达20万的战俘?放掉或者编入自己的军队都不太可能,杀掉,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这么多的战俘万一都因为吃不饱肚子逃亡了怎么办?这一仗岂不是白打了?——而且,秦国奖励军功,爵位的升迁和赏钱的多少和斩首敌人数量直接挂钩,白起想玩人道主义,手下也未必答应。

  同样,对于项羽来说,也是有着同样的考虑,我们的西楚霸王虽然接受了三位带队的将军的投降(后来还封王用来牵制刘邦),但是,对于士兵却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楚人对秦人的仇恨是有着几代的积累的,又不能放虎归山,又要解决肚子问题,除了坑杀,实在是没有别的选择。

  眷顾现实利益而不要所谓的后世清名,这是白起和项羽的选择,《投名状》中的庞青云也是这么干的,现在,同样的课题交给了关羽。

  好一点的是,关羽手下没有那么多的战俘,“只有区区”30000人而已。

  但是,三万这个数字,也只是相对项羽和白起的那20万人来说的,在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粮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