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有一点无法回避,那就是关羽的不利的一面,都是摆在明面上的,荆州军区,老大刘备留给他不过是一支不到5万人的部队(当初搞摩擦的时候,关羽可以一下子集中了三万大军在益阳,可以看出他可以统帅的大军不会少于四万,但是,要想突破五万可就有难度了),我们权且就算他是五万吧,面对两大强敌,关羽需要做很多防守方面的工作,谁都知道,江陵一旦丢失,对于刘备的正处于上升期的帝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当然了,兵力的捉襟见肘不是绝对的,至少,在刘备当时的几大军分区中,关羽的待遇还是最优厚的。
严峻的形势,让关羽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所以,他是不会轻举妄动的,都说关羽是大意失荆州,意指这是一个过于骄傲的人,实际上,关羽的骄傲更多的体现在对待一些同僚、敌人或者知识分子的态度身上,以及那个最后丢失荆州的结局——尤其是最后一点,成王败寇,只要一失败,那么,说什么就行了。但是,关羽是不会因为轻看对手就放松戒备的(这个后面还会说到),他是属于那种“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的人,这么多年了,就没有什么不稳重的时候。
实际上,关羽早在建安十四年,也就是赤壁之战之后,就被拜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已经开始了对荆州的“试婚”期,而在建安十六年,刘备进入四川之后,关羽更是全面掌控了荆州大局,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兵败,一个八到十年的周期,荆州,一直在关羽的调控下运转,如果关羽是一个毛毛躁躁的人,一个骄横自大的人,估计早就被人有机可乘了。
在这八年中,关羽一直没有放松荆州的防务。
你当然可以说这段时间内,关羽的防御工程没有经历过什么太大的考验,至多不过有两个假想敌存在而已,搞得多为军事训练。
但是,这两个敌人真的只是假象状态吗?至少孙权是的,虽然是名义上的盟友,但是自从和孙权他们闹了一次别扭之后,不管是鲁肃,还是接替者吕蒙,始终是亲自率领一支10000人马驻扎在陆口,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什么小动作?要知道,当初江南四郡就是这么被吕蒙以迅雷之势率领着20000大军给闪电搞垮的啊。
所以,吃了一次亏的关羽不会让重镇江陵重蹈江南四郡的覆辙。
北面的曹仁一直是把重兵放在荆州板块之内的,后来汉中沦陷,大将徐晃也调到了这里,万一同时来这么一下子,也是够关羽够呛的。
所以,关羽一直是绷紧了神经——拿着那么高的薪水是不可能没有压力的,不可能放松的,你以为他是现在靠着脸蛋和假唱生存的娱乐人士啊?又想挣钱,又想没有压力,哪有那么是十全十美的事情?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一个事情:关羽八年来并不是吊儿郎当的过日子,而是把荆州防务搞得井井有条,否则的话,吕蒙早就出手了,曹仁的几万大军也不会屯扎在樊城一线而没有什么动静来。
也正因为是这样,无形中增大了吕蒙和陆逊完成任务的难度,如果关羽打死也不出来的话那么他们是无机可乘的,要想搞定关羽,有两个是基本前提,一个,就是要降低关羽的警惕性,至少,要把他的注意力放在北面的防守上,这样才有偷袭成功的可能性。
而第二个,就是要把一部分用于防守的警戒兵力升格为机动作战部队,要不然的话,不足以一举拿下江陵,以关羽经营了八年之久的防守厚度,单纯的依靠防守警惕性的降低只能突破一层或者两层的防线而已,一举击穿,形成致命绝杀,那也就是妄想了。
陆逊和吕蒙穷其心智也只能把第一个做到极致,也就是让关羽感觉不到东吴这边会在近期内有什么太大的动作,但是,第二个,就要看造化了,如果关羽不想动的话,或者说没有感到什么有利可图的话,他们再忽悠也未必好使,甚至,忽悠多了还会露出马脚,这一方面,还是无为而治的好一些。
所以,这一阶段,吕蒙和陆逊一直在第一方面上下功夫。
首先出马的就是吕蒙,虽然他信誓旦旦的保证要拿下江陵,一副*的模样,但是,到任之后,还是在表面上奉行了鲁肃的双边政策,甚至几近肉麻之举,经常写信和关羽交流,吹捧他为不世出的牛逼人士。
拍马屁是一门很深厚的学问,要恰到好处,关羽喜欢被奉承不假,可是,这不代表他好被奉承,所以,这一点上拿下关羽,吕蒙是浪费了不少脑细胞的。
这个令人作呕的事情干了一段之后,陆逊就接替吕蒙接着干了。
因为我们的吕都督病了。
31—15:嚣张,关羽北上(2)
吕蒙的病是装的吗?
亦真亦假。
首先,他给孙权上书,说道:关羽北上*樊城,但是,家中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留下了足够的兵力镇守公安和南郡,这就是生怕我来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正好我最近经常生病,身体不太好,索性就让我带一部分军队回师建业,打着看病的旗号,想必关羽到时候一定会放下心来,尽撤守军前往前线,到时候我们就可以趁虚而入了,一定会拿下南郡,生擒关羽!
孙权批准了这个计划,而当吕蒙回到建业之后,陆逊也赶来会见吕蒙,提出的意见和吕蒙是英雄所见略同,所以,当孙权询问谁可以接替他掌管防务的时候,吕蒙马上推荐了陆逊:陆逊很有本事,他的许多策略都和我不谋而合,换上他不会耽搁计划的顺利进行,而且,他还没有什么大作问世,只不过是一个新人,不会引起关羽的忌惮,到时候就可以便宜行事,抓住一个懈怠的机会一击毙命,那时候荆州就是咱们的了!
对于吕蒙的话,现在的孙权是言听计从的,再加上陆逊已经通过了自己的种种考核,当然信得过,于是,就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了陆逊。
前往陆口就任的陆逊马上发扬吕蒙的“屁精”精神,给关羽写了一封肉麻无比的信函,引经据典,无比谦让的颂扬了关羽挫败曹操的伟大功绩——太长太肉麻,这里就不列举了。
看完这封信的关羽觉得吕蒙不在了,换了一个黄口小儿,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所以,也就放松了警惕,还抽调了一部分兵力作为援军北上。
表面看上去,关羽还真算得上是大意失荆州了,罗贯中老先生一辈先人这么概括也是恰如其分,但是,仔细看看,倒也未必——关羽没有那么神,不过也没有那么弱智,不然的话,刘备可真的是看走眼了啊。
首先,吕蒙的这个病是亦真亦假的,而且没有多久就暴亡也可以看出来,不完全是装的,现在出这个计策乃是有点不得已的顺水推舟。
其次,吕蒙给关羽的信函中透漏了以下几条信息。
1:对于吕蒙接替鲁肃以来马不停蹄的马屁行为,关羽一直是没有掉以轻心,听听就算了,因为你日久天长以来的拍马屁我就把几万大军全都调出去而只留下几千老弱病残那是不可能的,即便那边关羽把所有的将领和精锐都给调到了樊城打得如火如荼,吕蒙依旧没有把握可以一举拿下南郡就是关羽不是那么好忽悠的最好证明,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出些阴招,并且把原本可以被自己独占的功劳分摊给了陆逊;
2:关羽在襄阳—樊城前线告捷的背后有说不出来的苦衷(注意,这个时候,关羽还没有水淹七军呢),什么苦衷呢?兵力严重不足,不然的话也不会在吕蒙和陆逊交班之后立刻从后方抽调了军队北上,单纯以麻痹大意,鄙视陆逊不足以证明关羽的这个有些毛躁的举动,因为曹操那里也在不停的派遣援军支援,计划中的速决战被打成了持久战。
这两点信息里面,除了证明关羽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就被容易奉承的二流人才以外,也看到如果不是因为樊城速攻失利的话,刘备的事业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关羽所要负责的就是:当战争被顽强的曹仁拖入持久战之后,他没有产生足够的危机意识。
当然了,对于我们来说,还会衍生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关羽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发动攻打襄阳的战役?要知道,本来在复杂的荆州局势中,因为三方相互忌惮,谁都不轻举妄动,而是全力做好防务措施,不被对方有机可乘,互相牵扯才会形成之前好几年相对安静的局面,而现如今,关羽的大举压上却打破了这个均势。
关羽的这个嚣张的行为是自作主张,还是秉承了刘备的默许,配合汉中战役的全面告捷顺势做出的合理性行为,抑或是有其他的理由呢?
31—16:嚣张,关羽北上(3)
对于关羽的行为,无非是两种意见。
第一种就是关羽的自作主张,理由是没有明确的刘备命令关羽攻打襄阳的公告和条文。这一点的确是无法回避,再者,关羽的这一次军事行动准备的很是充分,瞬间调集了整装待发的30000人左右的军队,充足的粮草,又安排好了防御东吴的措施,也有点早有打算的意思。
第二种就是关羽是在奉行刘备的计划,理由无非是两个,一是符合当初诸葛亮《隆中对》,一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表彰关羽为前将军,假节,而且,这个封赐不是简单的通告一下,而是让费诗前去拜会。
费诗可不是一般的使者,此君,字公举,犍为南安人,地道的益州帮,刘璋时代为绵竹令,刘备大军压境的时候,举城投降,刘备为益州牧之后,拜为督军从事,州前部司马。
又是假节,又是派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官员,难道仅仅是任命那么简单吗?说是刘备在这个时候带去了关羽进攻襄阳的命令很有可能。
从时间来看,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退守长安,刘备进位汉中王,同年七月,曹操就已经派出了第一批救援曹仁的部队——于禁所部,也就是说,六月间,费诗前往荆州之后,关羽随即发动了樊城攻势,这个时间契合的很完美,完全可以看做是刘备徐图中原的后续计划。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主要是“归咎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法令,充其量只有一个费诗的传达的口谕(还是假设),就算是符合了《隆中对》的决策又怎么样呢?
看上去,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而且,不管是赞同哪一种观点,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死结需要解答,那就是:从关羽发兵到失败被杀,整整半年的时间,即便是孙权发动突然袭击,也有了足足两个月,这段时间里,“威震华夏”的关羽所处的战局难道没有引起刘备的重视吗?难道刘备就不知道应该派出一支援军吗?毕竟,那一边的曹操先后派出了数只部队。
刘备真就这么迟钝?诸葛亮真就这么迟钝?
这种可能似乎是不太会成立吧?一定会有别的原因的。
正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些“饱读诗书”的教授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刘备憎恶关羽的自大和傲慢,而诸葛亮又生怕刘备百年之后,无法控制关羽,索性,借曹操和孙权的手把关羽给除掉吧,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
你千万不要高估了这些个教授的想象力,其实也是抄袭,这一观点的始作俑者就是国学大师章太炎,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