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易中天品三国下 >

第1章

易中天品三国下-第1章

小说: 易中天品三国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容简介
《品三国》(上)于去年7月22日出版后,受到读者热情欢迎,连续五个月高居各大排行榜前列,销量突破200万册。下册与上册一样,首批刚印刷55万册,即被预订180万册的数字所突破,立即翻倍加印,仍然不够应付雪片似的订单。
  《品三国》(下)的第三部“三国鼎立”12集,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讲述了魏、蜀、吴三大集团在赤壁之战后,又经历了几次战争,谁也吃不掉谁,刘备入蜀,曹操势力再无法扩张到南方,孙权独霸江南,三大集团这才各自称帝,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四部“重归一统”12集,是“百家讲坛”尚未播出的内容。讲述了魏、蜀、吴三国用武力建立了“非士族政权”后,与士族阶级的矛盾、冲突、斗争越演越烈。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正因为坚持,所以蜀汉先亡。正因为放弃,所以曹魏也亡。正因为妥协,所以尚能苟延残喘,却也不得不亡。这是历史宿命,因为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代表了这一特殊历史的前进方向。
  有幸先睹的好几位专家、编辑都说,《品三国》的上册很好看,下册更精彩,到底不愧是易中天!
  

非常君臣(1)
刘备病逝于永安后,继位的刘禅只当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把所有的军政要务都交给了诸葛亮,蜀汉政权从此进入“诸葛亮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刘禅和诸葛亮也是一对非常君臣。那么,他们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种特殊的关系背后,又有什么历史的隐秘呢?
  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公元223年6月10日),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临终前“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个时代是可以称之为“诸葛亮时代”的。因为刘备的托孤,托出去的不仅是他的儿子,也是整个蜀汉政权。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他可以开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他又必须面对诸多难题。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关系。或者说,就是处理好各种关系。诸葛亮要处理的关系至少有四种,即君臣关系、同僚关系、盟友关系和敌对关系。这些关系都很重要,但按照帝国制度,首当其冲的还是他和刘禅的君臣关系。
  这里面显然有诸多问题。因为刘备的托孤太特别,既有“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的交代,又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安排,确实非同一般。因此我们就有了第一个问题:刘禅执行了刘备的遗嘱吗?
  答案是肯定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显然,刘禅不但执行了刘备的遗嘱,还有加码。我们不妨一项一项来做个解释。
  一,封武乡侯。武乡,前人解释为南郑的武乡谷,缪钺先生说是错的,应该是琅琊郡的武乡县。因为诸葛亮是琅琊郡人,所以就把琅琊郡的武乡县封给他;正如张飞是涿郡人,就封张飞为西乡侯。西乡和武乡都是县。西乡县在今北京市房山西南,武乡县西汉时属琅琊郡,后来撤销,所以张飞和诸葛亮都是县侯,不是乡侯。有人说,琅琊郡武乡县并非蜀土,怎么能封?这其实也是当时的一种制度,叫做“遥领”。比如刘备的儿子刘永封鲁王,刘理封梁王,都是。后来孙权也用这样的方式封建诸王。这样封,有两个意义。一是抬高受封者的地位,二是表明自己是天下之主。对于蜀汉政权,则还有一个意义,即表明自己是正统。
  二,开府治事。开府,就是建立府署,自辟僚属,也就是建立属于官员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办事机构和官僚体系。西汉初年,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都是开府的。后来的大将军,也开府。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且自任丞相,是开府的;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却不开府。这里面差别很大。开府,就有相对独立于皇权的相权,不开府就没有。所以这件事情的意义最为重大,后面还要再说。
  三,领益州牧。我们知道,所谓“蜀汉”,其实就是益州。蜀汉丞相管的地方,和益州牧管的地方,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丞相而兼益州牧,岂非多此一举?当然不是。尽管从地理范围看,蜀汉就是益州;但从国家体制看,蜀汉是蜀汉,益州是益州。区别在哪里呢?蜀汉是王朝,益州是郡县;蜀汉丞相是中枢政要,益州州牧是地方官员。前者拥有的是中央行政权,后者拥有的是地方行政权。这两个职务的权限是不一样的,任务也是不一样的。州牧是“牧民”的官,丞相是“牧官”的官。当然,州牧也“牧官”(管理太守、县令),但丞相却不“牧民”。因此从制度上讲,是两个不同的职务。
  

非常君臣(2)
但是刘禅却把这两个职务都给了诸葛亮。这就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总结一下:封武乡侯,是赋予诸葛亮尊贵地位;开府治事,是授予诸葛亮独立相权;领益州牧,则是授予诸葛亮牧民之权。这就等于是把整个蜀国从上到下都交给诸葛亮了。
  事实上诸葛亮不但位极人臣,而且大权独揽。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刘禅继位后曾明确表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军政要务都由诸葛亮处理,自己只担任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如果说这话不见于正史,不一定靠得住,那么,《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云“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总是事实。
  这就几乎和曹操一模一样。曹操的头衔和职务是什么?武平侯(县侯)、丞相(开府)、领冀州牧。诸葛亮呢?武乡侯(县侯)、丞相(开府)、领益州牧。这真是何其相似乃尔!不同的是,曹操的头衔和职务至少有一半是自己弄来的,只有武平侯是汉献帝自愿封的,诸葛亮的头衔和职务却都是出自先帝和后主的本意。
  但是自愿也好,被迫也好,刘禅和刘协这两个皇帝,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都是“橡皮图章”。于是我们就要问第二个问题:刘禅的感觉如何?
  我的看法是不爽。有证据吗?有。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诸葛亮去世后,各地人民纷纷要求为故丞相立庙,不被批准。人民群众只好在大街小巷“因时节私祭”。于是有人提出,处处立庙固然不必,立于成都则未尝不可,然而“后主不从”。这事闹得很僵,实际上已造成朝野对立,幸亏后来有人出来打了圆场。他们上表刘禅说,崇拜圣贤追思功臣,是古往今来的美德。何况诸葛亮功勋盖世,王室幸存实在靠了他老人家。再说让人民群众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巷祭”、“野祀”,也不像话。当然了,丞相的庙建在成都也确实不太合适,因为昭烈皇帝的庙在这里。怎么办呢?办法是就近(因近其墓),在定军山诸葛丞相的墓前立庙(立之于沔阳)。同时规定,所有的人要祭奠诸葛亮,都只能到这座庙里面去(限至庙),不能再随随便便“私祭”。也就是说,庙,还是要立的,但不能立在成都,更不能全国各地都是,只能建于丞相墓前。祭祀,也是能搞的,但不能想祭祀就祭祀,也不能随便在什么地方,只能到汉中的丞相庙里去。刘禅这才同意(于是始从之)。
  上表的人是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不是什么头面人物。而且,细读这封表章,也不难看出他们是何等地苦口婆心、讨价还价、委曲求全。先是以古人为例(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后是为刘禅开脱(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最后提出一个后主可以接受的方案:规定只能在诸葛亮的墓前立庙和祭祀。你想,诸葛亮的墓远在汉中的定军山,又有几个人能去?当然比屡禁不止的“全民私祭”更能让刘禅接受。由此不难看出,刘禅对这事是多么的不痛快。
  有人说,刘禅不批准为诸葛亮立庙,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礼法。《襄阳记》说得很清楚,“朝议以礼秩不听”嘛!这话不通!习隆他们的表文怎么说?大汉王朝四百年,因为一点点小德行小功劳,就树碑立传塑像立庙的多了去(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难道皇皇大汉从来就是不讲礼仪规范的?既然小善小德尚且可以塑像建庙,诸葛丞相如此大恩大德,为他立庙怎么就犯规了?再说了,刘禅也未必是什么守规矩的人。孔明去世后,丞相制度就被他废除,北伐中原也被他停止,怎么就不能为诸葛亮破一个例?说穿了,就是他心里不愿意,小心眼而已。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非常君臣(3)
因此我们要问第三个问题:刘禅为什么不爽?
  也有三个原因。第一,形同软禁。刘禅这孩子继位以后,估计就再没出过宫。直到诸葛亮去世后一年多,也就是建兴十四年(公元236年)的四月,才去都江堰看了一次岷江,被陈寿郑重其事地记录在案(见《三国志·后主传》)。众所周知,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作为蜀汉王朝的一国之君,去视察一下是完全应该的,却也遭到批评。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的时候就说,诸葛亮不在了(诸葛亮既殁),刘禅就跑出去游山玩水(汉主游观),居然没有人能阻止他(莫之敢止)。可见诸葛亮在世时,他是不敢去的。或者说,如果他想去,诸葛亮是要阻止的。刘禅当皇帝的时候十七岁,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也才二十九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龄?这样的年龄,成天关在宫里,能不郁闷吗?再说了,一个将来要亲政的人,难道就不该出去了解一下国情吗?所以陈迩冬先生说他“很为刘禅叫屈”。
  第二,不免挨训。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临行前上表刘禅,这就是有名的《出师表》。《出师表》当然是千古高风的华章,我们每个人读了都要深受感动佩服不已的。但有一个人可能例外,那就是刘禅。因为诸葛亮这篇表文的口气,完全是训小孩子。什么“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什么“不宜偏私”、“不宜异同”,都不怎么好听。或许有人会说,不好听又怎么着?忠言逆耳么!对不起,你搞错题目了。我这里不是要讨论诸葛亮说得对不对,而是要讨论刘禅听了爽不爽。诸葛亮的话当然是对的,但刘禅听了不爽,怕也是可能的。何况诸葛亮在说这些话时,还动不动就抬出“先帝”来。你看短短一篇《出师表》,提及“先帝”就达十处之多,可见平时也是“先帝”不离口的。我要是刘禅,心里就不爽。什么都是我爸如何,那朕呢?
  第三,难以亲政。我们知道,诸葛亮只是顾命大臣,不是摄政王,更不是皇帝。他的任务只是辅佐刘禅,不是代替刘禅。所谓“托孤”,只不过新君年幼,这才要托。新君成年以后,就应该让他亲政。何况刘备说得很清楚:“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那么,刘禅如果“才”呢?当然就不能“自取”了。但是,我们看不到诸葛亮有还政于君的打算,也不知道在他的计划中,什么时候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