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看破西游便成精 >

第26章

看破西游便成精-第26章

小说: 看破西游便成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而是孙悟空牢记乌巢禅师的《心经》,而且悟出来其中的道理,反过来教导和安慰唐僧。
第三十六回——三藏在那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行者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三藏道: “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行者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谎。人间就有这般大门?”行者道:“兄弟,我们还在堂屋里转哩!”沙僧笑道:“师兄,少说大话吓我。那里就有这般大堂屋,却也没处买这般大过梁啊。”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八戒听说道:“罢了,罢了,我们只当转些时回去罢!”行者道:“不必乱谈,只管跟着老孙走路。”
这一段话,仍是如此,唐僧四人的意志坚定程度高下立判,孙悟空乐观积极,可以说是整个取经队伍里意志的支撑。如果孙悟空意志垮了下来,可以说整个取经队伍就散了,猪八戒有一番话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论断——八戒道:“你儿子便胡说!你不看见孙行者那里哭将来了?他是个钻天入地、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如今戴了个愁帽,泪汪汪的哭来,必是那山险峻,妖怪凶狠。似我们这样软弱的人儿,怎么去得?”

还是第三十六回——那师父战战兢兢,进此深山,心中凄惨,兜住马,叫声“悟空啊!我,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孙大圣闻言,呵呵冷笑道:“师父不必挂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也。”
孙悟空的冷笑是因为孙悟空已经看穿了唐僧由内到外实在是个脓包,他之所以去取经就是因为有王命和观音的法旨在身。
第八十一回——长老滴泪道:“我写着:臣僧稽首三顿首,万岁山呼拜圣君;文武两班同入目,公卿四百共知闻:当年奉旨离东土,指望灵山见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难,何期半路有灾迍。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行者听得此言,忍不住呵呵大笑道:“师父,你忒不济,略有些病儿,就起这个意念。你若是病重,要死要活,只消问我。我老孙自有个本事,问道‘那个阎王敢起心?那个判官敢出票?那个鬼使来勾取?’若恼了我,我拿出那大闹天宫之性子,又一路棍,打入幽冥,捉住十代阎王,一个个抽了他的筋,还不饶他哩!”
唐僧得个感冒就一蹶不振,想放弃取经大业,甚至还要写遗书,实在不能算是佛性坚定的取经人。
第八十五回——正欢喜处,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煌,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悟空的佛心与佛性与唐僧的高下立判,笔者不用多说。笔者愚见,唐僧是一个急功近利,积极追求事业成功的男人,他的心并不在皓首穷经,钻研佛理,而在于走到西天,取经成功。他和孙悟空不同,孙悟空并不太在意取经的结果,因为在孙悟空看来,取到经书是迟早的事情,功到自然成而已,孙悟空更在乎的是取经过程中的修炼,一路走来,孙悟空越来越成熟,说的话也越来越富含佛理,到后来,他已经开始劝道唐僧了。而对于唐僧来说,取经的过程并不重要,不管怎么走,只要能走到灵山即可,至于行走过程中得不得道并不重要,取经成正果才最重要。

因此,唐僧是一个背负着领导任务而没有极其强烈佛心的人,他会害怕,他会愤怒,他会抱怨,他会骂人,他会说谎,他会消极,这些都不应该是一个得道高僧所应表现出来的特点。所以,当他面对女王时,内心的真实想法,无人可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之所以要脱身而去,只是因为唐皇和灵山的两重压力在,他不敢留下。
不是不愿,而是佛陀不敢爱上美人。
在灵山势力的游戏规则内,又怎么会允许无视游戏规则的事情发生?
所以女儿国国王注定的结局是自古多情空余恨。
当取经团队离开女儿国时,唐僧慢下龙车,对女王拱手道:“陛下请回,让贫僧取经去也。”女王闻言,大惊失色,扯住唐僧道:“御弟哥哥,我愿将一国之富,招你为夫,明日高登宝位,即位称君,我愿为君之后,喜筵通皆吃了,如何却又变卦?”八戒听说,发起个风来,把嘴乱扭,耳朵乱摇,闯至驾前,嚷道:“我们和尚家和你这粉骷髅做甚夫妻!放我师父走路!”那女王见他那等撒泼弄丑,唬得魂飞魄散,跌入辇驾之中。
不管如何,这一场计谋是孙悟空定下来的,笔者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老孙一世英名,却欺骗了一个从未恋爱过的女人。
最后,以《西游记》电视剧中,女儿国国王和唐僧相见时和分别时的两首歌歌词作结——《女儿情》: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爱恋伊/爱恋伊/愿今生常相随/愿今生常相随/常相随。
《相见难别亦难》:相见难/别亦难/怎诉这胸中语万千/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只怨今生无缘/道不尽声声珍重/默默的祝福平安/人间事常难遂人愿/且看明月又有几回圆/远去矣/远去矣/从今后魂萦梦牵/远去矣/远去矣/从今后魂萦梦牵。

二、启示
女儿国国王执着于爱并没有错,只是她的悲剧就在于她过于痴迷,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她爱的是一个过客,是一个并不属于她生活圈子里的过客,是一个事业心胜过爱情的过客。
除去唐僧过客的身份不说,她是一个女王,唐僧是一个佛陀,而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注定要成空。
这里的门不当户不对并非是指两人的财富、地位有所差别,而是二者的价值观、世界观天差地别,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仅仅靠肉欲,又怎么可能会走到一起?

第三章 不敬生灵之殇——朱紫国
一、相思成灾
朱紫国王是笔者很喜欢的一个国王,这个国王一没有宠信道士或者和尚,二没有被狐狸精或者蛇精什么的迷惑,三还十分痴情。但就是这么一个好国王却不幸罹患了史上最严重的疑难杂症——相思病。而且他还天天活在下三滥妖怪赛太岁的恐吓里。
朱紫国行医是《西游记》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情景,也是孙悟空在整部书中唯一一次行医的表现,写的很精彩,但是本章内容与孙悟空行医无关,笔者所要讨论的是孙悟空为什么要行医?孙悟空之所以行医是因为国王病了。但是国王病了,孙悟空就要行医吗?当然不是,比丘国的国王就病了,孙悟空也没管,原因是比丘国的国王被狐狸精给掏空身子了,谁愿意管他死活!但这个朱紫国国王却是个好国王,所以老孙要行医,老孙一行医就查出来朱紫国这老哥是怎么得的病了,孙悟空的描述很精彩,照抄如下——“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那国王在内闻言满心欢喜,打起精神高声应道:“指下明白!指下明白!果是此疾!请出外面用药来也。”大圣却才缓步出宫。早有在旁听见的太监,已先对众报知。须臾行者出来,唐僧即问如何,行者道:“诊了脉,如今对证制药哩。”众官上前道:“神僧长老,适才说双鸟失群之证,何也?”行者笑道:“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雌不能见雄,雄不能见雌,雌乃想雄,雄亦想雌:这不是双鸟失群也?”众官闻说,齐声喝采道:“真是神僧!真是神医!”
笔者对老孙五体投地之余,对须菩提祖师又多了一层敬意,这很有可能就是老孙从须菩提那里学来的。

朱紫国国王的病,通俗来讲,就是相思病,这个相思病是因为自己最爱的皇后娘娘被妖怪抓跑了才得的,而那个笨妖怪是观音菩萨的坐骑,当孙悟空要干掉那个妖怪的时候,观音菩萨来了,让孙悟空手下留情,孙悟空当然要问原因,观音菩萨说这个小东西是来给国王消灾了。孙悟空就生气地问那畜生消什么灾? 菩萨道:“他(朱紫国王)年幼间,极好射猎。他率领人马,纵放鹰犬,正来到落凤坡前,有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二子,乃雌雄两个雀雏,停翅在山坡之下,被此王弓开处,射伤了雄孔雀,那雌孔雀也带箭归西。佛母忏悔以后,吩咐教他拆凤三年,身耽啾疾。那时节,我跨着这犼,同听此言,不期这孽畜留心,故来骗了皇后,与王消灾。”
所以说,朱紫国国王的错误就在于他射了一只孔雀,但是这只孔雀不是普通的孔雀,而是灵山的孔雀,是如来的兄弟姐妹,你打狗还得看主人呢,更何况伤了佛母的儿子、如来的兄弟。

但是笔者有很多问题想不通,说出来与读者共享。第一,佛母是怎么怀孕并且生下来儿子女儿的?这不犯戒吗?第二,雌雄孔雀是兄妹关系还是什么,为什么伤了兄妹,你去拆散人家夫妻?这个说不通啊。第三,为什么要分散人家三年?第四,佛母忏悔以后,吩咐教他拆凤三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忏悔?第五,为什么等到朱紫国国王登基之后才消灾?
笔者思考了很久,只得出了以下荒谬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在做佛母之前已经怀孕了,做了佛母之后才生下来,不然那就太可怕了,灵山上谁敢跟佛母匹配?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雌雄孔雀是兄妹关系,之所以要拆散朱紫国国王夫妻,是因为那样地教训更深刻一下,相思之苦最煎熬。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估计两头小孔雀的伤,三天才好,伤了三天,害人家三年,这个符合如来他们那里的逻辑,乌鸡国国王就是一个例子。
第四个问题的答案是,佛母之所以忏悔是因为她一不该让儿子女儿到处乱跑,管教不严;二是要害人家了,所以先忏悔一下,就像是武侠片里的和尚,杀人之前先说一句“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一样。
第五个问题的答案是,之所以等国王登基之后再干坏事,是因为得先考察他和哪个娘娘的关系最好,而且少年不知愁滋味嘛,人到中年丧偶才最痛苦。
问题解决之后,笔者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位朱紫国国王能伤到孔雀大明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