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敌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名声,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与阿忆真正接触过的人,人人都说他是好人。阿忆风流倜傥,在短暂的一生中,换过数不清的工作环境。但他在长征路上,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因此人虽远走,好名声却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引得旧同事无限怀念。比如说电视圈儿,那是一个欺生的势利世界,没有有势力的大哥领你进门,休想轻松入轨,因此大哥总要占些小便宜。但阿大哥拒绝一切回报,经常不辞劳苦地推荐落魄新人,使许多后辈摆脱了饥寒交迫。9年前,阿忆与素不相识的丁天邂逅相遇,竟把《北京青年报·老外随笔》专栏拱手相让,救了这位小弟的生计。几年后,丁天名声鹊起,成了小说家,倍受王朔推崇。8年前,阿忆在地铁里遇到小学教师术术,激励她笔耕不辍,为之四处推介。术术终于辞掉教职,摆脱拮据,成为京城名记。7年前,阿忆告诉《青春地敌人》的小读者邱薇,记录身边事是一种好习惯。几年过去,邱薇成了音乐制作人,兼做广播主持,也出了书,卖得颇好。6年前,史树国经朋友介绍,与阿忆吃饭,表达想进入电视业的愿望。阿忆努力而为,为其谋得凤凰卫视《爱心大使》的撰稿人职位。史兄为了报答阿忆老弟,强烈要求稿费终生分阿忆一半,遭阿忆夫妇痛斥。史树国便换啤酒一箱,阿忆欣然笑纳,当场喝掉10瓶。
其实,文化圈不大,有时朋友相遇,忽然发现彼此都是阿忆提携,一时唏嘘不已。
阿忆有性情,但从不以性情伤人。于是在电视业顾主眼里,阿忆不仅是高效高能的业务高手,同样也是名声遐迩的好人。电视圈儿很怪,制片人欠钱不给,理所应当,打工者拿不到钱向制片人索要,立刻会名声扫地。阿忆一直为此困惑,有时,明知道制片人不会给自己钱,还是不好意思说“不”。没办法,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有一天深夜,阿忆送崔永元回家。崔兄说,对那些有坑人嫌疑的制片人,建议阿忆以“拖下去”的方法对付。他找你,你就说手里有活儿,等完了以后再说。以后再催你,你就说,活儿还没完,完了以后一定去……直到永远。这样,你既没得罪人,无清高之嫌,又避免了浪费时间。阿忆听后,茅塞顿开,两年来屡试不爽。明明是崔永元的高招,反被阿忆用得如火如荼。许多坏制片人碰在一起,也都说阿忆人好,尽管没合作过,但人家谦虚呀!
热爱妇女是男人的天职
阿忆从小喜欢女人,青春期也没和女生产生隔阂,反而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占尽了便宜。从小学到大学,阿忆一直是班里的高干。高干就有权沟通男女,理所应当,名正言顺,因此常见阿忆与女生们在白桦林里畅谈理想。不过,阿忆心里一直不解,这么多女孩子和自己畅谈理想,可为什么没人和自己谈恋爱呢?这问题,换个男的都懂,那是因为你没向女孩子示爱!但阿忆深受古典小说和金庸毒害,直到30岁才惊讶地得知,世界上的道理竟是男人追女人!等阿忆撸胳膊挽袖子准备开始追女孩子,他却悲伤地发现,人家大都成了有夫之妇。从此,阿忆开始从热爱女孩子向热爱妇女转变,终于在32岁那年爱上一位美妇。她本是阿忆的小学同学,中学毕业后曾和阿忆一起爬过香山,逛过颐和园。但阿忆奇怪,这小美妞始终不言爱,而且忽然嫁了别人。32岁时,小美妞变成美妇,带着6岁的小儿子,被出国的丈夫遗弃。阿忆想,咱不救她谁救她,连美妇带儿子一起娶过来!阿忆问,为什么不在香山上跟我谈恋爱?美妇反问,你自己不说,人家怎好意思说……此后的阿忆,气宇轩昂,成了丈夫和父亲。要知道,阿忆可是初婚。
但结婚后,阿忆仍爱吾爱以及人之爱,不改热爱妇女的天性。阿忆为凤凰撰写和主持大型专题片《中国电视台40年》,曾为此写了一首歌——《第一次飞》——为了录制这首歌,百位华裔主持人共聚北京,吴小莉特意从香港赶到,一进棚便被阿忆拥抱,在摄像机和照相机的睽睽注目下,施了贴面礼。又一次,甲丁和阿忆策划一台大型文艺晚会,特借杨澜穿插人物访谈。深夜时分,杨澜录制了一整天《百年叱咤风云录》,又赶来与10多位嘉宾会面,因而声音渐渐嘶哑。阿忆心疼,揽着杨澜纤腰,送她进车。周围男女无不羡慕,但这种高雅不含淫欲之肌肤接触,也唯有阿忆使得。别人模仿,会立即遭到对方怀疑。2000年盛夏,杨澜怀上第2胎,却如期来京做《谁在说》的嘉宾。杨澜一边进门,一边喊:“阿忆在哪儿?”阿忆迎上前,径直去摸杨澜肚子。杨澜自豪以待,俨然是圣妇承受圣徒的探视。
有人到阿忆太太处告发,阿太太说,他要不是这样,我还不嫁他呢!
阿忆最看不起对女人吆三喝四的男同事,每每撞上,都会力禁阻止,使女同仁倍感温暖。这种对女性的温暖,也阿忆在采访女嘉宾时战而不胜,从没一次失手,总是极其流畅地顺利完成节目。
现实主义是我永远的准则
除了不知道男人追女人,阿忆在其他方面还是早熟的。许多大人的道理,阿忆从小悟彻。8岁上小学的时候,中国正流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小学生到校第一件事情是背诵伟大领袖的语录,然后批评自己,揭发别人。有一天,他看到住邻居的同学以一种诡秘的眼神不断地瞥看自己,凭直觉知道大事不好。这同学的母亲是多事之人,说不定子承母业,要陷害自己。果然,这个同学报告侯老师,说阿忆背后辱骂侯老师是“大猴子”。侯老师信以为真,勃然大怒,把阿忆推进办公室罚站。回到家里,阿忆满心以为父母会听自己申冤,哪知道父母严于律己,对儿子这么小就敢辱骂老师感到非常失望。阿忆痛苦思索了一个晚上,第2天一大早便跑到侯老师那里,诚恳做出严肃而沉痛的自我批评,还狠狠深挖了思想根源,于是一场横祸在阿忆的身边海阔天空。
既已无人相信,那就干脆满足他们。上大学时,候老师邂逅阿忆,得知当初是一幢冤案,一时后悔不已,反听到阿忆的劝慰。阿忆只是希望侯老师不要同样冤枉了别的孩子,可惜的是,侯老师当时已经退休。这种冷静而现实的考量,实出于一般孩子的承受力,也为后来阿忆的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础。他能真切而豁达地观察一个节目的优劣,不因其中有着自己的心血而不言缺陷,也不因没有自己的心血而吝惜赞扬。
阿忆应付童年危难的实践,使他实质上变成一个十分狡猾的人。他坦言自己有十分严重的多重性格,但却因此养成了多维思考方式以及与任何人迅速沟通的能力。很多读书人不具备的行动能力和不敢做的怪异行为,在阿忆那里,做得坦坦荡荡,表现得淋漓尽致。阿忆曾雷厉风行地开着二手桑塔纳来来往往,车后窗上贴着横幅——“人是高手,车在磨合”——目击者尾随其后,无不哑然失笑。众人不断劝他换辆好车,阿忆却说,车能跑就是好车,等磨合好,要把横幅换成“高手不鸣镝”,贴上一年,再换成“好司机不占人行道”,再帖一年,换成“雨天慢行,高手不溅行人衣”……
谈到未来,阿忆说,我没把事业当成目标去努力,只是把它当成生活和乐趣,这注定我不会特别成功,但却永远不会彻底失败。
阿忆小档案——
出生:1964年4月10日
出生地:北京
属相:龙
血型:A型
身高:1。83米
阿忆语录——
最喜欢的人:不知道自己漂亮的漂亮女人。
最讨厌的人:所有开着手机上课的混蛋。
最讨厌的事情:和缺乏想象力的人在一起工作。
最遗憾的事情:生活在一个充满国界的时代。
最难忘的往事:八岁时被一位邻居的孩子陷害。
最渴望的生活:空想社会主义。
最喜欢的小的动物:火狐狸。
自画像:唯心主义大师。
最信奉的真理:“我思,故我在。”
最想对朋友说的话:尊重比你强的人,同情比你弱的人,与和你一样的人结为同志和朋友。
《青春的敌人》自序及目录
发表日期:2004年4月16日 作者:阿忆 【编辑录入:阿忆】
____题赠:________
当我们滑向核心的边际
精神便化作两枝梨花,一枝雪白
静置于金色书房,一生默默无语
另一枝招展在蔬菜市场,毫无意义
我们渐渐感到肩膀承受的风
一点点滋养起与涵养对立的事体
我们甚至视之为坚硬的逻辑
恰如大雨深处,雨伞之必须
我们踏过自己的心灵,躬腰拾掇
在一群恶劣的人民中寻找缝隙
我们放弃铅笔,只是无力拿起它
因为有许多餐具等待我们去洗
阿忆摘自旧作《生存十四行》
四版自序
□ 阿 忆
完全没有料到,我这本12年前写的小册子,竟长销了整整10年,即将刊发第4版。
我是知道的:在这转瞬即逝的10年间,内地书市上的自助丛书(Self…help Books),仍未摆脱空洞无物的传统;内地书市上这个巨大的空间,仍为海外译著牢牢占据,而国人自著,仅能以滥竽充数的方式,苟且偷安,分出小小的一杯羹;而这,正是《青春的敌人》仍能卖得出去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你很难买到一本国人自己撰写的货真价实的秘籍。
我们中国人有许多〃中国病〃,为其他民族所没有,其中〃一提到'青春'便觉得幼稚可笑〃便是典型的一种。这使得有自尊的学者从不涉及这个一贯被视为〃浅薄〃的领域,干脆把它拱手交给无论是知识层次上还是智力上都有些欠缺的人。于是,一个失恋者很难从这些人写的书中获得失恋症结的经验。书告诉她/他,要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仿佛没这样做便是失恋的根源。但实际上,他无非是忘记了把皮鞋擦干净再去约会,这便是他失恋的全部原因。
把所有实际问题上纲上线,拔到离地很远的虚空,这是大多数国人的写作习惯。给青年人写作,更是如此。阿忆不耻于此,便把人人必然经历的10年青春细分为前后5个阶段,逐一列出每段岁月中的主要困难,名曰〃敌人〃,对其一一审视。这种结构方法,受益于美国病态心理学家J·维尔斯特的《必要的丧失》。在谈到人的一生必然丢掉的种种心爱,这位美国老太太采取的就是这种〃阶段展现,逐一诠释〃的方法。这种结构从一开始便杜绝了国人传统,避免了浮光掠影,不做扯起高调的泛泛之论。它增加了内容上的理性成分和学术色彩,能描绘出更加真实的生活图景,因而相比而言,对读者更有助益。
至于本书主要读者群,本来仅仅圄于60年代出生8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们,对这个范围以外的其他人,本书没有和作者主观目的相一致的影响力。因此我曾在10年前发行第1版时估算,这本小册子的功利影响,最多不过7年寿命。尽管10年间我收到大量来信,写信者出生在30年代和80年代的人,大有人在,但对2002年《青春的敌人》尚能第4次改版,第4次加印,我仍然是将信将疑,恍如梦中听雨。
我不知道,30年代出生的老人和80年代出生的少年,究竟能在这本写给60年代出生的人的小册子里,得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我只能宽慰自己说,D·卡耐基写《人性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