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当你站在人生路口-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盏牧ζ济挥小�
井下一片漆黑,望不到底。如果放下手中的绳索,也许会跌进万丈深渊,粉身碎骨。你的心里不禁泛起一丝寒意,越来越恐惧,力气渐渐消耗殆尽,可生的希望却依旧渺茫。
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惧怕的不是井深,而是看不见的地面
虽然现实中真被困在井内的概率很低,但我们的人生却经常会遇到类似困于井内的情况。看不见出口,看不见安全出口的标志,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眼前有一个目标想要实现,却困难重重,可心底又不想放弃,怕自己后悔和留下遗憾。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
那应该怎么做呢?
换做我会这么做,
松开手中的绳索。
没错,选择放弃,进而放手。
接下来我会跌到地面。难道不会摔死或摔成重伤吗?我觉得不会。
在井内我不好说,但在人生之路上却向来如此。其实,你只是因为看不见地面才产生恐惧而已,地面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远。你的脚离地面其实只有30厘米而已,但死亡的恐惧却让你紧抓不放。没错,我们经常这样。
问题的核心在于你看不见井有多深。你所惧怕的并非是井有多深,而是看不见地面,仅仅是看不清而已。
你不妨选择放弃,松开手中的绳索,其实所受到的伤害并没有那么严重。在人生之路上并没有设置那么多让你粉身碎骨的障碍。只要你打起精神,相信自己,就能够安全着陆。
松开绳索,双脚接触地面的瞬间,你也许会发出感叹:“原来并没有那么远嘛!”接下来你需要做的便是休息,直到你攒足重新攀爬出去的力气,或者你也可以在黑暗中先演练逃生的过程,寻找最佳方案。之后,再正式开始向上攀爬,这样一来,你就不会遭遇悬在半空,进退两难的境地了。
松开绳索,才能在各个方向找到答案
那是我正在准备考试时的事情。第一年抱着“重在参与”的心理参加的行政考试,如同预料的一样落榜了。我下定决心要系统地准备考试,于是同几位志同道合的大学同学在家附近找了一个自习室。当时的场景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自习室里聚集着很多考了将近十年的前辈。这些前辈也并非走火入魔的“职业考试狂”,而都是些从名牌大学毕业,并通过了几次首轮考试,中途却因各种原因没能挺过最后一关,结果一不留神考了十年有余。
当时接触到的前辈们身上的主要问题就是在井内进退两难的命题。一方面,他们在充满惰性的学习方法里浸泡已久,接连的失败已经让他们丧失了自信,另一方面碍于面子以及依依不舍的心理又不肯放弃考试这条道路。他们既不肯做出努力的大动作,又没有什么独门秘籍,短时间内通过考试的希望十分渺茫。
幸运的是,同比较年轻的考生们一同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前辈深受刺激,放弃了考试之路。看到比自己年龄相差一轮的后辈那一刻,才明白自己浪费了多少青春岁月。前辈们放弃考试后都已经不小了,工作的起步阶段十分艰难,但据说现在都混得不错。还有一些前辈看到了我们的新辅导教材和学习方法,受此冲击,将整理了15年的笔记和辅导书全部处理掉,利用新辅导书和学习方法重新开始,并顺利通
过考试。现在,他们正活跃在律师舞台上。
只有松开手中的绳索才能在各个方向上找到答案。
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首次参加行政考试名落孙山后,我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复习当中。第二年,再次体会了失败的滋味,而且分数距离及格差不少。别看现如今我可以当做玩笑一样一笑而过,可当时我真是伤透了心。当时,同交往多年的女友面临着分手,延期的服兵役任务也不能再拖了。我不仅失去了再次参加考试的自信,而且连果断放弃的勇气也没有,浑浑噩噩地度过了黑暗而漫长的一年啊。
第31节:请自信松开手中的绳索(2)
但最后我还是不愿意放弃。我考入研究生院,并再次延期服兵役,准备新一轮的考试。然而第二年的考试我再次落榜,我最终选择松开手中的绳索,落到地面上来。
有些人可能会说经历了三次失败就放弃未免也太没毅力。可实际上,当时根本不用别人指责,我自己已经陷入了痛苦的自责当中,我不断问自己:“就这么点挫折也会将我击垮吗?我就那么脆弱吗?”那时,我才明白放弃远比继续要困难,我为了放弃所拿出的勇气甚至比挑战的勇气还要大,这才艰难地松开了手中的绳索。
现如今每当同当时的“考友”们相聚时,我总会开玩笑似的讲到,如果当时没有选择放弃,我可能现在还在备战考试呢……这并非不可能。我是典型的“右脑思考型”,要求背诵功底了得的考试其实完全不适合我这类人。当时的我并不清楚这点。成为教授之后彻底脱离考试环境,我才渐渐明白了自己根本不是考试的料。我至今仍旧认为,当时选择放弃考试这根绳索是无比聪明的选择。
将考试驱赶出我的生活后,我发现地面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远。我原以为自己可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但着地时连脚都没有崴。经过几个月的休整,我重新充好电顺利通过了硕士军官考试,并进入博士课程的学习,甚至还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比坚持原来的道路,拽着绳索紧紧不放要好得多。
请不要害怕坠落,地面并不遥远
你究竟是不是应考生都无关紧要。我只希望你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放弃并不一定都是懦弱的表现,那些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坚持也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我并非是想将个人经验普及给所有人。著名的网络漫画家江草先生在最初阶段曾试着敲开许多漫画杂志社的门,却都遭到了冷落的待遇。那时,漫画还只能通过漫画杂志这一渠道去发表。接连的失败促使江草利用网站上的个人主页尝试着发表漫画。后来他究竟获得了多大成功,恐怕看过他漫画的人都会清楚。如果江草当时死抓住漫画杂志这根绳索不放,他的成功也许不会这么快到来。
请不要惧怕坠落,地面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远。况且你还很年轻,任何坠落所造成的伤痛都可以很快痊愈。请不要害怕,坠落的过程中其实会有翅膀协助你的。
请自信地松开手中的绳索,
同时张开信任自己的翅膀,
勇敢地坠落!
放弃并不等于懦弱。如果你正吃力地紧抓一个细细的目标,就请自信地松开绳索。同时张开信任自己的翅膀,勇敢地坠落!
爱情,并非是让你折下对方的羽翼,让对方永世守在你身旁。爱情,是叫你在怀中搭建一个温暖的港湾,让对方疲惫的翅膀能够在你怀中得到休息,从而获得飞向更远地方的力量!
第32节:全面撒网重点培养的悲剧(1)
全面撒网重点培养的悲剧
听过“渔场管理”①这一时下流行语吗?在我年轻的时候被称作“粉丝团管理”,最近10年间摇身一变; 表达方式成了“渔场管理”。
我原本以为这只是年轻人之间打趣的流行语,可貌似已经成为了年轻人中间实实在在存在的普遍现象。在门户网站上敲入这一词组,瞬间就有数量惊人的网页案例映入眼帘,数量多到连屏幕滚动条都不堪重负,压缩成扁扁的形状。“渔场管理女”、“渔场管理男”等关联检索词花样繁多,甚至网上词典都收录了这一流行语。
现代消费主义渗入人际而生的怪物
渔场管理:新生恋爱用语,表示实际上并未交往,但却像在交往一般保持暧昧关系,同时管理身边众多异性的态度或行为。
留心观察周围,进行渔场管理的人好像还颇具规模。在同某学生
与时下流行的“普遍撒网,重点培养”及“普遍培养,重点提拔”等表达较为接
近。
进行交流时,我发觉他有些异常,于是问他是否在进行渔场管理,他则极力否认,但一旁的同学却挂着狡黠的笑容调侃道:“没错,老师,他可是这方面的高手!”
为什么要进行渔场管理呢?首先想到的答案,也许是“怕错过更好的交往对象,所以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们在购物和选课时往往会先物色众多可供选择的方案,将其罗列出来,再从中精挑细选。关键在于“根据何种属性或标准进行抉择”,按属性筛选这种决策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同时检验多种替代方案,从中择优选择。
但在选择异性交往对象时却不能如此操作。不同之处在于,选择交往对象是在特定的时点,针对特定的心仪对象,决定“是否接纳对方作为自己的交往对象”。并不是罗列出众多替代方案后根据属性进行比较,而只是针对眼前的一个方案决定是否选择。
因此,这种选择可以理解成“按方案筛选”。按方案筛选时,一次只能针对一个方案做出决策,并且一旦做出采纳的决定,日后即便出现更好的替代方案也不能轻易更改,因为你将为更改选择付出巨大的费用和精力。
于是,渔场管理的野心便表现在,面对本应该“按方案筛选”的异性关系也要推行“按属性筛选”。这样一来,选择交往对象就如同购物时选择衣服和包包,感情这种事情变得异化了。我觉得,现代消费主义逻辑渗透进人际关系衍生出的一个扭曲事物就包括“渔场管理”。
单纯来看,在众多方案中进行选择,看似要比面对一个方案苦苦权衡,更能增加选择的自由度,似乎也更加合理,然而结果却不尽然。苦心经营“渔场”的人最终真能实现“万里挑一”的情况并不多见。
一位不幸以身试法的女子A
根据身边的案例和十来年对学生的观察,我可以自信地下定论。很多人将战线拉得过长,结果得到的“战利品”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A就是一位不幸踩入“雷区”(以身试法)的女子。A貌美且娇媚可爱,身边向来不乏追求者。A将渔场运营了好一段时间。A对追求者体贴入微,常单独约出一位一同看电影或品茶。但一旦对方告白示爱,A就会在一瞬间表现出惊人的冷静,不给对方明确的回答,只是开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距离可谓恰到好处,从来不给对方“我不喜欢你,所以不要见面了”的信号,也没有表示要进一步。A回头又会约出另一条“鱼”,再次进行有模有样的约会。而这条鱼的下场往往同上条鱼如出一辙,A便是如此反复打理着自己的渔场。
第33节:全面撒网重点培养的悲剧(2)
而经营渔场不知不觉已过10年,疲惫的“鱼儿”开始一个个游离出渔场,渔场里的资源日趋枯竭。虽然总会有新“鱼”补充进渔场,但渔场内所谓的“优质”男子却呈反比例递减的趋势。A错过了适婚年龄,于是周围劝其早些结婚的声音此起彼伏,每当这时,A总会做出相同的回应:“要想结婚,早些时候就跟比他优秀的人结了。”结果,接近40的年龄才步入婚姻的A又闪电离婚,现在仍然独身生活,据说又重新经营起了渔场。
不是选择优秀搭档,而是成为优秀搭档
我并非想将特定人的事例进行普遍化,只是觉得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说明。为什么逻辑上合理实践中却不能行之有效呢?换句话说,在管理渔场的众多方案中,根据学历、外貌、家庭等等属性再进行选择,为什么不如单纯选择某一个人进行交往更好呢?
问题的答案其实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