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 >

第27章

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第27章

小说: 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伟大的诗人惠特曼没有选择勤劳,而是选择了流浪;作家马克·吐温最终也没有选择努力工作,而是经常寻找快乐;思想家亨利·大卫·梭罗拒绝忙碌的奋斗,选择了在湖畔悠然自得地生活。作者对工作狂发出了警告:“拒绝工作,寻找乐趣和自由,寻找快乐,现在到了应该懒惰的时候!”
这个信息对于早起型的人类时代,只有勤劳的人才可能成为胜利者的时代进行了正面攻击,也让我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不过,这个自称为懒虫的作者,他的内功可不能忽视。如果他真的是懒虫,怎么能写出书来?他是一个很喜欢看书,很喜欢思考的人。他的知识是建立在宗教和文化,以及哲学基础之上的广博知识,他写的书也很幽默。
他想告诉读者的是,“细细品位生活中的每个瞬间”。喝一杯茶,或者读一本书,都要从容地享受。我们常常忙得马不停蹄,其实不需要这样,我们完全可以静静地生活。我把这本书读完以后,读到了隐藏于“懒惰”之后的“认真面对生活”的信息,我才知道自己“受骗”了。
我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最近,我没有一天不是在工作的包围中度过,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符咒,阻止更多的工作来追赶我。我真的很想好好生活,不被任何工作追赶,也不用为任何事情而挣扎。

15、学会喜欢“极限”的方法

报道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我曾在报道中写过这样的话,“因为有所选择而痛苦”。那天,我收到了无数读者发给我的电子邮件,在我的人生中创造了“收到邮件最多”的记录。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以为可以在众多选项中选出最好的一个,这种人生是更美好的人生。不是有人这样说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快要发疯了”。
可是,“选择的痛苦”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呢?选择意味着什么?当我们把其中的一个握在手里的时候,就意味着要“抛弃”另外所有的可能性。看起来好像只要我们做出选择,就能“得到什么”,其实在选择之后还要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丢掉很多东西,这才是我们不安的原因,也就是质疑“我选择的真是最好的吗?”因此,我们在为拥有而喜悦的同时,更多的却是对“放弃”的痛苦。
《无从选择》(TheParadoxofChoice)就风趣地解答了我们在面临选择时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斯沃斯莫尔大学的巴里·施瓦茨教授最近出版的新书,他在书中提出了“选择的自由并不会束缚更幸福的生活”。尤其是美国,真的是“选择的地狱”。对于因为无可选择而忧心忡忡的人们来说,也许会认为我这么说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不过,如果你可以选择的东西太多了,真的会很痛苦。
比如说,我们想吃百吉饼的时候,百吉饼店员会问,“您想要哪一种”。从原味百吉饼到葡萄干百吉饼,还有带芝麻的百吉饼,我们需要在各种各样的百吉饼中选择。接下来,店员又会问,“要不要烤一下?”然后又问,“您想要什么奶油芝士?是淡的,普通的,还是加鲢鱼的?”等等……我真的要发疯了。可是,店员的问题还没结束,“把奶油涂在上面,还是单独给您?”啊,还有“您在这里吃,还是带走?”
尽管这样,百吉饼还算是比较简单的。如果我们去三明治店,难度又加大了一倍。到高档饭店里去,必须点得很烦琐,很复杂,才能受到好的待遇。如果你纠缠着服务员,问他“这是什么,那个是怎么做的?”然后详细地告诉服务员,这个要这样做,那个要那样做,服务员会很高兴地记下你的要求,然后洋洋得意地把你要的东西拿给你。当然,你要做好付小费的准备。
面对选择的痛苦时,我常常会想起在首尔时的高效午餐时间,“我们必须快点儿把饭吃完,炸酱面和烩面,从中选择一种”。那时候,我是那么讨厌这种程式化的方式。看来人的心理真的很复杂。快餐业之所以如此繁荣,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在美国人中间,也有很多想“快点儿”解决吃饭问题的人。“一号套餐,中份,饮料要可乐!”只要说上这么一句就行的快餐店虽然有些没人情味,却的确给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不过,即使是喜欢慢节奏的美国人,如果到了欧洲也会生活不下去。是啊,到了那些仍然保持午睡习惯的国家,我们还能期待什么速度?
有一天,《无从选择》的作者去了超市,他调查到的商品种类是这样的。
“运动饮料13种,果汁85种,冷饮75种,防晒霜61种,镇痛剂80种……”
即使逐个尝试所有的种类,普通人也无法区分出这些不同种类产品间的差异。但是,人们都有选择更好商品的心理,所以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犹豫该选哪一种。最后,美国人都不由自主地陷入“选择的海洋”,过着筋疲力尽的生活。因此,作者得出的结论是,“选择的范围越大,满意度越低”。
选择也意味着最终要放弃某些东西。而且,当我们选择放弃某样东西的时候,说不定被我们放弃的选择才是更好的选择,而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却可能并不怎么样。这种时候,我们就会后悔,“啊,当时要是选择别的就好了”,这些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烦恼和压力。
选择的过程也需要付出相当的辛苦,因为我们必须把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都衡量一遍,而且所有的猜测都不确定。更恶劣的情况就是我们和别人做出的选择做比较。我们除了陷入选择的地狱,没有别的路可走了。我们每天都要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因为我们想选择更好的东西,结果把自己变成了最愚蠢的傻瓜。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作者提供的几种方法。
第一,不要从客观上选择可能最好的,应从主观上做出选择。
不要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最好的,而是选择最适合我的,选择我喜欢的。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进行选择,以后才不会后悔。
第二,学会“这样就可以了”,学会满足。
这也是一种训练。如果我们总是想如果当时我放弃这个,选择其他的,结果会不会更好,这本身就是时间上的浪费,也是自寻烦恼。既然选择了,就要懂得满足。不要把大好时光用于思考没有走过的路。
第三,多想想机会成本。
总是因为自己选择了这个,放弃了那个而遗憾,总是想着自己失去的东西,这等于你为选择付出了多次代价,也是降低满意度的捷径。相信自己的选择,往好的方面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选择的效率。
第四,把所有的决定和选择当成无法挽回的最终结果。
只有这样,才会感觉自己的决定要比其他选择更好。如果你认为可以改变,那么你就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思考自己的决定。一旦决定了,就要接受,千万不要再反复考虑。
除此之外,还有好几种方法。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最后提出的建议,“学会喜欢极限的方法”。
鱼缸里的金鱼妈妈对小金鱼说:
“你想做什么,就能做到什么,没有极限。”
人们可能会想,“这个金鱼妈妈真傻”。因为谁都能看到鱼缸的极限。“关在那么小的鱼缸里,根本不可能到更广阔的地方,还说什么没有极限”。但是,小金鱼可以不用担心在鱼缸里被大鱼吃掉,可以放心地探险,寻找新的东西,说不定还能写出好文章呢。
如果小金鱼脱离了鱼缸,就会走向真正没有极限的广阔世界。但是,小金鱼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之后,说不定就会以生存为惟一的目标,别的什么事情也不想,只是为了生存而挣扎,最终在挣扎中结束生命。接受制约和极限,这也是从中寻找隐秘可能性的出发点。你说这是颓废?说不定这是思考的转折点。极限是克服和挑战的对象,有时也是我们应该承认和喜欢的对象。

如果“想做的事情”成为“必须做的事情”

秋意渐浓的时候,华盛顿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这里和首尔有13个小时的时差,所以我必须赶在首尔工作的时间醒来。这种生活节奏使我像“废人”似的生活在华盛顿。凌晨三四点睡觉,上午十点左右起床,忙着赴中午的约会。
不知道华盛顿特派员以这种方式生活的“正常人”,常常早晨给我打电话,问我,“你还在睡觉?”我又不能一一解释,于是就成了懒虫。心里悄悄地嘀咕,“我本来不是这样的人”……其实,我原来是一个典型的“早起型人类”,但是现在,世界却把我变成了一个随时都可能睡觉的“胡乱就寝型”。都说美人爱睡觉,可是这种不规律的生活使我在华盛顿生活的一年时间里苍老了三岁。
这个该死的华盛顿!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复杂的事情,有那么多事情需要我重新学习。有个七十多岁的美国女记者说,“记者的人生就是不断学习”,真的是这样。每当发生什么新的事情,我就要给在那个领域有造诣的朋友打电话。
我原以为记者生活达到十年以上的时候,就能熟练运用从前学过和了解过的内容,可以悠闲地生活了。可是,事实上绝对不是这样。所以记者必须拥有许多领域的朋友。我怎么可能什么都知道呢?也许记者最应该知道的,就是谁最了解某个领域的问题。
从现在开始,这才是我想说的话。整个夏天,我始终对一件事情放心不下,所以也没能回复读者发给我的电子邮件。今年夏天,不知道是不是老师都给学生留了同样的假期作业。真的很奇怪,很多人都在电子邮件中问我,“如果想做特派员或记者,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坦率地说,我从来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想做记者的人。我好几次想写回信,可是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所以就一直耽搁下来了。
“你为什么会成为记者?”
——“为生计而挣扎,后来就成了记者。”
“怎样做才能成为特派员?”
——“公司里下了命令。”
“在工作的时候,感觉最有意义的瞬间是什么时候?”
——“拿到工资的时候。”
我不能这样坦率地回答,不是吗?但是,我也不想说什么伟大的使命感之类。其实我这个人并不是特别想做记者,只是在偶然之间成了记者,后来渐渐喜欢上了这项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是怀着“应该还可以吧”的心理,但是在刚开始工作的几年时间,有时候我竟然喜欢工作到了讨厌休息日的程度。
特派员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精彩和潇洒。我们不可能洋洋得意地穿梭于各种事件和事故的现场,更多的时候,特派员需要在其他国家到处游荡,受尽白眼。如果那些想做记者的学生们看到我忙碌了一天,半夜回家,还要睁着通红的眼睛写报道的样子,一定会转身离去,再也不做记者了。如果他们看到我睡上两个小时之后,又要睁开红肿的眼睛去采访的场面,恐怕也会毫不犹豫地改变主意。
不过,因为记者这个职业,我见到了各个领域的很多人,从中也学习到很多东西。做自己从小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人大多是幸福的(记者说起别人的事情似乎更熟练)。因为这样的人实现了人生的梦想。职业就像婚姻,别人说好没有用,只有自己真正喜欢才行。也就是说,当“必须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相吻合的时候,就等于实现了梦幻的人生。如果还能赚到很多钱,那就算是锦上添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