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dna-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专心于工作,不知东方之既白,这种经验我是常有的。但是,十五分钟就能解决满满一桌子的事情?
我怀着八分的惊奇与二分隐隐的快乐,把这个和任何人也说不清的经验,当作一个秘密藏在心底。
直到后来,我读《时间地图》才恍然大悟。
这本书里有个章节谈到:时间在某些时候是可以慢下来的。美国网球名将康诺斯回忆自己“处在最佳状态时,他觉得是进入一种‘境界’。在这种时刻,从网那边打过来的球,看起来变得非常巨大,而且似乎是以极慢的速度悬在半空中。”因此,在旁人看来不过是剎那的时间,却让康诺斯有充分的余地来观察,研究判断要在何时何地反击对方的球路。
许多武打、美式足球、赛车等高手,也都有类似的经验。迅雷般的速度与冲刺,在当事人眼中反而可以分解如电影中的慢动作。
我觉得这些事例可以稍微印证那十五分钟的经验。
我从没有贪心得想要再来一遍那次经验。
我知道:这是时间送给我的神秘的礼物。
大亨信条
我一直说财富是跟随工作而来的副产品,但是在一本谈工作的书里,最好还是谈谈这个副产品到底可能如何而来。
我说三十岁之前不要计较薪水待遇,也有人问:那三十岁之后呢?
其实,说三十岁之前不要计较薪水待遇,是从我很喜欢的一个说法而来的。这个说法是:三十岁之前要用劳力赚钱,三十到四十岁要用经验赚钱,四十到五十岁要用专业赚钱,五十到六十岁要用人脉赚钱,六十岁以上用钱滚钱。
我相信财富会跟随着工作自然而然地出现,可以和上面这个时间发展的说法相呼应。
如果你不满于时间水到渠成的发展,非要知道有没有一个切实的方法。有一次我在一本书里读到一个大亨信条,觉得可以给所有想成为大亨的人当作参考。
大亨信条有十二条:
一、有组织的:写下每天预定的事情和目标,并按计划行事。
二、回馈的:每天帮助别人一件事情。
三、创造的:每天思考一件创造财富的计划,并切实执行。
四、专注的:至少做一件该做,却迟迟未做的事。
五、有自信的:每天静坐十五分钟感觉自己很好,并达到幸福的感觉,再做运动或慢跑十五分钟。
六、心怀感激的:告诉家人、朋友和同事“我喜欢你”,而且真心喜欢他们,并不吝于赞美或问候他人。
七、乐观的:不会老想过去的失败,而会乐观地思考目前和未来。
八、有教养的:每天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心态,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没有生产力、耗时的人、事、物上。
九、节省的: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不做消费者或纳税人。
十、有人缘的:迷人又和蔼,而且不道人长短。
十一、机警的:敞开心胸,接受新想法、新经验和提供新事物的人,不会墨守陈规。
十二、可靠的:准时、诚实、圆满地遵守所有企业、社会和道德义务。
——摘自《一次读完的25本投资经典》(25InvestmentClassics)李奥·高夫/著陈秀玲/译(财讯出版)
“每天思考一件创造财富的计划,并切实执行”和“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不做消费者或纳税人”尤其值得所有关切财富的人特别注意。
除了这十二条,由我自己再做一点补充,我会加上《易经》上说的:“恒者,亨也。”要成为大亨,就得恒常地执行这些信条。
后记:
有读者对“三、创造的:每天思考一件创造财富的计划,并切实执行。”这一条提出质疑,认为“每天都如此,怎么实行?用十年做好一件事情都不容易了!”
我想,有一句话叫“知难行易”,也有句话叫“知易行难”。创造财富的事,和减肥的事很像,都是标准的“知易行难”。
“每天想一件可以创造财富的计划,并切实去执行。”
这句话,其实有两个重点:
一个是认清什么是“创造财富的计划”。很多人很容易把“创造财富”这句话想成是一步登天拥有巨大的财富。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自己力所能及,可以实际创造出来的财富。正因为可以实际做到,所以不嫌少,重点在可以日积月累地累积起来。
第二个重点是“切实去执行”,照我的理解,这句话也并不是指一定会执行成功,而是要切实地去实际执行一把。也许成,也许不成。但是不能只是说每天我想了一个计划,然后就停留在想的阶段。光是想,是永远实现不了任何事的。
壮阔的四句话
到底怎样形容,才能把一个工作者应有的气概作个既简单又明白的归纳呢?
一九九七年九月,我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不经意地看到了这样四句话,八个字。
量大。勇为。深思。不党。
我觉得这真是对工作最好的归纳,也是最好的期许。所以,也不揣冒昧地想略做续貂之举。
量大。
首先是工作的容量要大,眼界大。不论我们在哪一个层次和规模上工作,都永远望向更大的未来。所以,不以小为大,也不以大为小。
对人的气量大。对于帮助过我们的人,永远心存感激;对于破坏过我们的人,也不必与之计较。海水与大地,因同时承载美丽与险恶而广阔。
对时间的器量也要大,不以一时的成败为成败。对时间没有器量,对人就一定没有气量,对工作也不可能有容量。斤斤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很难在长期的工作中取得成绩。
我们量大,因为我们相信在无限多个无限大之间,仍有无限大的空间。
勇为。
工作在千钧压力下勇为,游刃有余中勇为;在成功中勇为,在失败中勇为;在别人的助力下勇为,在别人的牵绊下勇为。甚至在完全的静止中,勇为。
我们勇为,因为我们永不停止对自己的坚持与实践。
深思。
在我们的工作技术上深思,策略上深思;纵向流程上深思,横向关联上深思;短期的效果深思,长期的影响深思。公私之别上深思。
我们深思,因为我们希望“造福于无形,弭祸于机先”。
不党。
不以一己之私而结党,不以一党之私而排挤他人。因此,我们在工作技术上不党,就是不模仿别人,不抄袭别人;在理念上不党,就是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不随便附和别人的主张;在利益上不党,就是不苟且,不营私。
我们不党,因为我们相信工作的目的本来就别无所求。
我曾经把这四句话送给一位长辈,当作对他的致敬。
这四句话,是对工作者最壮阔的期勉。
悲智愿行
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今天的工作,已经远不止三百六十行。这么多工作,有没有什么可以归类的方法?是否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评估自己的性格特质适合哪种工作?
我读过一点儿佛教的书,可以引入工作中来思考。
佛教有四大菩萨。
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愿地藏菩萨。大行普贤菩萨。
这四位菩萨各自凸显的性格特质,我觉得可以拿来当作工作分类的一个参考。
大悲观世音菩萨。
观世间众生的苦恼而予以救护。这是以悲心度化众生的苦痛,也是以悲心为工作的根本动力。像医生这种工作,必须符合这种特质。如果没有悲心,即使医术再高超,也算不上一个成功的工作者。当然,宗教家也是立心于此。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以壁立万仞的智慧见称。像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工作者,可以归为此类。他们凭仗自己的智慧,为人类的文明不断推陈出新的价值与创造。这种工作者,如果不能贡献出自己独有的智慧,那么再大的名气,也算不上一个成功的工作者。
大愿地藏菩萨。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以愿力见称。诸如教育家、社会工作者、出版工作者等,都可以归为此类。他们自己不站在舞台的中央,甚至只能长期站在幕后推动别人的成就。如果没有这种愿力,就算自己的工作成绩再耀目,也是虚空一场。
大行普贤菩萨。
“普贤不可说其所住处,若欲说,应住在一切世间中。”依于如如,见一切行,以行动力见称。诸如企业家、军事家、治安人员、表演工作者,以及所有没法明确归类悲、智、愿的工作者,都可以归类为行的工作者。行的工作者,必须要有强大的自我实践力量。没有这种实践力量,一时的成就再辉煌,也只是机运下的巧合而已;有这种实践力量,即使再没有世俗的成就可言,也是最可敬的工作者。
当然,就极致而言,悲中自有智愿行,行中也自有悲智愿,悲智愿行是相互参照的。
但是就起步而言,还是可以就四个基本特质做一区分。
悲、智、愿、行,是工作者一个很好的自我归纳与检验的标准。
一个医生的启示
从幼年患了小儿麻痹之后,我一直很少和医院打交道。直到前一阵子,我又密集地出入了医院。
其中,有些很不愉快的经验。但,也有一位医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最先见到他,是在每星期一台大医院公馆分部的门诊。星期一早上,看他门诊的病人将近一百号,我对他的印象,只有每次匆匆的几句话,以及他忙着观察计算机屏幕上的数据的情况。我总怀疑他这样怎么能了解他的病人。
后来因为住了一段时间的医院,让我看到他的另一面。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六,他每天早上都会来病房巡视,询问情况。我这才发现每个星期一早上他要在公馆分部开始门诊之前,先来台大总部巡房一趟,再赶半个小时车程去公馆分部。下午时分,还会再来一次。是巡房,巡每一间,而不只我们这一间。甚至急的时候,星期天他穿便服也会再来一趟。
他还十分耐心,会很仔细地解释他准备如何治疗,以及为何如此治疗。任何时候打电话给他,他都十分耐心又和气。正由于他这样用心,所以我一路信任他,终于解决了难题。
事实上,这位医师还给了我很多在治病之外的启发。
他激起了我对一个理想的医生的想象,进而对一个理想工作者的想象。
一个医生,可以像某位医生一样,当了什么人的女婿,就忙着捞钱。可以像某位医生,令人不解他怎么有那么多时间和政商人物进行那么多周旋。也可以像另外一些医生,只选可以上媒体、尤其是上国际媒体的大手术来操刀,亮相出风头,而对一般的病人,则没什么关怀。
但是,一个医生,也可能是像他这样安排生活的:
他要每天早上七点到八点,固定去病房探视自己治疗的住院的病人。然后,下午到傍晚再去一次,看病情有没有什么变化。
白天,因为他的口碑不错,所以要在至少两个院区应接许多门诊病人。
碰到疑难杂症,他要发挥刑警办案的精神去细加研究。
为了长期充电,为了解各种新出现的药物、医疗器材的作用,他要研读各种最新的商业与学术报告,包括期刊与网上的资料。
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一个理想的医师没有休息的权利。他永远要为病人的情况而StandBy。
过去,身为一个出版人,我虽然也以二十四小时都在工作而自我期许,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