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政大臣传之昭德将军-第3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械谝唬诙钦嫣镄掖澹谌翘煲俺ば耍谒氖窃街橇辏际撬拇蟪嫉娜耍〕醒敉趺锨扈宀淮笈轮佳党饩堤厥绿匕炷耸窍韧醭闪⒕淖谥迹淙灰炮拇蟪几ㄕ际蔷稍保刹⒚挥忻髦妓稻哟宋I杌梗勺芄芴煜率挛瘢拇蟪家浣窘湓辏魃魑伲谰招拗髂耸峭跎细貌傩牡模途薰兀拇蟪荚饺ǜ烧莶淮Ψ#币源宋洹
哪知军机府接到申斥旨意后,立刻封还王城,书写理由更加堂而皇之,其一,推举安东隆盛等人出任近卫军总督,这是特事特办,因为前旨承阳王询问四大臣意见,安东隆盛是否应该出任镇北都督,四大臣否决,王驾同意,其中往来旨意中,四大臣特意注明,王驾也朱批的一句话就是“不可私派地方任事,当留镇京师”,留在京师和留镇京师可是有天壤之别的,别看只差了一个字,前者就是赋闲的意思,后者就是出任近卫军总督的意思,因为镇字能对应的官位在京师就只有近卫军而已,现在四大臣顾虑到王权,并没有直接命安东隆盛继任,而是挑出几个合适的人选让承阳王来定,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其二,四大臣提出的几个人人选,虽然都是四大臣各自嫡系或者至交,可翻查记录,都在军机府特事人员名单之内,等于并未越权,还是在军机府可管理的人员之中,承阳王的申斥毫无道理,藤堂高虎大笔一挥,驳回!
父亲孟宪文当了几十年的世子,随兴庆王出征不止一回,兴庆王特意留给他的立功机会也不止一回,他的顾命大臣里,好友,师父俱在,就这样,文惠王还是不敢乱减一官半职,甚至在现有官职内调动,自己信赖的土岐俊丰都无法当上首相,这才设定特别机构军机府,圆了土岐俊丰的掌权梦,比起父亲,只当了九年征夷大将军,从未打过仗,从未带过兵,就巡视过一次七军,还才出门第一天老师就让人砍了,这样的资历,承阳王虽然恨四大臣和军机府恨的牙都咬出血了,还是不敢废除军机府这个机构,毕竟作为辅政大臣,藤堂高虎和土岐俊丰的牌子一亮,你废了军机府,怎么安置他们,难道给他们一个人当大将军司马,一个人当中书执笔大臣么?或者说执政刚第二个月,就罢免先王遗诏中的四个辅政大臣,那孟昭德耗费十年建立的礼义廉耻,忠孝节义教育方针,培养出来的这些一批批卫道士,可算是找到事情做了,孟庆桢比之他们,也不敢动手啊,所以,驳回就驳回,孟庆桢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算了,不吭声了,实在是不敢骂回去!
第二回合的卑劣手段,打掉了四大臣的坚强后盾浅井辉政,可这一回合并未就此结束,老谋深算的藤堂高虎和土岐俊丰配合,愣是申请来了加时赛,并把安东隆盛顶了上去,旨意最终下达,安东隆盛以军机参赞身份,领兵部大辅,京师近卫军殿前马步兵总督使,以心崇伝暴露了自己,却还是没剪除四大臣的助力,反而让四大臣把近卫军直接收入了囊中,为了平衡比分,既然孟庆桢交出了近卫军,军机府在迎接第三回合之前,还是做出了一些妥协,增设幕府科考第三科文科魁首清田武信(曾被天草时秀逼走),以心崇伝的私交田中续继,阿部定秀,濑户长治入军机行走,同为参赞。
军机府增设到八人后没多久,第三回合的战斗开始了,这次发力的是军机府一边,藤堂高虎在对新来四人进行摸底后,做出以下分析,田中续继是铁杆二公子一派(旧党目前核心之一),以心崇伝的直属间谍,来这就是捣乱来的,阿部定秀和濑户长治都是山下氏的嫡亲,他们对于私仇公愤的目标天草时秀肯定追咬不放,现在天草时秀身死,功劳在藤堂高虎等人,所以此二人可以争取,至于清田武信,当年被天草时秀逐走,可见能力一般,今日被孟庆桢直接提拔,必定感恩戴德,属于承阳王走狗一派,独立独门,不难对付,所以藤堂高虎等四辅政大臣并不太防备他们会有什么进攻行为,还是把精力主要放在以心崇伝和孟庆桢身上,在和新晋四人打过招呼后,四大臣当日就上书王爵,要求给兴庆王本纪定稿!
原来在几个月前,文惠王身体日益衰弱之际,他挂念最多的除了儿子的登基问题,就是父亲的生平问题,孟昭德作为乱世枭雄,几次变换易主,又不可掩盖的造就了屠戮义兄独子,推翻丰臣氏的事实,可谓是很难书写的一本本纪,文惠王不想掩盖事实,又不愿自己的父亲被后人误解,所以几次三番下旨,对读过的本纪稿件提出修改意见,在太平九年,文惠王执政最后一年的秋天,他拖着病体,又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比如孟昭德和上杉谦信的关系,孟昭德对丰臣氏作战时德川家康的举动,本多正信的死因是否孟昭德暗害等等,只有表明在和丰臣秀赖作战时,德川家康在坐山观虎斗,并没有表现的和忠臣一样,立刻出兵来救,才能凸显一点,就是孟昭德如果不杀丰臣秀赖,德川家康总有一天也会做,当时的天下形势就这样,孟昭德是被逼和德川家康决战,而决战之前又不能不先解决后方的心腹大患,如果要写清楚这几点,其中有一个一直活动在敌方,并且亲自参与或者干脆一手制造了许多历史事件的人就不能不被涉及了,他就是以心崇伝!
在文惠王死后,兴庆王本纪已经成书,不过碍于在大丧期间,土岐俊丰率领的文官团并未上呈稿件,直到2月1日,大丧过后一个月,土岐俊丰才上书,并要求承阳王指示,何时开始动笔进行文惠王本纪的编纂,并且由谁进行。文惠王的事情承阳王姑且不论,但在兴庆王本纪上,他却大为光火,首先说历史真实,以心崇伝到德川家去,就是骗取德川家康的信任,用卑鄙的手段挑拨几大臣族,最后暗害本多正信,如果把这个事情就这么写上去,孟昭德的形象是光辉了,德川家康那边的历史是被真实揭露了,可以心崇伝就被毁了,以心崇伝当年回归东海道,孟昭德高调宣布他的“加盟”,可并没有直说他为自己或者为孟家做了什么大事,现在一笔笔写清楚,鬼知道是以心崇伝自己发挥的,还是孟昭德指示的,把以心崇伝就这么搞臭,孟庆桢还怎么用他,一旦有一天消息泄露,知道承阳王请这个人在背后当军师,那自己的威信可就全完了!但是不用他又不行,只有他在此时能全力帮助自己,且能和藤堂高虎他们打个不分高下,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接着改,以心崇伝必须是忍辱负重,身受王命,去那里执行孟昭德的旨意的!为了一个军师,为了帮助自己实现报仇的小小愿望,竟然不惜牺牲祖父的名声,给自己的先祖抹黑,孟庆桢这个人的胸襟还有见识,比其父文惠王孟宪文差的太远了,看完承阳王孟庆桢的批复意见,作为当日领班军机大臣的藤堂高虎终于心灰意冷,昏君啊昏君。
最后一次退让或者说试探,没得到良好的回馈,第三回合终于正式打响了,藤堂高虎不会再给承阳王和以心崇伝任何机会,他立即指示言官上书,命时任言官首领的监察省正官井伊仁德亲自督促王爵批复,竟然驳斥的是王爵自己的旨意,意思是,你说以心崇伝是奉命潜伏,那请把旨意拿出来,只要有当日兴庆王写给以心崇伝的旨意,或者是口头旨意那叫来传旨人员,史官就可以继续编写,不然你就是乱命,你虽然是王爵,可兴庆王不论于公于私,都是你的前代,没有他哪有你,你还不感恩么,你要是还有孝义廉耻,你就不能擅自篡改历史,尤其是文惠王已经批示过的本纪,你小心一口气把爷爷和爸爸都忤逆了!这种事情哪里来的旨意,承阳王被骂的哑口无言,他背后的以心崇伝又出主意,用重手惩治几个闹得欢的,于是十二名言官被放逐,可没想到的是,中国有言官因为气节愿意被放逐,学会了忠孝礼义的日本武士官员们,也因为为了维护老主的尊严而牺牲了政治生命受到无数人赞扬,这才是武士道啊,荣华富贵算什么,气节才是一切,十二人离京的时候,送行的官员竟然达到三百之多,恨不得全京师的官都去了,藤堂高虎本着恶心人恶心到底的风格,特派军机府出人,田中续继和清田武信去往送行,两个走狗尴尬的要命,狠狠挖苦了一下承阳王和以心崇伝。
闹到这个地步,兴庆王本纪想不定稿都难了,莫说孟庆桢还嫩,顶不住大风大浪,就是老狐狸以心崇伝也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既然重手不但没用,反而激发了这帮言官继续上书的激情,那就牺牲小我,为二公子孟宪杰复出争取时间,只要那个混不吝回来,兴庆王本纪还不是想烧就烧,1628年(长福元年)3月底,承阳王下旨,兴庆王本纪正式定稿,孟昭德生平事迹入库,供后人瞻仰摘抄传世,文惠王本纪正式开始编纂,总纂官很有意思,不是德高望重的藤堂高虎,不是经验丰富的土岐俊丰,甚至不是八省正官,军机要员,而是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清凉寺定国,安都院常琼,两个都是和尚,傻子也看得出吧,这是以心崇伝给介绍来的!
军机府和八省还有实际已经没几个人在的中书左府都不干了,让这些的人修书,还要大臣的脸面么,他们算个屁,要是今日旨意不提,压根就没听过这个名字,绝对不能让他们修,群臣一闹,承阳王孟庆桢知趣的躲开了,称病不朝,就不让你们见我,看你们怎么办!最后还是藤堂高虎和土岐俊丰商议,与其抵制不让修书,不如给他们修,非要他们修的时候出错了,一把摁死,这才是政治家所为,于是军机府上书,要求此二人尽快开始修书,这是军机府在没有王旨询问,或者没有特事封号的情况下,第一次直接参与日常政务,孟庆桢见军机府向着自己说话,赶紧同意,这一来一回,却忘了一件大事,他这么做等于承认了军机府过问常务的权力,有一次就必有第二次,军机府像脱缰的野马,在权力大路上开始飞驰起来,从此再也拴不住了,至于中书左府,实际应该出来主持大局的显赫部门,相权的代表,早就沉沦了,中书执笔大臣虚设之外,文惠王和承阳王在军机府成立后曾先后更换过九位次相,可试问天下臣工,哪个敢在藤堂高虎,土岐俊丰,真田幸村,安东隆盛面前直着腰板说话,所以那句话对啊,当什么官不要紧,重点是谁来当,牛人来了,县长当得和宰相平起平坐也正常!换言之,小字辈来了,宰相当得比县长还没面子,也就见怪不怪了,中书在多年无法掌握话语权之后,终于逐渐被人淡忘了!
两个小和尚被放到了举世瞩目的修书位置上,他们手中的两支笔就成了先王的一切,这两支笔下走出的每个字都是历史长河中无法跳过的九年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两人倒还勤恳,任劳任怨,翻阅资料,内宫档案,起居实录等等,慢慢的写,藤堂高虎则慢慢的看着,等着,这样一直等了三个多月,长福元年五月底,两人终于犯错了,在文惠王本纪中,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当今王上承阳王,两人翻阅言行录的时候发现,兴庆王孟昭德病危之际,曾先立孟宪文为王,领太政大臣,同时宣布孟庆桢为征夷大将军,孟昭德当初的考虑是想直接一纸诏书稳定三代人,最起码三代之内不要再出现兄弟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