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文之女配人生-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树一边吃着肉,一边道:“林先生对我很是严厉,上次让我背书,我背了几遍背出来了。同学们都没我背的快,林先生就说让我别骄傲,还说娟儿一个女子过目不忘,若不是她是女儿身,恐怕是咱们家最会读书的。”
第22章
“娟儿怎么会识字的?你奶会让她认字?”张氏不满儿子被余娟一个小丫头比下去,同时又觉得奇怪。
余树便道:“娟儿跟林先生的儿子学读书的。那个林大哥上次来家里还为娟儿她们撑腰,以为我们要欺负他们的。反正我不喜欢他们,娘,等今年一过我就要到草埔读书的。”
张氏口上答应他了。
等余松回来,他对余榕道:“榕榕,你的那些绣样都卖出去了,哥哥等会儿把钱与你。然后照你说的,我把咱们草埔这边的土产放到那边摆摊,也卖了不少。其实湖阳县也挺不错的,那边的人出手可比咱们草埔的人大方多了。”这一来一去也不过十天左右,余松就挣了二两银子,他这些货也摸熟地方了,才说再跑一趟就准备开杂货铺。
“也好,若是哥哥做的好的话,我们买田也有希望了。”余榕笑道。
她们户籍还是在村里,虽然有一块宅基地,但是房子没做起来,日后有什么变故也不知道。而且说个不好听的,没田,没粮食,在镇上也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去当佃农,张氏也是万万不肯的,那佃农佃地主家的地,可哪个不是求来求去的。还得为地主家做牛做马的,吴地主家良田多,多少人要种都种不了。
现在钱是真难挣,她们这些小人物能活下来也真的不容易。
余树的假也短,不过去学里时由余松亲自送去的,还提了一些从湖阳买的糕点什么的送给秀才娘子。秀才娘子见这糕点做的精致,只等她娘家嫂嫂过来,给她嫂子吃。她那嫂子倒也是个厉害人,一吃就笑,“在哪儿弄这样的糕点来着?倒是不错的。”
秀才娘子矜持笑道:“是我们隔壁的,一家子去草埔那边做生意。他们家孩子在我相公这儿读书,这不,说是这孩子的哥哥去了湖阳,就送了这么一盒给我。”
她嫂子倒也明白着点,“你说的是余家的那个不是?”都是镇上的人,认识的倒也七七八八的。余大姑在镇子上认识的人多,余大姑的侄子余奉又是童生,想不知道都难?而且之前秀才娘子就想说这一家的姑娘的,当时大伙儿还说她们家穷又是泥巴腿子,怎么配得上读书人家?现在看起来人家是发财了。
秀才娘子点头。
“若你去提,她们家怕是喜的不行。那种泥巴腿子人家挣了钱还是乡下人,好哄的很。”
秀才娘子听了她嫂子的话笑而不语,来年她儿子就得去县里读书了,那学费和照料生活这些可不能小觑,这可都是真金白银。若是明年能把余榕娶进门,那也就太好了,不仅儿子身边有人照顾,而且在钱上也让儿媳多出钱,毕竟她们那样的人家能嫁进自己家那就是烧高香了。
余榕对这些倒是一无所知,因为余松自从又从湖阳倒腾了一批货回来之后就开始到处看铺子,招工打货柜等等。他手里也就四五两银子,但其中辛苦实在不足为外人道。可对于他做生意如何招工,摆什么货他都弄的一清二楚。
余松自己就是做木工的,所以买了些木头自己做,而余榕则染布,然后裁成衣。因为余松允诺有一小块地方是专门卖衣服的,这店装修不到一个月就琳琅满目了。余榕仿照现代格局,把货物摆在不同的地方,柜台摆在前面。
像衣服、头花这些就属于是余榕的范围了,余松见妹妹这样高兴,也不拦着她。又跟她说,“我招了个伙计,从湖阳县买回来的,签了死契,年纪比小树大一岁,你叫他小鱼便是。日后就让他住店里,你去跟娘说,拿个铺盖过来。”
好端端的怎么去湖阳县买下人?但余松不说,余榕也不会多问。
余榕向他招手,“快过来,跟我家去。”那小子像是经过□□的,听说是奴籍,还是大户人家的下人,但那家人倒了霉,就连那家人都被发卖了,何况是这样的小子。可看他虽然瘦弱,可目光炯炯的,余榕又道:“你饿不饿?我家中午还剩点饭,你跟我一起吃去吧!”
少年还在变声期,说话嗓子也哑着,他看了看眼前的少女一眼,有些局促不安。余榕笑道:“咱们庄户人家没那么多讲究,我比你大,你叫我榕姐就是。等会儿我烧水,你先洗洗,再吃饭,然后看我哥有什么安排。”
余榕自然不会亏待他,给他拿的衣服也是原本打算跟余树做的,看他穿上倒是眼前一亮,不似个小厮,倒像个公子哥儿,可惜命不好。余榕早就过了喜形怒于色的年纪,她招呼他过来吃饭,余家三房的伙食并不差,有粉蒸肉并一份炒青菜。
小鱼也好似饿了很久了,吃了两碗饭还意犹未尽。余榕也把铺盖找出来,“走,我们一起去铺子吧!”杂货铺卖的什么都有,很快就把附近的杂货铺比下去了,余松不仅生活用品,就连头花衣裳,应有尽有的。
余松成日忙着进货,打货,上新品,店里大部分都是交给小鱼,小鱼年纪小,可是嘴巴甜的很。又会写字记账,余榕感叹还是哥哥会□□人,只是平静的生活马上就被打破了。李氏听她娘家人说了张氏早点店的生意好,有意无意说了许多张氏的坏话,又说余老三藏奸,余老太气冲冲的带着小李氏跟余蓓过来。
余老三看到他娘,先还一喜,“娘来了,我让松儿他娘跟您弄点东西吃。”
“呸,把老娘看成什么人了?你以为老娘少了你两口吃的不成?”余老太毫不客气的啐了一口到余老三头上。若是以前的余老三也就罢了,可是现在的余老三几时出去不是被旁人叫老板,也算是有点脸面的人了,现在被余老太臭涎一熏,脸色通红。
张氏立马冲出来,“当家的先去揉面,我来看我这个好婆婆又是有什么吩咐。”
第23章
“娘和嫂子们来了,怎么不提前跟我们说一声。月香,先跟这边舀两碗豆腐脑,再拿两笼包子过来。”张氏颇有老板娘的架势。
李氏看张氏以前不过是个破落户,可现在隐隐有些气势凌人,不免心下不喜。可她一贯不会当面撕破脸,只是笑道:“这不是你们过年也不回去看看,娘想着你们过的怎么样?没曾想你们过的这样好了。”
说罢,还左右看一下,余老太则冷哼一声。张氏便笑道:“娘你还生我的气了?”张氏心里火的要命,本来她们做早餐的都只做早上的生意,可这老太太早上就带着人过来闹,可是要被她们辖制住,那可是万万不能的。
余老太看张氏软了态度,不禁暗自得意,她蹦起来,指着张氏道:“作死的老娼妇,你是不要脸就罢了,偏带着我的儿子孙子出来。一点人性都没有,比那畜生还不如,你爹娘怎么教出你这么个东西。”余老太的话
“哟,是来我这里撒泼的吧。仗着是个老的,你自己也放尊重一些,别日后丢脸。嫁进你们家这么多年,连个铜子儿都不给。好,你把松儿他爹养大了也就行了,可哪一家有让叔叔供养大伯子一家的。现在你们既然连片瓦都不给我们,把我们赶出了,现在就别在我面前摆谱,任你跟谁去说都是这个道理?”
余松的杂货铺离着也不远,本来打算叫小鱼过来这边端点早点吃,可小鱼一过来看这边吵架就跑回去叫余松。余松就让小鱼守着铺子,他过来了,见着张氏正在吵架,余松连忙道:“娘,这是怎么了?早早儿的就听说有人来闹场子。”余松生的人高马大,比之余大郎跟余奉生的更壮,虽然只有十六岁,但其阅历已经是同龄人很难相比的。
张氏一看儿子来了,就哭道:“你奶又来骂我跟你爹了,松儿,娘可一辈子受欺负了。”
余松扑通一下跪到余老太面前,“奶,我这里有钱,您先拿回去给三哥用吧!我知道他是读书人,我们是万万不能跟他比的,我们不过做些小生意,平素里早起贪黑,能糊口就不错了。如今又是借钱赁的房子,奶,这是我最后进货的钱,你拿过去吧!求您放条活路吧……”
他毕竟是男丁,余老太也哭道,“奶也是没办法也才找到你们的。”
李氏心道坏了,看三房如今可是精的很,余老太怕是被绕进去了。果然,余松便把一串钱递给余老太,“这是我做了快一个月的苦力挣的,现在还欠着钱,您也知道我的情况。家里一亩田都没有,我娘说等家里有了钱,再回去做房子,到时候再让奶帮我看家。”
余老太笑道,“好好好,我就指望你们都有出息。”
余松又对陈月香的女儿妞妞道:“去把你榕榕姐喊过来。”余老太坐在这里安稳吃了早点,余松还把余老太领铺子里,特意把李氏隔开,拿了一包糖去后边,“奶,我跟你冲糖水喝。”余老太看余松这里货品林立,心中自豪感颇深,但已经拿了余松的一吊钱,倒也不好意思再开口。
余老太喝了一口糖水,这味道真甜,余松连忙道:“我这里的货,都是赊的,奶你可别往外说。再有,我方才是故意支开大伯母的,若是她在,少不得又让您来讨钱。每次她做好人,倒是让您得罪我们大伙儿。可三哥能读上书,还不都是仰仗您,日后三哥真的中了秀才了,您也得说说我们大家的好不是。您可知道大伙儿为什么不想借钱?这还不是因为借了钱,到时候说起来大伯母在外头都揽成自己的功劳,奶,你可得跟三哥好好说道,别觉着这钱都是大伯母娘家给的。”
“咋,那李氏,你大伯母在外头说了都是她的功劳?”余老太皱眉。
余松则道:“哪里是她说的,是李贵儿上次来吃早点的时候说的。那话里话外的都是李家功劳最大,我们看在大伯母的面子上都不好说什么了。”
不可否认李氏娘家在庄户人家还算可以,可出大头的哪次不是余家,余老太当场就要发作,却被余松按住了。余松笑道:“到时候筹钱,您让大伯母自筹不就行了,也别让您老做坏人。本来您也是为了三哥好,我们大家都是为了三哥好,可三哥真的成了秀才了,只管亲近李家,那我们这些人可不是抛了媚眼给瞎子看。”
余松又拿了一盒烟叶递给余老太,“您拿回去给爷抽吧,我这里还欠着债,可就不能多给了。这里有十个大子儿您偷着用,谁也别给。等孙儿挣了钱再孝敬你。”
余老太是越看余松越觉得高兴,那十个大子儿怎么也不肯要,还跟余松道:“你们到时候若是做房子,只管让奶去帮你们看着。”
余松见余老太不肯要钱,就帮她们叫了个车,李氏一脸着急看余松陪着余老太出来。余松对李氏道:“大伯母,奶这么大的年纪,日后还是叫了车。梅儿几个都挣了钱的人,也该叫他们多孝敬。”
“松儿快回去,你铺子里面忙,别跟你大伯母说话了。她闲人一个,你去忙吧!”余老太朝余松挥挥手。
等余榕来的时候听说余老太回去了,一脸惊讶,张氏笑道:“你哥真是长进了,把你奶哄的一套一套的。”
余榕笑道:“这就好,娘,亏得我还跑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