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御用闲人-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钰微微颔首,也不多话,只见那一堆冰块堆积成的冰棺之中,隐隐约约露出一个人体的轮廓。吴用与王欢上前,想推开冰棺的盖子,他两人,一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宦官,一个是年老体迈地长者,力气不济。
王钰见状。亲自上前,奋力推开冰棺。一张熟悉的脸庞出现在眼前,正是皇帝赵桓!
他仍旧像生前一样,俊秀非凡,只是脸色煞白,双颊已经开始向内凹陷。身上穿着黄袍,双手放于胸前,嘴巴微微张开,一目未瞑。
“叫御医看过吗?到底怎么回事?”王钰紧咬着牙关,一片忧虑之色。吴用不及回答。冰窖外又传来阵阵脚步声,众人回头一看,却是赵广,尚同良,孟昭,李纲四人到了。
“回王爷,御医看过了。是因为……”吴用甚觉为难,有些难以启齿。
“因为什么?”王钰追问道。
“因为马上风。”面无表情地赵广接口道。马上风?在行房的过程中猝死,俗称马上风。纵观中国历史,只有精尽而亡的明光宗,身染花柳而死的同治皇帝,中了马上风而死地。恐怕就只有这位深得其父风流真传的赵桓了。
可难就难在,他是皇帝。虽然权柄在王钰手上,但他到底还是国家地象征,九五之尊。要说皇帝是中了马上风而死,只怕谁的脸上也不光彩。王钰盯着赵桓的脸看了半天,左右为难,这事来得太不是时候,一来赵桓还年轻,突然暴毙,朝野上下会怎么议论?二来他偏偏死在西征就最紧要的关头。万一事情泄露,西夏人,女真人,甚至万里之外地契丹人,一旦得知大宋皇帝身死,王钰撤离前线,会发生什么事情,只有天知道。
“国不可一日无君。”王钰说出的第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色变。尚同良,孟昭。李纲三人对视一眼,心知肚明。赵广猛然抬起头。紧盯着王钰,你要废赵自立了么?
“当务之急,是拥立新君,而后,再给圣上举办丧事。”王钰又说道。事情似乎只差挑明了,拥立新君,大宋天下,还有谁能够有这个资格挑起这个重担?
“圣上生前,没有立下太子……”王钰似乎是在喃喃自语。垂老的赵广突然把眼睛一闭,沉痛万分,赵氏立国百余年,至今日,终于走到尽头了。可恨,自己一无兵,二无权。
“本王之意,是与诸位大臣,及辅政王殿下商议,于陛下诸子之中,择贤而立,诸位以为如何?”王钰此话一出,众从皆惊。赵广更是睁开眼睛,显得难以置信。王钰要在皇子之中拥立新君?而不是称帝自立?
冰窖之中,一片沉默,吴用微微颔首,暗暗赞许。他最担心的,就是王钰在这个时候称帝,即使他没有这个想法,南府军的将领们都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称帝,是最坏地时候,赵桓刚死,王钰若称帝,必招至口诛笔伐,造成国内的动乱。平东王赵构,带甲数十万在江浙,小梁王柴桂拥兵数万,盘踞广西。北有女真强敌,西有契丹遗族,国内稳定地形势来之不易,切不可因为一个“名”字,而使多年苦心经营的局面毁于一旦。
“本王,支持丞相的意见。”赵广头一个表示了赞成。在这里,他是唯一的赵氏代表,尚在人世的赵氏皇室中,以他最为年长,他的话,就可以代表赵家。
“下官,附议。”李纲第二个支持王钰。李纲这个人,说好听些,就是刚直,不好听就是愚忠,他能在王钰手下充任吏部尚书,是因为天子姓赵,这是他地底线,一旦王钰废赵自立,恐怕他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如同前年年末,他当着王钰地面,将他痛骂了一顿。
随后,吴用,尚同良,孟昭三人也表示了赞同。王钰又低下头,打量了赵桓遗体几眼,轻轻摇了摇头,伸手将棺盖拉回。
五月十二,王钰派出八百里加急,送军令到江南东西大营,谕令黄信与郑成风两位副总管,严密注意赵构的动向,防止他趁机起事。同时,以副相尚同良为宋方首席代表,与西夏使臣吴开,拟定了和谈条约。
在谈判地过程中,没有出现西夏人想像中的寸步不让,委曲求全。宋方显得很“仁慈”,除了王钰亲自定下的“称臣,纳贡,裁军,遣太子为质”四点外,几乎没有再追加其他条件。谈判进行得异常顺利,吴开大感意外。
不过有一点要言明的是,王钰并没有因为赵桓猝死这一突发事件,而乱了方寸。在宋夏和谈条约中,有一条,那就是西夏除了要裁军,全国军队保持在五万人的规模外,还要划分
的白马强镇军司给中央朝廷,在此建立宁夏…护朝廷委派官员。调拨兵马驻守,以监视西夏。这就是吴用提出的“夏人治夏,高度自治”。
天章阁,这里是王钰第一次见到赵桓地地方。他在这里挑选新君,可谓用意深远。
赵桓育有五子,最长者十五岁,最少者仅三岁。除长子赵乐封为广安郡王外,其他诸子,都还是国公。宋朝对待皇族子嗣,和其他朝代不同,皇子出生,先是封侯。继而再封公,以至郡王。嗣王,王。
现在,这五位皇子都站在王钰和赵广面前,他们还不知道父皇赵桓已经归天。由于禁宫之内,全是王钰地眼线,这些皇子们平常听到的,都是关于小王相爷如何的英明神武,如何的忠心为国,可稍年长一些的皇子还是知道一些内情。见今日丞相接见,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个低头垂目,默然不语。惟有最小的卢国公的赵允同,根本不懂世事,鼓着一双大眼,直盯着王钰。
“辅政王,开始吧。”王钰斜坐在交椅上,连日来的劳顿,让他精神不佳。
赵广嗯了一声。站起身来,从右至左。一一巡视而过。他的辈分,对这些小皇子来说,已经是太公了。赵广明白,王钰让他来挑选,不过是掩人耳目,撇清自己,最后地决定权,还是在他手上。
看完了皇子,他走到一个书架旁,随手抽出一本书,却是儒家经典《尔雅》。
“广安郡王,看过这本书么?”赵广举起手中地书本,向最年长地广安郡王赵乐问道。
“看过,这是《尔雅》,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的意思,总而言之,《尔雅》就是一部使用官方规定语言的辞典。”赵乐如实回答道。
王钰对这种挑选方式不太感兴趣,可他并没有反对,一直在旁边静悄悄的闭目养神。
“好,那本王问你,读过《帝范》吗?”赵广又问道。《帝范》是唐太宗看撰的一本论述为君之道地著作,历代帝王都当作教科书来读。到了宋朝,能读《帝范》的人,都是被皇帝内定为太子的人选。
赵乐摇了摇头,其他三位也跟着摇头,就在此时,最年幼的赵允同突然问道:“什么是帝饭?父皇吃的饭么?”
正想喝口茶提提神的王钰,听到这句话,被呛得咳嗽不止,赵广也是哑口无言。这三岁大地孩子,字都不识一个,就知道吃,把“范”当成了“饭”。
王钰倒是来了兴致,放下茶杯,站起身来,走到赵允同的面前打量着这个小屁孩。而赵允同似乎不害怕王钰,使劲仰着脑袋,一眼乌黑发亮地眼睛滴溜…转个不停。
王钰索性蹲下身去,问道:“卢国公,你平常都干些什么?”赵允同的爵位是国公,王钰是郡王,比他还要高上一级,自然不用避讳什么。
赵允同歪着脑袋想了一阵,然后说道:“用膳,玩耍,出恭,就寝。”他长得白白胖胖,两个脸蛋已经胖得凸出来,最让王钰忍俊不禁的是,身为皇子,他居然还流着两条鼻涕龙。
“那你知道,什么是皇帝吗?”王钰忍住笑,又问道。
“皇帝啊?皇帝就是我父皇啊,坐大椅子,住大房子,穿大龙袍。”赵允同一边说话,一边使劲点着头,王钰就不明白了,他这虾米似的一点一点是什么意思,于是就问他。
不料,赵允同说出来的话,让他王钰稍微有些吃惊:“母妃教我,对长辈要有礼貌,回答问题的时候,频频点头,就是礼貌。”赵允同的生母是赵桓的安妃,据说她是蔡京五十多岁才生的女儿。因为蔡京倒台,她受到了冷遇,若不是生了皇子,早就被打入冷宫了。
“长辈?我是长辈么?”王钰笑道。
“你长这么高,你就是长辈。”赵允同坚定地说道。合着长辈就是长得高的人?王钰听完后,起身看着赵广,后者会意,知道王钰想立这位三岁的卢国公为新君。可是,自古的制度,都是嫡长子继续皇位,废长立幼,这是取祸之道。
“丞相,废长立幼,这,不太合……”赵广岂能看不穿王钰的心思,大的已经初懂人事,不好管束,这三岁的小娃儿懂个什么,把他推上皇位,只怕王钰会更加有侍无恐。
“规矩都是人定的,卢国公天资聪颖,正是合适人选,你看他两眼放光,额宽耳大。”说到这里,又看了看赵允同鼻子下面的两条长龙,“天子,是真龙,本王只从卢国公的身上看到了真龙地气象。”
不要以为王钰立赵允同只是看到他年纪小,关键还是他母亲,或者说他的外公。蔡京这老头子,老而弥坚,老而不死,八十多岁了,还可以在平东王赵构军中手握重权。如果他地外孙立为皇帝,不管蔡京是否在意这件事情,但赵构不能不在意吧?
第一百五十二碗 人面不如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出云郡主
百官的记忆里,上一次武州郡王府这么热闹,还是丞素颜大婚的时候。你看那王府大门前,官轿停了足足十几丈长,从正一品到从五品,但凡有资格参加廷议的京官,都被请来了。联想到丞相突然从前线回到京城,有心人开始猜想了,王钰想干什么?这事可跟大宋开国的时候有些相似啊。
当年太祖皇帝就是奉诏带兵出征,走到陈桥驿的时候,突然又杀回来,夺了大周江山,现在丞相王钰突然从前线返回京城,召集百官,不会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吧?有鉴于此,郡王府热闹是热闹,可气氛不太对,大臣们相遇,顶多点一下头,就算打了招呼,谁也没有说话。倒是京师卫吴大人,笑容满面,不停的跟各位熟识的大人们谈笑风生。看到他这样子,百官更加坚信自己的猜测。
“各位大人,王爷钧旨,请诸位到花园一聚。”说这话的人,是南府军中的勇将徐宁,不过令百官感到奇怪的是,这徐宁往常跟随王钰时,从来都是铠甲不离身,今天居然穿起了朝服,而且郡王府里,一个兵将也不见。
文武百官默然无语,跟着徐宁来到郡王府的后花园。郡王府来得不少,可这后花园倒是头一次,早就听闻传言,说当年天子赐给丞相的这座府邸,雕梁画栋,气派非凡,今日一见,方知传言有误。
花园深入,一处草坪上,王钰正领着一个孩童,四处奔跑。仔细一看,原来是在教那孩童蹴鞠。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小王相爷还没有子嗣,这孩童哪里来的?什么来头?待走得近了一些。有眼尖的大臣发现,那孩童竟然是官家的幼子,卢国公赵允同。
此时,赵允同正跟在王钰身后,一颠一颠,撒着小腿跑个不停,奋力去抢王钰脚下的皮俅,时时传出阵阵清脆的笑声。怪事,丞相把卢国公弄到郡王府来,又召文武百官到王府一聚。是何用意?
徐宁暗中清点着人数,所有都到齐了,只有辅政王赵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