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路线图-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遵照Leo走前的安排,我着手对看好的人进行招聘吹风。
春节假期结束后的前几天,上班的人稀稀拉拉的,外地员工没有全回来。我向Leo办公室张望,黑着灯,他还没有回来。他的秘书走过看到我热情地说:“Leo明天来上班。”
“他从美国回来了?”
秘书诡秘地笑笑:“他哪也没去就在北京。春节期间我打他手机,他接了一下就挂了。他的手机号不能国际漫游。”
“啊?”我有点糊涂了。
“是,大年初三我在地铁里看到他。”旁边一位同事说。
“他可能——”我想起Leo告诫我要保密,欲言又止。
“你说他要去一家英国公司做董事长的事吧?嗨,你听他的呢。我们听得多了,就像笑话一样。”
“是美国公司吧?他不是已经移民美国了吗?”我真希望这是场误会。
“移民?你看看他的护照就知道了。美国公司、英国公司、CEO,没这些事。”
Leo很喜欢现在的公司,但不满意待遇,希望能强化自己在老板心中的地位,希望老板珍惜他,主动给他加薪、配股。我是老板最信任的人,Leo本想通过我把他被外国公司看好的消息透露给老板,因此自编自导自演了这出戏。谁知我信以为真,果然守口如瓶,他只好再把消息捅给最密切的同事。
公司老板是纯粹的Local,看重有海外背景的人,尤其崇拜美国,Leo说自己移民美国,自然希望老板对自己高看一眼。
Leo回来了,我没和他提这件事,他也像忘了一样。因为戏演不下去了,该落幕了。
Leo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在这件事上他的出发点其实很单纯,就是希望被认可,付出和所得达到内部公平。
当代社会的色谱非常丰富,不是非黑即白,非红即绿的时代,大量中间色彩人物的存在使今天的职场五彩纷呈,人物立体真实,比“像真的一样的小说”里的故事更真实,更曲折。
春天来了,风起了,吹走了陈叶。生活如常继续。
不知Leo的自作聪明是否算得上智慧的一种变异呢?我却是从中得到了启发:人是复杂的,不可轻易相信。如果你觉得人和事有点儿违背常理和常规,那么事情的背后一定有特别的原因。
掌握和实践职场智慧其实不难,如果觉得难,那么有一个最简单、最有效、最到位,也是最易理解的办法:做个表里如一的好人,真诚善良,善待他人,公正无私,有美好的理想,有远大的追求,且甘于为此奋斗一生。你只要素面朝天去做事和做人就可以了,不必有其他心机,简单省心,快快乐乐。
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
职场禁忌(1)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少年老成、沉稳持重,后来做了政府官员,曾说:“我每去一个地方,先找后门和厕所,找到后路我就放心了。”
我们购买商品,使用手册上必有“使用注意事项”一章,告诉使用者哪些事是不能做的。
职场禁忌就是职场人的“工作注意事项”,是进入职场之初先要仔细了解和研究的,是规避因无知和盲目造成失误的必读手册。
说职场言语,不可随心所欲。
家是避风的港湾,可以直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有真实情感,不用着意装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放松。工作场所不能这样,你说者无心,他听者有意,你毫无恶意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可能被人误解,甚至被记恨一辈子,如果得罪了小人,他则像一只无形的黑手不知何时将你吞噬。
比如,私下聊天时你不禁发出感叹,工作压力让你想把位置让给自己满意的年轻下属:“得把年轻一代推上去,年龄大了做不动了。”正好听的人里面有位比你年长地位略高的人,他有可能误会你故意指他挡路。
发自真心、并无恶意的话,未必能产生正面的效果,所以说话行事要谨慎。
说话要滴水不漏,讲究词义严密,太随便的话容易让别人产生歧义。比如,你想表达:这件事协调难度比较大,我得用婉转、智慧的办法搞好各方面的平衡,使这件事顺利运转下去。如果你这样说“这事不好办,但我怎么也得糊弄着,让几边都没有意见”,这话传来传去,能变成你对工作不负责任,瞎糊弄的例证。
做人须诚实,但不能太实在,凡事多转一个弯。
“王大姐,给我四节5号电池吧,我的录音笔电池用光了”。杂志社的资深骨干记者在行政部对主管说。
“行啊,太没问题了。你是我们最能干的记者,下次你要什么说一声,我给你送去。”王大姐满脸堆笑。
记者拿了东西出办公室门时,迎面碰上平时私交很好的会计。
王大姐对后脚进门的会计抱怨:“他刚要了几节电池,没几天又来要,肯定是他自己家里用。”
会计是个极其认真负责的人,听了这话觉得有理,这记者平常比其他人报销得多,她也有怀疑。
王大姐说:“不能惯他这毛病,你把他的电池追回来。”
会计觉得对,怎么能贪公家这点儿便宜呢,赶紧追出去把记者手里的电池要回来。
会计很老实,一心为公,但不懂人情世故,这样的人在职场上很难走得远。
很多人记不住别人的恩,而有一点儿仇则铭记终生。
大伟三十几岁,培训经理,仍像个孩子,大大咧咧的,散漫惯了,很贪玩,上班自由主义,时不时溜出去打牌。大伟对下属没什么指导,但不苛责,像朋友一样,平时没上下级的界线,分公司总经理是大伟的师兄,两人私交很好。总公司准备表彰优秀培训管理者,要分公司提名,人选当然非大伟莫属。
“你帮我写份个人总结吧。”大伟对唯一的下属小琳说。
小琳,工作好几年的没心计的北京姑娘大睁着吃惊的眼睛,直率地问他:“你是优秀?你怎么能当优秀呢?我写不出来,你有什么事迹可写?”
像晴转阴,要变天的天气,大伟的脸色暗淡下来,小琳丝毫没在意,一点儿没往心里去,转头全忘了。
可是接下来,她觉得有些事很奇怪,比如,介绍她来的公司老总突然对她态度大变,看到她爱答不理,在讨论公司岗位调整时,没为她说一句好话;大伟对她很冷淡,不像过去有说有笑。
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
职场禁忌(2)
小琳是“老实”人,这种太老实的员工作多年但个性欠圆滑,付出学费和代价在所难免。
不要因为工作上的事与同事结仇。
同部门内部或有工作关联的人,因为工作上有不同意见或责任难分清,闹别扭不愉快,是很不值当的,没有个人恩怨的人因为工作结仇,是很不明智的。
杨和李在一家单位十几年,分属不同部门,关系不错,平时见到有说有笑,后来调到一个部门工作,两人渐生矛盾。起因非常简单,两人共同完成一份年度预算,杨提供的数据是李进一步测算的基础,但是两人对数据填写的原则理解不一样,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辩到最后相互指责,竟互生嫌隙,从此两人不再说话,还彼此拆台。
还有一种自己不能改变的状况,就是所在的小团队与其他团队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自己没有嵌入任何冲突,却被对立的团队像仇敌一样看待。
如果身不由己处于这样的环境,有几点处事方案可借鉴:1.最首要的,与自家的团队生死与共,忠诚于自己的首领。
2.尽量避免和对手团队直接冲突、打遭遇战,别成为对方的靶心。山不转水转,谁知道今后有哪些变化。
3.涉及敏感问题,务必言谈行为谨慎,万不可被兄弟们当成内奸或双料间谍,如果对方再不领情,岂不没有出路。
多个朋友多条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难得聚在一个屋里共事,不结友谊,反而相斥,实在划不来。所以在工作中怎样平和地处理好冲突是一门学问。
不要奢望同事之间绝对信任和永久同盟。
最危险的敌人往往出自亲密的朋友,经过时间和事件考验的才算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间应该尽量减少利害关系。同事之间免不了竞争,有的人故意要制造出让领导打击的对象,以此转移领导目标,间接进行自我保护,这样的环境里人心险恶,行事务必当心,绝对不能表露自己的怨言和不满。
一定不能和同事联手违规获取不当私利。
年轻能干的大客户经理是上司的红娘,两人关系很近,部门内出现很多议论,因为这位大客户经理每月的报销费用比同事多几倍,而且没有理由,他的上司为他开绿灯,却对别人审核得很严格,大家怀疑他们俩合伙洗钱,慷公家之慨。上司受到警示,只得对红娘兼同事严格起来,迫于压力把他调到职能部门。大客户经理很不满,认为老上司过于软弱,出卖朋友。
同事之间最好淡然一些,保持适当距离比较安全。
Startup(初建)的公司漏洞多,Adex和Kent分别负责财务和MARKETING部门,两人配合默契,把大笔市场费用转到Kent自己的公司,东窗事发后Kent被公司开掉。公司暂时没有发现Adex参与其中,指定他追查Kent的所有问题项目和资金。
Adex是Kent的同伙,他既想永远包住和Kent的关系不被人知晓,赶紧断绝和Kent的关系,又不愿放弃Kent的好处,不敢得罪他。调查开始,一天晚上他结束加班,在公司楼下被几个壮汉暴打,保安听到叫喊声围过来,壮汉们在黑暗中呼啸而去。Adex艰难地睁开出血的双眼,一辆熟悉的宝马车从身边驶过,后排坐着面容严峻的Kent。
上船容易下船难,职场利益链上的同盟并不坚固。
和领导保持最佳距离,不可过近不可过远。
领导不好当,要出业绩、政绩,压力大。正常情况下,领导对下属的要求是:业绩、能力、人品、过程控制几大维度。
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
职场禁忌(3)
和领导接触太少,感情冷漠,肯定不行,你要让上级了解认可你的工作和结果,每天至少汇报一次工作。
应引起警惕的是和领导走得太近,有两点危害:1.领导对你的深层次了解可能对你有害无益。比如,他知道你的家庭关系最近出现问题,你为此苦恼不已,如果你的工作有差错,他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你深受家庭拖累不能全心投入工作,交给你重要工作他不放心;如果你确实需要利用外出去办一些自己的事,更不能让上级对你了如指掌。其实经过调整,你很快走出阴影,如果不说,他不会怀疑你,一切反倒很平静。2.引起同事忌妒,暗箭难防。和领导特殊的私交公开化将大大地抹杀大家对你的评价,即使你真的很有能力,大家也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你,觉得你是通过旁门左道获得机会,不光彩。
所以,真的私交好,请私下来往,不要公开、甚至故意公开在大庭广众之下。
不把私人问题、事情、情绪带进职场。
工作场所就谈工作,不要谈论私人事务,如爱人最近有什么不如意、孩子如何招人嫌、邻居家里出了什么新鲜事、自己在家里的烦恼,等等,这些都不是工作环境下的话题,说多了只能证明职业性欠缺。
诸如